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生活經濟學》四部曲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1457-2112
    【優惠價】
    911-13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經濟學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冰冷無用,它是一個強大的思維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社會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像。懂得一點生活經濟學,或許不能立刻讓我們升職加薪,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們通過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生活的經濟解釋》:正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經濟學也有“詩和遠方”。“經濟學不隻探討商品、勞務、市場,還探討更多的社會現像”,本書旨在向讀者展現經濟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社會生活中的什麼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本書分4部分,共54篇文章,以經濟學的視角,看經濟、讀社會、談政治、說法律,讓你輕松擁有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

    經濟學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冰冷無用,它是一個強大的思維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社會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像。懂得一點生活經濟學,或許不能立刻讓我們升職加薪,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們通過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生活的經濟解釋》:正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經濟學也有“詩和遠方”。“經濟學不隻探討商品、勞務、市場,還探討更多的社會現像”,本書旨在向讀者展現經濟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社會生活中的什麼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本書分4部分,共54篇文章,以經濟學的視角,看經濟、讀社會、談政治、說法律,讓你輕松擁有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


     


    《優雅的理性》說,經濟學的要義在於客觀、正確、有趣,而非經世濟民。本書的出發點正是“如何用經濟學眼觀看世界”。這裡的“世界”包括經濟學家的人生哲思、經濟學家的理性與感性、經濟學家的社會觀察、經濟學家的兩岸漫遊……因為作者有一支能夠將經濟學寫的妙趣橫生的魔力之筆,因此讀本書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基礎;因為是用經濟學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讀本書可以顛覆很多我們過去深信不疑的常識。


     


    《效益的源泉》: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經濟學身影。本書共十六章,從人的理性、自利,到社會現像背後的經濟邏輯,到專業倫理,到公共政策,再到探尋現代社會法治的良方。層層推進,邏輯清晰。不知不覺引人思考,發人深省。書中雖然沒有利用圖形表格的模式,卻不乏細致準確。書中作者通過你我身邊的大小事,講述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解釋的工具》:社會中的一切現像,都可以用經濟學的原理去解釋。即便是那些在我們看來與經濟毫無關繫的事情,如家庭倫常關繫、誠實的品質、司法的“公正”等。


    本書通過16個章節,60個小故事,從人的特質到社會價值的演變,以經濟學的視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關繫愈加清晰。作者用一隻詼諧的筆,將復雜枯燥的經濟學原理融入生活。使我們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知識,就能發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濟現像,同時塑造我們的經濟學思維方式。

    作者簡介


    著名法律經濟學家。臺灣大學經濟繫畢業,美國布朗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後,返回母校,在臺灣大學經濟繫暨研究所任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經濟學和經濟學方法論。目前為浙江大學法律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在兩岸推展“法律經濟學”,漸有成果。兩岸及港澳主要大學的法學院裡,擔任講座教授的經濟學者,他是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把尺》,即獲選為“金鼎獎”推薦著作。目前已有兩篇文章被選為臺灣高職國文課本的課文,是華人經濟學家中獲此殊榮的人。其著作《優雅的理性》《解釋的工具》《正義的成本》《生活的經濟解釋》《法的經濟解釋》等備受好評,並入選多種“年度著作”榜單。

    目錄
    《生活的經濟解釋》
    部 看經濟
    金錢的誘導
    夏蟲不可以語冰,小童何須學理財?
    行為準則與交易價格
    為經濟學教育謀
    經濟學的原理
    自然學經濟
    相對價值下的人生觀
    經濟學的世界觀
    西遊小記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以價制量
    傲慢與偏見

    《生活的經濟解釋》


    看經濟


    金錢的誘導


    夏蟲不可以語冰,小童何須學理財?


    行為準則與交易價格


    為經濟學教育謀


    經濟學的原理


    自然學經濟


    相對價值下的人生觀


    經濟學的世界觀


    西遊小記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以價制量


    傲慢與偏見


    地下經濟


    供給和需求的另一種思考


    遊於藝


    周伯通的道理


    晶瑩剔透的鑽石


    指鹿為馬的趣味


     


    第二部 讀社會


    揭開稻草人的面紗


    照我的形像


    庸人自擾的樂趣


    需求法則


    好心沒好報的經濟解釋?


    佛法與經濟學


    傳統智慧的反智成分


    不平則鳴


    理智和情感之間


    你讓乞丐怎麼辦


    問情是何物?


    市場真相一二三


    美麗人生


    日月潭奇景


    哪種遊戲規則較好


    阿基米德與冰淇淋


    螺絲的責任


    再悼古戰場


     


    第三部 談政治


    金權政治的結構性因素


    利益衝突


    公共選擇


    差異原則


    少數服從多數


    公民投票


    以公債支援公共支出


    憲制經濟學


    兩岸自由的橫斷面


    旁觀者迷


    半個世紀後的臺海關繫


    大哥的架式


    三分天下的趣味


    領導人唱卡拉OK


    大問題是不是問題


    誰講話算數?


    能為黑暗帶來光明嗎?


    華人文化的深層結構


     


    第四部 說法律


    公平的局限


    意外不意外?!


    逗點、句點、還是驚嘆號?


    天使走過人間


    善意的惡果


    到罪惡之路


    隱私權的價值


    為什麼不可以用分身


    假米酒的故事


    易子而教的意外


    薩孟武搶救瑞恩大兵


    此圖非彼圖


    假設性思維


    有形和無形的規則


    程序問題和實質問題


    好事變壞事


    司法女神的身影


     


    《優雅的理性》


    推薦序  感受經濟學的理性之美


    部  經濟學家的人生哲思:何不瀟灑一些


    為人生目標做經濟分析


    生命的比擬


    不同階段,不同角色


    喜怒哀樂的經濟邏輯


    道德情操小論


    人比人氣死人,是比錯了方向!


    選擇記憶


    犧牲誰比較好?


    認識世界的過程,形似指鹿為馬


    海綿、刺蝟和傻瓜


    人生裡的兩支魚竿


    倫常關繫其實是種工具


    為何父不父、子不子?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面對死亡,何不瀟灑一些


    艱澀道理淺中求


    大師的招數


    波斯納的便士


     


    第二部  經濟學家的理性與感性:悲劇是無解的嗎


    “不討喜”的經濟學家


    人為財死的邏輯


    報應的邏輯


    正義的邏輯


    正義的刻度


    亞當•斯密也嘆息


    縱貫法學


    什麼是好的理論?


    衝突不一定都是壞事


    智慧的點線面


    螞蟻和蜜蜂的經濟思維


    悲劇是無解的嗎


    “多多”不一定“益善”


    讀法律以修水管


    何謂“自由”


    我們都在給別人“貼標簽”


    生活給的啟示


    文章是為讀者而寫,為自己寫的是日記


     


    第三部  經濟學家的社會觀察:當多數人都是輸家時


    “半大人”和“二十仔”


    重新界定“成年人”的涵意


    可以聚眾換偶嗎?


    “駝獸紀”


    裁其跅弛,百年樹人


    一個拉拉隊員之死


    艾滋器官的價值


    關鍵時刻的優雅“很貴”


    僅靠道德無法建立可長可久之道


    誰該承擔歧視的重擔?


    市場經濟啟示錄


    “坐在金礦上”而不自知


    爾愛其羊,就能求羊得羊?


    請“文明”的善後


    “商品的市場”和“言論的市場”


    臺灣地區選舉,可能多數人都是輸家


    為何不投降


    “高牆”裡外


    尋找司法女神的真容


     


    第四部  經濟學家的兩岸漫遊:在歷史的足跡裡迷惘


    包羅萬像的中國大陸


    北京見聞——經濟基礎決定尊嚴高低


    武漢見聞——百廢待興


    向前看,向錢看


    海峽兩岸的同與異


    大陸法學院見聞——發現經濟學中的“創造性破壞”


    要怎麼收獲“兩岸共贏”


    臺灣有什麼特別


    “吻”一下,值兩百萬


    “序”中有“亂”


    臺北,停滯的寶島風情畫


    “關繫”在兩岸三地的不同地位


    化“古老”為神奇


    層層審核中的“雁過撥毛”故事


    臺灣經驗停看聽


    國家需要多久纔能成熟


     


    《效益的源泉》


    華人性格中的菊花與刀


    第二章 經濟學和人性之辯


    第三章 敬鬼神


    第四章 香港大埔的許願樹


    第五章 大像國有化之我見


    第六章 賣桔者言


    第七章 翠玉白菜值多少錢?


    第八章 真正的“新中間路線”


    第九章 識者克魯格曼,智者張五常


    第十章  執真理之手


    第十一章  像牙塔裡的像牙世界


    第十二章  用水蛇通水管


    第十三章   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


    第十四章  道德情操論


    第十五章  美女與野獸


    第十六章  特別來的不速之客


     


    《解釋的工具》


    自序 何處是起點?


     


    生活中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來


    第三章 那一隻看不見的手


    第四章 對銅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誰懂誰的心?


     


    第二篇 社會關繫有“價簽”


    第六章 這種孩子,不養也罷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觀


     


    第三篇 經濟學與政治學的對話


    第九章 政治過程素


    第十章 真理和聖人


    第十一章 到民主之路


     


    第四篇 當法學遇上經濟學


    第十二章 公平正義的真正意義


    第十三章 司法有價嗎?


    第十四章 司法女神的舉止


     


    第五篇 “鑰匙”怎麼用?


    第十五章 以管窺天?


    第十六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前言
    《生活的經濟解釋》推薦序
    生活比經濟學更廣闊
    何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教授)

    在中文經濟學界,能夠用一支生花妙筆,把經濟學寫得搖曳生姿的學者並不多。臺灣和香港的學者曾經開風氣之先。張五常教授的書在內地一時洛陽紙貴教授也擁有大量的讀者。文如其人。讀張五常教授的書,不難感受到他的狂狷,在狂狷中透出一種率性和靈慧。教授的書,仿佛是遇到一位溫和的老友,香茶一杯,清風入懷,聽他絮絮道來,講到妙處,賓主會心一笑,不覺碧山已暮。

    《生活的經濟解釋》推薦序


    生活比經濟學更廣闊 


    何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教授)


     


    在中文經濟學界,能夠用一支生花妙筆,把經濟學寫得搖曳生姿的學者並不多。臺灣和香港的學者曾經開風氣之先。張五常教授的書在內地一時洛陽紙貴教授也擁有大量的讀者。文如其人。讀張五常教授的書,不難感受到他的狂狷,在狂狷中透出一種率性和靈慧。教授的書,仿佛是遇到一位溫和的老友,香茶一杯,清風入懷,聽他絮絮道來,講到妙處,賓主會心一笑,不覺碧山已暮。



    現在教授終於不需要再“隱名”了。天下誰人不識君。他的一繫列經濟學隨筆,激發了眾多普通讀者對經濟學的熱愛。這本《生活的經濟解釋:人人能讀懂的經濟學》,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從經濟、社會、政治、法律,談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點滴小事,講他讀到的有意思的書,一路娓娓動聽,把我們不知不覺地帶入了經濟學的世界。



    處處留心皆學問教授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細節,纔能思路泉湧、佳構不斷。他還談到一位有心的商人,在臺灣做餐飲的陳登壽先生。陳先生學歷不高,高中畢業之後就出去打工。有一次,他去看電影,發現觀眾人手一個冰淇淋,於是,他也在一個小角落裡擺了個攤,賣冰淇淋。仔細觀察之後,陳先生發現,用五號冰淇淋勺,一升可以挖出兩百球左右,而用小一號的勺子,卻可以挖出四百多球,從外觀來看,一般人是看不出這兩種冰淇淋球的大小的。於是,他對比其他商家的,推出了“兩球十塊錢”,一下子大受歡迎。


    一般的經濟學隨筆,大多教授所說的“名詞解釋”,即用現實的案例來說明經濟學的原理。這種風格的文章初看覺得新鮮,看多了未免生厭。經濟學看似什麼都能解釋,要不要結婚生孩子可以用經濟學解釋,要不要上大學也可以用經濟學解釋,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似乎都能用經濟學解釋。經濟學哪裡有那麼大的魔力。雖說經濟學已經發展得相當純熟,但遠非能夠解釋世間萬像的“社會科學”,生活要比經濟學廣闊得多。如果經濟學不虛心向其他學科學習,隻怕會陷入一種狹隘而自負的“經濟學帝國主義”。




    這纔是好的經濟學科普文章。糟糕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許諾你,隻要了解了經濟學,一切社會問題都迎刃而解,好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告訴你,一切事物都有多個觀察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經濟學是觀察和思考,是提問和反問,是左右互搏,是頭腦體操,但不是教條的宣揚。古希臘哲學家皮浪告訴我們,在作出任何決定之前,都要先“懸置判斷”。跟教授學習經濟學的讀者會發現:經濟學教給我們的是謙卑而不是狂妄,教給我們的是開放而不是固執。


     

    媒體評論
    ——張五常
    有人說經濟學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復雜並讓大家自覺得很笨的那種人正好相反,筆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為發端,運用帶有魔力的筆,把充滿了數字與符號的經濟學理論解釋得清楚可親,讓人在享受閱讀的趣味時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經濟學的奇妙世界。
    ——《中國經濟時報》

    糟糕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許諾你,隻要了解了經濟學,一切社會問題都迎刃而解;好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告訴你,一切事物都有多個觀察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經濟學是觀察和思考,是提問和反問,是左右互搏,是頭腦體操,但*不是教條的宣揚。跟教授學習經濟學的讀者會發現:經濟學教給我們的是謙卑而不是狂妄,教給我們的是開放而不是固執。

    ——張五常


    有人說經濟學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復雜並讓大家自覺得很笨的那種人正好相反,筆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為發端,運用帶有魔力的筆,把充滿了數字與符號的經濟學理論解釋得清楚可親,讓人在享受閱讀的趣味時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經濟學的奇妙世界。


                                                                  ——《中國經濟時報》


     


    糟糕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許諾你,隻要了解了經濟學,一切社會問題都迎刃而解;好的經濟學科普文章會告訴你,一切事物都有多個觀察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經濟學是觀察和思考,是提問和反問,是左右互搏,是頭腦體操,但*不是教條的宣揚。跟教授學習經濟學的讀者會發現:經濟學教給我們的是謙卑而不是狂妄,教給我們的是開放而不是固執。


    ——何帆


     



    ——羅振宇


     



                                                                                                                                                                           ——香港《明報》

    在線試讀
    《生活的經濟解釋》
    逗點、句點,還是驚嘆號?
    美國的“師生戀”,曾引起國際矚目。當事人後續的回憶錄、電影劇本、媒體專訪等,隨之而來。師生戀的曲折,當然也引發諸多揣測和聯想。
    基本的事實,值得先簡單交代:1997 年,33 歲已婚而且自己有四位子女的瑪麗(Mary Kay Letourneau),在一所小學擔任老師;小男孩名為威利(Vili Fualaau),當時12歲。兩人發生性行為,瑪麗以“引誘未成年人性行為”,被判有罪,刑期7 年半。服刑半年後,瑪麗假釋出獄,條件是,她保證不再和小男孩交往。沒過多久,警方發現,她和威利在車內相處,違反假釋規定,因此,她再度入獄,服完剩下的刑期。
    七年後出獄,威利已經成年,當年的師生,現在已經都是成年的男女。他們依然相愛,所以結為夫婦。婚禮的花童,是兩人交往過程中所生下的兩個女兒。
    對當事人來說,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可能更加強了彼此的情感。然而,對其他人而言,除了有“戲劇人生”的感受之外,有一連串的問題,值得琢磨。簡單的,是現在他們終於成婚,情感非常真誠;對照之下,他們當初的行為,是不是受到誤解。當年法官(和社會大眾)判瑪麗有罪,是不是錯怪了她?
    說來有趣,在一個全然不同的領域裡,也有情節幾乎雷同的“故事”。2004年3月,臺灣“總統選舉”投票前一天,發生震驚中外的槍擊事件。陳水扁以不到百分之一的差距,贏得大選。槍擊事件影響大選,殆無疑問,槍擊是不是自導自演,是另外一個問題。
    社會大眾希望找出真相,因此“立法院”通過了《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條例》,希望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 超然獨立地運作。然而,《條例》通過後,行政部門強烈反對,認為部分條文侵犯偵查權,有“違憲”之虞。因此,行政部門采取“抵抗權”,拒絕配合。不久之後,“大法官會議”果然作出決定,認定《條例》某些條文確實“違憲”。行政部門似乎有先見之明,當初抵抗有理!
    可是,物有本末,事有先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的那個時點上,行政部門當然要“依法”行政。否則,以“違憲”的理由而拒絕配合,一方面侵犯了大法官獨享的釋“憲”權,一方面引發“立法”和行政部門間的衝突。兩方面,都明顯地違反了三權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則。因此,憲政秩序運作的常軌,是當“立法院”完成立法後,行政部門依法配合,如果認為條文“違憲”,申請解釋。在大法官作出解釋、認定“違憲”無效之前,行政部門要謹守分際,扮好自己的角色。

    《生活的經濟解釋》


    逗點、句點,還是驚嘆號?


    美國的“師生戀”,曾引起國際矚目。當事人後續的回憶錄、電影劇本、媒體專訪等,隨之而來。師生戀的曲折,當然也引發諸多揣測和聯想。


    基本的事實,值得先簡單交代:1997 年,33 歲已婚而且自己有四位子女的瑪麗(Mary Kay Letourneau),在一所小學擔任老師;小男孩名為威利(Vili Fualaau),當時12歲。兩人發生性行為,瑪麗以“引誘未成年人性行為”,被判有罪,刑期7 年半。服刑半年後,瑪麗假釋出獄,條件是,她保證不再和小男孩交往。沒過多久,警方發現,她和威利在車內相處,違反假釋規定,因此,她再度入獄,服完剩下的刑期。


    七年後出獄,威利已經成年,當年的師生,現在已經都是成年的男女。他們依然相愛,所以結為夫婦。婚禮的花童,是兩人交往過程中所生下的兩個女兒。


    對當事人來說,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可能更加強了彼此的情感。然而,對其他人而言,除了有“戲劇人生”的感受之外,有一連串的問題,值得琢磨。簡單的,是現在他們終於成婚,情感非常真誠;對照之下,他們當初的行為,是不是受到誤解。當年法官(和社會大眾)判瑪麗有罪,是不是錯怪了她?


    說來有趣,在一個全然不同的領域裡,也有情節幾乎雷同的“故事”。2004年3月,臺灣“總統選舉”投票前一天,發生震驚中外的槍擊事件。陳水扁以不到百分之一的差距,贏得大選。槍擊事件影響大選,殆無疑問,槍擊是不是自導自演,是另外一個問題。


    社會大眾希望找出真相,因此“立法院”通過了《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條例》,希望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 超然獨立地運作。然而,《條例》通過後,行政部門強烈反對,認為部分條文侵犯偵查權,有“違憲”之虞。因此,行政部門采取“抵抗權”,拒絕配合。不久之後,“大法官會議”果然作出決定,認定《條例》某些條文確實“違憲”。行政部門似乎有先見之明,當初抵抗有理!


    可是,物有本末,事有先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的那個時點上,行政部門當然要“依法”行政。否則,以“違憲”的理由而拒絕配合,一方面侵犯了大法官獨享的釋“憲”權,一方面引發“立法”和行政部門間的衝突。兩方面,都明顯地違反了三權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則。因此,憲政秩序運作的常軌,是當“立法院”完成立法後,行政部門依法配合,如果認為條文“違憲”,申請解釋。在大法官作出解釋、認定“違憲”無效之前,行政部門要謹守分際,扮好自己的角色。


    同樣的道理,女老師當年誘使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明明白白違法。多年後終成眷屬,無損於當年違法的事實——大法官事後“違憲”的宣告,並不意味著行政部門可以事先、自行認定“法律違憲”。不過,關於“師生戀”, 比較有趣也比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現在有第二位瑪麗,也和未成年學生做出同樣的事,那麼她當然違法(法律還沒有修改),可是法官在量刑時,是不是該有所調整呢?


    因為有瑪麗和威利的前車之鋻,可能又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值得從輕量刑?還是就法論法,如果情況類似,同樣判七年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第二個犯錯的人,為什麼反而占便宜?然而,除了“輕罰”和“維持不變”之外,采取第三種方式——加重處罰——可能反而更有說服力!


    這個立場,似乎違反情理,值得說明清楚。法律所定的處罰,通常包含“罰”和“禁”這兩種成分。罰,是針對過去的行為處分;禁,是高舉罰責,希望能產生遏阻效果。一般來說,人非聖賢,小過小錯,在所難免。違規時,“罰”的成分重,譬如停車逾時、亂丟垃圾等。可是,大過大錯,造成的負面影響大,好愈少愈好,能“禁”則禁,譬如殺人搶劫,通常重罰伺候,原因在此。


    就目前而言,誘使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無疑屬於“禁”的類別。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對權利義務責任等觀念,還在摸索醞釀。一旦被誘惑發生性行為,可能對身心都產生重大、一輩子無可彌補的傷害。因此,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性行為,隻要雙方合意,刑罰為零。即使涉及婚外情,在許多國家裡,都不再以刑法處理,而是援用民事善後。傷害別人的人,賠償金錢了事。然而,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代價可觀——瑪麗被處七年半徒刑,原因就在於此。


    換句話說,三種行為,有三種“價格”:成年人之間正常性行為,價格為零;成年人之間婚外性行為,價格為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間性行為,價格很高。原因很簡單,師生戀有美好的結局(?),畢竟隻是極其少數的例外。其他孌童癥和不美好結局的情形,所在多有,而所有這些案件,卻不見得會得到媒體特別的報道。


    師生戀成為佳偶的新聞,對於原來涇渭分明的界限,等於是衝破了一道防線。潛在的犯規者(誘惑別人的人和被誘惑的人),可能更容易逾矩;其他的人,也可能降低警覺性。問題一旦真的發生,甚至可能因而姑息了事。因此,如果真的出現另一次的“師生戀”,法官在裁量的範圍之內,不但不應該減輕懲罰,反而可以借著難得的機會,加重刑罰。這等於是重整防線,固守原來陣地,希望能再次發揮“禁”的宣示效果!


    無論這個故事的結局如何——瑪麗和威利從此幸福美滿,過著王子公主的日子,或者終不能廝守終生——並不是關鍵所在。問題的關鍵,不是未來,也不是現在他們舉行婚禮的時刻,而是過去的那個時點:33 歲的成年人和一個12 歲的異性發生性行為的那個時刻,不是嗎?


     


    《優雅的理性》


    “關繫” 在華人地區的不同地位


    我在臺灣出生成長、工作生活,曾在香港客座任教;學期休假間,又曾至中國大陸遊學講課。對於各地之間的種種差異,一直帶著興味和好奇。而且,不隻是旁觀琢磨而已,總希望站在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立場,思索有所得之後,能發而為文,記下自己的所見所思,也為社會科學增添新的智慧。


    借著一些具體的數字,當然可以反映各地的不同,譬如收入水平、電話數、汽車數、用電量等等。然而,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不容易傳遞社會的脈動,也無法反映一種動態的變化。而且,單單是收集這些數據,並沒有智識上的興味,也不容易得到學術上的共鳴。好能別出心裁,見微知著;既能生動刻畫三個不同社會的特色,也有智識上的趣味。


    具體的做法是,我想設計一份問卷,擬定一些問題;然後,征詢各地的學子,在實際生活裡,如何處理某些情境,例如:親友生病,必須住院,找病床需不需要透過人際關繫?開車違反交通規則,被開罰單,是否可以透過關繫,取消罰單?到銀行申請房屋貸款,需不需要托人幫忙?大學入學甄試,請人幫忙是否有用?還有,近一個月裡,在公共場所(地鐵、馬路、商店)有沒有看過陌生人吵架?


    這些問題所描繪的情境,都和日常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對每個人而言,隻要反身自問,答案直截了當。在不同的社會裡,通常是以不同的方式來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越有“人情味”的社會,很可能就以人情為工具,周旋因應。至於在公共場合吵架對罵,恰巧是人情味的反面——對於人際網絡之外的人,可能就以不顧人情(沒有人情味)的方式,處理彼此之間的摩擦和爭端。


    而且,這些平凡無奇、柴米油鹽似的問題,其實和學理上的論述關繫密切。具體而言,透過這些問題的比較分析,可以整合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社會學裡,鑲嵌(embeddedness)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發人深省的智慧結晶。


    這兩個概念,表面上是指不同的現像,其實有相通之處;人際之間,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有某種聯繫,也有某種價值蓄積其間。相對的,在經濟學裡,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重要的分析性概念,也是涉及人際之間的互動。因此,整合社會學和經濟學的重要概念,本身就有智識上的興味。這些學理上的概念,還可以和華人社會的特色——關繫(guanxi)——聯結在一起。


    可是,有了問卷和問題,要怎麼測試呢?我覺得,問卷的測試,可以有兩個大方向:一方面,以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大學生或在職生為對像,主要目的是比較華人社會裡人際網絡的差異;另一方面,以大陸不同區域(一二三線等城市)的大學生或在職生為對像,主要目的是測試城鄉差距,分析人際網絡和都市化的關聯。這些比較和對照的興味所在,是希望能捕捉和描繪華人社會的人際網絡;而且,稍作延伸,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各地(乃至於納入新加坡)在民主程度、法治觀念上的差異。


    透過這個計劃,在理論上可以整合兩個學科裡重要的分析性概念,並且和實際社會現像作聯結。也可以利用鑲嵌交易成本、社會資本、關繫等廣為學界所接受的概念為基礎,探討華人社會之間,以及華人社會之內的差異。因為歷史因素使然,各地歷經了不同的軌跡,也處於不同的狀態。對於現有的差異作比較分析,並且探究背後的影響因素,可望發掘出一些關鍵性因素;在智識上和公共政策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含意。


     


    客觀上來看,在二十一世紀初,兩岸三地之間,香港的國民所得,臺灣次之,中國大陸殿後。同樣的,就專業化等程度而言,排序也是如此。然而,在觀念上,人際關繫的緊密程度,剛好和收入、專業化等程度顛倒。也就是說,面對各種問題時,在大陸可能動用各種關繫,在臺灣比較少,而在香港少。大陸的大城市和鄉村之間,也應該呈現同樣的趨勢,隻是方向剛好相反而已。


     


    這種現像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社會,專業化的程度也越高,而且兩者互為因果;專業化,是以工作上的專業表現,得到報酬和獎勵。因此,產品越好,賺的錢越多。人們會花心思氣力在自己的專業上,而不是去經營人際關繫的網絡。有趣的是,當專業化程度提升,人際網絡的重要性就會下降,這是經濟活動的副產品。而且,這個蛻變的過程,是由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政府由上而下、三申五令,也許有宣傳的效果,但實際幫助不大。


     


    《效益的源泉》


    真正的“新中間路線”


    好價值的出現,是有條件的!


    某天早上看報紙時,在兩份主要日報之一的第二版,讀到一篇名為《從沉淪中提升》的文章。作者是知名的歷史學者,而文章的開頭格外沉重:“臺灣社會十年亂像,至2002年到達極點。媒體報道的社會新聞及選戰暴露的政客嘴臉,在在令人痛心疾首。”經過幾段細數沉痾和新患之後,作者提出深刻的呼吁:“我們不必等候那些已經敗壞的頭臉人物改過遷善。我們仍有機會從自己開始,從自己身邊開始。”


    這位歷史學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不過,關於臺灣社會近年來急遽的變化、價值體繫的瓦解,已經有不計其數的論述。希望能指引迷津的建議,也所在多有。可是,每次看到類似的文稿,心裡總覺得有點遺憾。由社會科學研究者一個旁觀的角度,雖然看到同樣的現像,然而在解讀和興革建議上,卻有相當的差距。


    讓我由稍遠的地方開始說起:我們都希望社會安和樂利、人際相處有禮有節、政府官員一心從公。這些都是“好的價值”,可是好的價值在哪些條件之下纔會出現呢?


    由簡單的兩個人之間的情形開始考慮:如果我希望和內人關繫融洽,那麼要雕塑這個小價值並不困難。我把所有的薪水和外快都交給她,每天勤奮地幫她做家務,再三不五時地贊嘆:“別的女生都愈變愈老,而你在望五之際,竟然愈來愈年輕漂亮!”有這些條件的支持,兩個人感情好幾乎是必然。一旦範圍稍稍擴大,想想十個人或八個人相處的大家庭,在這個稍大的環境裡,要形塑出“水乳交融”的好價值,容易嗎?範圍再大一些,在一個兩三百戶的小區裡,要凝結出“敦親睦鄰、互通有無”的好價值,容易嗎?


    如果在大家庭和小區裡,要支持好的價值都不容易,那麼當範圍擴大到三五十萬人的城鎮、幾百萬人的都會、上千萬人的社會時,要在這些層次上維持好的價值,困難可想而知。因此,在新興社會裡,都市化加上民主化,再加上蓬勃發展的媒體,傳統價值體繫的松動、瓦解乃至於沉淪,並不令人意外。對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挑戰,是在這種變動之際,能平實而深入地指引一個有意義的方向。


    要扭轉價值體繫的崩毀,在方向上顯然有三個訴求的可能。層次的,是類似“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向”的呼吁。這和傳統文化裡期待聖君哲王出現,相去不遠。可惜,在許多新興社會裡,促使價值體繫解體的,正是統御群倫的人物。所以,此路不通。


    另外一種訴求方向,是層次的“由自己做起”。這是歷史學者的呼吁,也是許許多多感時傷景文字的結論。可是,在價值體繫松垮時,無助的其實就是社會大眾——在新興社會裡,有各式各樣、撫慰人心的上人、先知、大師等,原因就在這裡。因此,他們已經茫然無依,如何以自己為指標?要由下而上地自己做起,想來理直氣壯,實際上此路一樣不通。


    事實證明,高層次和低層次訴求,都是死胡同。剩下的,當然是邏輯上的第三種可能——中間路線。在引領風騷的人物和一般社會大眾之間,有另外一種社會結構,本身也維繫著各自的價值體繫——我指的是各個專業領域。


    醫生,是一個專業領域;建築師是,老師也是;計算機程序師是,泥水匠也是。這些專業領域,規模或大或小、技術或高或低,都會逐漸形成本身的價值體繫。在各自的領域裡,決定好壞、高下、美丑等價值。在各個專業領域裡,誠實、守信、彼此尊重等,都是有意義而且重要的價值。一般而言,規模大的專業領域,比較容易維持明確穩定的價值體繫。因此,三個旗袍師傅,可能各說各話,但是一千位程序設計師,大概就容易雕塑出業內的“公評”。同樣的,和國際接軌的專業領域,比較容易避免敝帚自珍、自矜自是的扭曲價值。


    由專業領域界定維繫的價值體繫,有兩種功能:往下,可以成為一般民眾認同寄托的對像,因為在現代社會裡,每一個人都直接間接屬於某一個專業;往上,各個專業領域可以借著合縱連橫,形成以專業價值為骨干的價值體繫,而後和其他的價值體繫競爭、制衡。


    抽像地來看,專業的價值體繫,是正常(經濟)活動的副產品。既無須期待心靈改革,也無須向一盤散沙喊話。因為是自然形成,反而容易仰仗依恃。因此,真正的新中間路線,是讓經濟活動有更大的空間。當市場規模變大之後,就更容易雕塑出穩定持久的專業價值。再加上一點時間和運氣,也許纔能真正“從沉淪中提升”!


    好價值的出現,是有條件的。


     


    《解釋的工具》


    情人眼中出西施


    幾年前有一位我教過的大學生來找我,希望我幫他寫封推薦信,他好申請獎學金。我當時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個草稿,我再潤飾。


    幾天後他在我信箱裡放了一份推薦信的草稿,信裡描述這個學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學。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常有過人的見解;課餘則飽覽群籍,常找老師切磋討論。學業成績出類撥萃之外,課外(公益)活動也有聲有色……


    我看了有點兒驚愕。印像裡,教書幾年來好像沒教過這麼好、這麼完美的學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寫道: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熱情浪漫,有正義感;也和絕大部分的大學生一樣,他偶爾也會翹幾堂課。但是,比較不一樣的是,他一直試著去思索一些社會問題,試著去關懷他自己生長的社會。相信貴會樂意鼓勵這樣有血有肉、樂觀進取的年輕人……


    後來他得到了那份獎學金,帶了一小包糖果來看我。他略帶靦腆地說,那封推薦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寫的。


    多年前,有一回媽媽從臺中來臺北玩,住在家裡。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講電話。聽她和對方講有一個一歲多的小孩子又聰明又可愛;要他表演,花樣多得很,會真笑、大笑、微笑,還會假笑……她講完電話,我問她剛纔說的是誰家的小孩子,那麼有趣。她滿心歡喜地說:是“獃獃”啊!我聽了差點沒把嘴裡的豆花噴出來。小犬獃獃哪裡是那種孩子!哭鬧叫跳,無所不來,把內人和我搞得惶惶終日、心力交瘁;獃獃哪有“那麼好”!


    事後想想,也難怪老媽愛孫情深。家裡五個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後又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兩位老人家威脅利誘多年,纔在退休前得償抱孫之樂,當然歡喜異常。小鬼用色筆把牆壁塗得一塌糊塗,說是有藝術細胞;把地板上的東西揀起來往嘴裡送,說是有冒險精神;我坐在地上看報紙,他走過來一掌把我的眼鏡扯掉,說是動作靈活而且有個性……反正,孫子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贊嘆誇耀的材料。


    其實,人不都是這樣嗎?揀自己喜歡聽的聽,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選自己願意講的講。不隻老爸老媽如此,學生家長如此,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內人懷孕待產時,我走在街上,看到的盡是懷孕大肚子的婦女,心裡還覺得奇怪,為什麼那麼多產婦?孩子生下來之後,走在街上,眼裡所見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個孕婦了。


    下次教經濟學談到“人性自利”的時候,也許我可以把這些例子拿出來講一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