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下一個暴富點:投資大師費雪為你揭開300年投資史賺錢秘密(繼《超
    該商品所屬分類:投資理財 -> 投資理財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美費雪;中資海派 
    【所屬類別】 圖書  投資理財  投資指南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837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8083797
    作者:(美)費雪;中資海派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6月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股市起伏不定,牛熊甚難分清,


    怎樣纔能打破桎梏,


    搶占下一個投資暴富點?


    亞馬遜金融投資類圖書暢銷榜
    教父級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之子 **力作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
    深圳市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但斌
    彙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劉建位
    《中國證券報》金牛基金周刊副主編楊光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劉堅
    《**財經日報》資深編輯艾經緯
    《新領軍者》雜志主編劉宏偉
    《理財》雜志執行總編王再峰
    主流媒體:《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福布斯》《華盛頓郵報》聯  袂推薦

     
    內容簡介

    巴菲特師弟教你以史為鏡
    煉就發現牛市的火眼金睛


    從2002年牛市開始上漲到2007年到達*峰,全球股市瘋漲161%,原因何在?這一時期的V形反轉趨勢中股市出現了怎樣的暴富點?
    股市反彈與經濟復蘇之間是否有著必然聯繫?為何2010年美股的上漲並沒有伴隨經濟復蘇?時至今日,日益復蘇的中國經濟是否預示著A股市場的反彈趨勢正在逐步形成?
    巴菲特為何能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準確地拋出中石油股票,他*A股入股比亞迪大賺1的秘訣又是什麼?
    看似獨立的個例之間到底暗藏著怎樣的玄機?隱藏在股市起伏與經濟榮衰中的密碼,究竟以何種方式發揮作用?
    全球知名投資大師肯?費雪漫步300年投資史,將松散而*的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對政治、經濟等因素一一分解,加以行為金融學的群體心理分析,得出了驚人的結論。對於每次的經濟漲跌周期、熊市和牛市中的關鍵節點,也漸漸得出一個清晰的趨勢圖景。被短視、記憶和悲觀情緒蒙蔽的我們,怎樣纔能讓歷史成為強大的工具並幫助我們在投資中獲利?

    作者簡介

    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專家
    成長股價值投資領路人


    肯·費雪是費雪投資公司的創辦人兼總裁,該公司目前管理45的資產。他的父親是被尊為“成長股價值投資之父”的菲利普?費雪。肯·費雪因主持《福布斯》雜志“投資組合策略”專欄聞名業界,他長期研判市場走勢並為該雜志執筆長達27年,由其獨創的“市銷率”(Price-to-Sales,PS) 已成為衡量股票業績的重要指標。
    自1996 年以來,費雪在《福布斯》上推薦的股票11 次跑贏大盤,一次持平。截至2010 年年底,他挑選的股票實現了10.5%的年均收益率,遠高於同期標普500指數5.2% 的年均收益率。費雪在“2011 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排名736位,2010 年費雪被評為“近30 年*影響力人士之一”。絕大多數美、英、德主要金融與商業刊物均曾訪問或報導過費雪。

    目錄
    第1章 大衰退必將伴以大復蘇
    巴菲特與約翰爵士的投資共識
    新一輪牛市:觸底後反彈93.3%
    復蘇時期的衰退錯覺
    二次探底究竟會不會發生?
    第2章 蠱惑人心的平均收益率
    是真牛市還是假反彈?
    下一個“V”形反彈何時出現?
    為什麼買國庫券不一定會穩賺?
    難道投資者也有恐高癥?
    不同尋常的牛市第3年
    怎樣選股纔能輕松跑贏大盤?
    第3章 市場波動的背後玄機
    股市波動緣何而來

    第1章 大衰退必將伴以大復蘇 


    巴菲特與約翰爵士的投資共識 


    新一輪牛市:觸底後反彈93.3% 


    復蘇時期的衰退錯覺 


    二次探底究竟會不會發生?


    第2章 蠱惑人心的平均收益率 


    是真牛市還是假反彈? 


    下一個“V”形反彈何時出現?


    為什麼買國庫券不一定會穩賺? 


    難道投資者也有恐高癥? 


    不同尋常的牛市第3年 


    怎樣選股纔能輕松跑贏大盤?


    第3章 市場波動的背後玄機 


    股市波動緣何而來 


    投機洋蔥的邏輯 


    股票和債券,哪個更具波動性? 


    經濟波動是公害還是常態? 


    不可預知的“黑天鵝” 


    第4章 熊市和牛市,哪個更持久? 


    長期熊市論者看空的依據 


    這果真是兩個長期熊市? 


    長期停滯並不等於熊市 


    歷史真的能預見未來? 


    為什麼股市中漲始終多於跌? 


    第5章 政府債務掀動股市波瀾 


    赤字越高,股市表現越好? 


    巨額赤字是投資的好時機? 


    高負債拉動經濟繁榮? 


    怎樣的債務水平纔是合理的? 


    歐債危機,路在何方? 


    第6章 遠離熱門股 


    如何利用市銷率找到“強勢股”? 


    情有獨鐘的愛就像長期預測,都不靠譜 


    追趕潮流隻是貌似安全:安全型資產的陷阱 


    不動產投資真的具有防通脹和避險功能 


    閃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哪些股票能領跑未來市場? 


    第7章 政治因素與股市波動 


    不要戴有色眼睛去投資 


    國家領導人與風險厭惡 


    如何將大眾的偏見變成你的獲利點? 


    別忽視了政治帶來的投資機會 


    “驢像之爭”如何影響股市? 


    把賭注壓在企業家身上更靠譜 


    第8章 全球化帶來的投資機遇 


    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投資浪潮 


    美國打了個噴嚏,世界就要顫抖 


    重新評估稅率與利率對股市影響 


    緊盯全球異的股票市場 


    歷史是好的投資向導 


    後記  沒有堪薩斯這個地方 


    致謝 

    媒體評論
    李大霄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肯?費雪在本書中從投資者常見的投資誤區入手,結合世界及美國的政治經濟股市歷史,總結出很多極為有用的投資規律,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菲利普?費雪的投資理念。股票投資,以史為鏡,作為投資者必須牢記歷史的教訓,時刻回顧經濟和股市的歷史,這樣纔能在投資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 斌 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資本市場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貽害無窮。讀史明智,《下一個暴富點》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憑借直覺相信任何事情。歷史就是*有說服力的實驗室,它告訴我們,事實恰恰與想像的相反。資本市場是極其復雜的,我們需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千萬不要根據某一個因素就冒然采取行動。
    劉建位 央視《學習巴菲特》節目主講人
    彙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天氣大冷大熱,人們習以為常。股市大冷大熱,人們卻大驚小怪。為什麼?因為人非常了解天氣變化冷熱交替的歷史,而不了解股市也是漲跌輪換的歷史。巴菲特感嘆:“我們從歷史上能夠學到的是,人們總是不能以史為鏡汲取經驗教訓。”肯?費雪

    李大霄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肯?費雪在本書中從投資者常見的投資誤區入手,結合世界及美國的政治經濟股市歷史,總結出很多極為有用的投資規律,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菲利普?費雪的投資理念。股票投資,以史為鏡,作為投資者必須牢記歷史的教訓,時刻回顧經濟和股市的歷史,這樣纔能在投資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 斌 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資本市場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貽害無窮。讀史明智,《下一個暴富點》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憑借直覺相信任何事情。歷史就是*有說服力的實驗室,它告訴我們,事實恰恰與想像的相反。資本市場是極其復雜的,我們需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千萬不要根據某一個因素就冒然采取行動。


    劉建位 央視《學習巴菲特》節目主講人


    彙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天氣大冷大熱,人們習以為常。股市大冷大熱,人們卻大驚小怪。為什麼?因為人非常了解天氣變化冷熱交替的歷史,而不了解股市也是漲跌輪換的歷史。巴菲特感嘆:“我們從歷史上能夠學到的是,人們總是不能以史為鏡汲取經驗教訓。”肯?費雪


    的這本書用客觀的數據和理性的分析帶你探索股市大漲大跌交替變化的歷史規律,讓你像淡定看待天氣冷熱變化一樣冷靜應對股市大漲大跌。


    楊 光 《中國證券報》金牛基金周刊副主編


    肯?費雪是個能夠將投機與投資雙劍合璧的高手,他靠炒股進入美國福布斯富豪榜排行前百名。其秘籍之一是把逃熊市之頂作為“主要工作”——“避免遭遇熊市大滑落是我職業生涯的主要工作之一,避免一次熊市帶來的損失,就相當於你獲得了額外收益。”股市*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也許所有的賺錢的歷史和經驗未必都能在股市中重演,以史為鏡*有意義之處在於盡可能避免在熊市頂部而渾然不覺。


    劉 堅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


    歷史不會嚴絲合縫重復,過去也不能完全預測未來。投資是個概率遊戲,不是確定性比賽。《下一個暴富點》做的就是挖掘記憶,以史為鋻。


    艾經緯 《*財經日報》資深編輯


    正如肯?費雪所言,本書關於債務的觀點可能激怒很多人。他認為擔憂美國債務違約純粹是唯恐天下不亂,而且是種思維缺陷……參照美國歷史以及當前金融市場,他確實有底氣這麼說。雖然長期而言,我們可以不認同,但中短期而言,他確實提供了一種更務實的看問題的視角。


    劉宏偉 《新領軍者》雜志主編 《新金融觀察》報副主編


    如果從*頁開始讀起,這本書或許和其他書沒什麼兩樣。但如果直接翻到第7章,讀到作者關於“奧巴馬能否實現連任”的精彩論述,你會看到,作者預測未來,竟如回顧歷史一般,從容而準確……


    王再峰 《理財》雜志執行總編


    古語有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在股市中同樣受用。縱觀世界股市的歷史,A股與其相比具有哪些共性和特性,如今風起雲湧的股市又蘊藏著怎樣的投資機遇,作為一個投資者怎樣纔能抓住A股的下一個暴富點,看看肯?費雪的《下一個暴富點》吧,你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在線試讀
    第 1 章
    大衰退必將伴以大復蘇
    巴菲特和約翰爵士等投資大師,為何會選擇在市場絕望的時候“像餓狼一樣貪婪”地買入?雖然21 世紀個10年被稱為“失去的10年”,但全球經濟在此期間實現增長翻番。我們對經濟形勢的評估為何是錯的?經濟增長乏力、股市低迷、房地產泡沫、歐債危機……對於愁雲籠罩的投資者而言,這次危機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泥潭?本次危機將會如何收場?下一輪大牛市是否已經提前來臨?
    1
    無論是衰退還是復蘇,都是正常的,與衰退期相比,經濟復蘇時期的持續時間往往更長,程度也更猛烈。
    巴菲特與約翰爵士的投資共識
    “‘這次會不一樣’是昂貴的一句話”。這是投資聖人約翰?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1912 ~2008年)送給我們的教誨,他是永遠的聖人,他帶給我們永遠的啟迪,願他在天堂永遠保佑我們。當然,他說的隻是投資。但或許也在說靈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說約翰爵士是一個傳奇人物,似乎對傳奇這個詞有點不公平。他是共同基金行業的先驅者,創建並一手打造出世界上規模的基金公司。他也是全球投資領域的領軍人物,率先開啟為全球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先河。約翰爵士的血管裡似乎流著冰水,因為他永遠都能鎮定自若,他永遠堅守自己的信條:不要隨波逐流。他比巴菲特更早知道,在別人膽戰心驚時,你應該像餓狼一樣貪婪,反之亦然。他從不相信占卜術,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麼誘人,他堅定不移地依賴基本面,堅信自己所說的“便宜貨”。
    我有幸多次見到約翰爵士,每次都對他關注有加,不僅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天,雖然相差近半個世紀,還因為他平易近人。此外,我還發現,在任何場合下約翰爵士都謙遜低調、彬彬有禮,渾身散發著高貴的氣息。他幾乎可以成為任何人學習的典範,以前是,現在是,而且永遠都是,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
    約翰爵士是一個多纔多藝的天纔。除了創立“鄧普頓宗教獎”(Templeton Prize inReligion)之外,他還熱心投身慈善,建立了很多慈善基金。他勤儉節約,寧願駕駛破舊的二手車,也不坐專職司機駕駛的豪華座駕;乘飛機時,他隻坐經濟艙。他雖然被授予爵士,但依舊謙遜平和。他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橋牌手,在耶魯大學裡,他是常勝將軍。和我一樣,他也認為美國政府既不是我們的好管家,更不是我們的好僕人,因此,他選擇定居巴哈馬。此外,他對投資實體經濟也十分在行,他創建的企業提供了幾千個就業崗位,而且報酬頗豐。在約翰爵士的言傳身教下,很多人深得他的衣缽,無數跟隨他的投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正是他的成功,纔啟發我創建一家大型投資公司。

    第 1 章


    大衰退必將伴以大復蘇


    巴菲特和約翰爵士等投資大師,為何會選擇在市場絕望的時候“像餓狼一樣貪婪”地買入?雖然21 世紀個10年被稱為“失去的10年”,但全球經濟在此期間實現增長翻番。我們對經濟形勢的評估為何是錯的?經濟增長乏力、股市低迷、房地產泡沫、歐債危機……對於愁雲籠罩的投資者而言,這次危機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泥潭?本次危機將會如何收場?下一輪大牛市是否已經提前來臨?


    1


    無論是衰退還是復蘇,都是正常的,與衰退期相比,經濟復蘇時期的持續時間往往更長,程度也更猛烈。


    巴菲特與約翰爵士的投資共識


    “‘這次會不一樣’是昂貴的一句話”。這是投資聖人約翰?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1912 ~2008年)送給我們的教誨,他是永遠的聖人,他帶給我們永遠的啟迪,願他在天堂永遠保佑我們。當然,他說的隻是投資。但或許也在說靈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說約翰爵士是一個傳奇人物,似乎對傳奇這個詞有點不公平。他是共同基金行業的先驅者,創建並一手打造出世界上規模的基金公司。他也是全球投資領域的領軍人物,率先開啟為全球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先河。約翰爵士的血管裡似乎流著冰水,因為他永遠都能鎮定自若,他永遠堅守自己的信條:不要隨波逐流。他比巴菲特更早知道,在別人膽戰心驚時,你應該像餓狼一樣貪婪,反之亦然。他從不相信占卜術,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麼誘人,他堅定不移地依賴基本面,堅信自己所說的“便宜貨”。


    我有幸多次見到約翰爵士,每次都對他關注有加,不僅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天,雖然相差近半個世紀,還因為他平易近人。此外,我還發現,在任何場合下約翰爵士都謙遜低調、彬彬有禮,渾身散發著高貴的氣息。他幾乎可以成為任何人學習的典範,以前是,現在是,而且永遠都是,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


    約翰爵士是一個多纔多藝的天纔。除了創立“鄧普頓宗教獎”(Templeton Prize inReligion)之外,他還熱心投身慈善,建立了很多慈善基金。他勤儉節約,寧願駕駛破舊的二手車,也不坐專職司機駕駛的豪華座駕;乘飛機時,他隻坐經濟艙。他雖然被授予爵士,但依舊謙遜平和。他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橋牌手,在耶魯大學裡,他是常勝將軍。和我一樣,他也認為美國政府既不是我們的好管家,更不是我們的好僕人,因此,他選擇定居巴哈馬。此外,他對投資實體經濟也十分在行,他創建的企業提供了幾千個就業崗位,而且報酬頗豐。在約翰爵士的言傳身教下,很多人深得他的衣缽,無數跟隨他的投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正是他的成功,纔啟發我創建一家大型投資公司。


    他是一個令人稱奇的心靈思想家。如果你曾閱讀過他那本早已絕版的《中庸之道》(The HumbleApproach),就會感悟到他通靈一般的思維。不管你信仰如何,這本書都會震撼你的心靈。約翰爵士是深邃、睿智的思想家。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約翰爵士的貢獻就是他那句精闢的訓誡。假如你覺得這次會不一樣,那麼你大錯特錯,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想法會讓你付出慘重代價。


    這並不是說歷史總會毫無偏差地重現,當然也絕不會毫釐不差地翻版,這並不是約翰爵士的本意。衰退終歸還是衰退,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投資者都會度過這些危機。信貸危機並不陌生,熊市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牛市同樣會來去依舊,地緣政治衝突、戰爭甚至恐怖襲擊自古以來就存在,自然災害更是如家常便飯!認為今天的自然災害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的想法根本就沒有任何依據。


    了解以往投資者對類似事件的反應,我們就能以史為鋻,更好地展望未來。雖然我們不能根據過去妄斷未來,但它可以為我們點亮一盞燈。我們生活在某個與眾不同的新時代,歷史上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前人不曾生活過的時代,因此,約翰爵士格外懂得研究歷史的價值。如果不以史為鋻,我們就缺少了認識當下的背景和展望未來的基準。在一個絕大多數市場實操者認為歷史僅限於他們職業跨度的世界裡,約翰爵士顯然是名副其實的歷史學家。


    此外,約翰爵士還深知一個優秀投資家應該銘記在心的事情:人類的進化過程異常緩慢,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便舊貌換新顏。因為人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進化緩慢的動物,盡管環境可以變化,但我們依舊會對世界做出相同的本能性反應。


    我們之所以會做出相同的反應,是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會牢記過去。我對此的認識是:我們就像是沒有記憶、嗷嗷做吼的大猩猩。沒有歷史認識、數據收集或者分析能力,我們就隻能坐以待斃。約翰爵士在這三個方面造詣頗深,而且他還知道,我們總是自欺欺人地以為,每一次襲來的危機都比上一次更可怕,更令人痛苦,我們剛剛經歷的信貸危機讓以前的危機都相形見絀。這隻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得到的一份禮物,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們就永遠不會在絕望中自暴自棄。


    正因為如此,約翰爵士“這次會不一樣”的教誨纔能讓我們永遠銘記於心。不管過去經濟多麼繁榮,也不管危機到來時有多可怕,我們總有過類似體會。假如你能記住這些經歷,並能從中吸取教訓,你就會知道危機到來時應該怎樣做。你就會知道,這一次並不比上一次更糟糕,也不比上一次更好。


    世界經濟和資本市場到底有多大的活力,尤其是在發達國家?我們不得而知,人們總是忘記過去,但約翰爵士永遠也不會。再有用的話說多了也會變成廢話,但我們還是不得不重復:長期熊市隱藏在每個角落,詳見第4章。如果事實確實如此,如果資本市場確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活力四射,那麼全球公開上市交易股票的價值到底會是多少呢?會是現在的54嗎?今天的全球經濟總量為63 ,2000 年的時候還隻有31 。盡管全球經濟產出翻番,但21 世紀的個10年還是經常被人們稱為“失去的10 年”,1990年全球產出隻有19 。到了2020 年,2050 年,2083 年或是3754年,這個數字又會是多少呢?我可不知道,即使約翰爵士還活著,他也不會知道。但我記得他在過去幾十年裡曾無數次地說過,這個數字將會越來越高,而且基本會保持我們曾經實現的增長率,或許稍高一點,也有可能稍低一點。但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他,尤其是他在熊市或是經濟衰退時說這些話的時候,就更沒有人相信了,但事實卻證明,他總是對的。


    順便提醒一下,人們之所以對這個社會感到厭惡,我相信是因為新聞業的衰亡引發的。曾幾何時,新聞業恪守職業道德。要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你必須受過教育,接受過培訓,學好五要素的必修課:誰、什麼、何時、何地、為何以及如何。首先用一小段篇幅闡明所有相關信息:在塔爾薩的郊區,一個男子咬了一條狗,因為這隻狗偷喫了他的肉眼牛排,接著是你的故事細節。但編輯可以徹底改造你的故事,難道他們就不需要了解第七段裡關於這隻狗品種的描述嗎?它是一隻長著三條腿、沒有尾巴的京巴犬,這一段干脆刪掉;也不需要知道第五段關於這個人的生日宴會的細節嗎?依舊是全盤刪除。


    以往的報刊雜志刊頭上會有一大串特約撰稿人的名字,有些是新人,但更多是鬢角斑白的老家伙,他們是這個行業裡越、同時也是資格老的成員,他們老謀深算。如果有年輕人說:“我的老天!這個技術股泡沫是有史以來的!沒有活路了!”鬢角斑白的老家伙們就會說:“你什麼也不知道。1980年的能源股泡沫不是一樣糟糕、甚至比這還可怕嗎?”他們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不止一次。


    今天,傳統的新聞業正在衰亡,你可以指責互聯網,也可以抱怨有線電視,還可以把責任歸結到你喜歡的任何事物上。但到底誰來承擔過錯已經不再重要,傳統媒體已經奄奄一息!你可以隨便翻開一份報刊或雜志,刊頭已蕩然無存。或許還會有幾個特約撰稿人,但5年前的那些撰稿人已不復存在,他們開除了那些鬢角斑白的老家伙,轉而聘用更廉價的撰稿人,很多人都是為了溫飽纔不得不涉足這個領域,有些人甚至是在無償勞動。在線博客網站擁有無數無償撰稿人,他們發布的很多東西無聊之極。很多媒體甚至直接把網上的一些文章稍加編輯便自行發表。


    但現在,多數新聞撰稿人沒有經歷過什麼大世面,在2007 ~2009年期間發生的事情他們或許還從未體驗過。他們在上一次大蕭條的時候或許還在大學裡,上一次大熊市的時候或許還在讀高中。而在更早一次的大蕭條或是大熊市發生時,他們或許還未出生,他們完全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的確要走到盡頭,他們無從想像我們將會陷入怎樣的深淵,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作為一個成年人,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災難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當然,我並不是說他們完全不了解這些危機。盡管這個行業裡依舊還活躍著為數不多的老牌記者,但是鳳毛麟角,總體而言,即便是近發生的事件,我們似乎也記得不是很清楚。即便媒體告訴我們人類的記憶力有多麼的糟糕,但依舊無濟於事。


    面對名存實亡的新聞業,我們會禁不住倒吸一口涼氣,心驚膽戰地反問自己:“我們到底忘記了哪些事情?眼前的事情是否曾經發生過?我們是否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或者是類似的事情?”除了那些不知深淺的年輕人之外,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擔憂。


    在一個痼疾難愈的世界裡,相信這次會不一樣顯然是對這個世界的誤讀。它極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投資失誤。在我們的世界裡,人們完全是憑自己的世界觀下注,他們可以用自己的錢,但更多的還是在用別人的錢。但遺憾的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任何人也都不可能完美無缺。要在資金管理行業裡立足,不管打理自己的錢財還是為他人理財,你都必須在長期內做到贏多輸少。而這又意味著你還會犯很多錯誤,而且經常會犯很低級的錯誤。但假如你能以正確的方式看待周圍的世界,做到贏多輸少就會容易得多。


    世界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正確認識世界並牢記這一次並不會真正不同於上一次,會讓我們減少很多在2009 年和2010年曾犯下的錯誤,讓我們能逃脫下一次大恐慌,在超級牛市或者穩賺不賠的熱潮侵襲時能做到不為所動。


    好在識別這次會不一樣的思維定式並不困難。它常常偽裝成這樣:


    ◆ 新常態(newnormal)或者新時代,有時也被人們冠以新經濟之名。但僅僅因為人們認為這一次會不同,並不能說明這一切都很糟糕,有時,他們會非常樂觀,有時又會表現出無緣無故的悲觀。


    ◆ 無就業復蘇(jobless recovery)。任何一次復蘇都不是無就業的,除非沒有復蘇。但卻沒有人記得這些。


    ◆ 對二次探底(doubledip)的擔憂,經常被人們掛在嘴上但卻難得一見。盡管人們也會經常提及其他事物,但“二次探底”卻是你有可能遭遇到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做一番探究。


    新一輪牛市:觸底後反彈93.3%


    從2009年初開始,新常態這個術語開始被媒體大肆宣揚。新常態是這次會不一樣的另一種說法,具體含義是指,近期經濟衰退中出現或是預見的負面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由此導致經濟增長率低於平均水平、市場收益率低下甚至是兩次探底的出現。


    新常態存在諸多弊病,有些是現實存在的,但也有一些則被人們無限放大:至今尚在低谷中掙扎的樓市,居高不下的美國聯邦債務,無限膨脹的居民消費債務。很多人堅信,是貪婪的銀行家把我們的金融體繫推到了懸崖邊緣,讓它陷入了不可救藥的境地。經濟之所以無力復蘇,是因為銀行不願意提供貸款給兩手空空的消費者!


    今天,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或許會停下來想想,如果他在擔心每個人過度負債和過度消費的同時,又擔心銀行不提供信貸,這本身就不符合邏輯。如果你擔心人們過度負債,那麼銀行不放貸就是好事,你不可能在抱怨人們把自己變成窮光蛋的同時,又抱怨他們消費不足,這同樣不符合邏輯。但千萬不要擔心,因為每一次經濟衰退和熊市幾乎都會帶來這樣的非理性瘋狂。


    面對這場論戰,政客們當然不甘寂寞,他們聲稱這種新常態就是他們的護身符,增稅、減稅、公費醫療等無不是新常態所支持的政策。而市場權威人士和媒體從業者則對新常態橫加指責,似乎他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這真是天方夜譚!


    但新常態這個概念絕非什麼新鮮事物,實際上,我們在每個經濟周期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以下是媒體發表的幾個重要事件——


    ◆ 2009 年9 月:“新常態的中心語當然是新”。顯然,這是對一輪新常態化進程的基本定位。


    ◆ 2003 年12 月13 日:“行業步入新常態,增長放緩但卻可持續”。


    ◆ 2003 年4 月30 日:《快公司》(Fastcompany)發表專欄文章“歡迎進入新常態時代”,並稱新常態是“一個有點笨拙、有點怪異的時期”,企業盈利能力將面臨更大挑戰。就在這篇文章發表之時,一場經濟大蕭條剛剛在一年半之前慢慢褪去,一場大牛市正在空前的大熊市中醞釀成型。


    ◆ 1987 年11 月2日:《時代》發表封面文章名曰“經歷了華爾街大災難,這個世界正在變得不同以往”。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常態,隻不過是這次會不一樣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因為它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這個世界曾經從1987年經濟大蕭條及隨後的熊市中走出來,並以嶄新面貌結束了長達10 年


    之久的噩夢。


    ◆ 1978 年1 月7日:“新常態就在眼前”。同樣的新常態概念,隻不過是出現在不同的國家而已,這則新聞出自一份加拿大報紙。


    ◆1959年6月15日:“我們或許可以期待這個國家回到1930年‘大蕭條’的新常態。”你當然可以期待這樣的事情發生,但它的確沒有發生。1959年的GDP 年均增長率為7.2%,1960 年為2.5%,1961 年為2.1%,1963年為4.4%,這當然是常態,振奮人心的經濟增長數據。盡管有一點波動,但是正常的常態,而非什麼新的常態。


    ◆ 1939 年10 月20 日:“必須把當前形勢視為常態,而且是一種新的常態。”如果說新常態就意味著GDP的年均增長率在1939 年到1943 年期間達到8.1%、8.8%、17.1%、18.5%以及16.4%,那這段時間是名符其實的新常態時期。


    但這並不是說,在每一次所謂的新常態時期後,都會出現如此高速甚至是令人驚嘆的GDP增長率。它隻是在衰退即將結束以及隨後復蘇的若干年內會出現,因為在這個時期所有人都近乎於絕望,因此眼前呈現的景像為光明。這不是什麼新概念,甚至沒有任何預見性可言。


    2009 年的“新常態”新在何處?


    近一輪的新常態時期同樣沒有展現出任何不同之處。這一周期在2008 年5月進入高潮,當時,彭博(Bloomberg)、路透(Reuters)、《市場觀察》(MarketWatch)及《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等紛紛發表了以新常態為主題的專欄文章或新聞報道。由此,這個概念進入大爆發階段,2009年和2010 年,隻要你在Google 上搜索“新常態”這個詞,都可以得到成千上萬個結果。


    在這兩年中,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大肆宣揚經濟已進入以下行為主題的新時期,這種情況下,你難道認為股市還會上漲嗎?首先,認為經濟步入下行期就是錯誤的。美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將經濟衰退的結束時間定為2009 年6 月,但他們直到2010 年9月纔宣布這個消息。這已經見怪不怪,因為美國經濟研究局在確定重大事件起止時間上的拖沓一向是出了名的。


    即使沒有美國經濟研究局發布的官方信息,GDP 增長率也足以說明經濟衰退即將結束。2009 年第二季度,美國GDP增長率便初現鋒芒,這顯然是經濟復蘇的先行信號。在隨後的第三季度GDP 增長率達到1.7%,第四季度繼續提高到3.8%,2010年季度則進一步增至3.9%(均為年均增長率)。盡管GDP增長率並不是美國經濟研究局認定蕭條終結的標志,但它是一個主要標準,換言之,迄今還沒有兩個連續正增長的時段被美國經濟研究局認定為衰退期。


    而遵循這種新常態行事隻能更糟糕,2009 年3月,股票市場先於經濟探底。隨後,股票開始反彈,全球股市在谷底徘徊之後大漲44.1%,美國股市更是上漲40.2%。12個月之後全球股市繼續上漲74.3%,而美國股市則上漲72.3%,這也是自1932 年以來的3 個月及12個月反彈漲幅。從股市探底到2010 年底,全球股市暴漲了93.3%,而美國股市上漲了93.1%。


    如果你堅信這次下跌會使得股市陷入永久性停滯,而不是出現在每個熊市之後的正常常態,那麼,你注定會錯過這輪股市大漲。對那些依舊在投資並能有效實行分散化投資策略的人來說,這輪大漲可能會彌補前一輪熊市的大部分損失,而且其速度之快或許將會讓所有人始料不及。


    這同樣沒有不尋常之處。它依舊是市場的常態,而且是正常的常態,它和以往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通常,股市往往先於官方確認的衰退開始下跌,並提前在價格上作出反應。隨後,當大多數人還在預想著糟糕的結果時,股票市場則對當前經濟有了明顯的反應,雖然還算不上世界末日,但足以讓我們警惕。股市明顯先於經濟探底,其超前反應能力之快讓主觀感知與客觀現實之間似乎顯得毫無關聯。


    表1.1可以讓我們對這種現像略知端倪,盡管熊市與衰退並不始終相互重疊,但兩者在大體上還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大熊市或者大牛市下,股票價格依舊是反映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股價在經濟衰退之前先行進入熊市,並在經濟復蘇之前開始反彈。對於那些確實與經濟衰退重疊的正常熊市而言,股票幾乎會無一例外地先行上漲,這就是所謂正常的常態。


    表中並未包含股市在2001 ~ 2003 年期間遭遇的大跌,2001年經濟衰退的特點是時間短、程度低,且熊市持續期超過經濟衰退期。1987 年的熊市甚至完全沒有經濟衰退與之相重疊,類似的還有1966年及1961 ~ 1962 年出現的熊市,經濟衰退早在1961 年2 月已結束,隨後出現的熊市與之關繫不大。與1937 ~ 1942年期間爆發的大熊市相比,從1937 年5月持續到1938 年6 月的第二輪經濟萎縮即“大蕭條”顯然要短命得多。


    表1.1 衰退結束日期及股票收益率


    熊市開始日期 牛市開始日期 衰退結束日期 牛市開始到衰退結束期間的收益率(%)牛市期間的總收益率(%)


    1929-09-071932-06-011933-03-3132.57323.71


    1946-05-291949-06-131949-10-3118.36267.10


    1956-08-021957-10-221958-04-3011.4486.35


    1968-11-291970-05-261970-11-3025.8573.53


    1973-01-111974-10-031975-03-3133.85125.63


    1980-11-281982-08-121982-11-3035.27228.81


    1990-07-161990-10-111991-03-3127.00416.98


    2007-10-092009-03-092009-06-3035.89——


    平均收益率 27.50%


    中值收益率 29.80%


    資料來源:全球金融數據公司(Global Financial Data,Inc.),標普500指數收益率,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美國經濟研究局。


    但是當熊市和經濟衰退完全重疊時,歷史就更加清晰可鋻了,應該在經濟衰退結束之前拋掉你手中的股票。牛市開始到衰退正式結束期間的股票年均收益率為27.5%,原因很簡單,在人們還沒有發現股票上漲時,股價已開始反彈。


    即便是在新的牛市早已開始甚至是進入新一輪的大規模復蘇之後,人們還在說這次會不一樣,他們在心底堅信,已經出現在眼前的復蘇永遠不會發生。這就是正常的常態。


    巴菲特:股市越絕望,越應該貪婪


    還有一種“常態”同屬正常常態,因為事實證明這種常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糟,而那些主張新常態的人當然也不會束手就擒,承認錯誤。新常態這個定義同樣可以有所變化,而且這種新變化在2009~ 2011年期間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先,這種常態表現為企業利潤偏低,但持續的時間並不長,畢竟從歷史上看,企業利潤增長率是相當可觀的,相比之下,企業在衰退期的低盈利性就顯得更加突兀了;而後,常態則轉為高失業下的高盈利性或是強勢經濟增長,這樣的觀點不勝枚舉,譬如,“奧巴馬對無就業增長條件下的高盈利常態憂心忡忡”,“高失業率或將成為一種新常態”,以及“強勢增長或將帶來高失業”等。隨後則是以低消費支出為基本特征的新常態,通脹是否正在阻止美國人消費?這樣的變化同樣在正常範圍之內。


    還要順便提一下,記憶力失常的另一個例子就是認為消費者支出不反彈就不會有經濟復蘇。但人們忘記了,美國的消費支出在經濟衰退期間從未大幅削減過,因而不必也不可能大幅反彈,而且在現實中的確很少會出現大幅反彈。消費支出的彈性大得令人難以置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多數基本消費屬生活必需品,即使是在拮據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不購買牙膏或是心髒病藥品。在2010年出版的《揭穿真相》(Debunkery)一書中,我對此已經做了闡述。


    我將此稱為悲觀的懷疑論。在整個2009年,基本面繼續好轉,盡管整體說不上出色,但還算不錯,遠遠好於預期。企業利潤明顯高於預期,而且這個預期已經不錯了,但還是有人說,“是啊,但這隻是因為前面下降得太多”確實是這樣。GDP的表現同樣好於預期,但還是會有人說,“是啊,但終還會惡化”,大家都已經習慣於“是啊,但……”,於是,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積極的事物。即使遇到好事,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不正常的,或者干脆把好事變成壞事。在每一次衰退和熊市之後,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事情。如果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就說明,要麼是熊市即將探底,要麼是你剛剛錯過一個大好時機。但不管怎樣,噩夢終究有一天會終止,而且在現實中也從未持久過。無論是約翰爵士,還是巴菲特先生,他們都深知,也許這個世界會讓人們感到絕望,但這或許也是你應貪婪的時刻。


    衰退也有章可循?


    我認為,人們對2009 年和2010年的經濟形勢抱有的悲觀情緒是錯誤的,這不僅僅是因為股票市場強勢反彈,盡管股票是根本的先行經濟指標,還因為現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到2010年11月,也就是全球股票市場探底的整整一年半以及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一年多之後,媒體仍然還在大肆地渲染末日論。當時我在月度專欄中撰文指出,“不要被某些人的把戲混淆視聽”,見2010年11 月4 日《福布斯》:


    目前,熊市論者的大多數論據無非是一派胡言,他們認為過度負債就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去年秋天以來,對未來的悲觀預測在市場走強的現實面前一一粉碎,而看空派抱住不放的救命稻草就是過度債務。


    過度債務恰是市場將長期走向牛市的一個理由,看空派簡直就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負債滅亡論表現為不同形式,有人認為危機會先在銀行業開始蔓延,也有人認為它將從房地產業崩盤開始。所有這些觀點相互關聯,無不體現出“房地產價格暴跌會讓銀行破產並引發大恐慌”之類的論調。此後,還有人指出,“手頭拮據的消費者”沒有能力或不情願借貸,這導致復蘇乏力,抑或是根本就不會復蘇。歸根到底,終或許會導致這些偽智者們情有獨鐘的“二次探底”的出現。


    順便提一句,上述觀點並不新鮮,它是我在2010 年11 月提出的。實際上,這段文字直接摘自我在1991 年8 月5日在《福布斯》專欄上發表的“笨熊”(Dumb Bears)一文,但這段寫於近20 年前的文字卻似乎出爐於2010 年11月的某個早晨。


    今天,人們仍在為了同樣的事情而煩惱:債務、信貸危機、房地產市場疲軟、沒有良心的銀行和囊中羞澀的消費者,1991年,人們正是為了這些事而感到糾結,現在一切再度重現!簡直就是沒有腦子、毫無歷史意識!我在1991年寫下這些文字之後,哪些預測沒有變成現實呢?


    ◆ 末日大審判,盡管人們曾認為它在未來是不可避免的;


    ◆ 美國的滅亡;


    ◆ 世界末日;


    ◆ 標普500 指數歸零。


    哪些事情變成了現實呢?


    ◆ 經濟震蕩幾乎持續了整整10 年;


    ◆ 有史以來的牛市;


    ◆ 以上兩大事件的引導者主要還是美國。


    我之所以在1991 年發出如此感慨,完全出自我在這個行業裡的經驗。我的父親曾在這個行業裡摸爬滾打幾十年,我也從1991年起投身其中,盡管我們的經歷和見解不盡相同,但我們都發現,很多噩夢曾一再出現於眼前。作為市場和經濟史的迷戀者和研究者,我知道一切都會依舊故:當每個人都認為一切都將順勢而下、水到渠成時,現實往往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實際上,這或許但絕非必然意味著對立方為真,事實遲早會證明這一點或者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盡管我不知道20 世紀90 年代是否算歷糟糕的10年,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擔心的事情未必就會成為現實,雖然所有這些擔心都將在市場中反映出來。這畢竟是人們對市場的期望:充分體現當前市場的預期,因此,隻有未知力量纔能改變未來市場的走向。


    在2009 年和2010年,很多人忘記了我們已經走出之前的衰退、信貸危機和赤字時期。衰退並不是新事物,它常來常去,而且永遠不會停止,從人類誕生以來,衰退就沒有間斷過。衰退使人們感到痛苦,他們認為世界將難見光明,但光明總會重新光顧,並將超越以往的繁榮,而且還會不斷前進。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衰退將再次光顧,而且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臨,同樣不斷重復的是隨之而來的復蘇,而且復蘇總會超過人們的預期,並時不時地創造新記錄。


    在2011 年,有一個簡單的事件但完全沒引起媒體的關注:當年年中,全球GDP已達到歷史新高。就在本人創作本書之時,幾乎還沒有人知道這個事實,或是根本就不相信這個事實。而在兩年之後,GDP達到歷史新高則已經成為正常的常態了,因為媒體從未提過這件事,似乎這樣的事實根本就不足為奇,這就是常態。


    和我不同的是,那些認為這次會不一樣的人注定對人性持悲觀態度。在全球層面上,要讓這一次有所不同,必然意味著人性不再受利益驅使。而利益動機顯然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好東西,它不僅給我們帶來能治病救人的藥品,還帶來功能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智能電話之類的高科技產品,更有越來越舒服的住房和越來越安全的汽車,即便是運動鞋這種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也變得越來越漂亮,而且越來越便宜。利潤動機是激發金融創新的發動機。它讓更多的人可以購買住房,可以借錢去上大學,買汽車,做很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我認為這種趨勢不會終止,因為人類的創造力幾乎沒有止境。幾十年以來,約翰爵士幾乎一直在提醒我們這一點,在遭遇困境時,譬如低速增長、政府管制、疾病和愚蠢的立法,我們應該堅定信念,相信總能找到實現創新的途徑。不過,那些認為這次會不同的人肯定會認為,該是接受慘痛現實、面對悲情未來的時候了。


    盡管聲稱這次會不同以及我們正處於一種新常態的文章連篇累牘,無休無止,但我們所得到的依舊是返樸歸真的常態:回歸增長。經濟總會無一例外地恢復增長,而且增長勢頭往往超出每個人的預期。


    如果人們不再忘記過去,他們也許就不會如此驚訝。如果人們能記得過去,或許就會少犯大錯,比如說,至少不至於在市場高潮到來時依舊袖手旁觀。


    有些人或許會對我的觀點產生誤解,認為我是一個易於衝動、盲目樂觀的人,而且總會自欺欺人地認為經濟衰退無所謂,或者認為熊市根本就不會發生。


    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錯了,這樣的看法太荒謬。衰退畢竟是一種常態,但絕非什麼新常態,它隻是現實的一部分。它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傷害,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人們的心裡卻容不下這樣的想法:經濟復蘇和市場轉暖同樣是生活的一部分,衰退就是復蘇的序幕,跌跌漲漲,無論是衰退還是復蘇,都是正常的,與衰退期相比,經濟復蘇持續時間往往更長,程度也更猛烈。如果你在生活中隻看到糟糕的時刻,並且為生活的艱辛所嚇倒,那麼,當經濟恢復活力,資本市場不斷創造新高並持續向好時,你就有可能錯過這些經常出現、持續時間更長而且勢頭更好的時光。


    我當然無從知曉下一次衰退何時到來,我根本不可能精確預測它,但我幾乎百分百地保證:在衰退之後,也就是說在股市已經探底並開始強勁反彈後,衰退就會走向尾聲,你會再度聽到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新常態理論,而且從官方認可的衰退結束時刻起,這種常態還可能持續一到三年,這就是經濟的運行方式,鮮有例外。


    “新經濟”造成的集體性失憶


    人們總是很健忘,雖然每一次衰退後都將伴隨復蘇的到來,但人們卻總像啾啾而鳴的黑猩猩,不僅徹底忘卻歷史的輪回,而且絲毫沒有物極必反的意識。還記得“新經濟”嗎?這個時髦的概念從1998年開始盛行一時,並在1999 年繼續吸引人們的眼球,一直延續到2000 年,即便是在2001 年依舊熱潮不減,2000 年1月的《商業周刊》的封面報道將這股浪潮推至極點:“在美洲大陸得到驗證的新經濟能否走向全球?”


    盡管新經濟就是新常態的另一個,但兩者卻有著相同的淵源,它們均源自人們的壞記性。正是這個新經濟概念,人們纔自欺欺人地認為,新技術行業市值的超速增長將永久持續,而且有可能在其他行業得以復制,利潤並非不可或缺。這的確不無道理,因為在這些炙手可熱的科技企業中,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利潤。新經濟的支持者們認為,利潤隻是遲早的事情,或許根本就不需要利潤,如果總有源源不斷的投資者把手裡的錢扔給你,還要利潤干什麼呢?


    事實有說服力,這場新經濟幾乎就是20 世紀80 年代末能源危機的翻版,但人們卻忘記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我在2000 年3月6 日《福布斯》專欄文章“重歸1980”中曾對2000 年科技股泡沫與1980年能源泡沫進行比較,並在文中指出,兩者之間存在很多令人難以想像的相同之處,我曾懷疑市場已處於或者說至少已接近高潮。就在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前幾天,我的預言不幸成真,盡管這一切純屬偶然。不管是出於樂觀還是悲觀的態度,假如全世界都在為一種新經濟或者新常態感到歡欣鼓舞或是誠惶誠恐,這或許隻能說明,整個社會已陷入一種傳染性的集體性記憶缺失,這同樣是正常的常態。


    圖1.1 值得我們反復推敲。這張圖表追溯到1790年的商業活動運行周期。我們從中應該看到的是:某些時候,經濟收縮的程度可大可小,但擴張期的變化程度則大得多。但經濟畢竟具有周期性,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如此。就總體而言,經濟始終處於上升趨勢,由此,對於看空未來的觀點,我自然持懷疑態度。


    復蘇時期的衰退錯覺


    即使是每個理性的人都認同經濟衰退已真正結束,但你依舊會看到很多專欄或者新聞報道不厭其煩地說:“盡管這或許並非衰退,但感覺確實像是一場衰退!”


     


    圖1.1 美國商業活動(1790 ~ 1986 年)


    資料來源:美信公司(Ameritrust Corporation),1986 年1 月。


     


    但衰退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按照美國經濟研究局的說法,衰退絕非隻是主觀感受:


    經濟衰退是整個經濟出現大規模下滑,且持續時間超過幾個月,其影響通常在真實GDP、真實收入、就業、工業產值以及批發零售額等基本指標上有所反映。這段話絲毫沒有談及大眾的感受。我們可以想像,如果經濟運行放緩這很有可能會讓你感到痛苦。但是在經濟回暖時,人們為什麼還會感覺這是一場衰退呢?


    我猜想,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失業。在每一次衰退中,失業都會增加,而且在衰退結束之後失業會繼續增加,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成為失業者顯然是一種痛苦的經歷,而未來的不確定性或許更令人痛苦。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失業,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痛苦。此外,在失業率上升時,會有更多的人擔心自己會失業,這同樣會讓他們不安。


    有趣的是,在確定衰退的期限時美國經濟研究局依據的數據卻是就業率,而不是失業率,它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指標,絕非是很多人想像中的鏡像數據。失業率始終是一種具有明顯滯後效應的經濟指標,而且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官方計算方式又使得失業率與就業率之間不存在直接性關聯。就業統計數據的目的在於考量有多少人在工作,就業率是工作人數占總勞動力人數的比例。但官方發布的失業人數並不是直接計算沒有工作的人數,按照政府計算失業人數的方法,它是指在某一時點正在尋找工作的人數。


    在經濟復蘇的初期,某些人先找到工作,其他人看到之後在心態上會變得更樂觀,於是,他們也開始著手尋找工作,但這種觀望情緒會導致高失業率一直持續到經濟擴張期。這也是造成工資水平和失業率同時出現上漲的原因,幾乎在每一次經濟擴張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媒體似乎根本就記不住這一點。


    但即使是在經濟處於強勁增長時期,人們也有可能失去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那種失業的感受肯定更為痛苦。由此,外在的感受不一定能用來衡量經濟的景氣程度。


    這種不真實性造成了一種假像,使得人們認為經濟仍然處於衰退之中,因此它成為了媒體宣揚無就業復蘇的基本背景。事實上,任何復蘇過程的就業增長都很緩慢,某些稍快一點,某些稍慢一點,有些甚至根本就沒有增長。這同樣不是什麼新事物,但投資者、專業人士、政治家甚至是普通大眾都很容易忘記這一點。如果你經歷過多次衰退,你就會聽到有人這樣說,不過,或許你早已經忘記了。但是當你第三次聽到有人說無就業復蘇時,你的確應該牢記:“哦,天啊!他們經常這麼說。但不管他們是誰,這麼說肯定是錯誤的。”


    谷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搜索詞統計工具,通過這個功能,你可以看到某些詞彙在哪些領域常見,用得多,雖然有些術語也會成為人們搜索的對像,但毫無意義。不過,像無就業復蘇這樣的詞彙顯然是經常被搜索的對像。如果搜索一下這個詞,你就會發現,不管將搜索範圍追溯到什麼時候,它在每個衰退期結束時都會成為媒體上流行的詞彙。例如,在2009年經濟衰退結束之後:


    ◆ 2010 年2 月5 日:標題“分析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就業復蘇”。


    ◆ 2010 年6 月10日:“勞動力市場復蘇的希望正在泯滅。我們或許正在走向另一輪無就業復蘇”。撰寫這篇報道的記者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無就業復蘇,因此,要再來一次“無就業復蘇”同樣不易。


    在2001 年的衰退之後:


    ◆ 2002 年7 月6日:標題“高失業率下的低復蘇”。該文章指出,“根據政府昨日發布數據,上月失業率小幅上升至5.9%,經濟似乎再次呈現類似於上世紀初低速增長時期的無就業復蘇跡像……在某種意義上,盡管衰退已經結束,但復蘇尚未開始。”這種說法顯然具有雙刃劍效應,因為大多數看過這篇報道的讀者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痛苦的10年!


    ◆ 2002 年11 月2日:“聯邦銀行的一些行長始終擔心企業復蘇的腳步不盡如人意,整個國家已經基本陷入一種無就業復蘇狀態”。


    ◆ 2003 年10 月:“直覺告訴我們新常態或許就是就業率小幅攀升的經濟復蘇”。又是新常態和無就業復蘇。


    但我們並沒有遭遇無就業復蘇,失業率終還是下降了,盡管存在滯後,但畢竟還是一如既往地下降了。但人們還是很善忘,即便是聯邦銀行的行長們也不例外。在1991年的衰退結束之後:


    ◆ 1993 年1 月9日:“如果看看兩個月的就業數據就會發現,它可以驗證我們的預測,這自始至終就是一場無就業的復蘇”。當然,20 世紀90年代的就業並非毫無增長。


    ◆ 1993 年5 月8日:“勞工部部長羅伯特?萊克星期五稱,四月份就業數據為經濟始終處於無復蘇狀態提供了有力證據。”


    勞工部部長似乎更加善忘,形形色色的政客們同樣是糟糕的破壞者因此,我覺得他們更有可能是刻意地選擇忘記。


    於是,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盡管就業增加,卻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就業類型。


    ◆ 1993 年9 月7日:標題“多而不當的就業機會”。這篇報道指出,“首先,無就業復蘇確已成事實。由此,我們正面對一場無就業復蘇。這也是經濟政策研究所一份報告的標題,該報告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為20世紀90 年代創造的就業而歡欣鼓舞。”


    隨後便引來如下的一繫列問題:對於這個經濟政策研究所,它是否有資格決定到底什麼樣的就業纔是合理的就業?他們是否認為你的工作就是所謂適當類型的工作?你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合理嗎?這些經濟政策研究所的人可能會對上世紀初全球經濟大發展初期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不以為然,不過這可能會遭到所謂智庫們的嘲笑。我猜想,他們也忘記了自己曾說過的話,這些智庫的記憶力同樣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的腦袋總是想得太深,裝得太少。


    但20 世紀90 年代還是實現了就業增長。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到2000 年9 月,失業率降至整個90年代的點3.9%,而這10 年又恰恰是股票市場和全球經濟慘淡的10年。同樣需要記住的是,盡管失業和就業並不直接相關,但有些時候它們又貌似相關,而且這種相關性往往體現在經濟擴張階段的後期,通常出現在下一次衰退即將到來之前。


    還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在20 世紀80 年代初的兩次衰退之後:


    ◆ 1983 年6 月4 日:一篇采訪時任田納西州議員吉米?庫珀(JimCooper)的報道名為“議員稱當前復蘇乏力”,也許稱之為無就業復蘇更為恰當,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如我所言,政治家們的記憶力尤其糟糕。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事例,早在1938年的《紐約時報》上就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觀察家們想知道我們究竟是否正在經歷一場沒有就業的復蘇”。


    在迄今為止有數據可查的每一次經濟復蘇中,改善失業的步伐遠遠滯後於經濟復蘇的腳步,但這仍然屬於經濟正常發展範圍之中。新聞記者或許不願意寫這麼多令人膽戰心驚的報道,投資者也不願意總像驚弓之鳥一樣,但願他們還記得上一次的經歷以及再上一次。


    你在什麼時候招兵買馬呢?不妨把失業問題放在一邊,我們看看就業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更重要,而且也是美國經濟研究局在確定我們何時遭遇經濟衰退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公司產品的銷售額增速出現放緩趨勢,或許經濟衰退正在悄然降臨,或許已經就在眼前了,但你可能還不敢肯定,原因當然是官方發布數據的滯後性。


    此後,銷售額開始一落千丈,你又不想裁員,因為沒有人願意失業。於是,你隻能硬著頭皮挺著,你不得不削減成本,出差不再乘飛機,所有會議均采取電話會議形式,絞盡腦汁地降低成本,但銷售額還在繼續下降,你使出了所有能降低成本的招數。但是在經歷了一兩個季度之後,你終於意識到:除了裁員之外,你別無選擇,否則整個公司就會破產。


    盡管形勢還會繼續惡化一段時間,但你身邊畢竟還有一批骨干人員,他們絞盡腦汁地尋找創新手段,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終,你度過了這一劫。終於有一天,公司銷售額開始趨於穩定,或許你已經熬過了艱難的時刻,或許還沒有,或許你還會為了每個人都在談虎色變的“二次探底”而牽腸掛肚,實際上“二次探底”很少出現,我們隨後會討論這個問題。此時,你是否會選擇招兵買馬呢?


    不會。那是瘋狂之舉,如果你真那樣做的話,董事會或許就會解雇你。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的員工早已學會如何節儉度日,你根本就不必增加人手,因而不會選擇招兵買馬。之後,銷售額開始增加,盡管你對未來已經開始謹慎樂觀,但依舊不會擴大人手。由於生產效率的提高,你的現有員工完全有能力應付銷售額的增長,隨著銷售額的增加和成本的下降,你再次實現了盈利。但此時的你還是不會招聘新員工,因為利潤在經濟緊縮期間的下降幅度太大,因此,你首先氣。


    此後,銷售額開始大幅飛漲,你的團隊開始力不從心了,但你仍然不確信是否需要增員,經濟衰退真的結束了嗎?終,又過了幾個季度之後,你纔堅信,形勢已經一片大好,盡管你發現衰退早在三個季度之前已結束,但你知道,一切決策都必須依賴於公司的銷售額。於是,銷售經理找到你並說:“聽著,現在是我們撿錢的時候了,但現有員工根本就不足以完成全部訂單,顧客打來的電話已經讓我們的銷售人員喫不消了。”太好了,終於到了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招聘新員工的時候了。


    但即便是招兵買馬也不應該在一夜之間全部實施完畢,初,你可以嘗試著使用臨時工或合同工,因為盡管此時的形勢非常樂觀,仍有可能發生變故。雇用合同工不僅容易,而且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一旦事態再次惡化,你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雇他們,但不管怎麼做,你都要保持合理的謹慎。或許你還可以再繼續觀望幾個季度,待形勢徹底穩定之後再考慮雇用難度更大、成本更高的長期工人,而且招募、面試、正式聘用和培訓新員工也需要一段時間。


    這就是絕大多數CEO對待增員的方法,他們永遠也不會想:“天啊,我們的銷售額在下降,盡管經濟形勢很糟糕,但我還是要盡職盡責,再招聘一批員工,因為總裁想讓我這麼做,這可以讓他得到好名聲,盡管這麼做可能會讓我失業。”隻有政客們纔會認為應該這樣經營企業,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來就沒有過一份真正的工作,當然,這顯然不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


    這恰恰是圖1.2 和1.3 所闡述的核心,自有月度數據的早時間即1928 年12月以來的經濟衰退與失業率曲線。我經常使用這個圖表,而且喜歡把所有數據繪制在同一個圖形中,但是要顯示可能出現的滯後時間,我在此對數據進行了分解。


    請注意,失業增加既有可能出現在經濟衰退開始之前,也可能出現在開始之後,但縱觀這段歷史,衰退和失業基本都處於持續增長趨勢之中。有時可以持續幾個月,有時可能會超過一年或者更長時間,但失業一直持續到衰退結束時纔達到峰,然後在高位上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終必然會下降,降速有時很快,有時則較慢,但總體趨勢一直是下降的。


     


    圖1.2 失業率與經濟衰退(1929 ~ 1969 年)


    資料來源: 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美國經濟研究局發布的


    1928-12-31 ~ 1969-12-31 期間數據。


     


    圖1.3 失業率與經濟衰退(1970 ~ 2010 年)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美國經濟研究局發布的1969-12-31 ~ 2010-12-31 期間數據。


    在衰退過程及衰退結束之後,人們往往會抱怨政府公布的失業率數據不真實,他們可能未充分就業或者選擇了錯誤的工作。但事實就是如此,即使在經濟景氣的時期,人們依舊有可能未充分就業,而且政府公布的官方失業率數據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你要麼選擇接受,要麼就隻能反抗,但結果是一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一次衰退中,失業率還會在衰退結束之後繼續上升。媒體還會抱怨這是一場沒有就業的復蘇,等著瞧吧。


    之所以需要牢記這一教訓,是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錯誤地認為,經濟不可能在高失業率情況下實現增長。我們似乎有足夠理由這麼想,但根據迄今為止我們所掌握的所有證據看,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是不成立的。在他們看來,股票在經濟形勢好轉之前不可能上漲,這聽起來似乎符合邏輯,但卻不符合現實。這種觀念不僅陳舊落後,而且錯誤。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付出慘重代價,如果一定要等到失業數據出來並得到驗證後纔肯出手,那麼,你注定會錯失良機。因為在資本市場上,驗證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東西,而且在這裡顯得尤為昂貴!


    表1.2 顯示出你在失業達到峰時買進美股後,未來12個月的收益率,也就是說,你在失業率剛剛開始下降時買進這些股票。請注意,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知道失業率在何時達到。實際上,我們隻有在事後纔能確定這個時間,我還沒有聽說過有誰總能準確預見失業率頂點。


    當然,我也沒有理由希望你能做到這一點。此外,該表格還顯示出在失業率前6 個月所購進股票在隨後12個月的收益情況,在這個時刻,所有人都把它稱為無就業復蘇,但感覺上仍處於衰退階段。顯而易見,如果能在失業率達到之前買進股票,收益情況會更好,而且會好很多。歷史上,對於在失業率達到前買進的股票,其未來12個月的平均收益率為14.8%;相比之下,對於在失業率達到前6個月買進的股票,未來12 月的平均收益率則是31.2%,後者足足相當於前者的兩倍多。


    如果了解了這段歷史,你就會知道,即使失業率未能在復蘇初期實現改善,你也不必驚慌失措。因為你知道,等到降低失業率的代價不再高得不可承受時再出手也不遲。但事實卻是,絕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已經忘記了曾經多次陷入過的泥潭。但假如你確實認識到這一點,那麼你還應該認識到的是,失業率上升並不一定會阻礙經濟復蘇或是股價上漲。我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先例,但權威人士和政客們則會認為這纔是真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記得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表1.2 失業率及標普500 指數的收益率:股價領先,就業跟後


    失業高峰 S&P500 遠期合約12 月收益率(%)失業高峰前6 個月 S&P500 遠期合約12月收益率(%)


    1933-05-313.01932-11-3057.7


    1938-06-30–1.71937-12-3133.2


    1947-02-28–4.31946-08-30–3.4


    1949-10-3130.51949-04-3031.3


    1954-09-3040.91954-03-3142.3


    1958-07-3132.41958-01-3137.9


    1961-05-31–7.71960-11-3032.3


    1971-08-3115.51971-02-2613.6


    1975-05-3014.41974-11-2936.2


    1980-07-3113.01980-01-3119.5


    1982-12-3122.61982-06-3061.2


    1992-06-3013.61991-12-317.6


    2003-06-3019.12002-12-3128.7


    2009-10-3116.52009-04-3038.8


    平均值 14.8— —31.2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全球金融數據公司,標普500 指數總收益率為截至2011 年5 月1 日的數據。


    二次探底究竟會不會發生?


    “二次探底”無疑是一種近乎神話的發明,極少有什麼東西會令人們如此恐懼,而且會帶來出人意料的損失。在整個2010年,關於二次探底的報道始終不絕於耳,我覺得沒有必要在此贅述,但這種情況2011年又死灰復燃。全球股票市場在2010年中期展開一輪聲勢浩大的調整,部分原因在於人們擔心歐債危區進一步蔓延,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人們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顧慮。


    不用說,二次探底並沒有出現,即便是在歐洲也沒有出現,在那裡,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已經將整個歐洲拖下了水。經歷了兩次深度調整之後,美國及全球股市在2010年收官時分別實現了15.1% 和11.8% 的增長率,而美國和全球經濟在2010 年的每個季度均實現了正增長。這讓那些在2010年因擔心二次探底而遠離股票的投資者追悔莫及,無論是在指標還是相對指標上,都讓他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克服淡忘歷史、不求甚解的短視做法可以讓我們規避這樣的錯誤。


    和新常態一樣,人們很善忘,這種對二次探底的擔憂同樣不是什麼新鮮事。每次衰退之後,人們就會開始這樣的擔憂。在經歷了2001年的短期性淺度衰退之後,美國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並一直延續到2007 年12月,也就是說這期間根本就未出現過所謂的二次探底,但我們依舊看到很多曾經熟悉的新聞標題。


    ◆ 2002 年7 月13 日:“股票市場的暴跌再次引發坊間對二次探


    底的擔憂”。


    ◆ 2002 年8 月1 日:“表現低靡引發市場二次探底之憂”。


    ◆ 2002 年8 月2 日:“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讓市場戰戰兢兢”。


    ◆ 2001 年12月,《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報道,名為“衰退之後就是繁榮嗎?這一次或許未必”,報道指出,“時至今日,經濟復蘇的規律或許已大不相同,這倒不是因為‘9?11事件’,而是因為經濟形勢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這讓我不由得再次想到這次會不一樣。


    但這些所謂的基本面變化到底是什麼呢?該報道認為,在近幾十年裡,經濟擴張期開始變得越來越長,衰退期變得越來越短,而且程度越來越輕。因此,這似乎可以理解為,如果沒有一場大衰退,經濟就無從尋找實現可持續復蘇的動力。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我想這也會讓你感到莫名其妙。


    誠然,在近幾十年裡,經濟衰退所持續的時間和受到的影響的確低於20 世紀前50年。首先,這可能是統計詐術帶來的結果,個體事件發生的概率既有可能超過平均事件,也有可能低於平均事件,而這恰恰就是平均的用意所在;其次,不斷強化的經濟擴張也體現出科技在經營管理中日益顯著的作用,在面對潛在危機時,企業可以借助於技術和計算機迅速做出反應,比如說削減存貨,而一旦重拾信心,他們就可以絕地大反擊,這是一種向好的基本面變化,而不是讓我們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