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經濟學家茶座(第38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155-224
    【優惠價】
    97-140
    【作者】 金明善 主編,詹小洪 特邀執行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70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9047005
    作者:金明善主編,詹小洪特邀執行主編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6月 

        
        
    "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區分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的佛學”與“在中國的佛學”。他說,佛教中有些宗派,隻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傳統,而與中國的思想不發生接觸。比如由唐代高僧玄奘(596~664年)從印度引進中國的相宗就是這樣,所以,它隻能叫做“在中國的佛學”。它的影響,隻限於少數人和短暫的時期。它們並沒有進入廣大知識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國的精神的發展中,簡直沒有起作用。
    “中國的佛學”則不然。它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結合,是聯繫著中國的哲學傳統發展起來的。比如說佛教的中道宗與道家哲學相互作用,產生了禪宗。禪宗雖是佛教,同時又是中國的。特別是經六祖惠能改造過的禪宗,提出了人人皆有佛心,人人皆可成佛的主張,教誨人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這就使禪宗走出了寺廟,走向了中國大眾。“中國的佛學”就成了中國文化的內生的一部分,因而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
    本書是2008年第6期《經濟學家茶座》,書中具體分為經濟評論、國是我見、學界萬像等十部分內容,具體收錄了:《陳憲“美國病”與“中國病”之比較》、《蔡銀寅汽車超載的經濟學啟示》、《指鹿為馬故事的博弈論理解》等文章。
    目錄
    【卷首語】
    劉福壽“中國的”與“在中國的”
    【經濟評論】
    陳憲“美國病”與“中國病”之比較
    金天是誰“綁架”了雷曼兄弟?
    曹利群走中國特色油料發展道路
    王永欽誰動了中國的奶酪
    【生活中的經濟學】
    陳惠雄農民自喫的菜與賣的菜為什麼可能會不同
    吳彬劉翔退賽的經濟學思考
    周勤商品餌與個人娛樂專業化
    史晉川一樁狗咬人的民事訴訟官司——舉證責任的法律經濟學分析
    蔡銀寅汽車超載的經濟學啟示
    【學界萬像】【卷首語】
    劉福壽“中國的”與“在中國的”
    【經濟評論】
    陳憲“美國病”與“中國病”之比較
    金天是誰“綁架”了雷曼兄弟?
    曹利群走中國特色油料發展道路
    王永欽誰動了中國的奶酪
    【生活中的經濟學】
    陳惠雄農民自喫的菜與賣的菜為什麼可能會不同
    吳彬劉翔退賽的經濟學思考
    周勤商品餌與個人娛樂專業化
    史晉川一樁狗咬人的民事訴訟官司——舉證責任的法律經濟學分析
    蔡銀寅汽車超載的經濟學啟示
    【學界萬像】
    王則柯普林斯頓的老虎
    巫繼學1985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學術討論會的故事
    陸銘撫今追昔話“雙軌制”
    【學問聊齋】
    帕雷托原則中的人生哲學
    經濟學家看宗教:宗教經濟學
    經濟學家:什麼是道德
    指鹿為馬故事的博弈論理解
    經濟學裡的“阿塞莫格魯現像”
    狄更斯眼裡的“經濟學”
    【國是我見】
    當今中國收入分酉己中平等與效率的麗難困境
    現在是放開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時機嗎?
    用經濟分析方法解決醫改難點的探討
    市場均衡與社會和諧
    食品安全不能寄望於行政監管
    【改革開放三十年】
    現代經濟學在中國發展的主要脈絡
    奇跡:哪些發生了,哪些還沒有?
    【經濟隨筆】
    一座建築能否改變一個國家?
    福威鏢局——一間大型物流機構的垮臺
    豐富又充滿趣味的體育經濟學
    走向公正的市場經濟:中國,我能?
    從“斯密的黑鍋”說開去
    【經濟學人】
    O.E.威廉姆森的學術歷程
    大師已去風範猶存
    我心目中的“耕漠同志”
    【他山之石】
    磕磕踫踫的中韓關繫
    現場目擊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
    我國“軟件”上的差距表現在哪?
    美國對少年兒童的經濟學教育——寫在《小書包裡的經濟學》出版之際
    在線試讀
    【經濟評論】
    陳憲“美國病”與“中國病”之比較
    在美國金融危機的當口——2007年的9—10月間,我到那裡去走了一圈。就像有人說,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較多的時候,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預測一樣,在危機開始的時候,每個去美國的人,也都會得出不盡相似的結論。這很正常。因為每個去的人接觸的人不同,觀察的行業或地點不同,再加上每個人的專業背景,甚至風險偏好不同,都會得出差距較大的結論。然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問題是,要在危機“病因”的分析上達成共識。這無論對研判危機的走勢,以作出針對性較強的對策,還是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形成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後發優勢,都是有益的。
    什麼是“美國病”
    這場金融危機所暴露的“美國病”,不僅是一場“大病”,而且是典型的“綜合癥”。從實體經濟看,生產、消費等環節都出了毛病;從市場體繫看,房地產市場、信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都出了毛病;從美國聯邦政府的角度看,其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也都出了毛病。更加根本的毛病,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繫,它的助紂為虐,“使得美國在過去25年能夠不斷擴大經常賬戶赤字”(*語),流動性泛濫的源頭。這也是“美國病”殃及全球的源頭所在。
    “美國病”是“富貴病”。長期的高消費,就是其“富貴病”的一個癥候。簡單地將美國的高消費歸咎於美國人及時行樂的文化,是違背經濟學常識的。所謂美國的高消費,就是其消費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在戰後的幾十年裡,美國的高消費,是建立在人均占有資源水平較高,長期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財富效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的,而且,在戰後的大部分時間裡,收入分配差距調控得比較好,也是保證其高消費的一個原因。上世紀9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革命使美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增長,由此,一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效應,另一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和泡沫。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美國人高消費的消費文化。
    “美國病”的另一個癥候是“發高燒”。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革命引發的新經濟,使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都熱昏了頭,華爾街更是“喝醉了”(布什語),進而為所欲為,釀成如此大禍。美國研究宏觀經濟的著名學者多恩布什在90年代曾經說,經濟周期可能不存在了。如果此話成真,那就意味著經濟會持續增長,不會出現衰退,更不會出現危機。美聯儲和格林斯潘對金融市場不加監管的理由是,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它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參與者,通過充分競爭實現資源配置,進行自我校正和自我管理。研究金融市場的諾獎得主們也認為,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上升不是泡沫,而是效率的體現。如此看來,美國人在21世紀再次上演了一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鬧劇,隻是其包裝得更加具有欺騙性,終把他們自己也給騙了。【經濟評論】
    陳憲“美國病”與“中國病”之比較
    在美國金融危機的當口——2007年的9—10月間,我到那裡去走了一圈。就像有人說,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較多的時候,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預測一樣,在危機開始的時候,每個去美國的人,也都會得出不盡相似的結論。這很正常。因為每個去的人接觸的人不同,觀察的行業或地點不同,再加上每個人的專業背景,甚至風險偏好不同,都會得出差距較大的結論。然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問題是,要在危機“病因”的分析上達成共識。這無論對研判危機的走勢,以作出針對性較強的對策,還是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形成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後發優勢,都是有益的。
    什麼是“美國病”
    這場金融危機所暴露的“美國病”,不僅是一場“大病”,而且是典型的“綜合癥”。從實體經濟看,生產、消費等環節都出了毛病;從市場體繫看,房地產市場、信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都出了毛病;從美國聯邦政府的角度看,其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也都出了毛病。更加根本的毛病,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繫,它的助紂為虐,“使得美國在過去25年能夠不斷擴大經常賬戶赤字”(*語),流動性泛濫的源頭。這也是“美國病”殃及全球的源頭所在。
    “美國病”是“富貴病”。長期的高消費,就是其“富貴病”的一個癥候。簡單地將美國的高消費歸咎於美國人及時行樂的文化,是違背經濟學常識的。所謂美國的高消費,就是其消費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在戰後的幾十年裡,美國的高消費,是建立在人均占有資源水平較高,長期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財富效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的,而且,在戰後的大部分時間裡,收入分配差距調控得比較好,也是保證其高消費的一個原因。上世紀9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革命使美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增長,由此,一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效應,另一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和泡沫。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美國人高消費的消費文化。
    “美國病”的另一個癥候是“發高燒”。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革命引發的新經濟,使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都熱昏了頭,華爾街更是“喝醉了”(布什語),進而為所欲為,釀成如此大禍。美國研究宏觀經濟的著名學者多恩布什在90年代曾經說,經濟周期可能不存在了。如果此話成真,那就意味著經濟會持續增長,不會出現衰退,更不會出現危機。美聯儲和格林斯潘對金融市場不加監管的理由是,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它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參與者,通過充分競爭實現資源配置,進行自我校正和自我管理。研究金融市場的諾獎得主們也認為,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上升不是泡沫,而是效率的體現。如此看來,美國人在21世紀再次上演了一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鬧劇,隻是其包裝得更加具有欺騙性,終把他們自己也給騙了。
    什麼是“中國病”
    “中國病”的表征,在於多年來我們一直試圖要轉變的經濟增長方式(現在改為叫經濟發展方式),它也是“綜合癥”,其癥候就是中國經濟中的各種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過度依賴和發展制造業,快速成長的生產能力,勢必導致大量出口,造成國際貿易的長期不平衡。這是“中國病”的一個癥結。與這一產業結構相適應,供應結構的狀況是,工業制成品及其生產能力供大於求,有些甚至還很嚴重;能源、原材料供不應求,靠大量進口補充;服務供不應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分配結構在近幾年中趨於惡化,初次分配後的勞動所得、資本所得和稅收收入,後兩塊的占比上升,前者的占比下降,消費率之所以低下,在這裡得到充分的解釋。由這樣的分配結構,就決定了支出結構,即消費支出水平不斷走低,投資需求占比居高不下。就像現在要刺激內需,僅靠刺激消費需求肯定不行,必須主要靠刺激投資需求,隻是希望新的投資項目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性服務需求,而不要再增加已經過剩的生產能力。還有投入結構的問題,即比較粗放的投入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以能源結構為例,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天然氣消費比例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煤炭消費的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也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病”是“貧困病”。消費不足,尤其是農民的消費水平低下,是“貧困病”直接、體的癥候。在經濟學看來,消費是收人(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數,唯有收入較快增長,消費纔可能相應增長;唯有消費持續增長,纔能表明老百姓福利的提高。我們無論說科學發展,還是要構建和諧社會,都必須以老百姓福利的提高為基礎和目的。然而,就這一點而言,中國的差距不小。
    數據為證。我國消費率大大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與國際平均消費率高位穩定並趨於微升的趨勢相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終消費率(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僅在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從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費率從48.8%升至53.1%;此後長期趨於下降,1997年終消費率降至58.2%,居民消費率降至46.5%;2003、2004年終消費率又進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費率則降至43.3%和41.9%。與此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卻從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與錢納裡等的標準結構中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消費率65%相比,我國目前消費率也要低12個百分點。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費率約為77%,固定資本形成率為23%。由此,不難看出我國消費率的低下和投資率高企。總體上看,世界各國消費的增長與GDP同步或略高於GDP的增長,平均消費率穩中趨升。絕大多數國家在經濟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消費結構升級加速,消費率通常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後穩定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國際消費率比較,我國的消費率顯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並長期呈下降趨勢,明顯偏離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和標準結構。因此,積極擴大消費需求,逐步提高消費率,是治愈“中國病”的“良方”。
    二者的比較及思考
    “美國病”的根源,從其國內看,是金融監管的缺失,也就是政策和制度設計的缺失,而這一缺失又與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繫有關。那麼,“中國病”的根源何在呢?顯然,既在於發展階段,又在於現行體制。發展階段是一個不可以更改的事實,因此,後發國家要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都必須以一個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個逐漸優化的制度安排,與現實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瓶頸達到某種均衡,惟其如此,後發國家纔有可能獲得追趕效應。事實上,在戰後的幾十年裡,獲得這一效應的國家和地區並不多。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應當說獲得了這一效應,但還存在制度安排滯後,即改革滯後的問題,如政府改革的滯後,這些滯後構成“中國病”的根源。
    “美國病”和“中國病”不僅“病因”不同,而且,“身體”的“底子”也不同。美國的人均占有資源和人均擁有財富都大大高於中國,且其國民收入的一大部分來自高科技、人力資本、標準和品牌等的“溢出”,因此,它們的“抗病”能力是有差異的。現在有國際輿論大唱中國的贊歌,說什麼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要靠中國等新興經濟國家來拯救這場危機。這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言過其實。中國經濟的確有較大的成長性和調整空間,這是在發生危機時,可以回旋的餘地。即便如此,中國也不可能成為“火車頭”或“救世主”。我認為,盡管現在與小平同志告誡我們“要韜光養晦”時的國際背景,是發生了一些變化,大國問格局及中國的國際地位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是,中國的整體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後,中國的強大還需要時間,這些都沒有變。因此,關鍵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國和美國的“底子”不同,還表現在,美國處於產業的高端,市場的高端,其“病灶”主要在虛擬經濟,而中國處於產業的低端,市場的低端,其“病灶”主要在實體經濟。這就決定了各自要用不同的“藥方”來“治病”。美國要加強對虛擬經濟,即金融市場的監管。譬如,金融機構要將資本充足率的底線與所承擔的資產風險掛鉤,並對債務杠杆率設置上限。中國則要從深化改革人手,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解決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問題,以及服務業、農業“短腿”問題。
    區分中國和美國的這些不同,還告訴我們,盡管市場制度會發生失靈,就像這場金融危機有市場失靈的問題,但是,政府干預不可能替代市場制度。而且,從釀成這場金融危機的事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恰恰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政府失靈,纔是這場金融危機兇。當然,我們還必須承認,在這場金融危機的背後,有人類目前對金融發展不能認知的問題。因此,對中國來說,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發育不足,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場制度,然後纔是市場失靈的監管問題。這裡的“然後”,不是具體時間的先後,而是問題的邏輯次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監管並不是解決市場失靈的“藥方”,更不是好的“藥方”,政府監管與政府失靈相伴而生。因此,對於轉型經濟體的中國來說,更加堅定地推進市場化,審慎地選擇監管和干預,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說美國是世界的發達國家,中國是的發展中國家,二者的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常態時,此話無大錯。在非常時期,這種互補就成為互斥了。而且,他強我弱,他上我下,我們受到他的負面影響就要更大些。對這一現像的深入思考,使我們認識到,對非均衡條件下的全球化,要有更加完備的前瞻性制度設計,新興經濟國家對此要承擔更大的責任,由美國主導全球化進程的時代,一定要隨著這場危機的結束而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病”和“中國病”是全球經濟長期不均衡發展的結果,因此,如果全球化的機制對這一不均衡熟視無睹,那麼,其後果是十分可怕的。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