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思考,快與慢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美丹尼爾·卡尼曼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管理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35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33558
    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7月 

        
        
    "

    編輯推薦

     


         《思考,快與慢》受到著名經濟學專家巴曙松、知名地產商任志強的微博推薦,網友大量轉發(近800條),好評如潮;並受到“商業價值-商學院”、“商業評論網”、“新京報書評周刊”、“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每日好書推薦”、“經典經濟學”等微博推薦。


         “在決策中,人是*為關鍵的因素,但是人類往往*不了解的就是人類自己。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Slow)中,行為經濟學的大師以辦公室飲水機旁閑談的敘述方式,與我們一起討論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覺與理性、以及決策過程中人類的缺陷,增強了人類對自己的了解。”
                 ——來自巴曙松微博


    “人生如戲,更在意結局。直覺也許是錯的。”
                   ——來自任志強微博


     


     


     
    內容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興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現今在世的*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本書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繫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繫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繫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繫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繫統1和繫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思考,快與慢》將會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作者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憑借著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制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卡尼曼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目錄
    本書所獲贊譽 XI
    序言 XIII
    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行為與注意力
    繫統1遇到麻煩,繫統2會出面解決
    衝突與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長實際上等長的兩條線
    兩個虛擬出來的角色
    第2章 電影的主角與配角
    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又累又餓的保釋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
    脫口而出的錯誤答案

    本書所獲贊譽 XI
    序言 XIII


    部分 繫統1,繫統2
    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行為與注意力
    繫統1遇到麻煩,繫統2會出面解決
    衝突與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長實際上等長的兩條線
    兩個虛擬出來的角色
    第2章 電影的主角與配角
    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又累又餓的保釋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
    脫口而出的錯誤答案
    今天得到1 0,1年後得到,你選哪個?
    第4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啟動效應:讓人不知不覺微笑的鉛筆
    你會自覺投到盒子裡多少錢?
    第5章 你的直覺有可能隻是錯覺
    由記憶造成的錯覺
    什麼樣的信息更容易讓人信服?
    股票代碼上口,回報率也相對較高
    創新是發生在能讓人聯想無限的環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從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為常
    簡的錢包是怎麼丟的呢?
    第7章 字母“B”與數字“13”
    是什麼讓你相信了那些荒謬之詞?
    光環效應與群體的智慧
    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作出決定
    第8章 我們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斷的?
    看照片預測競選勝出者,為何其準確率可以高達70%?
    平均長度與總長度是完全不同的數量概念
    與強度等級匹配的描述
    思維的發散性讓我們作出直覺性判斷
    第9章 目標問題與啟發性問題形影不離
    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
    立體啟發法: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啟發式:因為喜歡,所以認同


    第二部分 啟發法與偏見
    第10章 大數法則與小數定律
    小樣本的出錯風險可能高達50%
    信任多於質疑的普遍性偏見
    對隨機事件作出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第11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對錨定值的調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作為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售價是多少?
    錨定效應何時適用,何時不適用?
    第12章 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啟發法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繫融洽
    偏見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被閃電擊中與食物中毒,哪種意外致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風險事件演變成公共危機?
    第14章 猜一下,湯姆的專業是什麼?
    依據典型性作出預測是下意識的行為
    典型性啟發的兩宗罪
    用貝葉斯定理來約束直覺
    第15章 琳達問題的社會效應
    琳達不可能隻是一名普通的銀行出納吧?
    少即是多的邏輯悖論
    第16章 因果關繫勝過統計信息
    因果關繫基礎比率與思維定式
    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於助人
    第17章 所有表現都會回歸平均值
    第二次的表現與次並無因果聯繫
    回歸現像的意義不亞於發現萬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讓直覺性預測更恰當有效?
    偏離預測方向的直覺
    對直覺性預測的偏見進行修正
    兩位教授候選人,應該選擇哪一位?


    第三部分 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
    第19章 “知道”的錯覺
    後見之明的社會成本
    真的存在能讓企業基業長青的秘訣嗎?
    第20章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士兵測評的有效性錯覺
    投資股票的技能錯覺
    主觀自信與專業文化認知錯覺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專家預測的準確度比不上扔飛鏢的猴子
    第21章 直覺判斷與公式運算,熟優熟劣?
    專家預測比不上簡單運算準確
    讓許多業內人士煩惱的運算法
    “閉上眼睛”的直覺判斷比主觀判斷更可取
    第22章 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家的直覺?
    直覺就在眨眼之間
    專家型直覺的習得
    環境有規律可循,直覺纔可相信
    直覺的對錯評估
    第23章 努力養成采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比起外部意見,我們更偏向內部意見
    規劃謬誤:過於樂觀的計劃隨處可見
    減少決策錯誤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樂觀主義者過度自信的代價
    競爭忽視:為何大片會扎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驗尸:部分克服樂觀偏差的方法


    第四部分 選擇與風險
    第25章 事關風險與財富的抉擇
    面對風險,我們不是理性的經濟人
    伯努利的財富效用理論錯在哪裡?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
    面對財富,你會選擇規避風險還是冒險一搏?
    損失厭惡:對方損的反應比對盈餘的反應大得多
    前景理論無法應對令人失望的事
    第27章 稟賦效應與市場交易
    人們為什麼不願意割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
    像商人那樣思考和交易
    第28章 經濟交易的參照點——公平性
    目標就是參照點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改變現狀?
    商人提價或降低員工工資的行為公平嗎?
    第29章 對結果可能性的權衡
    可能性效應與確定性效應
    著名經濟學家也難逃阿萊斯悖論的陷阱
    決策權重的大小取決於人們的擔憂程度
    四重模式:可能性與決策權重的關繫模型
    可能性效應影響下的風險決策
    第30章 被過分關注的罕見事件
    你認為一支三流球隊獲得NBA總冠軍的可能性有多大?
    畫面感越強,決策權重越大
    對風險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決策可能截然相反
    罕見事件又為何會被忽視?
    第31章 能帶來長遠收益的風險政策
    寬框架還是窄框架?
    聰明的投資者不會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風險政策可能抵消風險厭惡的偏見
    第32章 心理賬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的?
    你會賣掉盈利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
    哪種選擇會讓你更後悔?
    因為害怕將來後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選擇
    第33章 評估結果的逆轉
    開啟經濟學與心理學的跨界交流
    綜合評估引發偏好逆轉
    同類案件判罰的力度為何不一樣?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應,讓生活更美好
    情感的框架效應很難抵檔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們作出更好的選擇


    第五部分 兩個自我
    第35章 體驗效用與決策效用的不一致
    如何測量體驗效用?
    記憶自我誇大了痛苦體驗
    記憶沒那麼可靠
    第36章 人生如戲
    比起整個人生,我們更在意人生的結局
    關於上一次旅行,你還能記起多少?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測量經驗自我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
    第38章 思考生活
    生活滿意度: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被放大了的幸福錯覺
    千萬不要忽略時間的作用
    結語
    附錄A 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法和偏見
    附錄B 選擇、價值以及框架
    致謝

    媒體評論

    2011年10月底上市,兩個月時間內即打入《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的年度十佳圖書榜。
    新書上市,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過7個月,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商業周刊》、《華盛頓郵報》、等國外權威媒體,《三聯生活周刊》、《商學院》、《東方早報》等國內知名媒體爭相報道
    許小年、巴曙松、何帆、趙曉、王福重、劉建位等知名經濟學家、投資專家
    《*財經日報》、《*財經周刊》、《商業價值》、《中國經營報》、互動百科等國內主流媒體主編
    一致好評,推薦閱讀

    在線試讀
    啟動效應:讓人不知不覺微笑的鉛筆
    突破是科學研究的重點,而我們理解聯想機制的個重大突破就是對測量方式的改進。幾十年前,研究聯想的方法是向眾人提問,比如“當你聽到‘天’這個詞時腦海中先出現的詞是什麼”,研究者記錄了不同回答出現的頻率,比如“夜晚”、“晴天”,或者“日間長”等。在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發現,看到一個詞時,人的思維就會立刻產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可測量的,同時,很多相關詞彙會被激發出來。如果你近看到或者聽到“喝__”這個詞,你可能會填上偏旁為“氵”的“湯”字而不會填成“場”。當然,如果你剛看到了“運動__”這個詞,你可能就會填上“場”字了。我們將此現像稱為啟動效應,也就是說“喝”這個概念在“湯”之前出現,“運動”先於“場”出現。
    啟動效應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果你的腦海中此時有“喝”這個概念(不論你是否注意到這一點),恰好此時有人低聲跟你說了“湯”字或者在你前面遠遠的地方放上一碗湯,你肯定會比平時更快地意識到“湯”這個詞。當然,你腦海中首先出現的不僅有湯這個概念,還有與食物相關的很多概念,包括豬肉、餓、脂肪、飲食和餅干等。如果近用餐時幾乎都是坐在搖晃的餐桌前喫飯,你的腦海中還會首先浮現搖晃這個概念。此外,啟動聯想的概念也能引起其他概念,盡管這種能力不算強。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一樣,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聯想概念這張大網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漸擴展開來的。這個漣漪效應現在是心理學研究中令人興奮的探索之一。
    關於記憶理解的另一項重大突破,是研究者發現啟動效應不隻限於概念和詞彙。當然,單純通過有意識的經驗,你是無法了解到這一點的,但你一定要接受這個另類的想法,即你的行為和感情有時會受制於你自己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的事件。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約翰·巴奇(JohnBargh)和他的同事們讓紐約大學的數位學生從一個包含5個單詞的詞組中(例如“發現、他、它、黃色的、馬上”)挑出4個單詞來重組句子。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重組的句子中有一半都含有與老年人相關的詞彙,例如佛羅裡達州、健忘的、禿頂的、灰白的或者滿臉皺紋的。當他們完成這項任務時,又被叫到大廳另一頭的辦公室裡去參加另一個實驗。從大廳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是這次實驗的關鍵所在。研究者悄悄地測量了他們所用的時間。正如巴奇預料的那樣,那些以老年為主題造句子的年輕人比其他人走得要慢得多。這個實驗後來成了經典案例。

    啟動效應:讓人不知不覺微笑的鉛筆
    突破是科學研究的重點,而我們理解聯想機制的個重大突破就是對測量方式的改進。幾十年前,研究聯想的方法是向眾人提問,比如“當你聽到‘天’這個詞時腦海中先出現的詞是什麼”,研究者記錄了不同回答出現的頻率,比如“夜晚”、“晴天”,或者“日間長”等。在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發現,看到一個詞時,人的思維就會立刻產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可測量的,同時,很多相關詞彙會被激發出來。如果你近看到或者聽到“喝__”這個詞,你可能會填上偏旁為“氵”的“湯”字而不會填成“場”。當然,如果你剛看到了“運動__”這個詞,你可能就會填上“場”字了。我們將此現像稱為啟動效應,也就是說“喝”這個概念在“湯”之前出現,“運動”先於“場”出現。
    啟動效應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果你的腦海中此時有“喝”這個概念(不論你是否注意到這一點),恰好此時有人低聲跟你說了“湯”字或者在你前面遠遠的地方放上一碗湯,你肯定會比平時更快地意識到“湯”這個詞。當然,你腦海中首先出現的不僅有湯這個概念,還有與食物相關的很多概念,包括豬肉、餓、脂肪、飲食和餅干等。如果近用餐時幾乎都是坐在搖晃的餐桌前喫飯,你的腦海中還會首先浮現搖晃這個概念。此外,啟動聯想的概念也能引起其他概念,盡管這種能力不算強。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一樣,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聯想概念這張大網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漸擴展開來的。這個漣漪效應現在是心理學研究中令人興奮的探索之一。
    關於記憶理解的另一項重大突破,是研究者發現啟動效應不隻限於概念和詞彙。當然,單純通過有意識的經驗,你是無法了解到這一點的,但你一定要接受這個另類的想法,即你的行為和感情有時會受制於你自己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的事件。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約翰·巴奇(JohnBargh)和他的同事們讓紐約大學的數位學生從一個包含5個單詞的詞組中(例如“發現、他、它、黃色的、馬上”)挑出4個單詞來重組句子。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重組的句子中有一半都含有與老年人相關的詞彙,例如佛羅裡達州、健忘的、禿頂的、灰白的或者滿臉皺紋的。當他們完成這項任務時,又被叫到大廳另一頭的辦公室裡去參加另一個實驗。從大廳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是這次實驗的關鍵所在。研究者悄悄地測量了他們所用的時間。正如巴奇預料的那樣,那些以老年為主題造句子的年輕人比其他人走得要慢得多。這個實驗後來成了經典案例。
    這個“佛羅裡達效應”包括信息啟動的兩個階段。,盡管沒有人提過“老年”這個詞,但上述那組詞令人想到了年邁;第二,這些想法催生了一種行為,即緩慢行走,這個行為與老年人相關。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無意識的。這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誰也沒有提及自己注意到這些詞有什麼共同點,而且他們都堅持認為自己在個實驗中看到的那些詞並未對實驗後的行為產生什麼影響。“老年”這個概念並非他們的自覺意識,但其行為卻因此有了改變。這個由概念影響行為的啟動效應被稱為概念運動效應,值得我們關注。盡管你自己肯定沒有意識到這個效應,但讀了上述文字之後,“老年”這個概念肯定對你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假設需要站起來接杯水喝,你起身離開椅子的動作就會比平常稍稍慢上那麼一點,除非你恰巧不喜歡“老年”這一概念。有研究案例表明,如果對這一概念反感,人的動作就會比平時稍稍快那麼一點。
    在相反的情況下,概念運動效應也同樣適用,德國一所大學曾做過的一項實驗便證實了這一點。這個實驗堪稱巴奇和他的同事在紐約所做的那個早期實驗的翻版。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以每分鐘30步的速度在房間裡繞著圈走5分鐘,這個速度是他們正常行走速度的1/3。這個簡單的實驗過後,學生們能更快地辨認出與“老年”相關的詞彙,比如“健忘”、“年老”和“孤獨”等。啟動效應往往能產生連貫的反應:如果首先想到老年,你就會表現得像是上了年紀,而這種上了年紀的表現也會強化你關於“年老”的看法。
    相互聯繫在聯想網絡中十分常見。例如,覺得高興時就會微笑,而微笑也會使你感到高興。拿支鉛筆放在齒間幾秒鐘,有橡皮的一端指向右邊,筆尖指向左邊。然後拿起筆來,咬住有橡皮的那一端,筆尖指向你的正前方。也許你並未意識到上述活動中有一個動作讓你的眉毛皺了起來,而另一個動作卻讓你的臉上有了微笑。有人曾經讓一些大學生給蓋瑞·拉爾森(GaryLarson)的漫畫《月亮背面》(The FarSide)評定幽默等級,同時要求他們在評級時咬一支筆。那些“微笑著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微笑)對這本漫畫書幽默程度的評價比那些“皺著眉的”學生高得多。在另一項實驗中,那些皺眉的人(眉頭緊皺)在看到饑餓的兒童、爭論不休的人以及事故現場等令人不舒服的圖片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烈的情感反應。
    簡單地說,常見的動作也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我們的想法和感覺。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按照要求用新耳機聽一些信息。他們被告知這項實驗的目的是檢測音頻設備的質量,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要不斷地搖晃腦袋,以檢查設備是否有聲音失真的問題,其中一半受試者要上下點頭,而另一半則要左右搖頭。他們聽到的內容是電臺的社論。那些點頭(表示同意的動作)的受試者往往易於接受他們聽到的信息,而那些搖頭的受試者則易於否定那些信息。要強調的是,受試者並沒有意識到上述問題,他們隻是習慣性地將否定或接受的態度與其常用的身體語言聯繫起來而已。由此可見,老話講“不管你怎麼想的,都得心平氣和”,這真是條很好的建議,隻有真正做到心平氣和,你纔可能有回報。
    你會自覺投到盒子裡多少錢?
    我們原以為自己作出的判斷和選擇是有意識且自主的,但那些關於啟動效應的研究所帶來的發現卻顛覆了我們此前的認識。例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投票選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它反映了我們對政策的認可程度與評價,不會受到不相關的事的影響。比方說,我們投票不應受到投票地點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因素卻實實在在影響了投票結果。一項關於2000年亞利桑那州選區投票模式的研究表明,當投票站設在某個學校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議案的支持率就會比投票站設在附近其他地方的要高。還有一項實驗表明,當人們看到一些教室和學校儲物櫃的照片時,他們往往也傾向於支持關於教育的提案。這些圖片對這些受試者的影響比其家長或其他選民與他們的意見分歧對其產生的影響還要大!對啟動效應的研究從初的實證研究—人們想到“年老”走路就會變慢—到今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啟動效應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讓人聯想到錢的事物往往令人不安。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看到一個列有5個單詞的單子,按照要求,他們得在5個詞中選出4個組成以錢為主題的短語(比如“高、一份、薪水、桌子、工作”可組成“一份高薪工作”)。其他一些啟動想像的實驗則更挑戰人的領悟力,包括背景中出現一個與錢沒有任何關繫的東西,比如一張桌子上放著一堆仿制錢幣,或者一臺電腦的屏保是水裡漂著的一些美鈔等。
    起初腦海中就有錢的概念的人比自己沒有這方面聯想時更獨立。他們會持之以恆地解決一個非常難的問題,付出雙倍的努力也在所不惜,實在迫不得已時纔會向研究人員尋求幫助。這一做法清晰地表明其自力更生能力的提升。腦海中總有錢的概念的人更自私:他們更不願花時間去幫助另外那位假裝對實驗任務不大清楚的學生。當一位研究人員不小心將一捆鉛筆掉到地板上時,腦子裡想著錢的那些受試者(他們自己是無意識的)撿起的筆相對較少。在另一繫列的一項實驗中,受試者得知他們過會兒會和另一個人進行一次簡短交談,彼此熟悉一下,他們負責擺兩把椅子,而研究人員則離開去找那個人。潛意識裡有錢這一概念的受試者擺放椅子的距離(118釐米)會比沒有這一概念的人擺放的距離(80釐米)更遠。那些滿腦子都是錢的受試者表現出更強烈的獨處意願。
    上述所有發現有一個共同主題,即錢這一概念會滋生個人主義:不願和他人在一起,不願依賴他人,也不願接受他人的請求。心理學家凱瑟琳·沃斯(KathleenVohs)完成了這項意義重大的研究,值得贊賞的是,她並未將自己的眾多發現向公眾和盤托出,而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凱瑟琳的研究意義深遠,她的發現表明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中有很多能讓人想起錢的事物,這些事物以我們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態度,這些方式也許並不那麼光彩。有些文化常常提醒人們尊重他人,另外一些文化則常讓人們想起上帝,還有一些國家的人們會對著偉大領袖的照片頂禮膜拜。在一個專制國家中,到處掛著領袖的肖像不僅能向你傳達“老大哥在看著你”的感覺,還會使你逐漸喪失自主的思想和獨立的行為能力。
    啟動效應的研究證據顯示,使人牢記“人終將一死”這一說法能讓獨裁的主張更得人心,因為在人們恐懼死亡的情況下,獨裁的主張會讓人心安。其他實驗證實了弗洛伊德關於無意識關聯中符號和比喻作用的見解。比方說,你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個不完整的單詞W__H和S__P是什麼。如果有人近些天想起了自己某個難以啟齒的舉動,這些人往往會把這兩個不完整的詞填成WASH和SOAP(“洗”和“香皂”),而很少會填成WISH和SOUP(“希望”和“湯”)。此外,隻是想到背後中傷某位同事就會使人更想去買香皂、消毒劑或清潔劑,而不是去買電池、果汁或者糖果。當人們感覺自己的心靈受到了玷污,往往也會引發他們清洗自己身體的想法,這種衝動被稱為“麥克白效應”。
    人們清洗的身體部位往往是那些令他們深感罪惡的部位。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通過電話或者電子郵件對一位假想中的人“說謊”。在隨後對不同產品的需求測試中,那些通過電話說謊的人更想要漱口水,而不是香皂;而那些通過電子郵件說謊的人更想要的則是香皂,而不是漱口水。
    當我向聽眾闡述關於啟動效應的各項研究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將信將疑的。這也不奇怪,因為繫統2認為自己掌控一切,認為自己知道為什麼要作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你的腦海中也可能會突然出現一些問題:對情境進行微調怎麼可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這些實驗是否表明我們完全任由情境擺布,隨時要聽從它的指示呢?當然不是。啟動思維的影響力雖強,但並不見得很大。在100位投票者當中,隻有幾位開始時並不確定要選誰,如果投票點設在學校裡而不是在教堂裡,他們對與學校相關的問題會就作出不一樣的選擇,但也不排除有那麼幾個人會作出相反的選擇。
    然而,問題的關鍵是要接受相關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對此心存懷疑。這些結果不是捏造出來的,也不是統計上的偶然現像。你別無選擇,隻能接受這些研究的主要結論是正確的這一事實。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承認這些結論對你自己來說也是正確的。如果你看到電腦屏保上有浮動的美鈔,你幫那位笨手笨腳的陌生人撿起的鉛筆數量可能比你沒看到這些錢時更少。你不相信這些結論適用於你,因為這些結論與你的主觀體驗不相符,你的主觀體驗主要是由繫統2決定的。啟動效應來自繫統1,而這個效應發生時,你根本就意識不到。
    我用一個關於啟動效應的完美展示案例來結束上面的闡述,這個案例是在英國一所大學一間辦公室的茶水間進行的。多年來,這間辦公室的職員一直都是自掏腰包買茶或咖啡,他們把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建議價格寫下來貼到牆上,上班時每次去接茶水或者咖啡時都會把相應的費用投到一個“誠實盒”裡。某一天,有人在價格表的上方貼了張橫條,上面既沒有什麼警告,也沒作什麼解釋。在接下來的10周時間裡,每周橫條都貼有一張新的圖片,圖片上要麼是一些花,要麼是一雙眼睛,好像盯著看著圖片的人。沒有人對這些新裝飾發表過什麼評論,但“誠實盒”裡的錢卻有了明顯變化,如圖4所示,這值得仔細研究一番。
    實驗開始的周(從圖底端你可以看到相關信息),有一雙睜大的眼睛在盯著來喝茶或咖啡的人,他們投進“誠實盒”的錢的平均值是70便士。第二周,圖片上是鮮花,盒子中的錢的平均值少了15便士。這個趨勢持續著,凡遇到有鮮花圖片的那一周,盒子裡的錢數就會減少。從平均水平來看,“眼睛周”時盒子中的錢是“鮮花周”時的3倍。顯然,僅僅是一種像征性的監視符號便可促使人們改善自身的行為。正如我們預料的那樣,產生這個影響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意識的參與。現在你相信自己也難逃同樣的模式了吧?
    幾年前,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Timothy Wilson)曾寫過《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Strangers toOurselves)一書。現在你已經認識了自己身體中的那個陌生人,它也許在很多事情上都會為你做主,盡管你幾乎從未察覺到它的存在。繫統1帶給你的各種印像經常會變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選擇和展開行動的動力源泉。它可以將當下的情形與新近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再結合對近期的各種預期考慮,對發生在你身上或你身邊的事作出心照不宣的解釋。繫統1包含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模式,能立即估測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覺性判斷的依據,且這種判斷十有八九是準確的,而你的所有判斷活動幾乎都是在這一繫統的指引下毫無意識地完成的。然而,繫統1也是你直覺中很多繫統性錯誤的根源,這一點將會在後面幾章中得到佐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