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於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265-384
    【優惠價】
    166-240
    【作者】 曹宗平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各部門經濟  市政建設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765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10077659
    作者:曹宗平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3月 

        
        
    "

    內容簡介
    本書在準確把握聚集經濟深刻內涵的前提下,緊密結合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第三產業壯大的現實情況,通過繫統分析三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對城鎮化戰略的可行性進行繫統分析和深入探究,明確指出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分布極不均衡的中國來說,小城鎮作為一定地域的經濟增長極,在我國特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作者簡介
    曹宗平,男,1968年出生,湖北廣水市人,經濟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1992年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和西北大學完成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任務,目前在西北大學應用經濟學博
    目錄
    前言
    章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二、研究視角的選擇
    三、研究的邏輯框架
    第二章聚集經濟理論
    節聚集經濟概述
    一、城市的產生
    二、聚集經濟的內涵
    三、聚集經濟的類型
    四、聚集經濟的成因
    第二節聚集經濟效應
    一、聚集經濟效應的含義
    二、聚集不經濟的成因前言
    章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二、研究視角的選擇
    三、研究的邏輯框架
    第二章聚集經濟理論
    節聚集經濟概述
    一、城市的產生
    二、聚集經濟的內涵
    三、聚集經濟的類型
    四、聚集經濟的成因
    第二節聚集經濟效應
    一、聚集經濟效應的含義
    二、聚集不經濟的成因
    三、聚集經濟效應的約束條件
    第三章聚集經濟與城鎮化
    節城鎮化理論研究述評
    一、西方人口流動模型
    二、增長極理論
    三、區位理論
    第二節城鎮化的內涵及其測度標準
    一、城鎮化的內涵
    二、城鎮化的測度標準
    第三節聚集經濟理論與城鎮化
    一、聚集經濟與城鎮規模
    二、聚集經濟與中國城鎮化戰略的關聯性
    第四章中國的城鎮化
    節中國城鎮化的歷程和特點
    一、中國城鎮化的歷程
    二、中國城鎮化的特點
    第二節中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
    一、城鎮化動力機制的含義
    二、中國城鎮化動力機制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中國選擇城鎮化道路的必然性
    一、中國城鎮化水平概述
    二、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及其選擇
    第五章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
    節鄉鎮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一、鄉鎮企業的含義及演變
    二、鄉鎮企業的歷史功績
    三、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第二節鄉鎮企業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鄉鎮企業面臨的困境
    二、鄉鎮企業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三節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的互動性
    一、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的關繫
    二、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的制約因素
    第六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城鎮聚集
    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產生及其轉移
    一、農村剩餘勞動力範疇的界定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產生的原因
    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模式
    第二節 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規模與特征
    一、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規模
    二、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第三節 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因素及路徑選擇
    一、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因素
    二、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
    第四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城鎮聚集的關聯性
    一、農村剩餘勞動“就地”轉移模式的弊端
    二、小城鎮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實選擇
    第七章第三產業勃興與城鎮聚集
    節第三產業的內涵及其變化規律
    一、第三產業的內涵
    二、三次產業的轉換規律
    第二節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概況
    一、中國第三產業在城鎮化中的作用
    二、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三、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原因
    第三節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的特征
    二、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的路徑
    第四節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的關聯性
    一、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的關繫
    二、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功能的強化
    第八章影響城鎮聚集經濟效應發揮的制度因素
    節戶籍制度
    一、中國戶籍制度的演變及其述評
    二、傳統戶籍制度的缺陷
    第二節土地制度
    一、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及存在的問題
    二、小城鎮征地制度的現狀和缺陷
    第三節社會保障制度
    一、中國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
    三、農民工在傳統社會保障體繫中的處境
    四、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第九章構建小城鎮要素聚集的制度框架:制度創新
    節戶籍制度創新
    一、戶籍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則
    二、戶籍制度創新的對策
    第二節土地制度創新
    一、農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二、城鎮征地制度的變遷路徑
    第三節社會保障制度創新
    一、構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構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在線試讀
    章 導論
    長期以來,城鎮化問題一直受到國人的關注和熱議。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於城鎮化戰略模式的選擇和相關決策的制定及實施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由於歷經了計劃經濟時期、轉軌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三個階段的起伏跌宕,中國城鎮化過程的得失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間,同時也激發了學者們對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道路的研究興致。筆者也嘗試從城鎮聚集經濟這個維度來探討我國城鎮化的歷程、模式選擇、制約因素及相關制度創新,希望對學界同仁後續的深人研究有所啟迪。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選擇的是一條政府發動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道路。為了配合“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政府制定了一繫列“重工抑農”、“重城抑鄉”的制度法規,其結果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城鄉對立的加劇,拉大了城鄉差距,固化了城鄉之間的不平等關繫;另一方面致使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嚴重滯後,到l978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7.9%,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陷入長期貧困。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至少發生了兩個巨大變革:一是隨著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長期凋敝的農村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積累了一筆數量可觀的自有資金,為其日後進入城鎮謀業、居住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農民生產熱情的高漲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效率潛能,促使農村隱性失業逐漸顯性化,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亟須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二是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優勢推動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回顧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其產生和發展始終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在其初創時期,農村社區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這對當時“名不正,言不順”的社隊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它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小城鎮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和鄉鎮企業自身機制優勢的逐漸喪失,鄉鎮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進而相對地、有時甚至是地減少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其結果必然減慢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過程,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近幾年,“三農問題”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輝煌時期所掩蓋的眾多矛盾的激化和顯現的結果。盡管解決“三農問題”要涉及諸多領域的相應變革,但農村城鎮化乃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問題。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利用其有利的區位優勢,發揮一定區域內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廣泛吸納分散布局的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共享城鎮分工效應、規模效應和聚集經濟效應的利益;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城鎮經商、就業,從而推動城鎮篇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城鎮對經濟活動和人口的承載量;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提供更多風險較低、收入預期較高的就業崗位,促使進鎮農民徹底放棄原有承包土地,有利於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章 導論
    長期以來,城鎮化問題一直受到國人的關注和熱議。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於城鎮化戰略模式的選擇和相關決策的制定及實施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由於歷經了計劃經濟時期、轉軌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三個階段的起伏跌宕,中國城鎮化過程的得失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間,同時也激發了學者們對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道路的研究興致。筆者也嘗試從城鎮聚集經濟這個維度來探討我國城鎮化的歷程、模式選擇、制約因素及相關制度創新,希望對學界同仁後續的深人研究有所啟迪。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選擇的是一條政府發動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道路。為了配合“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政府制定了一繫列“重工抑農”、“重城抑鄉”的制度法規,其結果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城鄉對立的加劇,拉大了城鄉差距,固化了城鄉之間的不平等關繫;另一方面致使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嚴重滯後,到l978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7.9%,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陷入長期貧困。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至少發生了兩個巨大變革:一是隨著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長期凋敝的農村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積累了一筆數量可觀的自有資金,為其日後進入城鎮謀業、居住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農民生產熱情的高漲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效率潛能,促使農村隱性失業逐漸顯性化,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亟須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二是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優勢推動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回顧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其產生和發展始終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在其初創時期,農村社區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這對當時“名不正,言不順”的社隊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它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小城鎮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和鄉鎮企業自身機制優勢的逐漸喪失,鄉鎮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進而相對地、有時甚至是地減少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其結果必然減慢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過程,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近幾年,“三農問題”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輝煌時期所掩蓋的眾多矛盾的激化和顯現的結果。盡管解決“三農問題”要涉及諸多領域的相應變革,但農村城鎮化乃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問題。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利用其有利的區位優勢,發揮一定區域內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廣泛吸納分散布局的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共享城鎮分工效應、規模效應和聚集經濟效應的利益;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城鎮經商、就業,從而推動城鎮篇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城鎮對經濟活動和人口的承載量;隻有農村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纔能提供更多風險較低、收入預期較高的就業崗位,促使進鎮農民徹底放棄原有承包土地,有利於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
    毫無疑問,在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分散布局、特色不明顯、規模偏小、聚集能力偏低等問題,但是切不可就此斷言城鎮化走到了盡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範的過程,城鎮化的發展也概莫能外。從一定意義上講,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僅不是城鎮化發展過頭,而恰恰表明城鎮化發展不足,發展的問題有待於在未來的發展中得以緩解和根除。據估算,在未來五十年,有近5.8億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待向非農產業轉移,我國現有各類城市656座,如果依靠這些城市來吸納這部分勞動力,則每座城市平均要安置約90萬人15就業,這對於深受“城市病”困擾的大中城市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再者,隨著產業結構向縱深發展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大批的城市職工將面臨結構性失業。因此,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受到衝擊的正是大中城市。即使考慮到城市自身的發展,包括城市數量增加和容量擴大,城市也難以容納如此之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總之,在目前情況下,由於大中城市聚集不經濟現像的普遍存在,決定了大中城市難以承擔中國城鎮化之重。
    相比之下,小城鎮反而顯示出在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方面的比較優勢。首先,在一個結構完整的城鎮體繫中,小城鎮的數量多、基數。我國現有2500個左右的縣城和20000多個建制鎮,出於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的考慮,可以選擇2500個號城和5000個規模較大、有發展潛力的建制鎮作為未來五十年的發展重點。按每座縣城吸納10萬人、每個建制鎮吸納6萬人的規模推算,兩項合計共可安置5.5億農村勞動力就業。再考慮到隨著大中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到位,大中城市吸納剩餘近一個億的農村勞動力應該不成問題。其次,就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成本而言,小城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經濟成本來看,小城鎮比較優勢顯而易見,如果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小城鎮就業、定居,就免去了他們頻繁奔波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奔波之苦,既了時間,又減少了交通支出。從社會和心理成本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度,親情和鄉土意識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讓農村勞動力徹底割舍他們濃郁的鄉土情結,一次性轉移到異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環境中去謀生計,起碼在短時期內是很難接受的。
    由於小城鎮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引導鄉鎮企業集聚發展和推動第三產業繁榮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所以,把城鎮化作為研究的重點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更為緊迫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視角的選擇
    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關於我國城市化具體模式的選擇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至少三種城市化模式:大城市中心論、中等城市中心論和小城鎮中心論。總體上來看,倡導前兩種城市化模式的學者們主要是從規模經濟效應的角度來強調城市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正相關性,並借此貶損小城鎮中心論。然而,在相關的討論中,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五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能夠從理論上或實踐中證明何為城市的規模,盡管許多學者都曾嘗試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一個城市人口規模臨界值,可惜至今仍沒有找尋到科學的答案。
    二是審視國內外城市化發展過程,不難發現片面強調大中城市的發展,必然帶來嚴重的“城市病”。拉美國家以大城市為主的城市化戰略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便是有力的佐證。
    三是城鎮作為一個特殊的空間聚落形態,其產生和發展除了受惠於自身所擁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分工協作效應之外,城鎮聚集經濟效應作用更是功不可沒。城鎮作為一定區域內具有區位優勢的增長極,相對於其輻射的經濟區域而言,它所產生的聚集經濟效應絲毫不亞於大中城市。事實上,城鎮的綜合效應既應表現在量上,更應體現在質上。
    四是在一個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城鎮體繫中,處在塔頂的是少數大城市,處在塔中部的是數量較多的中等城市,而處在塔基的則是數量多的小城鎮。即使在美國、德國這樣城市化率達75%以上的高度城市化國家,小城鎮的數量仍然占絕大多數,小城市所容納的城市人口占總城市人口的比例高達65%以上。截至2007年末,我國城鎮人口達到5.94億,城鎮化水平44.90%,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50%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因此,對於地區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農村人口眾多的中國而言,過早地走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在理論上是不可取的,在現實中也是行不通的。
    五是我國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狹小的東部沿海地區,而在廣闊的中西部地區城市的數量相對較少。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