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982-1424
    【優惠價】
    614-890
    【作者】 路風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概況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08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270807
    作者:路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的發展始終不能回避的問題:中國工業如何以自主開發實現崛起?
    ?今天面對美國的打壓,重溫汽車、大飛機、柴油發動機、3G標準、VCD/DVD的往事
    ?一部激蕩人心的工業和企業史
    ?一部重塑對技術創新認知的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於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調研報告,涉及汽車、大飛機、柴油發動機、通信標準、VCD/DVD五個工業領域。書中記錄了中國工業在一個特定發展階段走向自主創新的軌跡,以及圍繞著這個轉變所發生的政策辯論。
    作者以有關創新的國際主流理論為框架並以中國的實踐為經驗證據,有力論證了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工業為什麼一定要自主創新以及如何自主創新。作者提出,對於趕超國家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企業層次上的戰略遠見和國家層次上的政治決心具有決定性作用。
    書中的報告發表後曾在國內研究界、業界、廣大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並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已經取得共識的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證案例。
    本書於2006年初版,距今已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但本書書名所體現的主題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夠反映中國的發展所必須堅持的方向——走向自主創新。也正是因為這個主題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所以本書的再版可以使民族的記憶歷久彌新,並時時提醒我們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正確的。
    作者簡介
    路風,“50後”,北京人,現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繫;1991—199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繫留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2—1991年,先後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1999年到清華大學執教;2003年調到北京大學並工作至今。
    路風教授長期關注中國的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及其政策問題,始終堅持為自主創新張目,為本土工業執言。近年來,他對汽車、大飛機、電信標準、核電、高鐵、液晶顯示器等產業的一繫列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
    2012年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的《“雙順差”、能力缺口與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和微觀視野》(與餘永定一同撰寫)於2014年榮獲“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6年出版的《光變》於2018年獲評 “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獎”。
    目錄
    緒言
    篇 走向自主創新: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
    導言
    章 中國汽車工業陷入合資模式的軌跡
    1.1 前30年: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開發
    1.2 後20年:為什麼合資之路不可逆轉?
    1.3 中國加入WTO前後的市場裂變
    第二章 “以市場換技術”的陷阱:為什麼合資不導致技術擴散和能力成長?
    2.1 產品開發是汽車工業技術結構的首要環節
    2.2 昂貴的產品開發能力是後進者所面臨的主要瓶頸
    2.3 產品開發是獲得知識產權的核心環節
    2.4 不發展自主產品開發能力的代價是什麼?
    第三章 中國汽車工業進行自主產品開發的案例
    3.1 哈飛之路緒言
    篇 走向自主創新: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
    導言
    章 中國汽車工業陷入合資模式的軌跡
    1.1 前30年: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開發
    1.2 後20年:為什麼合資之路不可逆轉?
    1.3 中國加入WTO前後的市場裂變
    第二章 “以市場換技術”的陷阱:為什麼合資不導致技術擴散和能力成長?
    2.1 產品開發是汽車工業技術結構的首要環節
    2.2 昂貴的產品開發能力是後進者所面臨的主要瓶頸
    2.3 產品開發是獲得知識產權的核心環節
    2.4 不發展自主產品開發能力的代價是什麼?
    第三章 中國汽車工業進行自主產品開發的案例
    3.1 哈飛之路
    3.2 吉利造車
    3.3 “黑馬”奇瑞
    第四章 中國汽車工業技術能力成長的關鍵變量:自主產品開發
    4.1 模仿和技術學習的關繫
    4.2 使引進的技術產生擴散效應的關鍵變量
    4.3 自主開發對於工業競爭力的意義
    4.4 本土技術能力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自主開發企業的成長
    第五章 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演化:從戰略失誤到編造神話
    5.1 汽車產業政策為什麼失敗?
    5.2 編造神話的動機是推卸責任
    5.3 發展自主開發能力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勇氣、信心和進取精神
    第六章 結論:加強自主開發是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出路
    6.1 為什麼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仍然要強調自主開發?
    6.2 中國汽車工業實現自主開發隻能靠“兩條腿走路”
    6.3 果斷地轉變國家政策的原則和重點,動員所有的政策手段支持自主開發
    6.4 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汽車工業是能夠成長起來的

    第二篇 技術依賴和自主開發的不同命運:從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創新看技術變革下的兩條道路
    導言
    章 面對技術變化的無奈:威孚從引進技術走向自殘的合資道路
    1.1 柴油機燃油繫統的一次重大技術變化
    1.2 技術變化對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挑戰
    1.3 威孚:從引進技術走向合資
    第二章 面對技術變化的奮起:無油所在孤立無助中走向自主開發
    2.1 無油所:生於計劃體制,長於改革開放
    2.2 涉足電控高壓共軌噴射繫統
    2.3 把電控高壓共軌繫統開發到底的英雄氣概
    2.4 向產業化衝刺
    第三章 討論:兩條道路的戰略含義是什麼?
    3.1 沒有自主開發的技術引進隻能導致技術依賴
    3.2 依賴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3.3 跨國公司的步步緊逼與中國的產業危機
    3.4 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組織體繫
    3.5 結語:不自主就滅亡

    第三篇 在歷史的沉重中起飛:我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導言 大飛機項目的戰略決策應該遵循什麼原則?
    章 一個有關中國發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之源
    1.1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質
    1.2 技術能力的性質
    1.3 能力是競爭優勢的源泉
    第二章 從大道理看中國在發展大飛機工業上的歷史教訓
    2.1 個教訓:運10下馬丟掉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技術能力賴以發展的開發平臺
    2.2 第二個教訓:分歧的根本點是依賴外國設計還是自主設計
    2.3 第三個教訓:失敗的根源是組織和體制
    第三章 不是結論的結論:發展大飛機戰略決策的原則應該是什麼?
    3.1 國家要首先明確大飛機項目的戰略目標
    3.2 充分認識到技術能力的寶貴性,在培育大飛機的技術能力上要意志堅定,長期不懈
    3.3 堅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奪取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3.4 大飛機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是突破現有體制的局限性
    結語

    第四篇 走出中國的主導技術軌道:關於中國自主電信標準的報告
    導言
    章 論為什麼必須讓TD?SCDMA單獨組網
    1.1 在應用中改進是技術進步的基本規律
    1.2 技術競爭關繫到國家利益
    1.3 是否將TD?SCDMA付諸應用是一個政治性的原則問題
    第二章 SCDMA的技術火種是怎樣燃燒起來的?
    2.1 星火之源:信威公司、SCDMA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
    2?2 “大靈通”的崛起之路:技術的火種在市場點燃
    2.3 在市場點燃的技術之火一定會越燒越旺
    2.4 走出中國主導技術軌道(標準)的戰略意義
    第三章 結論:以政治決斷讓中國的技術標準獲得應用機會
    3.1 中國的市場必須為中國的技術進步服務
    3.2 中國的標準戰略要從支持TD-SCDMA和S
    前言
    媒體評論
    難能可貴的是,每一項研究都是在路風教授和他的團隊所進行的不辭勞苦的基層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本書熱情謳歌了本土企業家的創新天賦和轉軌時期中國企業的能力成長,為中國企業家點燃了自主創新的熱望之火,也為中國公共政策界已經取得共識的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鮮活的理論藍本和實證案例。
    本書是作者的耐心、熱心和真心的體現。在那些獨具特色的個案分析中,作者傾注了新鮮的理論血液,其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中國企業家、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以及那些洞悉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人士所渴求的,也必將為後世的經濟史學者留下不可忽略的歷史斷面。
    ——秦海(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巡視員兼副局長)

    難能可貴的是,每一項研究都是在路風教授和他的團隊所進行的不辭勞苦的基層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本書熱情謳歌了本土企業家的創新天賦和轉軌時期中國企業的能力成長,為中國企業家點燃了自主創新的熱望之火,也為中國公共政策界已經取得共識的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鮮活的理論藍本和實證案例。


    本書是作者的耐心、熱心和真心的體現。在那些獨具特色的個案分析中,作者傾注了新鮮的理論血液,其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中國企業家、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以及那些洞悉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人士所渴求的,也必將為後世的經濟史學者留下不可忽略的歷史斷面。


                      ——秦海(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巡視員兼副局長)  


     


    路風教授的多篇報告都曾在國內研究界與廣大普通讀者間引起巨大反響,並對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產生了較大影響。我清楚地記得閱讀每一篇報告時,那種一氣呵成、不能撒手的愉悅感覺。作者的一個基本信念就是:企業組織纔是國民財富的創造者,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在市場競爭中鍛造出來的。書中展現了一種讓時人感到耳目一新,但終將被更多研究者接受的研究範式。本書所體現的深厚的學術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充滿激情而又不失理性的表述方式,使每一篇報告都成為真正具有學術性的精品,所講述的中國企業和產業的故事也將成為世界的故事。


    ——高士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這是企業主管、政府官員、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改革發展及祖國命運的人,為了解和從事自主創新所必須閱讀的一部著作。


    ——顧淑林(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訪問教授)


     


    對於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成長道路的人來說,路風教授所著的《走向自主創新》一書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路風教授同他的合作者通過腳踏實地的調查研究,深刻地詮釋了自主創新的概念,令人信服地證明:中國可以而且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我對路風教授的研究深感欽佩,祝願路風教授取得更大成就。


    ——餘永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在線試讀
    ?雖然這些研究是分別獨立完成的,但它們從不同角度揭示出的所有主題都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D?D以充分的理論邏輯和經驗證據來證明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些研究大多不是在四平八穩的氣氛中完成的,而是在參與政策辯論的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其觀點和語言經常比一般的學術論文更尖銳、更直白,但這樣反而以貼近現實問題的方式把理論主題更明確地闡述出來。
    ?本書不斷以經驗證據證明,沒有自主開發的努力,技術引進永遠不會帶來自主開發的能力。由於自主開發能力的形成和成長是自主開發實踐的結果,而不是“引進技術”的結果,所以“引進技術”隻有在服務於自主開發的條件下,纔能促進自主開發能力的發展。如果中國企業不進行以產品和工藝為導向的技術研發,就根本談不上創新;如果在引進技術過程中沒有自主開發的努力,就會因為缺乏技術能力而走向技術依賴,這就是形成“引進?D落後?D再引進?D再落後”怪圈的根本原因。
    ?技術能力的民族性說明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而以“全球化”否定民族利益差異恰恰是一些人用來反對自主創新的理由。他們聲稱,因為全球化導致了技術“擴散”,所以可以不必自主創新;因為全球化導致了產品流動,所以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為全球化導致了生產活動的擴散,所以就用不著再區分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等等。但是,即使產業鏈變成越來越是跨越國界的,具有民族性質和國別差異的組織能力仍然是決定收入和利潤分配的關鍵因素,即掌握核心能力者控制著收入和利潤環節的高端,所以從跨越國界的產業鏈(或價值鏈)上得到的收入在分配上存在著國別的差異。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然需要學習外國的技術知識,需要對外國技術采取開放和開明的態度。但是,開放隻是學習的條件,而不是學習本身;中國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必須依靠中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而依賴外方隻能喪失技術學習的主導權。如果把落後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標志定義為它們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取得明顯進步(主要表現為縮小收入水平的差距),那麼歷史的事實是,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中,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除了少數幾個石油國家和城市國家,沒有任何國家是依靠外資或依賴外國技術而實現發展的。原因就在於,即使全球化導致有關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的信息能夠跨越國界廣泛傳播,但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和信息的組織能力仍然是高度不流動的。如果不堅持自主創新,中國的企業就會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喪失獨立生存和發展的可能,中國的經濟也就會因為喪失能力的載體而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後喪失國家的政治獨立性。因此,自主創新的意義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而且是組織性的和國家主體性的。
    ?對於趕超國家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企業層次上的戰略遠見和國家層次上的政治決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技術差距既可以成為甘當附庸的理由,也可以成為奮起追趕的動力,所以技術差距沒有成為阻擋日本和韓國進行高強度技術學習的障礙,但卻不幸地成為一些中國人放棄自主品牌和自主開發努力的托詞。因此,決定不同選擇的關鍵因素仍然是意志、信心和勇氣。?雖然這些研究是分別獨立完成的,但它們從不同角度揭示出的所有主題都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D?D以充分的理論邏輯和經驗證據來證明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些研究大多不是在四平八穩的氣氛中完成的,而是在參與政策辯論的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其觀點和語言經常比一般的學術論文更尖銳、更直白,但這樣反而以貼近現實問題的方式把理論主題更明確地闡述出來。
    ?本書不斷以經驗證據證明,沒有自主開發的努力,技術引進永遠不會帶來自主開發的能力。由於自主開發能力的形成和成長是自主開發實踐的結果,而不是“引進技術”的結果,所以“引進技術”隻有在服務於自主開發的條件下,纔能促進自主開發能力的發展。如果中國企業不進行以產品和工藝為導向的技術研發,就根本談不上創新;如果在引進技術過程中沒有自主開發的努力,就會因為缺乏技術能力而走向技術依賴,這就是形成“引進?D落後?D再引進?D再落後”怪圈的根本原因。
    ?技術能力的民族性說明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而以“全球化”否定民族利益差異恰恰是一些人用來反對自主創新的理由。他們聲稱,因為全球化導致了技術“擴散”,所以可以不必自主創新;因為全球化導致了產品流動,所以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為全球化導致了生產活動的擴散,所以就用不著再區分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等等。但是,即使產業鏈變成越來越是跨越國界的,具有民族性質和國別差異的組織能力仍然是決定收入和利潤分配的關鍵因素,即掌握核心能力者控制著收入和利潤環節的高端,所以從跨越國界的產業鏈(或價值鏈)上得到的收入在分配上存在著國別的差異。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然需要學習外國的技術知識,需要對外國技術采取開放和開明的態度。但是,開放隻是學習的條件,而不是學習本身;中國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必須依靠中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而依賴外方隻能喪失技術學習的主導權。如果把落後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標志定義為它們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取得明顯進步(主要表現為縮小收入水平的差距),那麼歷史的事實是,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中,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除了少數幾個石油國家和城市國家,沒有任何國家是依靠外資或依賴外國技術而實現發展的。原因就在於,即使全球化導致有關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的信息能夠跨越國界廣泛傳播,但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和信息的組織能力仍然是高度不流動的。如果不堅持自主創新,中國的企業就會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喪失獨立生存和發展的可能,中國的經濟也就會因為喪失能力的載體而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後喪失國家的政治獨立性。因此,自主創新的意義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而且是組織性的和國家主體性的。
    ?對於趕超國家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企業層次上的戰略遠見和國家層次上的政治決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技術差距既可以成為甘當附庸的理由,也可以成為奮起追趕的動力,所以技術差距沒有成為阻擋日本和韓國進行高強度技術學習的障礙,但卻不幸地成為一些中國人放棄自主品牌和自主開發努力的托詞。因此,決定不同選擇的關鍵因素仍然是意志、信心和勇氣。
    ?這個報告(汽車工業報告)是受科技部委托調查中國汽車工業技術進步狀況的成果,完成於2004年2月。它在內部印發後迅速流傳,隨即被媒體廣泛報道,引起巨大反響。在報告印發後的一年間,中國政府對於汽車工業的政策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全面轉向支持自主創新,大大改善了自主開發企業的競爭環境。2005年,自主品牌的轎車已經占到市場份額的25%(業內有專家估計2006年將超過30%),並實現了出口量超過進口量的逆轉。
    ?“比較優勢論”和“技術借用論”的觀點存在一個基本的邏輯錯誤,即把體現在產品上的技術同能夠開發、設計和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能 力混為一談。在這種混淆下,似乎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設廠生產出新產品,或中國可以購買、使用外國的新產品,就等於中國具有了開發、 設計和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能力。這些人的理論假設實際上是把技術 看成是可以以物質形式獨立存在的“人工制品”(產品)或可以通過媒體充分傳播的知識。這是錯誤的,因為能夠以某種形式傳播的知識不同於能夠利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雖然職業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吉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自主開發企業的出現是使這些精英能夠發揮潛力的前提條件。事實上,加盟的汽車工業精英們是在吉利纔真正經歷自主開發的(所以鈑金工纔是先驅!),所以吉利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例如一位外來的專業技術人員就說,他個人來到吉利一年多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收獲:,做了許多中國人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第二,發現開發汽車並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麼難。自主開發經驗和開發人員的信心是互為因果的,所以他說:“要是(按照我們目前)這樣搞,吉利還弄不出產品來,我把頭剁下來給別人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