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球面商業規律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謝顯峰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96095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9609580
    作者:謝顯峰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

    編輯推薦

    運用具有客觀規律性的科學理論來指導企業經營,采用行之有效的科學商業理論去有效正確推動企業經營,是新時代企業發展路徑中商業經營者需要的新思維。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商業篇,包括品牌效應的定義、形成、核心規劃、市場營銷、品牌設計以及品牌延伸的優劣討論;第二部分社科篇,包括社會科學,復雜繫統與商業繫統、生態繫統、經濟繫統、文化繫統甚至宇宙的聯繫和影響。從科學理論思維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討企業經營的方法策略,為企業經營者提供一個如何減少主觀認知影響的商業思維。

    目錄
    目錄
    商業篇
    章 品牌效應的定義_004
    第二章 品牌效應的形成_015
    第三章 品牌規劃之無中生有_023
    第四章 品牌規劃之關聯借勢_030
    第五章 品牌規劃之專業化_039
    第六章 品牌規劃之重新劃分市場_045
    第七章 市場營銷的核心工作_052
    第八章 品牌命名和廣告語設計的基本原則_058
    第九章 品牌延伸的優劣_066
    第十章 商業篇結尾感言_070
    社科篇
    第十一章 社會科學與趨利避害_079

    目錄
    商業篇
    章 品牌效應的定義_004
    第二章 品牌效應的形成_015
    第三章 品牌規劃之無中生有_023
    第四章 品牌規劃之關聯借勢_030
    第五章 品牌規劃之專業化_039
    第六章 品牌規劃之重新劃分市場_045
    第七章 市場營銷的核心工作_052
    第八章 品牌命名和廣告語設計的基本原則_058
    第九章 品牌延伸的優劣_066
    第十章 商業篇結尾感言_070
    社科篇
    第十一章 社會科學與趨利避害_079
    第十二章 復雜繫統與商業繫統_095
    第十三章 復雜繫統與生態繫統_111
    第十四章 復雜繫統與經濟繫統_127
    第十五章 復雜繫統與文化繫統_144
    第十六章 復雜繫統與宇宙世界_161

    前言

    現像與反思
    在商業界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現像: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做商業理論研究的,那麼很容易被認為是紙上談兵,不接地氣;但如果一個人說自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或者在某個大公司擔任過某個重要的職位,是實戰派,那麼就有很多人願意坐下來聽他說話了。
    人們判斷商業理論的正確與否,似乎與是誰創造了這套理論有著莫大的關繫。成功者說的話很少會有人覺得是錯的,反過來如果你不成功,可能你怎麼說都是錯的。因為大家會問:如果你是對的,你怎麼不成功?


    現像與反思
    在商業界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現像: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做商業理論研究的,那麼很容易被認為是紙上談兵,不接地氣;但如果一個人說自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或者在某個大公司擔任過某個重要的職位,是實戰派,那麼就有很多人願意坐下來聽他說話了。
    人們判斷商業理論的正確與否,似乎與是誰創造了這套理論有著莫大的關繫。成功者說的話很少會有人覺得是錯的,反過來如果你不成功,可能你怎麼說都是錯的。因為大家會問:如果你是對的,你怎麼不成功?
    這一切看上去似乎理所當然,毫無破綻。但事實是這樣嗎?我們現在把場景轉移到科學界。個問題:有沒有不接地氣的科學理論?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一個科學理論如果不接地氣就不能被稱之為科學理論。很多理論現在還沒有運用到實際領域,隻是因為時候未到。第二個問題:科學理論的正確性與是誰提出來的有關繫嗎?不言而喻,答案也是否定的。楊振寧先生默默無聞之時,依然憑借宇稱不守恆理論一舉奪得諾貝爾獎;偉大如牛頓,花費半生心血研究的煉金術理論,也照樣得不到世人的認可。顯然,理論是否正確隻與理論本身有關。
    這麼看來,商業界的思維與科學界極不相融。從常識上來看,與科學相悖就意味著錯誤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作為一本研究商業理論的書,有必要一開始就探討一下什麼是科學理論。
    歸納法與演繹法
    科學理論是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建立的對客觀事物規律描述的繫統性知識,它要求必須能解釋所覆蓋領域的所有現像,不能有一個例外,並且能夠對未來的現像做出準確的預測。
    理論一旦有了例外,那麼,對未來的預測就不會準確,因為誰也不會知道那個例外在什麼時候會出現。而人們之所以使用科學理論服務生活、生產,實際上就是期望未來在相關領域得到預期的結果。如果理論本身存在例外,那麼我們實際上就是在踫運氣了,這就是科學理論需要嚴謹的原因。
    歸納法指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出普遍性的結論,如一份水完全電解可得到比例為2∶1的氫氣和氧氣,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水的分子式是H2O;又或者是現實生活中不證自明的公理,如一加一等於二、天下烏鴉一般黑,等等。歸納出來的結論或公理就是我們常說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的要求是清晰明了並且在理論覆蓋範圍內正確。
    科學理論的建設往往要追溯到普遍存在的底層邏輯。達爾文《進化論》的底層邏輯之一就是生命普遍存在的本能——趨利避害,生命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產生躲避饑餓、寒冷或死亡等行為,競爭有限的資源,從而產生競爭關繫;之二是基因突變方向的不確定性,使得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兩者結合,產生了生命的進化。
    演繹法是指在歸納出來的結論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推導,得出更進一步的結論或定理。我們以歐幾裡得幾何為例來說明。首先是歸納法:在平面上,沿直線外一點有且隻能引出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平行,這是一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其次是演繹法:在平面上,如果A直線與C直線平行,B直線與C直線平行,那麼,A、B直線必定平行。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A、B直線相交,必定有一個交點,那麼,通過一個交點就有兩條直線A、B同時與直線C平行,這顯然違背了前面歸納出的公理。另外,該理論之所以要規定在平面上,是因為在馬鞍面或者球面上得出的結果完全不同。所以,一個理論的適應範圍或邊界必須十分清晰。
    如果對這樣的解釋還不能十分理解,那麼,下面這個例子就顯得十分通俗易懂了。現在,我們運用上述對科學理論的定義創造一套全新的理論。
    歸納法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也就是說,天底下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這個觀點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出的普遍性結論,我們暫且把它看成是一條公理。演繹法結論:所有白色的鳥都不是烏鴉,這顯而易見。
    科學理論要求對未來的現像做出準確的預測,那麼,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任意時刻、任意地點,任何人抓到的烏鴉肯定是黑色的,抓到的白色的鳥必定不是烏鴉。
    很多科學理論一開始是錯誤或者不完善的,這就需要推翻或修正。托勒密的經典著作《天文學大成》是以“地心說”為基礎的天文理論;後來者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推翻了“地心說”,建立了以“日心說”為基礎的全新理論,但是不夠完善,不能解釋所有現像;再後來的一繫列大家,如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等,一步步修正、完善,構建了完美的宏觀天體力學框架。
    我們拿烏鴉理論來模擬這個過程也十分簡單。由天下烏鴉一般黑,推導出所有白色的鳥都不是烏鴉的結論。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有一隻白色的烏鴉,那就說明該理論有問題,不能解釋所有現像,那麼,該理論就需要推翻或修正。這個理論可以修正為天下的烏鴉除了一隻白色的,其他全是黑色的,而結論就變成了除去那一隻白色的烏鴉,其他所有白色的鳥都不是烏鴉。
    因果性與相關性
    歸納演繹是科學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這是一種強烈的因果性邏輯關繫。與因果性對應的是相關性。要講清楚什麼是相關性,就要涉及很多專業術語,這就與本書通俗易懂的初衷相違背,還是來舉例說明。
    據統計,全球死亡率的公共場所是醫院,所以我們得出結論,為了生命安全要少去醫院。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可笑結論。因為我們都清楚,將死的人大多都要去醫院拯救一下,隻是踫巧或無奈死在了醫院。醫院和死亡建立了一種相關性,但絕不是因果性。疾病纔是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這個例子很容易就能看懂,但是,下面的例子就不那麼簡單了。
    有專家統計,常喫牛排的小孩比較聰明,所以我們要給小孩多喫牛排。我們先假定專家的統計是正確的,常喫牛排的小孩確實整體上比少喫牛排的小孩表現得更聰明,那麼,我們就要給小孩多買牛排嗎?而事實可能是,常喫牛排的小孩家庭條件較好,能接觸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就顯得聰明一些。牛排與聰明隻是相關性,不是因果性。
    再有統計表明,吸煙的女性得乳腺癌的概率比較大,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是香煙導致了更高的乳腺癌患病率呢?顯然不能,因為可能是吸煙的女性生活作息不規律或其他原因導致了乳腺癌。
    混淆因果性與相關性是商業理論建設中的常見誤區。有些理論聽起來無懈可擊,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據權威調查,成功的企業大多有一流的團隊,他們有活力、創造力、執行力,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打造一流的團隊,這樣纔能取得商業的成功。
    這看起來似乎天經地義,但事實是,更多的成功企業一開始並沒有一流的團隊,他們或許是因為站在風口上,或許是因為具有有效的資源、人脈。當企業蒸蒸日上、利潤充沛之後開始招兵買馬,進而打造出了一流的團隊。團隊表現出的一流或許隻是一個商業體成功後呈現的相關表現之一,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我們舉個眾所周知的案例——英語教育龍頭企業新東方。俞敏洪先生本是北大的英語老師,迫於生計偷偷開辦校外補習班,沒想到正好撞在一個出國留學潮的巨大風口上,報名者爭相排隊。於是,俞敏洪先生開始打造一流的團隊,召回同窗好友共創事業,終打造出了今日享譽國際的新東方。沒錯,他們擁有一流的團隊,但是試想,如果沒有巨大的風口,一流的團隊是否依舊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點值得深思。
    又或者就算有一流的團隊,他們在商業中能起到關鍵性作用嗎?美國的安然、世通、柯達,以及芬蘭的諾基亞等無數的巨頭,都已不再擁有曾經的輝煌。甚至在2018年6月,美國百年商業巨頭通用電氣都已經被普標道瓊斯指數委員會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種成分股中移除了。
    當一個公司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我們會自然地認為它擁有一流的團隊,反之則沒有。難道那些失敗的公司都是因為沒有一流的團隊嗎?這顯然也不是。我們可以感覺到,或許一流的團隊與商業的成功隻具備相關性,不具備因果性。當然,我們應該要強調一下,這裡的團隊是指公司的執行團隊,不指具備卓越戰略能力的個人或小團體。
    如果我們誤把相關性當成因果性,把一流的團隊看成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那麼,很顯然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好像前面所說的喫牛排與變聰明之間隻是相關性,就算每天給小孩喫牛排,他也不會變得比其他小孩更聰明。
    我們再舉一個更加通俗的例子:調查發現,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開豪車,於是我們得出結論,要想成功就要先買豪車,這顯然無比滑稽。調查發現,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流的領導力,於是我們得出結論,要想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就要學*力。
    如果你也是這麼認為,那麼,與上述買豪車的滑稽之舉又有什麼區別呢?成功企業家的領導力隻是成功後表現出的結果而已。人不能保證一輩子成功,如果這位有一流領導力的企業家某一天失敗了,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他的領導力突然消失了嗎?這樣絲毫不具有科學性的案例比比皆是。
    科學研究中的單一變量
    科學研究的一個典型方法是單一變量,指的是當影響一個結果的變量有多個時,我們要想研究其中一個變量對結果的影響,就必須把其他變量設置為定量。如若不然,我們怎麼能知道是哪個變量起了作用,又起了多大的作用?
    我們把商業成功看成是一種結果,那麼影響這個結果的變量有地域因素、時間先後因素、初始參數因素(產品或服務品質以及對市場的投入)、戰略規劃因素等。
    如果我們要研究戰略規劃因素對商業成功結果的影響,就必須把其他變量設置為定量。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各開一家飯店相互競爭,影響終勝出的因素有飯店開在哪裡、誰先開誰後開、誰的菜更好喫或服務更好、投入宣傳資金的多少、誰的戰略規劃更好等。
    我們要弄清楚戰略規劃對競爭結果的影響,就必須先假定我們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各開了一家菜品服務及投入宣傳力度一樣好的飯店,隻有戰略規劃因素,如品牌名字、價值塑造等外在因素不一樣。
    是的,天底下沒有這麼巧的事,隻存在單一變量不同的商業競爭情況幾乎沒有。但是,科學理論本身就是設想一種完美狀態,它描述的完美狀態大多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有些甚至必須依靠思維實驗纔能驗證,但這並不妨礙它的偉大價值。
    如牛頓定律,也就是著名的慣性定律。它的描述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要麼靜止,要麼勻速直線運動。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不受力的物體,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然而,就是這個理想狀態下的科學理論成了奠定經典力學基礎的三大定律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指引著人類前進的方向。
    單一變量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當多個變量同時對結果產生影響的時候,若不能排除其他變量的干擾,我們就無法判斷其中任何一個變量對結果的影響。這種思想對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德軍戰俘營正在流行白喉這種傳染病,而藥品又極其缺乏。當時,因被俘而在戰俘營從事醫療工作的英國軍醫考克蘭十分悲觀,起初,他估計少會有幾百人喪命,但終隻有四人死亡,其中三人還有槍傷在身。他次發現原來人體有如此強大的自愈能力,他也次懷疑之前對所有疾病的醫療干預是否真的有效,是否有許多結果是人體本身的自愈能力導致?
    因為有了這種懷疑,於是逐漸誕生了循證醫學——一門尋找真正戰勝疾病原因的科學思想。它集中體現在現代醫學制藥的臨床第三期上面,也就是大樣本隨機雙盲測驗。人們發現,一種疾病的治愈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常見的包括人體的自愈能力、安慰劑效應、藥物作用三大因素。
    為了避免藥物的無效或過度使用,檢測藥物的實際療效就顯得十分必要。當影響一個結果的變量有多個時,要判斷其中一個變量對結果的影響,就要把其他變量設置為定量,而大樣本隨機雙盲測驗就是這樣一個精巧的單一變量測試。
    現在,我們要判斷某種藥物對某種疾病的作用,步就是尋找許多得了這個病的病人,病人數量越多則結果越準確,這就是大樣本。第二步是把這些病人隨機分配成兩組或多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際情況可能更精確一些,涉及性別、年齡和病癥輕重程度。第三步是委派給藥人員分別給實驗組藥物,給對照組安慰劑,給藥人員和參加測試的病人都不知道他們拿到的是真的藥還是安慰劑,這就是雙盲。隨即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病人的身體各項指標,分析藥物起到的作用。
    這樣的巧妙設定排除了人體自愈能力和安慰劑效應的干擾,實驗組和對照組結果的差異則可用以判定藥物效果的差異。雙盲法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
    如我們要調查消費者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口味優劣的看法,顯然不能直接去詢問。由於受到個人偏好、心理暗示以及品牌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很難得到真實的答案,這個時候雙盲法就派上了用場。我們可以找來一些杯子做好標記,分成兩組,一組倒入可口可樂,一組倒入百事可樂,然後,找來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分別嘗試,這樣得出的結論無疑準確得多。
    在商業界,我們很容易就認為商業成功者講的話富有道理,是正確的。反之,那些普通大眾或失敗者講出的話沒人信。如果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試想,使用雙盲法得出結論。我們找來一些大咖講過的被認為正確的話和一些普通大眾或失敗者講的話,寫在紙上,讓不知情的人們去判斷哪句更有道理,結果會怎樣呢?或者,直接讓普通大眾或失敗者去說成功者說過的話,又會有幾人相信呢?
    科學思維與商業思維
    科學,對大多數人來說,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說它遠在天邊,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擁有科學思維的人很少,因果性、相關性、可證偽性這些概念甚至在學生時代都少有接觸。
    科學是一套可靠的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如果沒有這套標準,就很容易迷信、隨大流、人雲亦雲。近些年出現的一個新興轉義詞“韭菜”,就是形像的描述,正所謂,生而被割,生生不息。
    說科學近在眼前,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能想到的與衣食住行相關的事物都離不開科學,在一切背後有無數的科學理論在默默支撐著。就拿我們穿的衣服來說,從原料上來看,動物皮毛和植物纖維大部分是依靠科學的方法來培育和養殖、種植的,化學合成或工業提煉的原料科技含量更高。從制作上來看,所有的工具,小到一把剪刀,大到大型的紡織、剪裁、縫紉工具,都是利用各種科學原理制造的。除去某些未開化的原始部落,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科學的海洋之中。
    無論如何,科學總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我們從來不用擔心一套成熟的科學理論會出錯,事實上,它幾乎不會出錯,以至於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尤其是跟普通大眾有關的領域,我們從來不會思考,會不會是某個科學理論出錯導致了不好的結果,隻會下意識地從其他方面尋找原因,並且屢試不爽。
    為什麼?因為科學理論本身就有正確的定義。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作者序一套科學理論必須能解釋它所覆蓋領域的所有現像,不能有一個例外,並且對將來的現像做出準確的預測,講究嚴密的因果邏輯和可證偽性。
    商業是以競爭為影響方式的大型復雜繫統,能給我們帶來成就和財富。在中國古代,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達到人生的路徑隻有一條,那就是仕途。但那是大多數的富裕人家纔有資格跨過的門檻,是多為豪門大族纔能遊刃有餘的領域。在如今這個發達的商業時代,商業給了所有人一個創造奇跡的機會,追求商業上的成功成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夢想。
    我們都渴望得到商業成功的方法,我們都希望能避免失敗的風險。可怎麼纔能做到呢?不知道。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學什麼呢?當理論派被冠以紙上談兵之名後,實戰派開始引領潮流。實戰派從各種成功或失敗企業的經驗中總結出實用的方法,道路是正確的,但大多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錯誤。又或者,同樣的方法既能出現在成功的企業中,也能出現在失敗的企業中,我們無法判斷它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甚至是否起了作用。這些弊端令我們發現實戰派也不怎麼管用,一切都顯得糟糕透頂。
    我們用建築領域來比喻商業行為,如果隻是建一所鄉下平房或小洋樓,目不識丁的包工頭也可以勝任,不需要多少建築學知識,光憑經驗即可。就好比,我們在路邊擺個夜宵攤或在菜市場經營一個檔口,一個小學畢業的大媽也可以勝任。但是,如果我們要建一座100層的大樓,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的科學理論,如建築力學,如果其他方面不出問題,它纔能保證我們這座大樓絕不會塌。
    所以,我們要想成為建築大師就必須先學理論,這一做法在商業界被嗤之以鼻,其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理論靠不住。實戰派或許能手把手教你把這100層的大樓建起來,你也學會了,但是,如果換一塊地基、換一個樣式呢?你又不會了。極少有一模一樣的商業情況,所以,實戰派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其實,一開始我們的想法是沒錯的——先有理論,再有實戰。後來,之所以理論不落地、實戰靠不住,其根源是我們缺少一套可靠的理論來指導商業行為,我們也迫切需要一套可靠的理論來結束亂像。從哪裡找?除了科學,別無選擇。
    能夠用來指導生產實踐的知識,隻能是對客觀事物規律描述的科學知識,客觀規律不會隨著主觀認知的差異而改變。商業理論要想成為一門行之有效的科學,就必須嚴格地采用科學方法來做研究,否則,就隻能淪為成功學或雞湯學。科學思維是我們擺脫無知,走向認知的必經之途,願我們從此走向高效正確的企業經營之路。

    在線試讀
    第二章 品牌效應的形成
    我們已經知道,品牌效應是消費者群體意志的表現。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品牌隻要聚集了或多或少的消費者就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所以,與其問品牌效應是如何形成的,還不如問一個品牌的消費者群體是如何聚集起來的。但是,為了順應人們普遍的慣性思維,本章節標題不做更改。
    我們把消費者的聚集看成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源自消費者趨利避害的本能。那麼,這種行為到底在趨哪種利或者避哪種害呢?思考一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其中分為兩個層面。個層面,為何是消費者,即我們為何被稱之為消費者?顧名思義,消費者指潛在或正在做出消費行為的人。饑餓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食物;寒冷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衣物;無聊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遊戲,等等。第二個層面,消費者為何要聚集在某品牌下面,而不是同品類的其他品牌?在市場的風口期,也就是供不應求的時期,消費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這個時期的消費者選擇有限,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利。
    當行業不斷增加產能直到市場飽和或過剩的時候,消費者就有了充分的選擇權利。那麼此時,是什麼樣的利或者害驅使著消費者作出選擇,然後產生聚集呢?這個問題已經涉及整個商業規律的核心。
    一、從眾大循環的定義
    品牌效應是由無數相互獨立的消費者相互影響所湧現出的群體意志。消費者群體有四個基本特征,即數量、相互獨立、相互影響以及去中心化。
    這四個條件中的、第二、第四三個條件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沒有研究意義,因為它們當中缺乏任一個都不是市場經濟。那麼,第三個條件“相互影響”是我們討論的重點。隻有知道了消費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們纔能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
    1.消費者是無知的
    首先,必須要強調一個概念,這裡所說的“無知”不含有任何貶義色彩,而是對消費者信息缺失的一種描述。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使用看上去帶有貶義但恰如其分的詞語,如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的“自私”同樣不含貶義色彩,是對基因基本特性的一種描述。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各種選擇,如選擇去哪裡喫飯、買什麼樣的衣服、去哪裡旅行等,並且每一個選擇都有許多產品可以同時滿足。
    沒有人可以什麼都知道,事實上,我們知道的少之又少。作為消費者,我們既不是所有商品的生產者,也不是所有服務的提供者,所以,在做出選擇之前,我們不可能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更好。

    第二章 品牌效應的形成
    我們已經知道,品牌效應是消費者群體意志的表現。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品牌隻要聚集了或多或少的消費者就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所以,與其問品牌效應是如何形成的,還不如問一個品牌的消費者群體是如何聚集起來的。但是,為了順應人們普遍的慣性思維,本章節標題不做更改。
    我們把消費者的聚集看成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源自消費者趨利避害的本能。那麼,這種行為到底在趨哪種利或者避哪種害呢?思考一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其中分為兩個層面。個層面,為何是消費者,即我們為何被稱之為消費者?顧名思義,消費者指潛在或正在做出消費行為的人。饑餓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食物;寒冷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衣物;無聊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消費遊戲,等等。第二個層面,消費者為何要聚集在某品牌下面,而不是同品類的其他品牌?在市場的風口期,也就是供不應求的時期,消費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這個時期的消費者選擇有限,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利。
    當行業不斷增加產能直到市場飽和或過剩的時候,消費者就有了充分的選擇權利。那麼此時,是什麼樣的利或者害驅使著消費者作出選擇,然後產生聚集呢?這個問題已經涉及整個商業規律的核心。
    一、從眾大循環的定義
    品牌效應是由無數相互獨立的消費者相互影響所湧現出的群體意志。消費者群體有四個基本特征,即數量、相互獨立、相互影響以及去中心化。
    這四個條件中的、第二、第四三個條件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沒有研究意義,因為它們當中缺乏任一個都不是市場經濟。那麼,第三個條件“相互影響”是我們討論的重點。隻有知道了消費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們纔能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
    1.消費者是無知的
    首先,必須要強調一個概念,這裡所說的“無知”不含有任何貶義色彩,而是對消費者信息缺失的一種描述。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使用看上去帶有貶義但恰如其分的詞語,如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的“自私”同樣不含貶義色彩,是對基因基本特性的一種描述。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各種選擇,如選擇去哪裡喫飯、買什麼樣的衣服、去哪裡旅行等,並且每一個選擇都有許多產品可以同時滿足。
    沒有人可以什麼都知道,事實上,我們知道的少之又少。作為消費者,我們既不是所有商品的生產者,也不是所有服務的提供者,所以,在做出選擇之前,我們不可能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更好。
    當然,不排除在某些特定的行業,如光刻機制造業,由於參與競爭的品牌以及產品極少,行業是透明的,消費者有可能是知道而不是無知的。當然不管在什麼行業,當消費者的狀態處於知道的時候,任何品牌規劃都是徒勞的,因為,此時已經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2.由消費者的無知到其選擇受他人影響
    盡管在做出選擇之前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更好,但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在驅使著我們想要獲得更有利的選擇,所以,我們就會去獲取信息。我們會主動地問別人哪個選擇更好,或者被動地看身邊的人做的選擇。
    當我們知道答案後,我們就做出了選擇。一個選項越是被更多人選擇,就越會堅定我們的選擇傾向。由此可見,無知導致了我們的選擇受他人影響。例如,選擇飯店。如果在眾多飯店中,我們一家都沒去過,我們就是無知的。那麼,我們的選擇會受此刻飯店消費者人數的影響,或者受大眾點評等信息的影響。如果這些飯店,我們都去過了,那麼,此時的我們就不是無知的,而是有知的,我們的選擇不受任何人的影響。
    3.由消費者的選擇受他人影響到產生從眾大循環
    當我們需要某個領域的商品時,看到身邊大多數人都選擇某個品牌,我們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從而導致選擇這個品牌的人更多了,繼而引發更多的人做出這個選擇,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循環。
    我把這個循環命名為從眾大循環,它的定義是:對於一個價值,選擇的人多了就會有更多人選,更多人選則選擇的人更多,由此無限循環。其示意圖如下:
    二、從眾大循環的三大特征
    1.在同一個價值領域,從眾大循環能吸收所有的潛在客戶
    對於還沒有做出選擇的潛在客戶,信息的缺失幾乎是注定的,他們會遵循其他人的選擇做出選擇。當一個品牌在所處品類中率先建立起從眾大循環的時候,能快速地吸收所有的潛在消費者。品牌信息的傳播需要時間,很難做到在網羅所有的客戶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競爭對手出現。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往往一個品牌的勢頭剛剛起來,就會出現無數的跟風者參與競爭。那麼,在理想的單一變量條件下,市場的競爭會出現第二個特征所描述的情況。
    2.在同一個價值領域,從眾大循環能吸收所有對手的客戶
    一個消費者在購買某品牌的產品並使用後,發現能夠滿足他的需求,那麼他下一次購買時,有很大的可能性依舊選擇該品牌。因為,對這個消費者來說,其他的選擇有可能無法滿足他的需求,這是一種風險,是有害的,趨利避害的本能驅使他再次做出同樣的選擇。
    但是,這個消費者在此刻依舊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態,他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如果他發現有更多人選擇另外一個品牌,他會潛意識認為另外一個品牌有可能更好。趨利避害的本能將會驅使他的選擇發生轉移。至於在什麼時候轉移,取決於有多少人在影響他。
    這裡有一個選擇發生轉移的臨界點,隨消費者個人經歷或所處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在理想的狀態下,選擇的轉移是注定的。
    在沒有任何一個品牌率先占領整個市場之前,也許會存在多個品牌大小不一的從眾大循環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同時存在。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注定會發生踫撞,形成大魚喫小魚的局面,終隻剩下的從眾大循環。
    3.從眾大循環的吸引力會隨著被吸納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多而增強
    電商行業的經營者都有一個經驗,那就是做一款產品的時候,往往前期的數據積累比較艱難,但是越到後,數據的增加速度就越快。這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對於信息缺失的消費者,越多人的選擇就越能堅定他的消費信心,這種信心是對產品品質的信心。
    在旁氏騙局中存在同樣的情況。一個資金盤初的受騙群體往往難以積累,但是隨著一個個受騙者得到了切實的利益,就會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越到後,吸收的受騙者數量越呈幾何倍數增長。也許很多人心中存在各種疑問、顧慮,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得到真實的利益後,就喪失了後的理智。
    三、從眾大循環的排他性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種現像,當發現身邊的人在某個行業取得成功後,我們也投入資金做同樣的事,但是結局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總是不解,做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品質,為什麼別人能賺到錢,而我們卻賺不到。
    這確實是一個靈魂拷問,有時候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弄不清失敗的癥結所在。別人做某行業非常成功,就代表其品牌已經有了品牌效應,在其品牌價值上有一個強大的從眾大循環。
    從眾大循環有三個基本特性。一是它能吸收所有的潛在客戶,在我們設定的情形下,對手已經吸收了絕大部分潛在客戶,並且還在不停地吸收剩餘的潛在客戶,這個時候留給我們的潛在客戶少之又少。二是它能吸收所有對手的客戶,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好不容易招攬的客戶終都會被吸引過去。三是它的吸引力會隨著吸納的客戶越多而不斷增強,此時,從眾大循環的吸引力足以令對手絕望。
    從眾大循環的三大特性引發了排他性,排斥一切價值接近的對手。從眾大循環越強,則排他性越強,到後,足以形成絞殺的局面,也就導致了為什麼別人能賺到錢而我們賺不到的情況。
    放眼整個市場經濟,任何同品類品牌、同價值領域在經歷一番激烈的廝殺過後,隻會剩下的贏家,這一切都可歸功於從眾大循環排他性的光榮戰果。
    在這裡,必須要強調是同一價值領域。在現實中,同品類商品裡能夠同時存在多個品牌,要歸功於在價值上的細微區分。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盡管兩者處於同一個品類並且價值十分接近,但是,依然存在價值上的區別,前者是老一輩的正宗可樂,而後者是年輕一代的潮流可樂。
    四、品牌效應的形成
    從眾大循環在同一價值領域能夠吸收所有的潛在客戶和對手客戶,且吸引力越來越強,終將導致消費者聚集在同一個品牌之下,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
    五、當一個品牌占據行業的領導地位後,強大的從眾大循環足以使後來者心生畏懼,對於是否投資該品類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品牌效應是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是強大的防御堡壘。面對這樣的防御堡壘,強力進攻的收效注定微乎其微。在艾·裡斯、傑克·特勞特所著的《定位》一書中就描述過許多相關的案例,其中著名的案例之一是施樂打印機進攻電腦行業,在虧損數之後終於選擇放棄。
    當然,施樂的案例要復雜一點,不是一個單純的新品牌進攻成熟的行業,因為施樂本身也是一個大品牌。施樂是打印機品牌,那麼,它的品牌效應是建立在打印機這個價值之上的。而品牌效應是消費者群體意志的表現,施樂要想在電腦行業上取得建樹,首先,要突破自身品牌效應的桎梏,讓更多的消費者認為它是電腦也是打印機,這本身就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所以,如果施樂采用新的品牌來進攻電腦行業,雖然結果依舊悲觀,但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從眾大循環排斥所有價值接近的對手,價值越是接近,排斥得越厲害,所以強力進攻並不可取。那麼,如何避開對手的價值就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避開對手價值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創造新的價值,創新應該成為所有經營者應考慮的問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