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實體立國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厲以寧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概況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65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536578
    作者:厲以寧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近些年來,不少地方經濟脫實效虛,甚至希望像歐美那樣發展高端服務業、金融業,躺著就把錢給賺了。著名經濟學家、“改革先鋒”厲以寧早早察覺這一不良傾向,反復提醒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沒有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就難以實現。


    現如今,產業空心化給美國經濟造成的巨大影響有目共睹,我們在慶幸沒有走偏的同時,更不能忘記厲以寧先生對實體經濟的堅持和呼吁。今天的中國經濟,和40年前已經截然不同,我們在諸多工業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邁入先進的行列。以厲以寧為代表的一整代中國人,在過往幾十年來的辛勤汗水終於沒有被辜負!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振興實體經濟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立國》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的研究論文集,是二十餘年來他關注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走向、問題,以及提出解決之道的成果結集,旨在凝聚經濟發展和改革共識,呼吁人們重視實體經濟,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厲以寧,1930年11月生,籍貫江蘇儀征。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名譽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至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至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

    目錄
    輯 2003—2008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發展要有新思路
    企業的社會責任
    工業化的比較研究
    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急需化解的四方面問題

    第二輯 2009—2013
    民營企業如何適應當前經濟形勢
    當前就業壓力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模式
    資產泡沫和投資衝動——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思考
    政府要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輯 2003—2008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發展要有新思路


    企業的社會責任


    工業化的比較研究


    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急需化解的四方面問題


     


    第二輯 2009—2013


    民營企業如何適應當前經濟形勢


    當前就業壓力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模式


    資產泡沫和投資衝動——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思考


    政府要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企業如何抓住新一輪商業機會


    論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幾個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十問


    關於中國企業文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將經受長期成本推進型通脹的考驗


    承接產業轉移和次發達地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論創意和創新的制度條件


    扶植小微企業的政策是免稅


    擴大內需十論


     


    第三輯 2014—2018


    信譽是重要的社會資本


    怎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現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四大關鍵


    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


    談談產權改革的若干問題


    社會和諧紅利是的制度紅利


    中國道路與混合所有制經濟


    新常態下小企業有大作為


    對民營企業轉型要有信心和耐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動能的湧現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國有企業轉型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發展需要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挖掘效率潛力 激發企業新動能


    怎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前言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也是財富之源。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僅能增加有效供給,還能有效提供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2008 年發生於美國並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近些年在西方國家中存在著一種資產泡沫怪圈,那就是為了刺激經濟,實行低利率,引起信貸膨脹;在信貸膨脹的條件下,形成了投資熱和消費熱,集中體現於資產的炒作,造成了資產泡沫;資產泡沫的形成,一方面繼續推動投資熱和消費熱,另一方面使資金鏈不斷延伸,影響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而資金鏈越是延伸,薄弱環節就越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導致因資產炒作而卷入債權債務的銀行和企業發生債務危機,甚至倒閉、破產,實體經濟必然受累,於是失業人數劇增。這時為了挽救陷於困難中的經濟,政府就不得不采取救市的做法,擴大財政支出,於是財政赤字又增多了。通過財政支出的擴大以及與此有關的低利率政策,又為下一輪的信貸膨脹準備條件,資產泡沫在平息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再度形成,如此循環不已,就出現了所謂的資產泡沫怪圈。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也是財富之源。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僅能增加有效供給,還能有效提供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2008 年發生於美國並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近些年在西方國家中存在著一種資產泡沫怪圈,那就是為了刺激經濟,實行低利率,引起信貸膨脹;在信貸膨脹的條件下,形成了投資熱和消費熱,集中體現於資產的炒作,造成了資產泡沫;資產泡沫的形成,一方面繼續推動投資熱和消費熱,另一方面使資金鏈不斷延伸,影響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而資金鏈越是延伸,薄弱環節就越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導致因資產炒作而卷入債權債務的銀行和企業發生債務危機,甚至倒閉、破產,實體經濟必然受累,於是失業人數劇增。這時為了挽救陷於困難中的經濟,政府就不得不采取救市的做法,擴大財政支出,於是財政赤字又增多了。通過財政支出的擴大以及與此有關的低利率政策,又為下一輪的信貸膨脹準備條件,資產泡沫在平息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再度形成,如此循環不已,就出現了所謂的資產泡沫怪圈。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有陷入這種怪圈的趨向,如果擺脫不了這一怪圈,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有重蹈覆轍的可能。因此,中國在經濟領域面臨的問題同西方國家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都有重蹈覆轍的擔心。但與西方國家出現的“資產泡沫怪圈”相比,中國既需要擺脫“投資衝動怪圈”,也需要警惕 “資產泡沫怪圈”的出現。對中國來說,要擺脫“投資衝動怪圈”,重要的是通過改革的深化,從體制上消除產生這一怪圈的可能性,即加快投資決策體制的改革、行業壟斷體制的改革、資源價格體制的改革和民營企業平等準入政策的落實。要擺脫“資產泡沫怪圈”的出現,在實踐中就要旗幟鮮明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將實體經濟作為立國之本。必須強調的是,虛擬經濟產生於實體經濟,也要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振興實體經濟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更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展現。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如果沒有強大的、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難以實現。制造業價值鏈長、關聯性強、帶動力大,為農業、服務業提供原料、設備、動力和技術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所以在新形勢下,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當前,中國制造業規模雖居世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低端供給過程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並存,質量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問題不強的短板明顯。尤其是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雙重擠壓”的挑戰與機遇,在全球範圍內的“制造業回歸”浪潮中,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中低端制造“流入”同時發生,對中國形成“雙向擠壓”。而且國際貿易中圍繞高端制造業的博弈正在加強,中國制造業的大品牌企業不多、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制造業尚未做精做強的情況下,卻過早出現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傾向,因此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


    推動實體經濟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中國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意義重大。從中國現在的情況看,制造業經過多年高速增長,“有沒有”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日益突出,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方面對中國的封鎖與打壓愈演愈烈,中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後發劣勢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解決。


    對於中國的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前景,首先要有信心,要對發展前景抱有樂觀的情緒。因為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是中國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出路。其實,國際制造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制造業要依賴國際競爭力來開拓、爭取。對於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隻要努力,發展機會是存在的,我們沒有理由在這場競爭中失去信心。為了開拓國內國外新市場,中國制造業除了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狠下功夫以外,還應在營銷和產前產後服務等方面努力。需求也是可以靠創新產品供給提升的,市場份額的擴大隻可能是老產品推陳出新和新產品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結果。


    特別強調的是,要高度重視建設一支適應產業結構演進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纔隊伍。人纔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勞動者不僅要具備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要引導更多的優秀人纔向制造業彙聚,一是充分發揮現有人纔的潛力, 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積極引進人纔,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國際上對尖端人纔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中國要在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中走在前列,決不能放松人纔的引進。國家要制訂規劃,制定適合當前形勢的政策;企業要為引進的人纔提供便於他們發揮所長的工作條件,提供生活保障。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制造業企業開展技能人纔培訓,提高技能人纔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拓展技能人纔的職業發展通道,努力培養大國工匠。


    今後,無論是參與國際競爭,還是適應國內消費升級,都必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構建產業開放新格局,在持續提升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增加有效供給,提升產品質量與品質,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協調供需平衡化解過剩產能、激勵企業不斷提升效率和推動制造業調整與轉型發展等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在制造業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制造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形式、產學研方面的合作形式,應該是多種類型的。在國際市場上,隻有中國制造業企業、中國制造業產品、中國品牌,而不分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隻有這樣,纔能加快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在線試讀
    “紅利”,實際上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發展階段所具有的發展優勢,以及利用這種發展優勢所帶來的好處。比如,“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改革紅利”(或稱“體制紅利”“制度紅利”)都是發展優勢及其運用所帶來的結果。
    (一)從“舊人口紅利”走向“新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因人力資源的存在而產生的發展優勢及其體現。
    但人力資源的優勢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是會轉換的。常見的情況是,在經濟發展前期,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力資源的優勢表現為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當時,有四個就業條件適合於這些國家或地區廉價勞動力的運用,於是就出現了廉價勞動力資源所帶來的“人口紅利”。這四個就業條件是:
    ,國內自然條件適合於經營種植園,生產谷物、甘蔗、水果、棉花、橡膠等農產品,而國內的廉價勞動力大量存在,隻要有人(無論是本國投資者還是外國投資者)願意經營種植園,就不愁雇不到廉價勞動力。
    第二,國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鐵礦石、有色金屬、煤炭、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貴金屬、鑽石、寶石、建築用石料等,有人願意投資於采礦業,本地廉價勞動力的充裕供給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第三,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前期,在制造業方面主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以輕紡工業、食品工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需要廉價勞動力作為工人,對他們的技術要求不高。這樣,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稍加培訓就可以適應投資者的需要。除勞動密集型工業可以吸納就業以外,大量個體手工業作坊和小商小販的存在,也可以使勞動者獲得就業的機會。
    第四,建築業在這個階段的較快發展,也為廉價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如修建公路、鐵路、港口設施、住宅、商店、工廠以及其他公用設施的建設,都使得廉價勞動力的使用帶來“紅利”。
    上述這種“人口紅利”都是同廉價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和被使用分不開的。在發展前期,廉價勞動力資源的豐富成為生產成本低廉的主要依據。一些發展中國家正是依靠生產成本低廉而開拓市場,增加資本積累,進而使GDP逐漸由低收入階段接近中等收入階段,再邁入中等收入階段。

    “紅利”,實際上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發展階段所具有的發展優勢,以及利用這種發展優勢所帶來的好處。比如,“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改革紅利”(或稱“體制紅利”“制度紅利”)都是發展優勢及其運用所帶來的結果。


    (一)從“舊人口紅利”走向“新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因人力資源的存在而產生的發展優勢及其體現。


    但人力資源的優勢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是會轉換的。常見的情況是,在經濟發展前期,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力資源的優勢表現為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當時,有四個就業條件適合於這些國家或地區廉價勞動力的運用,於是就出現了廉價勞動力資源所帶來的“人口紅利”。這四個就業條件是:


    ,國內自然條件適合於經營種植園,生產谷物、甘蔗、水果、棉花、橡膠等農產品,而國內的廉價勞動力大量存在,隻要有人(無論是本國投資者還是外國投資者)願意經營種植園,就不愁雇不到廉價勞動力。


    第二,國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鐵礦石、有色金屬、煤炭、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貴金屬、鑽石、寶石、建築用石料等,有人願意投資於采礦業,本地廉價勞動力的充裕供給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第三,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前期,在制造業方面主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以輕紡工業、食品工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需要廉價勞動力作為工人,對他們的技術要求不高。這樣,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稍加培訓就可以適應投資者的需要。除勞動密集型工業可以吸納就業以外,大量個體手工業作坊和小商小販的存在,也可以使勞動者獲得就業的機會。


    第四,建築業在這個階段的較快發展,也為廉價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如修建公路、鐵路、港口設施、住宅、商店、工廠以及其他公用設施的建設,都使得廉價勞動力的使用帶來“紅利”。


    上述這種“人口紅利”都是同廉價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和被使用分不開的。在發展前期,廉價勞動力資源的豐富成為生產成本低廉的主要依據。一些發展中國家正是依靠生產成本低廉而開拓市場,增加資本積累,進而使GDP逐漸由低收入階段接近中等收入階段,再邁入中等收入階段。


    然而形勢是會變化的。在那些逐漸由低收入階段接近中等收入階段和邁入中等收入階段的國家或地區,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會逐漸消失,原有的“人口紅利”也逐漸隨之消失。工資低廉不再成為這些國家或地區吸引投資者前來投資的獨特因素,因為又出現了一些較晚發展起來的國家和地區,那裡同樣存在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而且他們的工資更低,生產成本更低,從而對外來投資者更有吸引力。加之,有些一直依靠廉價勞動力資源而使收入已擺脫低收入階段的國家或地區,多年以來忽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即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勞動力質量,仍然以提供廉價勞動力為滿足。這就使原來的“人口紅利”減少了,後消失了,使這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陷入經濟停滯的狀態。這種例子並不少見。


    怎麼辦?難道就此對今後的經濟發展失去信心?信心喪失能解決問題嗎?這是一個對“人口紅利”缺乏正確認識的問題。


    要知道,一個國家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有適應於當時的人力資源優勢。廉價勞動力優勢和“舊人口紅利”消失後,熟練勞動力優勢將取而代之,“新人口紅利”將成為發展新階段的特征,經濟將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而繼續發展下去,這是已有先例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應當有此信心。


    再說,當人均收入不斷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而上升的時候,特別是當人口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率越來越高以後,人口增長率一般都會出現下降的趨勢,於是開始出現人口老齡化和青壯年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下降的現像。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舊人口紅利”消失的原因。


    “人口紅利”的新舊替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必須堅定信心,爭取早日創造“新人口紅利”。


    措施之一是,增加人力投資,擴大職業技術培訓,使工人的技術素質有大幅度提高。應當了解到,為什麼當初勞動力廉價?這正與他們素質低、技術水平低、效率低有關。所以把低素質、低技術水平、低效率的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術培訓,通過增加人力投資而使越來越多的工人成為技術工人非常必要。


    措施之二是,讓已經就業的和等待就業的工人有提高自身技術素質的積極性。這不僅取決於企業與職工雙方都能認識到提高工人技術素質對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而且也取決於企業與職工雙方都認同工資應同績效掛鉤的重要性。如果職工工資不同績效掛鉤,隻能導致許多職工認為自己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提高技術水平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就有礙於他們向上進取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措施之三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不平等待遇是阻礙“新人口紅利”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主要因為,他們的權利遭到限制,甚至在某些方面還遭到身份歧視。在這種處境之下,他們刻苦學習的積極性也就逐漸消失了。


    在這個問題上,還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即應當重視小微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對技工的培養所起的作用。這裡所說的小微企業是指自行投資、自主創業的小型微型企業,業主本人往往就是熟練工人、高級技術工人。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70年代,早的蒸汽機、機器設備、鐵路運輸車輛(機車和載人載貨車輛),都是前所未見的。它們是誰先設計並制造出來的?主要是手工作坊的小老板或熟練手工工匠,如水車匠、鐘表匠、磨坊匠、唧筒匠等。手工技藝是家傳的,或者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師傅手把手地教出來的。這樣,久而久之,熟練工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技藝越來越好。興辦職業技術學校,那是後來的事情。直到現在,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它們不但緩解了就業問題,而且還是大型企業的合作伙伴,為後者生產零部件等。許多小微企業以自己的技藝為特長,生產名牌產品,也向社會輸送手藝高超的熟練工人,包括為特定的顧客定做商品的獨特的熟練工人以及修理汽車、摩托車、遊艇與一些家用電器的能工巧匠。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轉向“技工時代”的過程中,不要忽視小微企業在這些方面的作用。


    (二)從“舊資源紅利”走向“新資源紅利”


    “資源紅利”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淡水資源、草場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在經濟發展前期,這些資源一般都比較豐富。以土地資源為例,那個時期可利用的土地數量一般都比較多,土地價格也相當低廉。這就是資源優勢,其結果體現為“資源紅利”。


    應該看到,這些也許是“舊資源優勢”。除非個別確實是地大物博的國家,“資源紅利”會長期存在,否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某些資源會越來越緊張、短缺,一定時間以後,原有的資源優勢和“資源紅利”都會逐漸消失。


    “新資源紅利”從何而來?新的資源優勢和“資源紅利”都來自先進的科學、先進的技術,以及對這些科學技術的運用。在一個國家境內,自然界提供的資源一般來說總有用完的時候,隻有智力資源、人纔資源是無限的。先進的科學和技術來自智力資源、人纔資源。增加開發、利用智力資源和人纔資源的投入,纔能使科學技術越來越進步。一旦先進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新的資源優勢就形成了,新的“資源紅利”也就產生了。


    比如,在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沿海國家,如果海水淡化的成本降低了,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又如,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沙地的改良、石漠化的治理、草場牧草良種化等,都是有助於“新資源紅利”產生的科研開發活動。


    在某些方面,新的“資源紅利”往往是同新的“人口紅利”結合在一起的。


    新的“資源紅利”同新的“人口紅利”相結合之處在於:沒有大批科學研究人員、專業人纔、熟練技工,就談不上科技領域的新突破,也就不會出現新的“資源紅利”。人纔為本,資源優勢纔能顯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的“資源紅利”和新的“人口紅利”相輔相成,誰都離不開誰。科研隊伍和技術人員隊伍的成長是新的“人口紅利”產生的前提,也是新的“資源紅利”產生的必要條件。


    正由於新的“人口紅利”和新的“資源紅利”都要依靠專業人纔的大力培養,也要依靠龐大的熟練工人、高級技術工人隊伍的形成,因此,如果不建設新的、有效的職業技術教育制度,如果不打通社會垂直流動和社會水平流動渠道,使優秀人纔能脫穎而出,如果不重視教育經費在GDP中比例的逐步上升,怎能使專業人纔、熟練工人、高級技術工人隊伍迅速成長和擴大呢?


    為了實現更多的科學技術領域內的突破,一是需要有更多的新發明,二是需要把新的發明應用於經濟領域,使這些科研成果在經濟中產生效益。前者靠發明家,後者靠企業家,這兩種人纔缺一不可。


    也就是說,社會需要有更多的發明家和更多的企業家,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成功的發明家隊伍,加入成功的企業家隊伍。成功的發明家,可能終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和技術創新工作,也可能在科技發明之後從事企業家的活動,他們自己創業,成為出色的企業家。


    成功的發明家和成功的企業家的成長,都需要有合適的制度環境。比如說,喬布斯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不在於他個人的聰明纔智,也不在於他個人的魄力、勇氣和決斷,而在於他成長在一個適宜於人們施展纔能的制度環境中。那裡有產權激勵的體制,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還有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於是在喬布斯的周圍形成一支龐大的科研開發的團隊,整個團隊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這樣纔形成了技術創新的熱潮。


    於是就必然涉及“新改革紅利”問題。


    (三)從“舊改革紅利”走向“新改革紅利”


    從以上所述可以懂得,在“新人口紅利”“新資源紅利”和“新改革紅利”中,“新改革紅利”是的紅利,也是具有關鍵性的紅利。


    “改革紅利”又稱“制度紅利”或“體制紅利”。這是指通過改革,制度或體制得以調整,讓制度或體制能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推動經濟的前進。


    每一項改革總是適應經濟發展過程中當時的特定狀況而出臺的。改革的“紅利”體現於消除了原有制度或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使經濟繼續發展、前進。


    要知道,任何一種改革措施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改革帶來的優勢或“紅利”總有越來越少的趨向。這是難以避免的。道理很簡單:在一定體制之下,改革措施總會有從適應當初的形勢到逐漸不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因為任何改革都適應於某種客觀形勢,後來由於形勢改變了,原有的改革的效力的遞減也就成為必然。原有的“改革紅利”逐漸消失,是普遍現像,而並非隻有某一個國家纔發生的情況。


    可以把原有的改革措施帶來的優勢或紅利稱為“舊改革優勢”或“舊改革紅利”。這裡,新與舊都是相對而言,而不問有效期的長短:有的改革紅利可能存在的時間相當長,有的改革紅利可能隻存在短暫的時間,這無非是因為形勢變化的快慢不同,以及改革措施的效應有大有小的緣故。所以當“舊改革紅利”行將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改革措施的優勢潛力耗盡之時。


    改革,就是制度調整。制度調整必須及時推進。繼續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繼續進行制度調整,纔能保證新的“改革紅利”或“制度紅利”的出現。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