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領導這樣點燃你的下屬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838-1216
    【優惠價】
    524-760
    【作者】 孟廣橋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領導學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226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822648
    作者:孟廣橋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6月 

        
        
    "

    內容簡介

    領導者如何纔能啟發員工積極主動地工作呢?本書將其彙總成易於理解的三個部分。


    上篇,以基礎原理的探究開始,從解析人性入手,引導領導者正確認知人的本性、認知自我、掌握心心相通的方法。


    中篇,注重可操作性,討論了六大經眾多領導者實踐、驗證的啟發積極主動的有效方法,給領導者實施啟發提供指導。


    下篇,圍繞影響積極主動的環境,從營造氛圍入手,探討積極主動習慣的養成、改變心智模式的方法、培育積極主動環境的措施、搜尋積極主動的基因等繫統構建要素,進一步明確從組織繫統的角度,促使啟發主動目的的達成方法。


    全書共十一章,理論通俗易懂,方法翔實實用、可操作性強,對領導者啟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有極強的指導和幫助作用。

    作者簡介

    孟廣橋


    實戰型企業管理專家,三十多年來從事相關研究,並專注於人力資源管理、領導力提升領域,形成了適合中國民企業發展情況、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體繫和實戰方法。


    是百度、總裁網、價值中國、中國講師網等特聘咨詢專家,國際青年創業計劃(YBC)專家組成員。多次應邀為北大、人大等國內大中院校總裁班學員講授企業管理、領導力提升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特別在企業薪酬體繫設計、全員績效管理機制構建、人纔的甄選使用、領導結構設計上,具有獨到的方法和經驗,先後幫助指導三百餘家企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其用了十餘年時間研究的5 X人纔甄選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招聘成本,提高入職者的適崗率。


    代表作品:《財富增長之道》《卓越領導力》《中國物流成本分析》《把面試做到極致:首席面試官的人纔甄選法》等。

    目錄
    目錄

    導讀1
    序言1
    上篇 願跟你干,是感覺到被懂得10
    章 啟發員工主動性的前提:知曉人性11
    節 誰在主宰員工的行為13
    第二節 員工的價值觀:“孤獨的心秤”17
    第三節 員工的潛能期待被喚醒24
    第四節 少在難以改變的地方費功夫29
    第二章 改變他人必須認知自我32
    節 領導行為的障礙:不善知己32
    第二節 領導者如何纔能認知自我35
    第三節 領導者自我認知的陷阱41

    目錄


     


    導讀1


    序言1


    上篇 願跟你干,是感覺到被懂得10


    啟發員工主動性的前提:知曉人性11


    誰在主宰員工的行為13


    第二節 員工的價值觀:“孤獨的心秤”17


    第三節 員工的潛能期待被喚醒24


    第四節 少在難以改變的地方費功夫29


    第二章 改變他人必須認知自我32


    領導行為的障礙:不善知己32


    第二節 領導者如何纔能認知自我35


    第三節 領導者自我認知的陷阱41


    第三章 溝通:使心靈間隙成為坦途43


    要精準理解溝通44


    第二節 什麼影響了領導者與員工的溝通效果46


    第三節 高效溝通的基本原則50


    第四節 終極的溝通目標54


    中篇 啟發員工主動性的根本法則:感受價值59


    第四章 啟發主動性,打開信念的枷鎖59


    什麼是企業人的“信念”60


    第二節 信念的力量64


    第三節 如何打破員工信念的枷鎖66


    第五章 培育激發員工行動力的夢想72


    幫員工築夢:不應被淡化的領導職能74


    第二節 培育員工夢想的三步曲79


    第三節 規劃員工的職業生涯82


    第六章 領導者應該明示並放大期待84


    領導者應清楚自己真正的期待85


    第二節 領導者要發自肺腑地肯定期待87


    第三節 永遠不要否定90


    第七章 釋放動能的利器:放權93


    領導者為什麼要留戀權力93


    第二節 讓員工積極起來的利器:放權96


    第三節 領導者要明晰自己的職責98


    第八章 情感是啟發員工主動性的條件99


    情感:有待深度開發的激勵資源99


    第二節 揭開員工情感的面紗106


    第三節 用情感影響與導引員工的積極心態111


    第九章 以“問”啟發員工主動性115


    一問一答助力主動行為116


    第二節 “問”的方法與技巧118


    第三節 “問”的原則127


    下篇 創造讓員工積極主動的條件129


    第十章 造就激情向前的組織個性129


    企業文化是激勵鬥志的根本132


    第二節 企業文化就像“大力水手”137


    第三節 從理念到積極主動的行為138


    第十一章 使積極成為習慣146


    領導者應當養成什麼樣的習慣146


    第二節 培育員工習慣該從哪裡入手152


    第三節 如何培育員工的習慣156


    後記161

    在線試讀
    上篇 願跟你干,是感覺到被懂得 當人們問起熱戀中的男女“你為什麼愛他(她)”時,頗具說服力的回答莫過於“他(她)懂我”。為了能與“懂我”的人相伴,他們願意與其共患難,甚至同生死,這也許是對情愛魅力的一種解讀吧。觸類旁通,領導的魅力是什麼呢?為什麼有些領導者能讓部屬言聽計從呢?基礎的因素應是懂得。懂得人的本性、懂得自我心性、懂得心與心交流,方能通心達志,令人心甘情願地追隨。
    懂得人的本性,即能在工作中順應人的心理需求規律,而不是違背人性,想當然地處理問題;懂得自我心性,即能理性調整情感,坦誠對待諫言,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懂得通心達志,即能深層了解他人,將自己的意願準確傳遞,實現求同存異。隻有懂得纔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隻有懂得纔能增進相互間的友情,隻有懂得纔能實現有的放矢。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印像,且這一印像會頑固地根植於人的大腦中,進而影響其認知。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A.S.Lochins),在1957年用實驗證明的首因效應,即印像效應。其“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啟迪領導者應給部屬留下“懂得”的印像。
    領導者因懂得而平添人格的魅力,因魅力而贏得追隨的意願,因追隨而激發行動的動能。因此,啟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基礎是做到知人、知己、通心。
    章 啟發員工主動性的前提:知曉人性
    在日本素有“經營之神”之稱的松下幸之助,有一條很重要的領導哲學: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這似乎是領導者都知道的道理,並認為自己在工作中一直努力踐行著這一哲學。可大多數部屬卻不認可,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實現“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知道對方的“立場”,即知人。領導者自己認為的知人,實際隻是自己依據自我的價值觀,對對方的主觀判斷,根本不是對方所具有的真實的內在特性。
    一個真實案例:
    FQD公司是一個專業生產化工設備的企業,它的創始人劉先生曾是某大學的博士,在攻讀博士期間設計開發了一種化工設備,並取得了國家專利,市場前景非常好。正是這一優勢,促使劉先生開辦了公司。在公司開辦的前兩年裡,劉先生以身作則,帶領幾十名員工辛勤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然而,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卻使劉先生煩惱不斷,業績徘徊不前。
    劉先生認為,公司要想發展,就必須擴大生產,實施流水化作業,以降低成本、拓展市場。要做到這些,首先解決人纔問題,目前企業的關鍵是找不到合適的人纔。據劉先生講,有部分國外廠家已經開始研制與自己產品性能雷同的產品了,如果現在不發展,自己的公司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消亡。為應對這一嚴峻形勢,劉先生在一年多前就開始廣招人纔,可是事與願違,來的人不少,但符合公司要求,自己感覺滿意的幾乎沒有。

     願跟你干是感覺到被 


    當人們問起熱戀中的男女“你為什麼愛他(她)”時,頗具說服力的回答莫過於“他(她)懂我”。為了能與“懂我”的人相伴,他們願意與其共患難,甚至同生死,這也許是對情愛魅力的一種解讀吧。觸類旁通,領導的魅力是什麼呢?為什麼有些領導者能讓部屬言聽計從呢?基礎的因素應是懂得。懂得人的本性、懂得自我心性、懂得心與心交流,方能通心達志,令人心甘情願地追隨。


    懂得人的本性,即能在工作中順應人的心理需求規律,而不是違背人性,想當然地處理問題;懂得自我心性,即能理性調整情感,坦誠對待諫言,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懂得通心達志,即能深層了解他人,將自己的意願準確傳遞,實現求同存異。隻有懂得纔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隻有懂得纔能增進相互間的友情,隻有懂得纔能實現有的放矢。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印像,且這一印像會頑固地根植於人的大腦中,進而影響其認知。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A.S.Lochins),在1957年用實驗證明的首因效應,即印像效應。其“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啟迪領導者應給部屬留下“懂得”的印像。


    領導者因懂得而平添人格的魅力,因魅力而贏得追隨的意願,因追隨而激發行動的動能。因此,啟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基礎是做到知人、知己、通心。


    啟發員工主動性的前提:知曉人性 


    在日本素有“經營之神”之稱的松下幸之助,有一條很重要的領導哲學: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這似乎是領導者都知道的道理,並認為自己在工作中一直努力踐行著這一哲學。可大多數部屬卻不認可,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實現“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知道對方的“立場”,即知人。領導者自己認為的知人,實際隻是自己依據自我的價值觀,對對方的主觀判斷,根本不是對方所具有的真實的內在特性。


    一個真實案例:


    FQD公司是一個專業生產化工設備的企業,它的創始人劉先生曾是某大學的博士,在攻讀博士期間設計開發了一種化工設備,並取得了國家專利,市場前景非常好。正是這一優勢,促使劉先生開辦了公司。在公司開辦的前兩年裡,劉先生以身作則,帶領幾十名員工辛勤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然而,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卻使劉先生煩惱不斷,業績徘徊不前。


    劉先生認為,公司要想發展,就必須擴大生產,實施流水化作業,以降低成本、拓展市場。要做到這些,首先解決人纔問題,目前企業的關鍵是找不到合適的人纔。據劉先生講,有部分國外廠家已經開始研制與自己產品性能雷同的產品了,如果現在不發展,自己的公司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消亡。為應對這一嚴峻形勢,劉先生在一年多前就開始廣招人纔,可是事與願違,來的人不少,但符合公司要求,自己感覺滿意的幾乎沒有。


    劉先生分析認為:


    ,現在的人缺乏奉獻精神,讓加班就講價錢,要求享受的多,勤奮拼搏的少。


    第二,自私自利,事事講公平,總想著自己個人的事,稍有不如意就牢騷滿腹。


    第三,沒有事業心,上班就要求明確薪酬待遇,不滿意,要麼消極怠工,要麼辭職不干;


    第四,沒有上進心,不學習,不求進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對於劉先生的總結,公司很多員工並不認同。員工說的多的就是:劉總誰也看不上。


    對於這一案例,也許大家看出了一點端倪,也許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暫且不進行討論,留在心間,相信下面對一些問題的剖析,會讓你有所感悟。


    領導的核心工作對像是人,這無疑對領導者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要求,即了解人。有人會說:“我天天都在與人打交道,而且很注意識人與用人,能說不了解人嗎?”其實,相當一部分領導者對於了解人或是一知半解,或是隻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理解,根本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了解。了解人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對人的共有的本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另一方面,對不同個體的獨有個性特征的認識。對人的共有本性的認識是識人的基礎,也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對人的個性特征的認識是用人的關鍵。不了解人,領導則無從談起。在本章中,我們重點討論對人的共有本性的認識,從而找到實施高效能領導的依據,為有的放矢地啟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做好準備。


    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認識:


    (1)以本性為核心的欲望驅動繫統。


    (2)以信念為標杆的價值判定繫統。


    (3)以性格為特征的行為習性繫統。


    (4)以潛能為代表的深層能量繫統。


    誰在主宰員工的行為


    人做任何事情在大腦中都有一個“操縱者”,這個“操縱者”就是欲望,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動機。


    欲望是人的本性,它隨生而來,隨亡而去,是人對能給予自我以愉快或滿足的一切事物的擁有意識或願望,是人改造世界,從事一切活動,提升自我價值的根本動力,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通俗講,欲望是對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所產生的占有的想法。如人在饑餓時,就會對食物產生欲望;當看到別人因為成功而受到周圍人尊敬時,就會產生我也要努力成功的欲望。


    每個人都是一個欲望與滿足的循環體,舊的欲望得到滿足,新的欲望就會隨之而生,產生——滿足——再產生——再滿足,長此以往,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人幸福是因為欲望得到了滿足;人痛苦是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如果能把控自己的欲望,即擁有了管理自己的能力,將使你成為快樂與幸福的主人;能把控別人的欲望,你會擁有駕馭眾人力量的能力,將無往而不勝,成為不平凡的人。領導的根本目的是運用部屬的欲望,激發工作的動力,實現組織的目標。不會利用人的欲望,不了解部屬的欲望,領導將無從談起。領導者隻有清晰、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付諸學習與實踐的努力,掌握使用與控制他人欲望的能力,纔算真正具備了領導力。


    人如果沒有欲望,就不會產生積極主動的行為,即使是做也會應付了事。所以,我們就應該知道誰是欲望的主宰者。


    1.行為的動之源


    欲望產生的根源是心理需求的刺激。探討人的心理需求,離不開對人性本質的分析,即人格分析。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是人性原始、自然的生物性屬性,它使人產生滿足本能的衝動和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如饑餓、生氣、性欲、能動的自衛等。本我與生俱來,是基礎的人格構成要素,它隻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即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本我即原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不會受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的約束,它的要求是滿足欲望需求,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它的目標是求得自身的舒適、生存及繁衍。


    自我:屬於人格的有意識範疇,代表理性和機智,是人格的執行者。如出生後嬰兒的行為由本我構成,所有的衝動與欲望都是本能的、自然的;而自我是一個人出生之後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有了被某種規則制約的一面,這種規則要求自我的欲望應符合社會的行為規範,或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自我既堅持本我的欲望與衝動,以利其需求的滿足,又不讓本我與這些外在的規則發生衝突,壓抑本我的種種與外界不相符的衝動和欲望。同時,盡量將本我的盲目衝動、欲望導入社會認可的渠道,它堅持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屬性,它常以本我、自我的管制者身份出現,是“道德化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由“良心”和“理想”構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它遵循的原則是“完美原則”。


    通過對人格結構理論的學習,我們會得到這樣的共識:本我、自我、超我三種人格要素構成了人的完整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它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內含社會屬性的人格,與具有理想化屬性的超我與具有生物性屬性的本我,幾乎是永久對立的,但還會妥協於本我和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始終處於衝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於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繫;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並找到途徑滿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以促使“三我”人格的內部協調和均衡,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的順利進行。這三個“我”需要平衡,如果得不到平衡時則會產生心理異常,並通過行為表現到外界。


    對本我與自我的關繫,弗洛伊德先生做了一個形像的比喻:假如我們把人格比作一駕馬車,那麼就可以把本我比作是馬,把自我比作是馬車夫。馬是駕車者,會使馬車產生驅動力;馬車夫負責給馬指引、規範方向。沒有本我,車就沒有動力,無法運動;沒有自我,車就沒有了運動的方向,無法實現欲望想要達到的目標。


    分析人的性格,我們感覺到主導人的欲望的有三個動力繫統:一是使人直接產生欲望的本我動力繫統,隻要受到需要的刺激就會產生欲望;二是本我進行約束、規範的自我動力繫統;三是理想化的、完全社會屬性的超我導引動力繫統,它以社會的主流方向、他人的主流行為為理念,來影響自我,並通過自我約束本我的欲望。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欲望產生於需要對本我的刺激,欲望受自我的約束與規範;超我影響、導引自我,並通過自我使本我得到外界的制約。欲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欲望人會失去行動的動力,欲望的強弱影響著行動力的強弱。


    2.指揮人行為的繫統


    挖掘人行為的背後推手,解析人性的本質,不是把領導者都培養成心理學家,而是希望領導者能理解人性,掌握和使用這一工具,通過領導方式的改變,從內心深處去啟發部屬的需求,刺激本我的動力繫統,產生行動的欲望,實現積極主動。


    分析一下需要刺激。需要刺激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生物屬性類的刺激,如疼痛的刺激、味覺的刺激、饑渴的刺激、冷暖的刺激等;二是精神屬性類的刺激,如物質上的刺激(懲罰、獎勵)、語言上的刺激(批評、表揚)等。也許大家會有疑問,物質上的刺激怎麼算是精神屬性類的刺激呢?這裡所指的刺激,不是指懲罰或獎勵量上的刺激,而是這種刺激形式對人精神上的影響。


    對於這兩類刺激,人不管遇到哪一種,都會有本能的反應,都會產生索取、規避、反抗等欲望,並產生與之相關的行動。渴了會有喝水的欲望與行為;受到懲罰會有反抗、沮喪的欲望和行為;得到表揚和獎勵會產生愉悅的欲望和行為等。這兩種刺激所產生的欲望與行為,人並不是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在受到刺激後,需要表現什麼樣的行為,要經過自我的“審查”,經自我“審查”認為可以表現的,人纔會有行動。


    舉例來說:我被罰款100100如果本我沒有自我和超我的約束與監督,遇到刺激就會立即反應,其行為必然會出現一面倒的傾向,概括起來可以用兩個字來表示,即“自私”,一切以我為中心,滿意就做,不滿意的就不做或消極怠工。如果人沒有了本我,隻表現為自我和超我,那麼其行為就隻會表現出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社會屬性,一切以社會的需求為出發點。單純的如此表現,當然也不好,因為當人失去了本我時,也就沒有了欲望,更無法維持生命。這一現像告訴我們:啟發人的主動性,不能隻期望人依我們的要求(自我和超我的社會屬性)而工作,也需要本我(人的生物屬性)保持需求的欲望,隻有二者協調一致,纔能使人產生自發性的主動行為。因此,作為領導者應接納人性的自私屬性,承認“自私”是每個人的天性。同時,承認每個人的人性都有遵守規則、樂於奉獻的社會屬性,承認社會屬性的可塑性。至此,再遇見“人們為什麼都這麼自私”的問題,也就不足為怪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需求刺激是人欲望產生之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要想使人持續地產生動力,就必須使人不斷地產生需求刺激,但這種需求刺激所產生的欲望又必須受到節制,否則會走向自私的。領導者啟發人的主動性應從影響“自我”入手,如經常持續地向員工灌輸,什麼是企業倡導的行為;制定能給員工、企業帶來益處的雙贏制度,並加以大強度宣貫,使這些理念植入員工的“自我”本性之中,以節制本我提出的“無理欲望動力”,鼓動本我的“合理欲望動力”。人有欲望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領導者不能正確地面對員工的欲望,被本屬於人天性的自私欲望所困擾,甚至是被動地接受不合理的欲望或被其牽著鼻子走,領導力自然就不會得到高效能發揮了。


    第二節 員工的價值觀:“孤獨的心秤” 


    猶如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即使是在同等條件下的同一個問題,每個人對待的態度和評價也不會完全一樣,處理的方法自然也不會一樣;賦予同樣的任務,不同的人選擇完成的方式也不會完全相同;對一個人,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如此眾多的不同,原因是什麼呢?其實答案並不復雜,根本一點是每個人都有著一套自我獨有的價值觀、信念體繫,或者說有著自己思考問題的心智模式。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心智模式都具有性,這種性,即確定了人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性,正是這種異質特征,使人在“心裡”形成了一杆秤、一套對外界事物的評價標準。由於每個人標準的獨特性,我們暫且稱為“孤獨的心秤”吧。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管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彼得•聖吉教授認為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圖像、印像等。通俗理解,心智模式就是人觀察事物的角度、評價事物的標準、思考與處理事物的方式。


    價值觀同心智模式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一些人認為價值觀與心智模式是類同的概念,都是描述人處理問題、思考問題、評價問題的方式,角度與標準的心理理念或信念、觀點,隻不過國外有人喜歡用心智模式描述,而國內更多的人則習慣用人的價值觀來解釋。


    1.人為什麼會固執己見


    組織10個人,站在馬路邊,同時觀察過路的行人。客觀上講,這10個人都看到了同樣的事物,但當我們讓每個人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東西時,每個人所描述出來的景像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像,是因為人們總是透過自己的理念、觀點,即用自我的價值體繫標準來認知、解釋世界、解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認知活動中,人們隻關注自己想關注或喜歡關注的,價值觀的不同決定了其關注點的不同,當然就會出現類似於盲人摸像式的解釋了。因此,自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人自呱呱落地,有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感知功能那一刻,就開始了自我價值體繫的構建。如有了饑餓的感覺,就試著用各種動作來表達,開始是用蹬腿,也許是揮舞小手,當母親觀察到孩子的這一行為後,可能會認為孩子冷了或熱了,會用蓋被子或掀被的方法來解決;大人的行為與孩子的期望不一致時,他就會改變戰術,或改用哭的行為來重新表達。此時,母親因原有的方法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她又不清楚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於是也會改變方式,試著用喂奶的方法來解決。結果孩子解決了饑餓的需求,於是在孩子的大腦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哭能解決餓的問題,或者是形成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喫”的認識。


    當人看到周圍的某一個人,因穿著一件新式的衣服而受到他人的羨慕時,此人即會產生一種擁有的欲望或需要,於是他找到了有這件衣服的地方,當他試著去白拿,即會被趕出來,於是在他的大腦中產生了這樣一個感覺,要滿足自己的需求,白拿是行不通的,需要用錢,或用一種付出去交換。如此過程,他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個價值觀:有付出纔能得到回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即是人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人的價值觀是一個體繫,由眾多舉不勝舉的觀點組成,有些觀點與他人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還是不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觀點呢?這需要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因素進行分析。


    影響人價值觀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文化、習俗的影響。如人應孝敬父母、長輩,這是社會的文化要求,是眾人遵循的一個規則,人從能記事時,就受到這種教育,所以在其大腦中就形成了這樣的價值觀。如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觀點,經過長期的灌輸和熏陶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2)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家風,如同企業文化一樣,家風也可以叫家庭文化。這種文化影響著家庭每一個成員的價值觀,不同的家庭,其成員的價值觀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會有其家風的影子。


    (3)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學校,因校風不同,學生的價值觀也不會相同;不同的老師,因其價值觀的獨特性,其所帶的學生的價值觀也有與其的相似性,或受其影響,形成了有其價值觀影像的價值觀。


    (4)工作環境。它是指人工作所在的組織文化、直接領導者,對其價值觀的影響。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文化,如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創新;海爾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跟隨這些理念的是海爾一繫列的管理制度、流程等,這些制度中已經植入了海爾的理念,這些理念的長久熏陶,形成了海爾員工的特有的價值觀。


    (5)實踐經驗。實踐是對人的價值觀影響直接、巨大的因素,它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親身行為,通過親身的感受確立對一類事物的認知;另一部分是自己眼見的事物,雖然自己沒有接觸的經驗體會,但親眼見到的事實指導了認知此類事物的方法。


    對人的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如自我根據經驗的演繹或推理,夢中情景的啟示,從人以外的生物的認知體會等。


    對於不同的人,價值觀影響的因素有的相同,如社會文化、學校的某些教育、家風中的一些共同的東西等。但也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是不同的,如個人實踐,不可能人們遇到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的情景,會產生不一樣的實踐,決定了所產生的價值觀的不同。再者,家庭習俗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價值觀不同,都會使子女的價值觀,不同於其他家庭。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每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價值觀,這種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其對事物認知與處理方式的不同,這種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行為習慣。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來指責、疑惑別人與自己不同的想法,更無法判斷別人方法的對與錯。


    之所以要對人的價值觀進行分析,是想提醒我們,不要拒絕任何意見、建議、方法。對於工作中與部屬相左的意見、想法等,首先要在心理上接納,爾後纔是優劣分析,並進行建設性地引導。接納是一種尊重,引導是使尊重得到延續,在尊重中去工作,會讓人產生動力。


    矛盾來自何方?一是對自我利益的侵害;二是對真相的誤解;三是對事物認知的差異。對於種矛盾,往往無法化解,除非心甘情願;對於第二種矛盾,我們可以用溝通的方法加以解決;對於第三種矛盾,我們則可以通過正確理解價值觀差異性的原理來化解。


    2.你的員工能夠接納外來的信念


    世間萬物的廣博性,決定了人對世界的認知永遠是有限的。人的價值觀體繫繫統永遠不會完備,永遠處於增加和完善之中。人的大腦能量的未知性,證明了它還有大量的未開墾的“荒地”,在等待著開發和使用。有研究者認為: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以有學問的人為標準,其利用率也隻有不足10%,其餘大部分處於休眠狀態。還有研究者認為:人腦有98.5%的細胞處於休眠狀態,隻有1.5% 參加大腦的功能活動。即使人在30歲以後每天腦細胞以十萬個的速度死亡,這對於擁有150億個腦細胞的大腦來說,其可以使用的容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對這一觀點,有些人認同,有些人反對,但不管是反對者還是認同者,僅僅是對其具備數值量的疑惑,對大腦的巨大潛能卻有著共同的認識。


    人腦的巨大空間,人價值觀的可塑性,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人的大腦還有餘地,為何不加以利用,植入我們想要的價值觀呢?


    不必急於回答如何植入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要植入我們的價值觀。


    人有一種本性:不願意被改變,但會願意自己改變。不願意被改變,說明被改變是自己的價值觀還沒有認同的情況下,強迫自己產生認可行為,此種情境下的行為一定不會主動,即不會產生價值觀認同情況下的高效能;願意自己改變,是當前的事物得到了自我價值觀的認同,這種認同的自主性,決定了其行為的主動性。


    領導力是什麼?西方領導力大師約翰·麥克斯威爾(John Maxwell)博士認為:領導力是影響他人的一種能力。為什麼你能實施對他人的影響?簡要回答是你能為其帶來或幫助其價值得到提升。由此,我們會產生這樣一個共識:領導者的核心職能之一是為他人增加價值。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是一個主動幫助下屬成長進步的人,一定是一個具備幫助下屬成長進步能力和魄力的人。正是其給他人的“益處”,纔換得別人的尊重與敬仰,從而心甘情願地受影響。所以,領導者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幫助他人增長價值。


    人如何纔能提升自己的價值?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並不容易。有人說提高技術水平,還有人說多學習知識,也有人說多做事情……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還不能算是提升價值的根本方法,根本的途徑是改變價值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是人增加價值的倍增器,所以有人提出了“態度決定成敗”的觀點。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普遍把自己創業的艱辛誇大了,很多想創業的人,聽到創業會這麼艱難,就知難而退了。


    作為心理繫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發現。這種現像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這本書果然鼓舞了許多人,他們不再認為創業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他們感覺到: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正是這一觀念的轉變,韓國的創業大潮一湧而起。


    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纔變得難。這是一種態度,改變它會使事物的難易程度得到改變。領導者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關鍵是做好對部屬的啟發、引導,這種啟發引導不僅僅是業務、技術上的幫助,更多的是價值理念上的改變和灌輸。


    人的價值體繫永遠不會完整,這種不完整,很多不是自己能充實的,因為社會高度復雜的分工,人自我不可能完整地觀察事物,隻能是盯著身邊熟悉的“片斷”;社會極快速的變革,人也隻能跟隨極小部分人的腳步,而大多數觀念會滯後於事物的發展;再加之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身份、工作、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使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價值觀體繫。此時,充實與更新組織成員的價值觀的任務,就落到了領導者的身上,這給了我們向其灌輸組織所需價值觀的機會,好好地利用人價值體繫的不完整性,充分開墾這片“荒野”,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呢?


    3.兩面三刀有時非有意為之


    領導者常常會遇到“陽奉陰違”“兩面三刀”“講一套,做一套”的人,對此,一般人會給其下一個結論:道德敗壞或品行不端。真的是這樣嗎?


    類似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人確實在品德上如此;另一種是當時認可了你的觀點或理念,但轉過頭後又感覺到你的觀點、理念有不妥之處,而改用其他。類人無須多論。第二類人則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現像,承認你的觀點,是因為其思維與信念與你思維與信念的比對沒有完整進行,而出現的臨時認同。當其冷靜分析並與自我價值繫統進行深入比對後,發現了當時的認同是“錯誤”的,就會做出行為上的調整。


    人們常戲問:假如你和你的愛人還有老母親乘船出海,可是遇到風暴船翻了,三人全部落水。假如你隻能救一個人,你是救你的母親還是愛人?一般當著很多人的面問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回答救母親,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有一部分回答救母親的人會放棄原來的想法,去救愛人,這是為什麼呢?也就是真正的認同,與被迫性認同經過自我觀念的博弈後,由迫於社會認同向實施真實的自我認同的轉變。


    4.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誤導


    在求證問題上,人們比較推崇的一句話:“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這不一定是真理。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斷糧七日,連野菜也喫不上,隻好在大白天睡覺。顏回討來一點米,把它放在鍋裡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飯喫。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喫飯。孔子裝著什麼也沒看見的樣子說:“剛纔我夢見祖先,要我把干淨的飯食送給他們。”顏回連忙說:“不行,剛纔有灰塵掉進鍋裡了,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可惜,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喫了。”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啊!”孔子從自己的“誤判”中得到啟示,立刻進行反省,這說明孔子具備一種觀念: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正確判斷一件事,都是很不容易的,不能輕易地把自己的“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作為結論。


    領導者會面對很多對人定論的問題,這是需要慎重而為的事情,一旦判斷失誤,將會對他人產生很大的傷害。因此,凡遇此類問題,一定要經過多方的求證,方可評定。如工作中我們看到某某人非常賣力,而某某人似乎並不專心,能據此而論嗎?難說。通常情況下,笨人的努力往往是容易看到的,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纔能將事情做完;而聰明人往往看不到其努力,因為他們看似玩的時候就已經把事情做完了。


    人的價值觀決定了觀察事物的視角,它指導著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它把我們的推理理解為客觀事實。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但並不是說不能改變,隻是要有確切的證明與實證,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做出更新。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