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1854-2688
    【優惠價】
    1159-1680
    【作者】 瀋漢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2004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200448
    叢書名:瀋漢集

    作者:瀋漢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2年06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在理論上提出了較為繫統的農業經濟史理論,在土地所有權、地租理論、小農問題、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然制約性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創見性和結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史理論。

     
    內容簡介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對16到20世紀的歐洲農業經濟組織作繫統研究,在多個國別農業史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勾勒出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並分析繫譜中各種農業經濟組織的性質、結構和運作特征,以揭示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既有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部分,又保留了相當的非資本主義結構和傳統經濟的特點。說明歐洲資本主義在各經濟部類中發展的不平衡。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研究內容以農業經濟組織為切入點,對歐洲農業經濟形態的特點展開研究。農業經濟組織以土地關繫為中心,包含三個生產關繫的研究維度:,土地保有權;第二,地主和農民關繫中是否保留了身份領有制度的殘餘;第三,農業經營方式和經營規模。 研究了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發展受到的自然限制性(如,地理地貌條件、土地肥力、水源、氣候、季節、生長期等作物品種屬性的制約、農業產量制約),這些因素使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性質上不同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組織的內在原因。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對16到20世紀的歐洲農業經濟組織作繫統研究,在多個國別農業史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勾勒出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並分析繫譜中各種農業經濟組織的性質、結構和運作特征,以揭示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既有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部分,又保留了相當的非資本主義結構和傳統經濟的特點。說明歐洲資本主義在各經濟部類中發展的不平衡。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研究內容以農業經濟組織為切入點,對歐洲農業經濟形態的特點展開研究。農業經濟組織以土地關繫為中心,包含三個生產關繫的研究維度:,土地保有權;第二,地主和農民關繫中是否保留了身份領有制度的殘餘;第三,農業經營方式和經營規模。 研究了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發展受到的自然限制性(如,地理地貌條件、土地肥力、水源、氣候、季節、生長期等作物品種屬性的制約、農業產量制約),這些因素使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性質上不同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組織的內在原因。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框架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個案研究,分編研究了英國、德國、匈牙利、美國和印度這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處於不同水平的有代表性的國家的土地所有權和農業經濟組織加以考察研究。第二部分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業經濟作理論研究,終揭示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一般特征。

    作者簡介

    瀋漢,男,1949年3月生,江蘇常熟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英國史、歐洲史、農業史、資本主義史、中西近代思想比較為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代議和議會制度史委員會會員。有著作、譯著共22種印行。

    目錄
    前言

    上篇 個案
    章 英國
    節 土地保有權和各種身份的土地持有者
    第二節 圈地運動
    第三節 莊園衰落及莊園衰落後的農業經濟組織
    第四節 租地農場
    第五節 關於小農消失的問題
    第六節 近代地產經營方式
    第七節 近代對中世紀土地法的繼承和終的改革
    第二章 德國
    節 中世紀後期的農業
    第二節 黑死病,三十年戰爭,16世紀西部和東部農業發展的不同道路

    前言

    上篇 個案
    章 英國
    節 土地保有權和各種身份的土地持有者
    第二節 圈地運動
    第三節 莊園衰落及莊園衰落後的農業經濟組織
    第四節 租地農場
    第五節 關於小農消失的問題
    第六節 近代地產經營方式
    第七節 近代對中世紀土地法的繼承和終的改革
    第二章 德國
    節 中世紀後期的農業
    第二節 黑死病,三十年戰爭,16世紀西部和東部農業發展的不同道路
    第三節 再版農奴制和農奴制廢除
    第四節 近代農業結構
    第五節 20世紀初到兩次大戰期間的農業
    第六節 “二戰”以後的農業
    第三章 匈牙利
    節 農奴制和農奴制廢除
    第二節 封建社會瓦解後的匈牙利
    第三節 集體化時期的農業
    第四章 美國
    節 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經濟組織
    第二節 個人財產權的確立
    第三節 開發土地的政策和西進運動
    第四節 南北戰爭前的農業
    第五節 南部種植園制度
    第六節 大蕭條和“新政”時期農業的調整
    第七節 19世紀到20世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

    下篇 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

    附錄:農業史學說拾零
    參考文獻
    作者著譯作目錄

    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國農業史研究受到過去的理論家一些觀念的束縛。這包括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在發展規律上和工業經濟相同的論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造成的社會結構“兩極分化”模式和19世紀小農消失的論點;租佃農場制屬於資本主義農業制度的觀念;等等。上述觀點的中心問題,就是把近代農業經濟運行的規律與資本主義工業經濟運行的規律等同起來,否認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的結構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之外還存在著非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的結構。社會形態發展單線說和一種社會形態內部化的認識,也阻礙我們對農業經濟形態的歷史做深入研究。今天我們需要從歷史經濟組織的資料出發,從歷史結構和組織形態理論兩個方面來完善對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形態的理論認識。
    農業經濟部類是一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傳統的經濟部類。農業經濟部類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起源和發展起來的,農業經濟部類比工業經濟部類和商業經濟部類復雜得多。達尼爾·索恩說:“農業經濟過去一直是而且現在仍然是人類社會一種廣泛存在的組織形式。”“由於農民經濟在歷史上持續存在,農民經濟恐怕有權利值得按其自身的術語充分地加以研究。” “在本質上可以把農民經濟定義為一種有別於諸如奴隸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其他的歷史制度的生產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國農業史研究受到過去的理論家一些觀念的束縛。這包括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在發展規律上和工業經濟相同的論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造成的社會結構“兩極分化”模式和19世紀小農消失的論點;租佃農場制屬於資本主義農業制度的觀念;等等。上述觀點的中心問題,就是把近代農業經濟運行的規律與資本主義工業經濟運行的規律等同起來,否認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的結構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之外還存在著非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的結構。社會形態發展單線說和一種社會形態內部化的認識,也阻礙我們對農業經濟形態的歷史做深入研究。今天我們需要從歷史經濟組織的資料出發,從歷史結構和組織形態理論兩個方面來完善對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形態的理論認識。


        農業經濟部類是一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傳統的經濟部類。農業經濟部類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起源和發展起來的,農業經濟部類比工業經濟部類和商業經濟部類復雜得多。達尼爾·索恩說:“農業經濟過去一直是而且現在仍然是人類社會一種廣泛存在的組織形式。”“由於農民經濟在歷史上持續存在,農民經濟恐怕有權利值得按其自身的術語充分地加以研究。” “在本質上可以把農民經濟定義為一種有別於諸如奴隸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其他的歷史制度的生產制度。”


        農業在人類經濟生活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農業部門的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農業人口仍占人口的大部分。它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國民收入,它一度是整個經濟的決定性的部門。隨著商業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的開展,農業不再是主要的創造社會財富的經濟部類。


        農業的復雜性在於它極大地受歷史因素和自然條件影響。,在歐洲,農業生產是古代到中世紀社會經濟的基石,由法律規定的身份制度長期存在,土地的等級占有制度也長期存在。在農業關繫中,除了地租剝削外,還存在著農奴和農民對地主的部分人身依附關繫。土地經濟關的。第二,農業是一種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條件的生產類型,而這種依賴性並未因為工業化的展開和技術革命的發生而完全消失。


        農業經濟不同於工業經濟和商業經濟的主要特征在於,農業經濟的一個關鍵的生產要素—土地,具有不可創造性、不可復制性和地理上不可移動性。農作物的生長期是由物種的生物屬性決定的,它對生長條件的要求也屬於自然規定性。農業經濟具有自然經濟的屬性。


        農業部類從其產生的歷史時間來說,它起源於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關繫形成以前。它初是個體農民利用有限的技術條件開展的。個體勞動是農業初的形式,維生是農業生產基本的目的。隨後農業生產關繫中出現了強加的人身依附關繫,到資本主義時代人身依附關繫終消失。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的商品化,農業生產的規模擴大了,農業中的生產關繫開始具有多樣性,但農業經濟部類的結構中,粗陋的自然經濟的組分並未完全消失。在經濟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農業仍然保持著維生經濟特點。這是由一些地區農業發展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不高,農業采取了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方式決定的。人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能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統一性。到了發達資本主義時代和全球化時代,農業將長期保持集約生產方式和個體經營方式並存、自然經濟和現代科學嫁接於其上的並存狀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各種結構組分的比例將發生重大改變。


        本書用的“農業經濟組織”概念,不是指狹義的農民生產組織,而是指廣義的農業經濟制度。它包含了以土地關繫為中心的生產關繫、農民人身狀況和各種具體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它包括了農業的生產關繫的多種內容。


        本書論及的“資本主義時代”在歷史上指的是兩個時期,即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和直到20世紀末的資本主義時期。在個時期,即中世紀後期到工業革命的時期,歐洲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和農業經濟形態發生著重大的範式演變。即便到了第二個時期,即成熟的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的構成並非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同步,農業經濟部類的結構組分也絕非單一。


        國內外學界在研究19世紀歐洲農業史時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農業的資本主義化是近代前後歐美農業的常態,一些國家非資本主義農業經濟成分的存在是不正常的狀態,是經濟發展的失敗。事實恰恰相反。農業作為一個傳統的經濟部類是從古代、中世紀社會發展過來的,農業本來具有自然經濟屬性,農業發展受到種種自然障礙的制約,使得農業發展緩慢曲折。非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結構成分的存在是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發展一個時期的常態,而資本主義農業隻是在發達國家農業中較為突出。如本書在以後的章節中介紹的,即便在以農業資本主義著稱的美國,在19世紀後期中西部土地經營面積有相當數量仍然采取了租佃農場的形式,完全靠雇傭勞動力來生產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本主義農場數量不過占農場總數的一半左右。在近代和現代時期,隨著農業生產中資本主義成分和集中化的發展,小農的確在衰落,但是小農並沒有衰落到銷聲匿跡的地步。直到20世紀,歐洲各國仍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小農,盡管它們在數量和比例上沒有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比例那樣大。


        農業部類經濟發展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農業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地理地貌條件、土地肥力、水源、氣候、季節、生長期等作物品種屬性的制約、農業產量制約),這是致使資本主義時代歐洲農業經濟組織性質上不同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組織的一個原因。因此,農業史研究的方法從總體上說不僅應當采取經濟的研究方法,而且應當納入政治的、法律的、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農業史研究應當是多視角的和全方位的。


        在土地產權問題上,道格拉斯·諾斯和羅伯特·托馬斯認為英國在17世紀就確立了財產私有權,產權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主要標志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前提。這兩位學者把產權問題化了。現在看來,的土地所有權在歐洲隻是在少數國家(如法國等)存在。而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土地產權的構成極為復雜,廣泛存在著擁有不完全土地所有權和部分產權的土地持有者。這個時期歐洲並非所有生產單位都是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單位,除了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業主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農場主靠租地經營。並非所有大地產都采用了使用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大農場形式。大地產常常分級出租,租佃制農場大量存在,家庭農場也持續存在。租佃制仍然是農業經濟組織的重要形式,存在著復雜的租佃制度。本書將對租佃制中不同的地租形式(貨幣地租、實物地租和分成制);農場制度的各種類型,如租佃制農場、使用雇傭勞動力的資本主義大農場、家庭自耕農場和農業合作社中的生產關繫;各國雇傭勞動關繫在農業中的規模和比例等問題展開研究。由於有了各國統計資料和20世紀中期以後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的統計資料,對各種農業經營單位的規模和數量,包括小農家庭經濟在各國農業中存在的數量和比例現在已經有計量研究的可能了。


        租佃制是一種歷史的經濟範疇和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它在中國和歐洲的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都存在過。在一些國家(如英國)近代大租地經營過程中,常常實行了分層轉租,而不是主要采取雇傭勞動制。在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的農業中,租佃制和農場制仍屬較普遍采取的農業經營形式。農場中則有大農場、中等農場和小農場之分,存在一定數量的家庭農場和面積稍大的農場。面積50英畝上下的家庭農場的耕作以家庭勞動力為主,此外輔之以使用半個雇傭勞動力或一兩個雇傭勞動力。在租佃制中,又分別采取了勞役地租、實物分成制和貨幣地租等地租形式。關於地租的形式,過去的史學家通常將貨幣地租看作近代先進的地租形式,而把實物地租視為落後的地租形式。如果我們去考察一下20世紀一些國家的農業經營方式,可以發現實物地租仍然較為普遍地存在。它作為一種較為便捷的地租形式,甚至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佃戶和地主那裡還頗受歡迎。


        小農消失問題是農業經濟組織中需要重新研究的問題。英國小農消失是19世紀馬克思提出的命題。然而,在農業革命過程中,不僅在其他歐洲大國,就是在19世紀英國,小農和小家庭租佃農場主都沒有完全消失。到20世紀上半葉,小農人數在歐美國家盡管有下降的趨勢,在各國人口中比例不大,但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在發展中國家,小農則占較大的比例。恰亞諾夫學派和歐美各種農民學理論對農民的家庭經濟進行了研究。


        從長期的歷史來看,農業經濟形態是以一種松散的方式與資本主義經濟對接。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相當大的部分是非資本主義性質的和半資本主義性質的,這部分是作為一種異質的或依附的成分參加到資本主義國民經濟體繫中來。


        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不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資本主義和農業的結合至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相容。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在使工業充分地工業化的同時,並沒有使許多農業領域充分地工業化。近現代農業也有它無法超越的自然障礙。在當今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農業沒有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化,在農業中工資勞動與非工資勞動共存。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矛盾的現像是,它在資本主義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同時,仍然持續地以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它重要的、必需的農業產品。當農業和資本無法超越其發展的障礙時,這些領域就留給了小商品生產者或者其他非工資勞動生產形式。現代農業發展還是相當需要現代殘存的、獲得復興的非工資勞動形式。它在資本家無法使自然從屬他們時起作用。


        在當代研究農業發展的社會學理論中,對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現狀有不同的估計和解釋,一些宏觀研究傾向的學者認為,非工資形式的勞動關繫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它對農村的控制加強注定要消失,目前隻是在延緩這種消失。相反,具有微觀傾向的學者則把注意力集中於農業內部的非工資勞動關繫,認為這種關繫提供了抵制資本主義穿透的手段。非工資勞動關繫的存在有其內在原因和邏輯,它們能成功地與資本主義農業企業展開競爭,並且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繫占統治地位的世界中,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


        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困難是可憑借的歷史理論資源十分貧乏。農業政治經濟學在古典資產階級經濟學以前有一些很有價值的成果,而那以後就幾乎中斷了。恩格斯在研究方法論上提出,一種政治經濟學無法解決所有的歷史經濟形態的分析。他寫道:“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隻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後,它纔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普遍的規律。” 恩格斯在這裡要求我們注意經濟關繫的復雜性,在試圖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關繫的差別作概括時,尤其要注意到各地發展的特殊性和差別性。波蘭經濟學家庫拉呼應了恩格斯的看法,他指出,“每個時代有其特別的經濟法則”,“為了研究一種不同的現實,有必要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英國當代經濟史學家約翰•希克斯也指出,歷史理論“它必須適用於按那種方法表述出來的歷史。這種歷史決不是整個歷史”。


        考茨基在19世紀末就馬克思的農業理論評論道:“在現有的文獻中我不曾見有一本從現代社會主義立場來研究這個問題的巨著。自然,社會民主黨的先進理論家都是從事於工業發展的研究的。我們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尤其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雖然可以找到關於農業問題的許多有價值的意見,但大都為一些偶爾的筆記及短篇論文。《資本論》第三卷中地租篇可以說是例外,但是它仍然是未完成的。馬克思還沒有完成他的全部著作就逝世了。”“即使馬克思完成了他全部著作,他還是沒有解決在現時使我們發生興趣的一切問題。照他的工作計劃,他隻是研究資本主義的農村經濟;現時我們主要是注意資本主義社會內資本主義前期及非資本主義的農業形態的作用。”我國目前對外國農史的研究和認識狀況和一百多年前那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評述的情況相差無幾。


        在農業史研究中,理論演繹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真正可靠的方法是“回過頭去”,重新研究從中世紀後期以來的農業經濟史的實際情況,從中找出農業和土地史發展的線索和經濟關繫,以形成結論。


        我在2005年出版的《英國土地制度史》中曾提出一種假定:“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經濟有著它自身的結構組成。一個獨立支撐的國家各經濟部類之間及各部類內部都有著特定的布局。在基本不依靠外來農產品的國家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它負責供給城市和工業人口以必需的農產品。農業經濟部類的生產面對的是幾乎千古不變的土地和草場,而農業所進行的又是極其復雜的傳統性的生產活動,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於集約化生產。在地少人多人口過密的農業區,常常靠人力進行精耕細作,農業生產常常采取了小規模的形式。由於自然地貌的原因,總有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無法采取機器生產。在農業中,為家庭維生而進行的園圃式生產,為地方市場服務的生產和為大城市和首都以及國外進行的農業生產並存,機械化生產與人力勞作並存。所以,就生產關繫和生產方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來看,農業更顯現為異質性結構,它在國民經濟中是有異於工業的部類的。”


        這一結論的提出,在當時固然有英國農業史研究的依據,但在更大程度上帶有某種假定和推斷的性質。我在以後的十年間,在轉而研究其他題目的過程中,思緒無意中一再回到對農業史的上述判斷上來,無法擺脫。它終促使我去撿拾和瀏覽英國以外一些國家的農史個案,思索農業經濟史發展的一般特點,同時對社會形態理論作些思考。本書寫作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歷史學的和政治經濟學的。疏漏和不當之處望得到學界批評指正。


     

    媒體評論

    ★國內外學界在研究19世紀歐洲農業史時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農業的資本主義化是近代前後歐美農業的常態,一些國家非資本主義農業經濟成分的存在是不正常的狀態,是經濟發展的失敗。事實恰恰相反。……非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結構成分的存在是資本主義時期農業經濟發展一個時期的常態,而資本主義農業隻是在發達國家農業中較為突出。
    ——瀋漢

    在線試讀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
    英國
    1607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建立了北美大陸上英國個永久性殖民地詹姆斯敦。1620年,一批受倫敦商人贊助的非國教徒和清教徒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0年代瑞典公司在特拉華建立了殖民地。從1634年開始,英王把北美土地大量賞賜給個人,先是把馬裡蘭賞賜給巴爾的摩家族,之後在賓夕法尼亞、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新澤西、緬因、新罕布什爾都建立了領事獨占的殖民地。1664年,英國殖民者在紐約擊敗荷蘭人,取得了北美東北部沿海地區的控制權。到1732年為止,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與此幾乎同時,法國殖民者在本國王室支持下,取得了聖勞倫斯河流域、大湖區、俄亥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權,建立了魁北克、蒙特利爾、新奧爾良諸城市。占有土地,是英國殖民地移民的主要目的。在英國經濟社會地位低下的銑工、木匠等工匠,以及希望尋求宗教自由的非國教徒、清教徒和尋求政治避難者,紛紛移居北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創業者有三種,一是執有特許狀的公司,二是來自其他殖民地如康涅狄格、羅德艾蘭以及新罕布什爾和緬因的部分地區的移民團體,三是富有的地主。
    殖民地時期北美殖民地分為三個地區,即新英格蘭、中部和南部。新英格蘭地區包括馬薩諸塞、新罕布什爾、康涅狄格和羅得島。在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的農民從印第安人那裡學會了玉米、南瓜、甜瓜和豆類的種植,同時也種植豌豆、防風草。在糧食作物方面,種植了大麥、燕麥、黑麥和荞麥。移民還引入了畜牧業。1630年初次來到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帶來了牛、馬、山羊。幾年以後,新英格蘭大多數地區都開始飼養牛、羊、豬。但是,這個時期該地區的耕作方法不善,飼養牛群的技藝不佳。許多新英格蘭農民除了購買少量的食鹽和生鐵外,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他們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糧食、水果、肉類和乳類產品,用亞麻和羊毛制成衣服。新英格蘭的土地並不十分肥沃,在這裡沒有培育出銷路較好的農產品,但是木材、肉類、黃油和奶酪的出口在增長。在殖民地開拓的初期,新英格蘭的運輸費和手續費都很高,這使得其他地區的農產品無法運輸到此地與當地農產品競爭。到獨立戰爭爆發時,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已經專門化,糧食靠輸入,肉類、奶酪、黃油、馬匹則銷往外地。
    在新英格蘭殖民地建立初期,移民根據合同有權利得到一定數量的土地。許多團體和組合從初級法院領取許可證,集體遷入。授予團體和組合的土地一般是36平方英裡,然後再在團體中進行分配。土地法規允許把土地分給移民的後裔,這種制度加上土地多石、氣候不佳,使得大地產沒有在新英格蘭發展起來。新英格蘭的農民一般都保持較小的地產規模。新英格蘭的村莊有密集的房舍和花園,共享村裡的公產。多數土地屬於公有,人們容易得到土地。和當時英格蘭的領主莊園制很相似,地方成立議會,由議會選出放牛人、放豬人和管理全村財產的官員。

    《非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組織的繫譜/瀋漢集》:
    英國


        在英格蘭初的封建制度中,存在著對自由租地擁有自由保有權的自由佃農。地位比這個群體低的是擁有不自由保有權的佃戶即“維蘭”。中世紀後期絕大多數地產上勞役的消失,導致了兩種主要租地範疇的出現。類是有不同期限的租佃權。第二類是習慣保有權,這類農民也支付地租持有租地。……在圈地運動中,兩種性質不同的圈地交織在一起。一類是開墾和改造殘存的荒地。有的時候是出於建立鹿苑和獵苑的目的,並非為了把荒地改造為可耕地。另一類是將敞地上分散的條地集中起來,以進行理性化的耕作。……在莊園衰落的情況下,英國的土地所有權和對農民的控制都發生了變化。……作為莊園制殘餘的自營地農場,從16世紀一直存在到20世紀。它成為支持地主生活的一種主要手段。……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不僅在英格蘭,而且在蘇格蘭和威爾士實行著農業土地租佃制,大部分農場都是租佃農場。


    德國


        德國東部的土地使用制度是在13至14世紀德意志人在東斯拉夫人的土地拓殖時期開始確立的。到14世紀末期,……有的村莊建設成不大的防守嚴密的村莊,采用了高度統一的形式。在所有這些新定居地,共同使用土地的做法不像在老的德意志西部地區那樣流行。……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發生的黑死病使得德國人口急劇減少。到16世紀經濟繁榮時期,德國人口纔完全恢復。……16世紀地主對於變化的形勢采取了由地主家族直接控制土地的方式,取代了封建領主的地租、剝削和財產管理方式,用勞役和租費來代替農民的地租。16世紀莊園經濟擴張,容克地主把統治權作為工具來達到其經濟目的,加強了貴族對於農民的權力關繫。直到18世紀,國家權力都沒有阻礙容克擴大其地產。政府繼續承認容克的貴族特權,特別是從未干涉容克在地產上的領主權。這是一種長期的政治交易,它起了一種歸化貴族、使貴族承擔起了給擴張中的國家以財政支持的責任。


    匈牙利


        1849年4月匈牙利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匈牙利共和國不久後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1867年之前,奧地利統治著匈牙利全境。匈牙利農奴制主要的封建義務是支付年金,它包括交給地主的九分之一稅、強制性勞役、土地稅、教會什一稅。1848年……通過立法決定,對地主收取的每年原先交給他們的稅負作出補償,因為農民每年交納的稅負是地主合法的財產。……匈牙利在1878年終取消了對農民出售土地的一切限制。1889年匈牙利重建了農業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土地問題和土地改革成為擺在匈牙利所有政黨面前的重大問題。


    美國


        在北美殖民地化之前,當地的經濟處於原始社會後期的農耕和漁獵經濟水平。與歐洲同期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相比,經濟較為落後。……在17到18世紀,美國北部的農場的生產主要依靠農場所有者及他們的家庭勞動力。……在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那些來源於歐洲的封建制度被廢除了。……到了18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個人擁有財產權已經成為北美爭取獨立的人士的共識。美國的每個愛國者都覺得,獨立的個人享有三種天賦權利,即生存、自由和獲得財產的權利,這三種權利已經包含在幾個世紀以來英國的普通法中。……在南北戰爭以前,美國的農業經濟是沿著兩條路線發展的。在北部是自耕農制度,農業經濟組織主要由家庭農場構成。這些家庭農場為滿足自身需求和當地的消費生產各種作物。此後,它們與其他地區和國際的貿易也發展起來。……美國農場的數量在20世紀發生了變化。……美國許多農場主並不是非常富裕,為了取得足夠的土地去種植作物,他們采取了租佃經營的方法。美國的租佃制有兩種方式,貨幣地租和分成制地租。


    印度


        莫臥兒帝國時期,農業是印度的主要產業和莫臥兒帝國收入的主要來源。阿克巴統治時期,人工灌溉相對缺乏,農業奴隸存在。農民在滿足政府和其他人的要求之後剩餘的可以自己支配的產品平均量比現在要少很多。……在英國建立統治之前,印度是否有私人財產的存在,這個問題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16和17世紀訪問印度的歐洲旅行者一致認為,國王是印度土地的所有者。這一概念傳遞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英國東印度公司強調他們從它之前的統治者那裡繼承了關於土地所有權的普遍權利。……在印度,地租由國家或者由直接受托人和國家的代表去征收。但是,在當時團體的記事中,占領或管理土地的人有一種特權或財產權。它們構成了一種強有力的財產權形式。從根據持有土地的權利而支付習慣地租來說,可以認為,私人土地財產權從尚未有記載的時候起,在印度的許多地方就已經存在了。……印度自1793年起建立各省的土地歲入部。從1793年到1833年印度隻有規章,從1834年起纔有法令。……在20世紀60到70年代綠色革命時期,印度的農業耕作面積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其他


        所有權理論目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基於羅馬民法的西方所有權概念隻是把擁有所有權和沒有所有權定為兩個類屬。在它們之間劃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樣似乎就把所有權問題簡單化了。實際上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在有還是沒有所有權之間存在著多種的持有形式,它們構成了一個繫譜。


     


        誇大土地產權對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一些經濟學家根據其理念提出的教條。它一度在中國學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諾斯和托馬斯把的農業土地所有權視為資本主義時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他們在這裡把產權制度看作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他們把財產所有權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抽像物。他們沒有看到在這個時期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多種復雜的所有—占有制度。一些經濟理論研究者正是忽略了農業經濟中所有權的復雜性,從而把諾斯和托馬斯的產權理論加以崇奉。這種概括並不符合世界農業經濟組織的基本特點。


     


        從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到20世紀後期的農業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個階段是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這個時期農業土地關繫中存在著一定的封建殘餘,封建殘餘的存在在東歐、西歐又存在較大的差別。歐洲封建殘餘的後消滅大抵要到20世紀初。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這時的農業中存在的是比較純粹的經濟關繫,幾乎已經沒有人身依附關繫的殘餘。這兩個階段的農業經濟形態在經濟組織和社會關繫方面有較大的差別。


     


        租佃制是農業經濟中普遍的制度形式和生產關繫。租佃制至今在世界各國的農業經濟組織中仍然廣泛存在。生產者不擁有所有權的以家庭生產方式為基本單位的生產形式,是租佃制簡單的模式。它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了前工業化時期土地等級持有的特點。它是在西方中世紀以來和中國封建社會到20世紀上半葉長期存在的農業經濟組織。從理論上說,租佃制是憑借土地所有權,以有條件的使用權的讓渡來獲利的制度。它不是通過投資、交換或多勞動的掠奪來獲利的形式。租佃制是一種共時性的經濟制度,它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前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過,不能將它確定為資本主義剝削形式。


     


        租佃制是人類歷史上一種特定的農業生產關繫,它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出現過。但在這兩個社會中它又各有隨附的要素和特定的配置。例如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大的租佃農場會使用雇傭勞動力。但是,把租佃農場直接等同於純粹的資本主義農場,在所有權理論上是無法成立的。與其說租佃農場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相聯繫,還不如說它與一種特定的經濟部類即農業部類有著歷史聯繫。


     


        早在美國南部種植煙草的農場采用了奴隸制經濟,以廉價的奴隸充當勞動力。南卡羅來納的農場把奴隸作為的勞動力。奴隸制暫時滿足了當地農業經濟對勞動力的需要。到了北美獨立戰爭前夕,隨著種植煙草的農場漸漸衰落,奴隸制一度衰落。但幾年之後隨著彈棉機的發明和棉花生產的發展,使用奴隸的農場又發展起來。
    1607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建立了北美大陸上英國個永久性殖民地詹姆斯敦。1620年,一批受倫敦商人贊助的非國教徒和清教徒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0年代瑞典公司在特拉華建立了殖民地。從1634年開始,英王把北美土地大量賞賜給個人,先是把馬裡蘭賞賜給巴爾的摩家族,之後在賓夕法尼亞、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新澤西、緬因、新罕布什爾都建立了領事獨占的殖民地。1664年,英國殖民者在紐約擊敗荷蘭人,取得了北美東北部沿海地區的控制權。到1732年為止,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與此幾乎同時,法國殖民者在本國王室支持下,取得了聖勞倫斯河流域、大湖區、俄亥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權,建立了魁北克、蒙特利爾、新奧爾良諸城市。占有土地,是英國殖民地移民的主要目的。在英國經濟社會地位低下的銑工、木匠等工匠,以及希望尋求宗教自由的非國教徒、清教徒和尋求政治避難者,紛紛移居北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創業者有三種,一是執有特許狀的公司,二是來自其他殖民地如康涅狄格、羅德艾蘭以及新罕布什爾和緬因的部分地區的移民團體,三是富有的地主。
    殖民地時期北美殖民地分為三個地區,即新英格蘭、中部和南部。新英格蘭地區包括馬薩諸塞、新罕布什爾、康涅狄格和羅得島。在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的農民從印第安人那裡學會了玉米、南瓜、甜瓜和豆類的種植,同時也種植豌豆、防風草。在糧食作物方面,種植了大麥、燕麥、黑麥和荞麥。移民還引入了畜牧業。1630年初次來到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帶來了牛、馬、山羊。幾年以後,新英格蘭大多數地區都開始飼養牛、羊、豬。但是,這個時期該地區的耕作方法不善,飼養牛群的技藝不佳。許多新英格蘭農民除了購買少量的食鹽和生鐵外,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他們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糧食、水果、肉類和乳類產品,用亞麻和羊毛制成衣服。新英格蘭的土地並不十分肥沃,在這裡沒有培育出銷路較好的農產品,但是木材、肉類、黃油和奶酪的出口在增長。在殖民地開拓的初期,新英格蘭的運輸費和手續費都很高,這使得其他地區的農產品無法運輸到此地與當地農產品競爭。到獨立戰爭爆發時,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已經專門化,糧食靠輸入,肉類、奶酪、黃油、馬匹則銷往外地。
    在新英格蘭殖民地建立初期,移民根據合同有權利得到一定數量的土地。許多團體和組合從初級法院領取許可證,集體遷入。授予團體和組合的土地一般是36平方英裡,然後再在團體中進行分配。土地法規允許把土地分給移民的後裔,這種制度加上土地多石、氣候不佳,使得大地產沒有在新英格蘭發展起來。新英格蘭的農民一般都保持較小的地產規模。新英格蘭的村莊有密集的房舍和花園,共享村裡的公產。多數土地屬於公有,人們容易得到土地。和當時英格蘭的領主莊園制很相似,地方成立議會,由議會選出放牛人、放豬人和管理全村財產的官員。
    北美新英格蘭殖民地工資太高。因此,農業從業者買下農場更多的是由自己耕種。根據晚近的估計,17世紀後期新英格蘭有五分之二的農業從業者靠雇傭勞動力來耕種他們的農場。
    中部殖民地紐約、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的農場與新英格蘭的情況相仿,但中部殖民地的農場一般比較大,產量也高。1765年,賓夕法尼亞切斯特縣的農場一般規模為135英畝,蘭開斯特縣的農場一般規模則為300-500英畝。中部殖民地發展速度快於殖民地的平均發展速度。小麥每英畝平均產量為20-30蒲式耳,高於當時英國的一般收獲量。小麥是這個地區的主要作物,這個地區還普遍栽種黑麥、大麥、荞麥、燕麥以及亞麻,同時也出口皮毛和木材。賓夕法尼亞是中部殖民地富足的地區,那裡的生產多樣化、在滿足自身需要後有剩餘產品出口。面粉和小麥是中部殖民地出口的商品。1763年以前,紐約每年出口25萬桶小麥和面粉,賓夕法尼亞每年出口35萬桶小麥和面粉。1763-1766年賓夕法尼亞每年出口的小麥和面粉價值為45萬英鎊。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