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地產是部金融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金融/投資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黃立堅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金融/投資  金融理論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216003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600346
    作者:黃立堅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撥開樓價漲跌迷霧   直指房企浮沉真相


    一書看懂房企資本運作及房地產行業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以案例講述的形式,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發生的重要資本運作事件,從資本視角揭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全書分4章,分別介紹房地產企業資本運作中的四大門類:股權運作、債權融資、兼並收購及資產證券化。

    作者簡介

    黃立堅,香港大學新聞學碩士,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持證人,曾任《香港經濟日報》財經記者,並先後任職於多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從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繫、資本運作和資本市場研究工作。曾參與撰寫財經暢銷書《投資解碼:QE、熱錢、通脹下的對策》(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2011年出版);參與編寫越秀集團發展案例集《越秀三十年》(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出版)。

    目錄
    目 錄
    章  上市神話
    節  上市那些事兒(一):與調控共舞的A股市場 / 003
    第二節  上市那些事兒(二):群星閃耀香江時 / 012
    第三節  上市那些事兒(三):A股向左,H股向右 / 021
    第四節  恆大回A記:“對賭”未來的跨越之旅 / 033
    第五節  萬達退市記:以退為進的蛻變之旅 / 044
    第六節  綠地“混改”:後一個上市的大佬 / 053
    第七節  “雙平臺”上市戰略:一加一如何大於二 / 061
    第八節  B股“轉”機:資本市場的遲來船票 / 071
    第二章  杠杆迷思
    節  境內債松緊咒:乘風破浪會有時 / 083
    第二節 &ens債高低潮:為有海外活水來 / 092
    第三節  信用評級分歧:中國好房企該長什麼樣 / 100

    目 錄


    章  上市神話


    節  上市那些事兒(一):與調控共舞的A股市場 / 003


    第二節  上市那些事兒(二):群星閃耀香江時 / 012


    第三節  上市那些事兒(三):A股向左,H股向右 / 021


    第四節  恆大回A記:“對賭”未來的跨越之旅 / 033


    第五節  萬達退市記:以退為進的蛻變之旅 / 044


    第六節  綠地“混改”:後一個上市的大佬 / 053


    第七節  “雙平臺”上市戰略:一加一如何大於二 / 061


    第八節  B股“轉”機:資本市場的遲來船票 / 071


    第二章  杠杆迷思


    節  境內債松緊咒:乘風破浪會有時 / 083


    第二節 &ens債高低潮:為有海外活水來 / 092


    第三節  信用評級分歧:中國好房企該長什麼樣 / 100


    第四節  佳兆業債務重組:絕處逢生的偶然和必然 / 109


    第五節  永續債的魔力:愛在半債半股之間 / 119


    第六節  可轉債的魅力:“債轉股”中出新意 / 127


    第七節  優先股的潛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135


    第八節  從順馳到融創:房企資金鏈之謎 / 143


    第三章  巨頭為王


    節  綠城賣盤記(一):當野蠻生長踫上“新常態” / 157


    第二節  綠城賣盤記(二):遊得慢的大魚也會被喫掉 / 165


    第三節  萬寶之爭(一):萬科為何成了“唐僧肉” / 172


    第四節  萬寶之爭(二):深鐵如何成為“白武士” / 182


    第五節  險資兇猛:野蠻人還是意中人 / 191


    第六節  “央媽”土地資源注入:握緊拳頭辦大事 / 200


    第七節  央企相互並購潮:“進”“退”之間的選擇題 / 210


    第八節  招商蛇口重組:一家老牌央企的“核聚變” / 218


    第四章  存量時代


    節  中糧分拆大悅城:應對商業地產不能承受之“重” / 229


    第二節  越秀地產分拆REIT:雙平臺互動的樣本意義 / 237


    第三節  中國物業的REITs之路:回報率纔是硬道理 / 246


    第四節  方興分拆金茂酒店:商業信托新路徑 / 254


    第五節  房地產ABS:走出直接融資的第三條路 / 262


    第六節  中國類REITs:為“轉正”時刻準備著 / 273


    第七節  花樣年分拆彩生活:傳統物管也有春天 / 284


    第八節  房地產私募基金:布局地產金融新未來 / 291


    致謝 / 300


    主要房企索引 / 301

    前言
    資本時代中國房企的掙扎與奮進

    改革開放40年,如果要在中國找出一個行業,既對經濟的發展持續產生重大影響,又牽引著萬千國民的心,房地產行業應該是其中的。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房地產行業開始萌芽和生長。
    1988年,國務院召開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房地產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時期。
    1998年,中國開始實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隨後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停止,住房分配貨幣化和商品化日益盛行,房地產業迎來發展的“黃金年代”,商品房銷售面積在1997年至2007年10年間增長了10倍。
    200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在嚴厲調控之下,商品房銷售面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下跌,且同比下跌接近兩成,房地產業開始進入“白銀時代”。
    2018年,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思路指引下,房地產行業長效機制進一步建立,行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資本時代中國房企的掙扎與奮進



    改革開放40年,如果要在中國找出一個行業,既對經濟的發展持續產生重大影響,又牽引著萬千國民的心,房地產行業應該是其中的。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房地產行業開始萌芽和生長。


    1988年,國務院召開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房地產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時期。


    1998年,中國開始實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隨後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停止,住房分配貨幣化和商品化日益盛行,房地產業迎來發展的“黃金年代”,商品房銷售面積在1997年至2007年10年間增長了10倍。


    200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在嚴厲調控之下,商品房銷售面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下跌,且同比下跌接近兩成,房地產業開始進入“白銀時代”。


    2018年,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思路指引下,房地產行業長效機制進一步建立,行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縮影。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也湧現了一大批發展迅猛的房地產企業,其中綠地、恆大、萬科、保利、碧桂園等多家房企更先後登上了全球500強企業的榜單。


    房地產是一個市場化的行業,國企、民企,內資、外資,均在其中各顯身手,優勝劣汰。房地產公司之間進行著全方位的激烈競爭,從前線的銷售拼殺到刺激的土地競拍,再到隱秘的挖人競賽。不過,在這一幕幕經營層面的競爭背後還隱藏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資本運作的較量。


    資本運作又稱資本經營,指的是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上市、股權融資、發債融資、兼並收購、內部重組等運作,從而實現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資本運作和產業經營相輔相成,兩者配合得當,能夠產生杠杆效應,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公司開始在境內外上市,並隨著中國房企上市數量的增多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完善而快速發展,越來越受到房地產公司的重視,也引發了資本市場和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


    觀察中國的房地產業,有各種各樣的角度。由於資本運作牽一發而動全身,集中體現了公司掌舵者對企業戰略的想法和行業未來的判斷,因而成為能夠反映行業發展“危”與“機”、企業發展“成”與“敗”的風向標。


    本書即以案例形式,全面剖析中國房地產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從“黃金時代”轉向“白銀時代”的過程中,各大房企借力資本市場謀生存求發展的歷史場景。而這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也構成了一部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史。



    回顧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史,筆者認為可以用兩句古語來概括。


    句是:水可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唐太宗的名句,指出了君與民之間生死相依的關繫,也指出了事物有利有弊的兩面性。中國人以水為財,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是房地產企業的生命線,也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但如無節制地使用杠杆,則可能產生致命的後果。


    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中國房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其發展籌集了寶貴的資金。在股權融資方面,目前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中國房企合共達到200多家,2017年銷售排名前50名的房企,90%都實現了上市。上市為房企打開了通往資本運作舞臺的通道,讓通過增發進行再融資及並購成為可能。同時,通過上市對企業管治進行規範,也推動了房企的健康發展。


    在發債融資方面,伴隨著中國債券市場逐步成熟,境內公司債、中票、定向工具、企業債等逐步被房企掌握和運用;同時,中國房企日漸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境內債和境外債並舉,並逐步開拓可轉債、永續債、優先股等混合資本工具,成為撬動企業高速發展的支點。


    然而,部分房企嘗到了高杠杆帶來的高增長甜頭,一發不可收拾,忘記了自身的財務安全。一些房企因為資金鏈斷裂出現債券違約,走到了破產重組的邊緣;另一些房企因為債務高築,不得不變賣項目及出賣股權,令人扼腕痛惜。


    第二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概括了中國歷史在分裂和統一間交替的情形,也揭示了物極必反、絕處逢生的辯證規律。近年來,中國房企的集中度不斷上升,似乎房企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但房地產產業鏈上誕生的新業務,又不斷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機會。


    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房企之間群雄逐鹿、兼並重組頻發,房地產市場的集中度大幅提高,行業百強房企的市場份額從2003年的14%上升至2017年的近50%,強者恆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民營企業之間掀起了一股收購的狂潮,央企之間規模龐大的並購也在持續進行,更吸引來保險資金大肆收購房企股權,巨頭為王的局面已經清晰。


    與此同時,房企開始對商業、物業管理等可持續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業務有了新的認識,並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將其分拆上市或進行資產證券化。基於商業租金的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和類REITS、基於物業費和購房尾款的資產證券化大行其道,物業管理業務更掀起上市浪潮,而嶄新的長租業務也引起了資本的重視。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流傳一句話:未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將隻剩下萬科的標準化、碧桂園的執行力,還有平安的錢。標準化講的是產品,執行力講的是管理,而錢講的是資源。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收購重組,背後都蘊藏著“資源整合”四字。


    房企上市和發債,是將社會資金引入房地產行業,讓房地產公司的專業能力和資本進行結合。房企之間的並購,也是為了促使資源向更高效率的房企流動,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資本運作的核心手段是資源配置,核心目的是實現資本增值的化,這在房地產行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史,也是一部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史。


    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房地產企業在資本市場所進行的努力,正反映了房地產行業發生的一繫列深刻變化。其中一個核心,就是隨著2004年“招拍掛”制度開始嚴格實施,土地成本不斷上升,雖然房價還在上漲,但房企的利潤率卻在持續下降。2012年之前,房企的毛利率動輒高達40%以上,近年來則已經慢慢下降至25%甚至更低。房企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向各種途徑去要效益。


    ,房企重視直接融資,反映出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向融資成本要效益。由於地價越來越貴,開發商特別是民營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大幅增加。房企的競爭在運營方面拼的是周轉速度和費用控制,在資金方面拼的則是資金成本。


    中國房企傳統的融資方式,比如銀行融資以及信托等,借貸期限短而成本高。房企隻有通過資本市場,以發行股份和債券的形式進行直接融資,纔能獲取期限較長、成本較低的資金。如傳統信托融資的成本普遍在15%以上,期限隻有1—2年;而境內公司債和債近年來的平均成本約為7%,期限可達3—5年,優質房企在好的時間窗口下,發債成本可以低至3%,期限長達10年,令房企在資金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第二,房企重視兼並收購,反映出土地資源獲取越來越難,必須另闢蹊徑獲取土地儲備,並向發展規模要效益。通過“招拍掛”在公開市場上爭奪“地王”,傷敵一千也自損八百。而低利潤率之下,一大批原來管理不善的小型地產公司選擇出售項目,正好為管理能力優秀的房企提供了土地資源並購機會,幫助其迅速擴大資產規模。


    而資產規模的擴大,又增加了房企的規模優勢:一是管理和銷售費用得到分攤,降低了單個產品的費用成本;二是規模大的企業更易獲得銀行和資本市場的融資,在土地競投的時候也更具資金優勢,從而形成強者更強的局面。


    第三,房企積極發展資產證券化,反映出增量市場天花板漸近,必須向存量市場要效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達到了十的年銷售規模,近年來雖然仍有上升勢頭,但持續的高增長已經可望不可求。


    追隨歐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軌跡,原來因為利潤率較低而被房企忽視的存量資產,包括商業地產、長租住宅、物業管理等,重新進入了房企的視野。通過分拆商業和物管業務獨立上市、發行REITs和資產證券化等資本運作手段,房企能夠將原本需要長時間纔能回收的現金流進行變現,從“重資產”走向“輕資產”。


    展望未來,房地產行業在長效機制影響下,將進入健康平穩運行的“新常態”,行業利潤率趨向整體經濟平均水平、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由存量市場向增量市場轉變等大趨勢不會改變,房地產公司的資本運作,也將繼續圍繞上述特點展開;同時,“房地產 ”等新業務的發展,將推動資本運作在行業內外並購、資產證券化和打造先進的房地產金融模式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史,也是一部中國房企的企業發展史。


    每個上市房地產公司,都有這樣一個“神秘”的部門,或者叫資本經營部,或者叫資本市場部,或者叫金融部。他們平時行為低調,各種保密,突然又發布公告,或是增發股份,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是發行債券,大筆借入資金;或是對外收購,大幅增加土地儲備,引發媒體紛紛報道,公司股價衝高走低。


    本書中寫到的許多資本運作案例,在各自房企的公司發展史上,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與這些房企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我們看到世界500強企業伴隨著資本運作成長:恆大2002年收購A股上市公司瓊能源的時候,不過廣東的一個地方房企;隨後在2006年舍棄瓊能源殼股,不惜與投資者設立“對賭”條件,終於推動公司在2009年登陸港股;2013年開始通過發行永續債等手段獲取資金大幅擴張,2016年開始又積極推動借殼深深房回歸A股,在這個過程中,恆大成長為年銷售規模超過5000億的全國房企三強之一。


    我們也看到老牌央企借助資產重組煥發新機:招商地產在2015年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無先例情形”方案,由母公司招商蛇口發行A股股份進行換股吸收合並,實現了招商蛇口的整體上市,促成旗下地產業務的有效整合,成功實現了向“城市運營商”的戰略轉型。中海外則先後在2015年收購母公司旗下中建地產,在2016年收購中信集團房地產業務,土地儲備大幅增加,進一步確定了行業龍頭的地位。


    我們看到中小型房企敢為人先,借助資本市場打造自身優勢:越秀地產在2005年分拆越秀REIT上市,在2012年向越秀REIT注入廣州國際金融中心,打造了一個商業資產通過REIT證券化的有效模式,成為中國房企發行REIT的先鋒;而花樣年在2014年分拆彩生活上市,重新開啟了一個久被人遺忘的物業管理市場,並給其插上“互聯網 ”的翅膀,在地產行業資本市場上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風。


    我們也看到知名房企因為資金鏈問題危機頻發:綠城由於資金壓力,在2012年至2014年被迫采取一繫列的“賣盤”行動,包括引入九龍倉作為戰略股東、和融創成立融綠平臺、計劃賣股融創、股權轉賣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出售融綠平臺給融創等。而佳兆業作為中國房地產公司中家債違約的房企,幾乎瀕臨破產清算,終成功債務重組,重新煥發生機。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資本市場從不相信眼淚,但筆者想對這些掙扎求生存、奮發求發展的房地產企業致敬。


    在中國,房地產公司身上總帶著“原罪”,有一些人認為是房企在推高房價,賺取巨額黑心利潤。但在案例中,我們看到眾多的房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資本市場的規則努力拼搏,賺取利潤,也承擔風險;在實現企業發展的同時,讓普通百姓能住上舒適的房子,也把行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史,也是一部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


    在接觸和研究大量的房企資本運作案例後,筆者有兩個感受:


    一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中國房地產企業所運用的資本運作手段,無論是上市、增發、供股、發債、並購、重組、分拆上市等傳統資本動作,還是可轉債、永續債、REITs、資產證券化等帶有一定創新色彩的資本手段,都已經在歐美資本市場被上市公司運用得淋漓盡致,並無新意。


    二是日日新鮮鑊鑊甘。這是一句廣東話的俗語,意指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和意外出現。國際資本市場的每一樣工具,對中國房企來說都是新的,當其與中國房企的實際結合,特別是應用到內地資本市場的時候,房企通過對其進行微創新,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比如中國內地在推出正式的REITs條件未成熟前,開發出類REITs產品,這也是房地產公司對資本市場的理解日益加深、資本運作的技巧日益豐富的結果。


    在中國內地,房地產公司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每一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證券市場的開啟、2005年的股權分置、2011年對借殼上市的收緊、2014年公司債和中票的開閘等。


    作為對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一個行業,房企的一些資本運作,還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我們看到因為萬科和寶能的股權爭奪戰,在股民中掀起了關於公司治理的大討論。股權分散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會帶來哪些問題?管理者如何處理好與股東的關繫?上市公司如何避免出現內部人控制的情況?這些都是對中國上市公司和投資人的一次生動教育。


    我們看到險資對房地產企業股權的大舉布局,無論是中國人壽、平安保險等傳統險企巨頭,還是安邦保險、生命人壽等後起之秀,都紛紛入股房企,有的還成了上市房企的控股股東。以險資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將在未來深刻改變中國資本市場以散戶為主的局面。


    同時,中國房企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國企業日漸與國際資本融合的過程。


    由於A股IPO上市融資路徑不暢通,一大批房企走上了境外上市的道路,臨近內地而又彙聚國際資金的香港,成為他們上市的集中地,先後有100多家內地房企赴港上市,成為一時之風潮,並從中成長出恆大、碧桂園、融創、龍湖等一大批璀璨的明星企業。


    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裡。由於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和估值體繫與內地不同,一批已經在港上市的房企,因為低估值又產生了回A股上市的念頭,萬達商業和恆大更是積極付諸行動。


    再如在債市場,中國房企從初面對境外低息資金的狂熱,到遭遇彙率逆轉時的驚惶,再到境內發債和境外發債並舉,逐步學會在境內外融資渠道中左右逢源,成為資金大潮中遊刃有餘的“弄潮兒”。知進知退,為我所用,中國房企對國際資本市場的認識已今非昔比。



    迄今為止,這應該是國內本以案例的形式,對中國房企的資本運作進行繫統、全面梳理的書。


    從發心動念準備寫這本書開始,筆者一直在想,這本書準備寫給什麼人看?或者說,這本書的內容對哪些人有存在的意義?


    類讀者,應該是房地產行業的同行,以及研究和投資房地產行業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對於他們,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其對大量的原始資料進行了梳理,提煉為案例,提供了一個快速和全面了解中國房企各類資本運作的途徑,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有助業界同人更好地思考所在企業、行業的未來。


    而第二類讀者,則是如筆者一般普通的“80後”“90後”。


    如果說這個時代有哪一個行業的發展,能時時牽動年輕人的心,互聯網和IT業可能是其中一個。阿裡的“雙十一”節,騰訊的熱門遊戲,蘋果和小米的新產品,都能成為“80後”“90後”飯桌上和朋友圈裡的談資,但它們隻可算是錦上添花。真正讓人歡喜讓人憂、關繫成家立業、家庭財務安排大計的,還要數房地產行業。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前景如何?中國未來的樓價是漲還是跌?這是很多中國年輕人共同的疑慮,但誰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即使是房地產行業的從業人士或專業研究者,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析房地產行業有三千法門,資本運作或許是其中的一個窄門,也是以往較少人關注的。希望這本書能夠以新的視覺,為普通讀者打開一扇深度了解房地產行業和企業的大門,幫助他們更理性地做出自己的決定。


    “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是筆者寫作這本書的精神指引。


    過往10年,筆者先在香港擔任財經記者,采訪和報道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後又進入房地產企業,從事投資者關繫、資本運作和資本市場研究工作。這份經歷讓筆者有機會向企業高層、投行分析師、專業投資者和媒體請教他們對行業發展的看法,也從實踐中了解房地產行業和資本市場的實際運作情況。


    在寫作過程中,筆者希望盡量保持財經寫作的嚴謹性。這本書依靠的原始資料,來自上市公司的公告和年報,也參考了券商的研究報告和媒體的報道,以及萬得和彭博等財經數據庫,並無特別的內幕消息。但在寫作方式上,筆者則不希望其變成一部堆砌資料的論文,而是希望通過數據和材料之間的排列組合,滲入自己的思考,從中揭示出背後某些關聯和趨勢,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


    考慮本書的目的和目標讀者,本書更多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房企某個資本運作的前因和後果,集中回答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做?交易方案為何這樣設計?終對企業發展有何影響?至於資本運作實務層面的內容,比如法律、會計、稅務、交易結構等,往往點到即止,沒有充分展開。日後如有可能,筆者期待將這本書中的內容發展成為翔實的案例庫,和從事資本運作實務的同行分享和討論。


    社交媒體帶來的快速閱讀何其便捷,人工智能帶來的數據處理何其高效。但筆者相信十年的媒體和房企工作經歷,加上數千萬字的研究資料,讓人類的大腦可以產生一些化學反應,在冷冰冰的數據和資料之上,開出一兩朵深度思考的智慧之花。而囿於筆者的知識和經驗有限,以及房地產行業和資本運作的復雜性,這本書肯定還存在不少錯漏和可以改進的地方,期待各位讀者的指正。本書觀點僅代表筆者個人,與筆者任職機構無關。


    是為序。

    在線試讀
    節  上市那些事兒(一):與調控共舞的A股市場
    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上市不是的,但不上市卻是萬萬不能的。或者說,沒有不想上市的房企,隻有因各種原因還上不了市的房企。
    房企進行資本運作,上市是一個重要門檻。上市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進行公開市場股權融資,還在於助其登上了資本運作的大舞臺。無論是發行債券和各種資本工具進行融資,還是通過增發等手段進行並購,上市公司的平臺都至關重要。此外,通過上市對企業管治進行規範,也是推動房企做大做強的強大動力。
    截至2018年年底,在內地上市的房地產公司有100多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也有100多家。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房企在上市路上走過的歷程,我們不僅看到中國房企借力資本市場實現跨越發展的足跡,也看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從小到大發展壯大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招保萬金”黃金年代
    中國房地產公司尋求上市,從一開始就分成了境內上市和境外上市兩股風潮,並各自誕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輝的上市公司,至今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中流砥柱。這一節和下一節,我們將分述登陸內地和香港兩個不同資本市場的房企。他們都是在什麼樣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背景下上市?因何選擇在內地還是香港上市?上市過程遭遇了哪些挑戰?上市又給他們日後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拉開了中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序幕。之後一大批房企陸續在A股上市,逐步形成了“招保萬金”四家行業領先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被譽為A股地產股的“四大金剛”。
    1991年,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000002.SZ,簡稱“萬科”)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上市的股。從此之後,萬科就開啟了其一路領跑中國房地產企業的“一哥”地位。在資本市場上,萬科在1993年發行B股成功籌資4.,助其渡過銀根緊縮時期,並推動其全國擴張;2013年,萬科實現了B股轉H股,擁有境內外兩個上市平臺,使其在融資和資本運作上更加遊刃有餘。萬科還經歷了1994年的“君萬之爭”和2015年的“萬寶之爭”兩場股權爭奪戰,引發對中國上市公司企業管治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1993年6月,招商局地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24.SZ,簡稱“招商地產”)的前身蛇口控股實現A股上市。此後,蛇口控股逐步剝離了石化等其他業務,成為央企招商局集團旗下以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務為核心的上市公司,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業務也被逐步注入招商地產,助其迅速擴張發展。2015年,招商地產的母公司招商局蛇口控股通過新發行A股,以換股吸收合並招商地產的方式實現了整體上市,在新一輪央企房地產公司改革重組中引發強烈震感。

    節  上市那些事兒(一):與調控共舞的A股市場


    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上市不是的,但不上市卻是萬萬不能的。或者說,沒有不想上市的房企,隻有因各種原因還上不了市的房企。


    房企進行資本運作,上市是一個重要門檻。上市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進行公開市場股權融資,還在於助其登上了資本運作的大舞臺。無論是發行債券和各種資本工具進行融資,還是通過增發等手段進行並購,上市公司的平臺都至關重要。此外,通過上市對企業管治進行規範,也是推動房企做大做強的強大動力。


    截至2018年年底,在內地上市的房地產公司有100多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也有100多家。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房企在上市路上走過的歷程,我們不僅看到中國房企借力資本市場實現跨越發展的足跡,也看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從小到大發展壯大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招保萬金”黃金年代


    中國房地產公司尋求上市,從一開始就分成了境內上市和境外上市兩股風潮,並各自誕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輝的上市公司,至今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中流砥柱。這一節和下一節,我們將分述登陸內地和香港兩個不同資本市場的房企。他們都是在什麼樣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背景下上市?因何選擇在內地還是香港上市?上市過程遭遇了哪些挑戰?上市又給他們日後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拉開了中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序幕。之後一大批房企陸續在A股上市,逐步形成了“招保萬金”四家行業領先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被譽為A股地產股的“四大金剛”。


    1991年,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000002.SZ,簡稱“萬科”)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上市的股。從此之後,萬科就開啟了其一路領跑中國房地產企業的“一哥”地位。在資本市場上,萬科在1993年發行B股成功籌資4.,助其渡過銀根緊縮時期,並推動其全國擴張;2013年,萬科實現了B股轉H股,擁有境內外兩個上市平臺,使其在融資和資本運作上更加遊刃有餘。萬科還經歷了1994年的“君萬之爭”和2015年的“萬寶之爭”兩場股權爭奪戰,引發對中國上市公司企業管治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1993年6月,招商局地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24.SZ,簡稱“招商地產”)的前身蛇口控股實現A股上市。此後,蛇口控股逐步剝離了石化等其他業務,成為央企招商局集團旗下以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務為核心的上市公司,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業務也被逐步注入招商地產,助其迅速擴張發展。2015年,招商地產的母公司招商局蛇口控股通過新發行A股,以換股吸收合並招商地產的方式實現了整體上市,在新一輪央企房地產公司改革重組中引發強烈震感。


    不過,也就在1993年6月,為了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和過熱,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開始了一輪清理和整頓,此後數年,房企上市一直處於休克的狀態。


    1998年,中國政府開始實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隨後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停止,住房分配貨幣化和商品化日益盛行,房地產業開始迎來其發展的“黃金年代”,國家為了支持將住宅建設培育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對房企上市的禁令也悄然放開。


    2001年,金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383.SH,簡稱“金地”)實現A股上市,並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成為國內早開始全國化戰略布局的開發商之一。2014年,生命人壽和安邦保險兩家保險公司在二級市場爭搶金地的股權,並分別成為金地的和第二大股東,金地則由一家深圳國資背景的房企變成險資控股的房企,成為險資入股房企並協同發展的鮮活例子。


    部分民企也開始借力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始創於福州的陽光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671.SZ,簡稱“陽光城”)在2002年借殼石獅新發成功上市,2015年通過向大型民營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定增,融資,同時發行3次公司債融資。陽光城憑借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進行了一繫列的並購擴張,銷售金額在2017年突破9,成為“閩繫”發展商中的一匹黑馬。


    200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房地產業正式被確認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首次突破,並在2016年突破1,房地產從此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推動力。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和監察部聯合發文,要求全面推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制度,規定當年8月31日後,不得再以歷史遺留問題為由采用協議方式出讓,史稱“831”大限。“招拍掛”制度規範了土地出讓行為,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但也讓開發商特別是民營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壓力大幅


    增加。


    與此同時,房地產行業開始出現過熱現像,2005年國家開始了對房地產行業的次大規模宏觀調控,各種調控政策頻密出臺,融資收緊政策更是非常嚴厲。房地產企業將眼光投向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但此時的A股市場,卻面臨著新股發行定價改革和股權分置帶來的IPO暫停。


    2004年8月,證監會推出《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對新股發行定價方式進行改革,新股發行暫停。2005年4月,為了解決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A股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不能流通的問題,證監會又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並暫停了IPO發行。


    2006年5月,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A股的IPO發行重新啟動,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048.SH,簡稱“保利地產”)也在當年的7月31日迎來了上市的高光時刻,成為股權分置改革後首批上市的企業之一。


    其實保利地產早在兩年前也即2004年6月,就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審核獲得首發上市資格,但因為IPO暫停而擱置。在此期間,保利地產沒有跟隨部分房企前往香港上市,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上市當天收市價較發行價上漲約45%。上市之後,保利地產開始迅速發展,2006年至2017年,保利地產的合同銷售金額從增加至約31。而保利地產因為政策原因出現IPO暫停而無法按計劃在A股上市的遭遇,日後將在其他房企身上反反復復重演。


    至此,“招保萬金”四家當時A股實力和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已經全部上市。在2007年6月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公布的中國房地產滬深上市公司10強研究中,前五名分別是萬科、保利地產、陸家嘴、招商地產和金地,基本都具有國有企業背景。這顯示了在我國A股房地產資本市場發展初期階段,國有企業在實力上占有巨大的優勢。


    調控下的艱難突圍


    雖然保利地產順利上市,但另一家正在爭取上市的房企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002146.SZ,簡稱“榮盛發展”)的上市卻踫壁而回,2006年7月,榮盛發展的上市審核未獲得證監會發審委通過。


    其時,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正在嚴厲之際,就在2006年5月,建設部等多部委宣布,將嚴格房地產開發信貸條件,對項目資本金比例達不到35%的貸款條件的房地產企業,商業銀行不得發放貸款。榮盛發展此時期望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在收縮信貸的大背景下顯得不合時宜。


    進入2007年,中國股市迎來超級大牛市,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715點發力,至當年10月16日飆升到6124點的歷史高點。這一年的資本市場異常炙熱,包括中國平安、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神華等超級大盤股,相繼登陸A股市場。


    但是,中央抑制房地產投資過熱的政策,卻沒有因為資本市場的蓬勃而放開。實際上,2007年和2008年在A股獲得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寥寥無幾,上述鎩羽而歸的榮盛發展,卻是其中幸運的一員。


    2007年8月8日,榮盛發展終於登陸A股,成為河北省首家通過IPO上市的房地產企業。由於股市炙熱,榮盛發展上市當日收市價比招股價上漲293%。上市之後,榮盛發展迅速發展,2017年合同銷售金額達到6,並在2017年4月憑借“雄安新區”概念連續5日漲停,著實在股市上火了一把。


    北京市屬國企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600376.SH,簡稱“首開”)則在這一年借國企改革的東風,通過將資產注入旗下的上市公司天鴻寶業,實現了首開集團房地產主營業務整體上市。首開集團成立於2005年,由北京天鴻集團和北京城市開發集團兩家國企合並而成。首開集團成立後,成為國內資產規模較大的房地產開發集團之一,並持有上市公司天鴻寶業約28%的股份。


    國務院國資委於2006年12月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鼓勵已經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收購資產等方式,把主營業務資產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借著政策紅利,首開集團在2007年6月宣布了此次重組:天鴻寶業向首開集團定向發行A股,收購其土地一級開發業務、房地產開發業務以及優質持有型物業。收購完成後,上市公司的土地儲備從282萬平方米增加至840萬平方米,成為地方國企通過內部的改革和重組整合資源、迸發發展活力的先行者。


    2008年5月,杭州老牌房企杭州濱江房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244.SZ,簡稱“濱江”)實現A股上市。兩年前,也即是濱江在杭州的重要競爭對手綠城在香港上市的2006年,濱江曾經請高盛進行盡職調查,考慮在香港上市,但終還是決定走A股上市的道路,主要考慮是內地資本市場對房地產股的估值較高,上市費用較香港上市低,財務和法律制度也更容易適應。可以說,濱江的思路反映了當時很多爭取上市的房企的想法,但不同之處在於,濱江非常幸運地踫到並把握住了上市的窗口。


    然而,很多和濱江一樣堅守在A股排隊上市的房企,卻沒有這樣的運氣。A股在2007年10月見頂6124點後,開始掉頭一路向下,進入2008年後繼續“跌跌不休”,並在當年9月跌破了2000點大關。此後,證監會停止了新股發行。


    2009年,在“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走出經濟危機,A股也逐步觸底回升。2009年6月,上證指數回升至2500點,證監會在時隔9個多月之後重啟了IPO的大門,但房企的上市仍然面臨非常嚴格的審核,鮮有房企能夠通過,或者需要排隊輪候很長時間。


    面對IPO長期以來的不通暢,從2007年開始,“借殼”開始逐步成為房企爭取A股上市的重要方式。


    在A股市場,“借殼”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指的是上市公司的一種重大資產並購重組行為: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份,向第三方收購資產;由於收購的資產遠遠大於上市公司原有的資產,導致收購完成後,第三方成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的資產像寄居蟹一樣,擠進了上市公司這個“殼資源”的名下,實現了上市,因此國內資本市場將此種操作形像地描述為“借殼”。而在英文中,借殼上市被稱為Backdoor Listing(後門上市),也非常形像地概括了此種操作的實質:和一般企業通過IPO正常從“前門”上市不同,借殼上市則是通過並購重組,走“後門”實現了資產上市。


    與IPO相比,借殼上市的審批相對簡單,排隊時間也較短,因而獲得了很多房企的青睞。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961.SZ,簡稱“中南建設”)借殼大連金牛登陸A股,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8年1月,大連金牛公布了與中南集團進行重組的消息。隨後經過1年多的努力,大連金牛的大股東東北特鋼以協議轉讓方式轉讓約29.9%的股權給中南集團,同時向中南集團發行股份,收購中南集團旗下的房地產資產。終中南集團實現持有大連金牛72.51%的股份,旗下房地產業務也順利上市。2009年7月,大連金牛更名為中南建設,主營業務也從重組前的特殊鋼冶煉加工,轉變為房地產開發和經營。


    但是,房企的頻繁借殼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政策開始逐步收緊。


    借殼監管收緊


    2010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明確要求暫停批準存在土地閑置及炒地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重大資產重組。2010年10月,中國證監會網站發表文章,明確表示證監會已暫緩受理房地產開發企業重組申請,並對已受理的房地產類重組申請征求國土資源部意見。


    2011年8月,證監會提出借殼上市執行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趨同的要求,至2013年11月,正式提出在上市公司借殼上市審核中嚴格執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2014年和2016年,證監會兩次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對借殼的監管繼續收緊。


    此後房地產企業的借殼受到了極其嚴格的限制,終能夠成功實現借殼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如泰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732.SZ,簡稱“泰禾”)、金科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656.SZ,簡稱“金科”)、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600340.SH,簡稱“華夏幸福”)、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600466.SH,簡稱“藍光”)、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簡稱“綠地”)等,上市命運都是一波三折。


    2010年9月30日,福建三農在被泰禾成功借殼之後宣布復牌,復牌當日大漲263%。而福建三農的上一個交易日還要回溯到2007年4月17日,中間隔了差不多40個月。


    福建三農原本主業為農藥生產,由於原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公司資金並提供巨額對外擔保,導致上市公司產生了大量的債務糾紛並被起訴,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同為福建企業的泰禾投資介入重組,先是出代原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清償占用公司的資金,又通過將房地產資產注入福建三農,成為持有福建三農79.57%股份的控股股東。


    無獨有偶,重慶金科借殼東源的歷程,也經歷了兩年多之久。


    2009年3月份,金科啟動了借殼重慶東源的計劃。東源是一家持股型公司,長期以來沒有明晰的主業,並多年虧損。根據重組方案,金科集團的實際控制人黃紅雲、陶虹遐夫婦及其他股東,以其擁有的金科集團權益認購東源新增股份,實現金科集團的整體上市。雖然該方案在2009年11月份便獲得證監會有條件審核通過,然而由於隨後房地產調控變嚴,直到2011年5月,東源纔收到證監會的正式批復文件,並在當年8月完成交易。


    同在2011年8月取得重組突破的,還有華夏幸福。當月26日,浙江國祥收到證監會核準其向華夏幸福發行3.55億股購買相關資產的批復文件。


    華夏幸福早於2009年7月就提出與浙江國祥的重組預案,華夏幸福以其持有的京御地產100%的股權作注入資產,浙江國祥以全部資產與負債作為置出資產,兩者進行置換,差額部分由浙江國祥向華夏幸福發行新股份支付。經過兩年的努力,華夏幸福終於成功實現了借殼上市。


    但是,和藍光長達7年的借殼征程相比,上述房企的借殼時間似乎又不算什麼。


    2008年6月,藍光集團以總競拍價3,從陷入債務危機的迪康集團手裡,奪得上市公司迪康藥業的控股權,持股比例為29.9%。藍光集團當時表示,收購是為了進一步拓展房地產業務,實現產業與資本緊密結合的協同優勢,因此不排除在1年內以認購迪康藥業新增股份的形式,將其下屬核心優質房地產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不過,由於行業調控,藍光集團的借殼遲遲未能成行。直到2013年11月,迪康藥業纔發布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公告,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大股東藍光集團旗下地產公司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此後,迪康藥業多次調低募集配套資金,並終在2015年2月,獲得證監會的審核通過,藍光集團下屬房地產業務實現上市。


    綠地也在這一年成功實現借殼上市,成為當時全國房企十強中後一個上市的房地產公司。


    2014年3月18日,停牌超過8個月的金豐投資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金豐投資將通過資產置換和發行股票購買資產方式進行重組,收購綠地集團100%股權。綠地此次借殼金豐的交易金額高達6,不僅在房地產企業中前所未有,在中國資本市場中也屬罕見。2015年8月18日,金豐投資更名為綠地控股,當日開盤市值超過30,超過萬科成為當時市值的中國房地產商。


    不過,綠地之後,房地產公司無論是IPO還是借殼上市,都已經很難成功,其中不乏名列全國前50名的知名房企。閩繫房企金輝就是其中苦等IPO的代表。


    2016年1月,金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輝”)向證監會正式遞交招股說明書,擬於上交所上市。然而,兩年時間過去了,截至2018年12月底,金輝IPO審核仍未獲得通過。這對於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急需資金支持的金輝來說,上市融資途徑不暢所造成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房企融資“原罪”何解


    回顧中國房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A股資本市場上市的過程,也正是房地產行業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階段。上市為房地產公司打開了融資和資本運作的大門,湧現出萬科、保利、綠地等一大批優秀的房地產企業。


    但是,與此同時,房企在A股上市,“調控”始終是房企上市路上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這其中既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監管層對資本市場的調控;也有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程中,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而兩者疊加交織,相互作用,導致房企在A股上市存在非常嚴重的不確定性,“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現實,讓房地產企業無奈。


    2003年以來,中國監管層出於各種考慮,多次暫停IPO審核和發行。如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IPO因新股發行定價方式改革而暫停;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IPO因股權分置改革而暫停;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IPO因A股“股災”而暫停;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IPO因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而暫停;2015年7月至11月,IPO又再因“股災”而暫停。在IPO暫停的同時,房企的增發、重組等資本運作,往往也同時被叫停。


    在頻繁的IPO暫停之外,打亂房企上市融資計劃的,還有一波又一波的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從2003年開始,房地產行業一方面發揮了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另一方面也周期性出現投資過熱、房價上漲過快的情況,引發經濟過熱和社會問題。政府為了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對行業實行了嚴格的調控,而其中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對房企的融資進行限制,除了銀行間接融資之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也成了調控的重要對像。2010年之後,房企無論是爭取通過IPO還是借殼上市,都面臨極其嚴厲的審核。


    上述對房企直接融資的兩路調控,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前者針對的是資本市場,後者針對的是房地產市場,兩者都是對國民經濟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重要行業,不可不慎重。


    房地產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輿論上一直存在某種負面的看法,認為房企將融資資金拿去高價買地,競拍“地王”,是房價大幅飆升的罪魁禍首。這就是房企融資的“原罪”。上述“原罪”是否存在?房價是否是由房企故意推高?此問題見仁見智,專家和媒體都有很多的討論,不在此處贅述。


    但是,內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不暢,卻是房企發展直接面臨的問題,房企或無奈轉向境外上市,或被迫接受信托等高成本融資手段,導致自身發展受到限制。


    我們也看到,政府部門正在持續努力,解決調控給房企融資帶來的副作用。在資本市場方面,注冊制逐步推出,淡化對上市的行政審批,將上市公司是否能融到資金的關鍵交回給市場;房地產市場方面,中央不斷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期待在不久的將來,A股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能徹底“開閘”,在行業的“白銀時代”,讓房地產企業能夠打通上市和增發融資的路徑,充分借力內地資本市場,促進自身的轉型及升級,湧現更多新的行業龍頭及獨角獸。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