[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金融科技新格局:從技術狂熱到理性繁榮(深度解讀金融科技發展和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劉曉春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通俗讀物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55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755598
    作者:劉曉春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聚焦金融科技、數字金融、金融創新與監管、數字貨幣等近幾年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作者以理性、冷靜的視角思考了金融科技的實際發展和應用情況,探討了科技如何更好地解決金融業需求以及金融功能的相關問題,並基於金融制度和業務邏輯給出針對性的建議。極具啟發性和現實意義。


          作者對金融與科技的關繫、金融科技應用的瓶頸、金融科技政策頂層設計的關鍵方向、未來全球新型貨幣和中國應對等問題的探討和思考,對於相關監管者、研究機構和金融人士未來更好地應對挑戰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經過狂飆突進式的創新試錯洗禮,金融行業對技術的可能性與局限性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金融科技的應用創新、制度建設以及監管機制都在逐漸步入理性而有序的發展階段。


          本書作者基於數字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從科技進步與人類未來、金融科技的本質與模式、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監管、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及數字貨幣發展演進等方面,理性剖析了數字技術為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指出了金融科技、數字經濟在發展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與誤區,並為科技、金融與監管三者之間如何更好協同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解決之策。

    作者簡介

          劉曉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


          本科畢業於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繫。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農業銀行繫統,曾是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國際業務部三人籌備組成員,後獨立籌備了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營業部。1997年4月,任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1999年10月,調任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副總經理,負責香港分行的業務經營。2004年4月,任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10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2014年7月加入浙商銀行,任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行長,為進入轉型階段的浙商銀行制定了“全資產經營戰略”。2018年4月辭任浙商銀行行長,2019年1月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任副院長。


          劉曉春在銀行業磨礪30餘年,具有豐富的業務實操和管理經驗,對於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現實問題有著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長立足自身實踐與思考輸出獨到的觀點。作品發表於《中國金融》《清華金融評論》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體,著有《一位銀行家的管理筆記》,與人合著了《我國中小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轉型研究》。

    目錄
    第1章 科技發展與人類未來
    共同富裕與金融向善 / 3
    第四產業、虛擬經濟與火星生活/12
    信息不對稱與平臺經濟 / 20
    科技平臺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相處/31
    智能合約與數字貨幣和數字賬戶/44
    人類的未宇宙的未來會是什麼 / 51
    技術進步如何影響我們的就業 / 58

    第二章 金融科技的冷思考與新思路
    數字普惠金融的未來 / 67
    數字普惠金融的中國方案 / 76
    農村金融的迷茫與破題 / 86
    消費金融的本質與風險管理 / 97

    第1章 科技發展與人類未來


    共同富裕與金融向善 / 3


    第四產業、虛擬經濟與火星生活/12


    信息不對稱與平臺經濟 / 20


    科技平臺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相處/31


    智能合約與數字貨幣和數字賬戶/44


    人類的未宇宙的未來會是什麼 / 51


    技術進步如何影響我們的就業 / 58


     


    第二章 金融科技的冷思考與新思路 


    數字普惠金融的未來 / 67


    數字普惠金融的中國方案 / 76


    農村金融的迷茫與破題 / 86


    消費金融的本質與風險管理 / 97


    金融科技與高估值幻覺 / 104


    創新結算模式,促進金融科技的顛覆性應用 / 110


     


    第三章 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監管


    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 121


    監管必須直面金融科技新課題 / 128


    中小銀行“避雷”指南 / 136


    是時候重新審視銀企關繫了 / 142


    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做好自身定位 / 151


    重新審視金融業務創新與監管 / 155


    數字社會的數據公共治理何解 / 164


     


    第四章 銀行數字化轉型新課題


    銀行數字化的邏輯與原則 / 175


    銀行應用金融科技的方向 / 183


    數字化轉型之對公業務新課題 / 190


    銀行如何適應供應鏈金融新發展 / 206


    數字化轉型之內部管理新課題 / 216


     


    第五章 數字貨幣與國際清算體繫


    數字貨幣離真正的貨幣還有多遠 / 229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七大猜想 /240


    開拓數字貨幣技術的更大空間/252


    中國數字支付可能遭遇的挑戰 /259


    SWIFT 繫統、國際清算繫統和數字貨幣 / 263


    建設跨境清算新體繫 / 272

    前言
    金融科技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之所以說是新的階段,首先,是金融科技面對的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前,可以說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時代,雖然數字經濟、數字生活、數字社會還在深化發展的過程當中,但數字化已經實實在在地展開了,這與前20年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在經歷過狂飆突進式的創新試錯洗禮之後,金融科技無論是在應用創新,還是制度建設、監管機制上,都進入了理性、有序的發展階段。此時的金融行業對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更加理解技術的可能與局限,對技術的未來發展也有更加美好的展望,也逐步認識到不同金融領域的特殊性和社會性。
    技術的創新與技術應用的創新,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對於應用來說,在乎的是技術在業務創新中的可用性,而不是技術創新。作為銀行管理人員,關心的是新技術是否有助於更好地創新金融業務、是否有助於降低成本、是否有助於贏得客戶、是否有助於提高效率、是否有助於管理風險等。所以,所謂試錯,是試新業務的錯,而不是試新技術的錯。既然是應用數字技術對金融業務進行創新,我們就必須真正理解金融業務,理解目前發展形勢下金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分析和總結前 20 年金融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暢想未來可能創新發展的金融新領域。數字技術要真正在金融創新中落地,而不能就技術論技術。

          金融科技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之所以說是新的階段,首先,是金融科技面對的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前,可以說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時代,雖然數字經濟、數字生活、數字社會還在深化發展的過程當中,但數字化已經實實在在地展開了,這與前20年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在經歷過狂飆突進式的創新試錯洗禮之後,金融科技無論是在應用創新,還是制度建設、監管機制上,都進入了理性、有序的發展階段。此時的金融行業對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更加理解技術的可能與局限,對技術的未來發展也有更加美好的展望,也逐步認識到不同金融領域的特殊性和社會性。


          技術的創新與技術應用的創新,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對於應用來說,在乎的是技術在業務創新中的可用性,而不是技術創新。作為銀行管理人員,關心的是新技術是否有助於更好地創新金融業務、是否有助於降低成本、是否有助於贏得客戶、是否有助於提高效率、是否有助於管理風險等。所以,所謂試錯,是試新業務的錯,而不是試新技術的錯。既然是應用數字技術對金融業務進行創新,我們就必須真正理解金融業務,理解目前發展形勢下金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分析和總結前 20 年金融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暢想未來可能創新發展的金融新領域。數字技術要真正在金融創新中落地,而不能就技術論技術。


          我們對科學技術的未來、應用,可以有無限的想像,但隻有在技術被真正地應用以後,人們纔會發現,完全超乎想像。一方面是許多想像中的應用並沒有實現,或並不被人們接受;另一方面是更多的應用並沒有出現在當初浪漫的想像中。終,人們發現再怎麼超乎想像的應用,實際上也不是不可想像,因為它們都符合一定的規律。新技術的應用,會帶來新產品替代老產品,新業務模式顛覆舊業務模式,新行業衝垮舊行業的現像,但這些都隻是產品、模式、行業的形式變化,至少在經濟領域和金融領域,技術不可能改變經濟規律和金融邏輯。


          當你認識到金融業務創新中的許多問題不是金融科技能解決的時候,你纔會發現更多金融科技可以真正發揮作用的領域。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要特別感謝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先生。肖主席對金融科技和智能金融的建設有著非常全面、深入的研究,給了我很多啟發,這次撥冗作序,更是對我的極大鼓勵。


          此外,我還要特別感謝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秘書處的廉薇女士和孟凡鈺女士,她們設計了本書的框架結構,參與了本書所有稿件的編輯,並負責出版的協調與溝通。尤其是廉薇女士,不僅用心確立了本書的定位,策劃了選題,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來,她對我的不懈催促和耐心交流促進了本書的完成。沒有她們的努力與堅持,出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我相信,她們的這些工作,技術是不可替代的。


     


    劉曉春


     2022年6月9日星期四

    在線試讀
    《共同富裕與金融向善》

    共同富裕,是政治選項,而非單純的經濟選項。中國共產黨人說“不忘初心”,就是莊嚴的政治承諾。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百業待興的特殊情況,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目的就是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將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所以,這個承諾是一貫的, 隻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背景、戰略和措施。
    現在,“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性目標已經實現,同時歷史性地消除了貧困。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前一階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共同富裕就是要實現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並且對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的方式給出明確的定義。
    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達成的過程,隻能在發展中逐步實現,也就是通過創造增量財富來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可能靠對存量財富的“均貧富”來實現。
    共同富裕不是單純的個人或家庭貨幣收入上的富裕,而是包括人民享受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的富裕,更是人的全面發展意義上的富裕。所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不是殺富濟貧,不是通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把貨幣直接轉移支付給個人或家庭。
    要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發展與科技創新,發揮金融在市場中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正因為有市場、有金融,人類纔更需要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市場、金融和科技一樣,也創造了巨量的財富,使得地球能夠養活越來越多的人,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很遺憾,市場、金融、科技卻並沒有給人類社會帶來共同富裕,無法消除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困現像。也就是說,市場、金融、科技,對人類發展的總體作用和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不同個人的作用是不同步、不同向的。

    《共同富裕與金融向善》


     


           共同富裕,是政治選項,而非單純的經濟選項。中國共產黨人說“不忘初心”,就是莊嚴的政治承諾。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百業待興的特殊情況,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目的就是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將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所以,這個承諾是一貫的, 隻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背景、戰略和措施。


           現在,“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性目標已經實現,同時歷史性地消除了貧困。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前一階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共同富裕就是要實現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並且對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的方式給出明確的定義。


          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達成的過程,隻能在發展中逐步實現,也就是通過創造增量財富來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可能靠對存量財富的“均貧富”來實現。


    共同富裕不是單純的個人或家庭貨幣收入上的富裕,而是包括人民享受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的富裕,更是人的全面發展意義上的富裕。所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不是殺富濟貧,不是通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把貨幣直接轉移支付給個人或家庭。


          要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發展與科技創新,發揮金融在市場中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正因為有市場、有金融,人類纔更需要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市場、金融和科技一樣,也創造了巨量的財富,使得地球能夠養活越來越多的人,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很遺憾,市場、金融、科技卻並沒有給人類社會帶來共同富裕,無法消除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困現像。也就是說,市場、金融、科技,對人類發展的總體作用和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不同個人的作用是不同步、不同向的。


          市場固然有其自身的邏輯,但市場不是人類社會中的真空存在,它與人類政治、文化、軍事等根本就沒有邊界。市場的運作原理在理論上可以自洽,但在現實中卻需要與政治、文化、軍事等相互作用。就市場來說,供需會因為價格的變動而平衡,或者說,供需的失衡會導致價格的變化,價格反過來影響供需,終達至均衡。但從不均衡到均衡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瞬間。當市場失衡時, 各市場主體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不會單純去等待市場均衡,他們的一切行為既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因此,在市場達到均衡前整個社會有可能就已經 失衡了。所以,“看得見的手”之所以出手,往往並不是因為政府要干預市場,實在是“無形之手”挑逗的。但經濟學家卻總是歸罪於“看得見的手”。


          “勞動者的普通工資……勞動者盼望多得,雇主盼望少給。勞動者都想為提高工資而結合,雇主卻想為減低工資而聯合。”“雇主的人數較少,團結較易。加之,他們的結合為法律所公認,至少不受法律禁止。”“據說,工人的結合常常聽到,而雇主的結合卻很少聽到。可是,誰要是因此認為雇主實際很少結合,那就未免昧於世故,不了解這問題的真相了。雇主們為使勞動工資不超過其實際工資率,隨時隨地都有一種秘而不宣的團結一致的結合。”這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結合。“對於雇主的這種結合,工人們往往也組織對抗的防御性結合。”“他們的結合,無論是防御性的或是攻擊性的,總是聲聞遐邇。為求爭點迅速解決,他們老是狂呼吶喊,有時甚至用極可怕的暴力。他們處於絕望的境地,鋌而走險,如果不讓自己餓死,就得脅迫雇主立即答應他們的要求。這時,雇主也同樣喧呼吶喊,請求官廳干涉,部分因為雇主較能持久,部分因為大多數勞動者為了目前生計不得不屈服,往往以為首者受到懲罰或一敗塗地而告終。”這些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敘述。


          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市場機制的根本推動力,這是經濟學所謂的理性人假設。實際上,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災難動蕩、戰爭革命,都是由這個根本動力推動的。本性,是天然的,無所謂善惡。因此,市場、金融、科技,其本身也無所謂善惡。趨利,無論對國家、族群、機構還是個人來說,都是正常、理所應當的。某人或某機構趨利行為的結果,一般是對自己有利,但是否對他者有利、對社會有利,則不是確定的,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對自己也不一定有利。有時,一個市場參與者所得之利,可能遠遠低於其他人或者社會的損失。這就是再發達的市場經濟體依然存在貧富分化,不得不有社會福利制度的緣故。


          金融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和許多科學發明相比也不遑多讓,它與文字、哲學等一樣對人類社會發展及生活影響甚巨。金融的本質就是債權債務(股權實質上就是永續債),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逐利行為。然而,因為逐利,又往往背離信任,與信任形成拉扯,或在信任與欺詐之間徘徊。金融加快了社會財富的周轉速度,加速了社會資本的積累,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加速創造。同時,也因為這樣的機制,金融給社會帶來了財富集中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困境。因此,我們無法單純地用道德來定義金融的好與壞,善與惡,我們固然可以評判創造金融者或應用金融者,也可以評判金融的結果,但沒有辦法對金融本身進行好與壞, 善與惡的評判。


          市場、金融,如同科技,它們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人類社會的天然伴生物,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要素,人類無從回避, 恐怕也不能消滅它們。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依然需要市場、金融和科技的助力。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隨一國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使勞動工資增高的,不是龐大的現有國民財富,而是不斷增加的國民財富。因此的勞動工資不在富的國家出現,而卻在繁榮,即快變得富裕的國家出現。”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共同富裕隻有在社會財富的不斷創造中纔能實現,一個停滯發展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