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韌性社會:培育韌性,提高應對衝擊並從衝擊中復原的能力!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872-1264
    【優惠價】
    545-790
    【作者】 馬庫斯·布倫納梅爾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通俗讀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17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41735
    作者:馬庫斯·布倫納梅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國際衝突、疫情、氣候變化……世界進入風險高發期,不確定性危機會帶來各種無法預知的風險,如何應對“未知的未知”且不被各種衝擊擊垮,是當下亟需思考的問題,而這本書提供了培育“韌性”的有效之策。
    2. 疫情危機給全球化以及全球供應鏈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後疫情時代需要從“風險管理”轉向“韌性管理”。“韌性”將主導後疫情時代的秩序構建。
    3. 著名學者吳敬璉、巴曙松、施展,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安格斯·迪頓力薦此書。入選2021年《金融時報》經濟讀物,榮獲2021年德國經濟學圖書獎。

     
    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國際衝突、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各種不確定性衝擊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給我們提供了反思當下發展模式的良機。衝擊過後,社會是會很快恢復,還是會留下永久的疤痕?重要的是,如何重構社會,纔能更有韌性地應對不可避免的嚴重衝擊?韌性的培育面臨哪些復雜的衝突和權衡?真正堅韌的繫統應該是橡樹那樣穩健強大,還是如蘆葦一般遊刃有餘?本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作者在書中引入了韌性這一關鍵概念,並結合社會契約論和外部性等經濟學理論,分析個人、機構、社會、宏觀經濟和國際秩序在面對各種重大衝擊與危機時,如何保持韌性。該書為培育韌性提供了藍本,為洞察和思考世界經濟政治趨勢打開了新的視角和維度。

    作者簡介

    馬庫斯·布倫納梅爾(Markus K. Brunnermeier),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繫愛德華茲·桑福德(Edwards S. Sanford)講席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本德海姆金融中心主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美國金融學會副主席,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歐洲繫統性風險委員會、德國央行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咨詢委員會任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和宏觀經濟,特別是泡沫、流動性、金融和貨幣價格穩定以及數字貨幣等。因在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伯納塞爾獎。曾出的思想之爭》等著作。
     

    目錄
    “比較譯叢”序
    前言
    引言
    第2章 韌性與社會秩序
    第3章 韌性與社會契約
    第5章 信息、檢測與追蹤
    第6章 溝通:對焦慮的管理
    第7章 疫苗與新常態的設計
    第9章 疤痕效應
    第10章 金融市場的鋸齒狀波動:中央銀行保護金融韌性
    第11章 高政府債務與低利率
    第12章 通脹鋸齒
    第13章 不平等
    第15章 全球新秩序

    “比較譯叢”序
    前言
    引言


    篇 韌性與社會


    第1章 從風險管理到韌性管理
    第2章 韌性與社會秩序
    第3章 韌性與社會契約


    第二篇 防範衝擊:新冠疫情的例子


    第4章 對疫情浪潮的行為反應與韌性幻覺
    第5章 信息、檢測與追蹤
    第6章 溝通:對焦慮的管理
    第7章 疫苗與新常態的設計


    第三篇 宏觀經濟的韌性


    第8章 創新促進長期增長
    第9章 疤痕效應
    第10章 金融市場的鋸齒狀波動:中央銀行保護金融韌性
    第11章 高政府債務與低利率
    第12章 通脹鋸齒
    第13章 不平等


    第四篇 全球韌性


    第14章 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韌性挑戰
    第15章 全球新秩序
    第16章 氣候變化與韌性
    第17章 結論與展望


     

    媒體評論

    人類社會在近年來應對新冠疫情等高強度衝擊過程中獲得的一項重要教訓,是不僅需要依靠社會肌體的強健性來頂抗衝擊,還要發揮機體的韌性去柔化衝擊力量,使繫統保持穩定,同時積蓄力量,從而在衝擊過後迅速恢復原有的活力。放在我們面前的這本書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在廣泛搜集和深入研究各國為提升社會韌性所做努力的眾多案例的基礎上,繫統分析了如何改善把個體結合為社會團體的社會契約的設定和執行等過去研究得不夠的社會韌性構建問題。在新冠疫情衝擊尚未結束和人類還需準備應對新衝擊的當下,它為我們思考如何構建具有韌性的社會結構這一關鍵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和具有啟發意義的分析框架。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金融投資領域有一句話:一年翻一倍,容易;三年翻一倍,難。這其中就涉及跨越周期波動並應對意外衝擊的韌性。當前變動不居的疫情,對於整個經濟社會體繫,當然同樣對於金融市場來說,都是疾風知勁草式的考驗韌性的時期。本書從應對疫情出發、立足於韌性進行的理性探索,既有現實的針對性,也有助於讀者的深入思考。
    巴曙松 北京大學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 


    在新冠疫情與國際局勢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全球化與新經濟既帶來了收益,也伴隨著風險。本書對公共衛生危機、宏觀經濟波動、氣候變化挑戰等議題的精彩討論,能很好地啟示我們:如何增強社會應對意外衝擊的韌性,保護脆弱的群體與個人,探索後疫情時代的秩序建設。
    施展 學者、《樞紐》作者 


    鋻於從疫情和數字革命等變革性事件中汲取的教訓,布倫納梅爾對未來進行了深入思考。對於在未來要擔任領導角色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重要的讀物。同時,這也是一本出色的經濟學入門讀物。
    羅伯特·希勒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關於韌性的裡程碑式讀物,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告訴我們必須從疫情衝擊中吸取的教訓,以及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安格斯·迪頓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在線試讀
    引言
    當然與此同時, 快速的新冠疫苗開發等成就也讓我們有理由對
    醫學和技術的力量保持信心。可是怎麼看待社會的脆弱性呢? 我們的社會是會很快恢復正常, 還是會留下永久的疤痕? 重要的一點是, 社會能否在未來克服類似的衝擊? 這正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從投資組合風險到保障風險, 再到疫情風險, 我們時刻需要同風險打交道。傳統上我們采用風險管理的辦法, 測算采取某種行動時面臨的風險大小, 並評估自己能否承受。
    本書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思維模式, 把韌性概念放到核心位置。這個術語意指反彈恢復的能力, 而不同於穩健性(robustness,又譯“強健性”) 的概念, 後者是指抵御的能力。在某些時候, 穩健性並不是出路。這就像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的著名寓言《橡樹與蘆葦》描述的, 韌性是指有能力經受住風暴氣。橡樹極具穩健性, 高大挺撥, 在尋常的大風裡顯得堅不可摧。與之相比, 蘆葦則是柔韌的, 微風也會使之彎腰。可是當強風暴襲來時, 蘆葦卻高聲宣告: “我將彎而不折。”
    這一說法包含了韌性的本質。當風暴過去後, 蘆葦將回到原狀, 完全恢復。堅固的橡樹可以承受強風, 但在風暴過於猛烈時,它將被折斷。而橡樹一旦倒下, 就不可能再復原, 缺乏韌性使它難以重建。始終處於搖擺運動中的蘆葦雖然看似脆弱, 卻遠比橡樹更具韌性。
    本書主張把重點放在韌性管理上。我們可以適應調整但能恢復的風險, 承擔這類風險通常是值得的, 因為這往往對社會有益。創業行為從本質上講就是冒險, 許多初創企業會失敗。但如果企業家們能快速恢復, 繼續追求下一個夢想, 他們的創造力終會催生成功的獨角獸項目, 支持社會的經濟增長。
    因此, 我們有必要區分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與不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對於可能把我們帶入陷阱、難以反彈、留下長期負面效應的風險, 應區別對待。如果缺乏韌性, 落入陷阱的成本太高,風險規避或許是更可取的策略。在現實操作中, 韌性管理意味著發揚促進韌性的因素, 抑制破壞韌性的因素。
    韌性可以通過替代性來提升, 例如能夠應用於不同行業的學習技能, 這類技能不容易受某個行業下滑的影響, 便於勞動者轉移到其他行業。多樣性也是促進韌性的因素, 借用大自然的一個類比,由單一樹種組成的森林更容易受特定病蟲害的影響, 而多樹種組成的森林則更為強韌。

    引言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 風險無處不在。新冠疫情、俄烏衝突,以及氣候變化和技術革新伴隨的風險讓我們感受到了脆弱。作為個人, 我們發現自己可能會被重大意外事件突然襲擊, 而全球化、技術和醫療進步可以減輕巨大風險的傳統印像被顛覆。世界各國面臨各種動蕩, 從新冠疫情, 到俄烏衝突導致的能源和食品短缺, 以及日益嚴重的氣候威脅……
    當然與此同時, 快速的新冠疫苗開發等成就也讓我們有理由對
    醫學和技術的力量保持信心。可是怎麼看待社會的脆弱性呢? 我們的社會是會很快恢復正常, 還是會留下永久的疤痕? 重要的一點是, 社會能否在未來克服類似的衝擊? 這正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從投資組合風險到保障風險, 再到疫情風險, 我們時刻需要同風險打交道。傳統上我們采用風險管理的辦法, 測算采取某種行動時面臨的風險大小, 並評估自己能否承受。
    本書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思維模式, 把韌性概念放到核心位置。這個術語意指反彈恢復的能力, 而不同於穩健性(robustness,又譯“強健性”) 的概念, 後者是指抵御的能力。在某些時候, 穩健性並不是出路。這就像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的著名寓言《橡樹與蘆葦》描述的, 韌性是指有能力經受住風暴氣。橡樹極具穩健性, 高大挺撥, 在尋常的大風裡顯得堅不可摧。與之相比, 蘆葦則是柔韌的, 微風也會使之彎腰。可是當強風暴襲來時, 蘆葦卻高聲宣告: “我將彎而不折。”
    這一說法包含了韌性的本質。當風暴過去後, 蘆葦將回到原狀, 完全恢復。堅固的橡樹可以承受強風, 但在風暴過於猛烈時,它將被折斷。而橡樹一旦倒下, 就不可能再復原, 缺乏韌性使它難以重建。始終處於搖擺運動中的蘆葦雖然看似脆弱, 卻遠比橡樹更具韌性。
    本書主張把重點放在韌性管理上。我們可以適應調整但能恢復的風險, 承擔這類風險通常是值得的, 因為這往往對社會有益。創業行為從本質上講就是冒險, 許多初創企業會失敗。但如果企業家們能快速恢復, 繼續追求下一個夢想, 他們的創造力終會催生成功的獨角獸項目, 支持社會的經濟增長。
    因此, 我們有必要區分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與不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對於可能把我們帶入陷阱、難以反彈、留下長期負面效應的風險, 應區別對待。如果缺乏韌性, 落入陷阱的成本太高,風險規避或許是更可取的策略。在現實操作中, 韌性管理意味著發揚促進韌性的因素, 抑制破壞韌性的因素。
    韌性可以通過替代性來提升, 例如能夠應用於不同行業的學習技能, 這類技能不容易受某個行業下滑的影響, 便於勞動者轉移到其他行業。多樣性也是促進韌性的因素, 借用大自然的一個類比,由單一樹種組成的森林更容易受特定病蟲害的影響, 而多樹種組成的森林則更為強韌。
    一方面, 在生產層面, 我們的社會試圖按照“追求時效” (just in time) 原則來管理生產體繫, 也就是說, 把流量化、存量小化作為全球價值鏈追求的目標。相比而言, 韌性的概念引領我們重視“以防萬一” (just in case) 的方式, 它將賦予我們在遭受衝擊後快速恢復的能力。為此, 我們必須優先考慮韌性, 把保留冗餘當作優點, 而非罪過。安全緩衝是有用的, 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吸收衝擊力。韌性思維方式提供了成本分析測算的一種新方法。
    另一方面, 我們需要避免落入陷阱等進退不得的情形。負面反饋循環屬於更糟糕的現像, 形勢的螺旋式發展會導致失控, 毀壞韌性。社會是由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沒有人能真正獨行。我們如何對其他人的行為做出響應, 同樣影響著韌性。人們的共同行為彼此強化, 形成反饋循環, 就可能破壞繫統穩定和韌性。例如,當有人開始囤積衛生紙時, 其他人看到後也如法炮制, 結果將造成衛生紙短缺。
    為提升韌性, 人類社會需要組織起來。可以采取集中設計的組織形式, 例如制定憲法; 也可以采取分散化的自發組織形式, 例如社會規範。沒有人明說, 泳池邊上其他人放了毛巾的椅子, 你不能坐, 但社會對此心照不宣。盡管沒有任何集中組織者對此負責, 但如果你把別人放好的毛巾拿走並坐上去, 肯定會被眾人鄙夷。集中設計與自發秩序都是社會契約的組成部分, 均可以用來提升韌性。本書認為, 韌性可以成為指引後疫情時代社會設計的指南。韌性這一普遍原則能幫助我們思考, 如何讓社會做好準備, 增強團結, 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衝擊。全書將借助經濟學家的視角來考察醫療衛生與社會契約問題。
    對社會進步來說, 保證個人自由至關重要, 讓他們能夠去夢想、嘗試、謀略、規劃, 也包括遭遇失敗。在我看來, 這種自由對於保證人類的尊嚴同樣必不可少。然而, 人們不應該在跌入貧困之後被套牢, 而應該擁有恢復的能力, 能夠在吸取失敗的教訓之後再做嘗試。個人破產保護制度正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所以, 社會應該鼓勵嘗試與好奇, 同時增強個人的韌性, 而非屏蔽一切失敗的可能。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