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指數型組織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1435-2080
    【優惠價】
    897-1300
    【作者】 加薩利姆·伊斯梅爾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組織學 
    【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739076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3907646
    作者:[加]薩利姆·伊斯梅爾

    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9月 

        
        
    "

    編輯推薦

    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和全球大使薩利姆伊斯梅爾經典力作!


    英文版一經出版,《指數型組織》就獲得了當年美國亞馬遜網站8分的高評分(滿分5分),成為商業書中的佼佼者,並被Frost & Sullivan公司評為年度蕞佳商業圖書。


    指數型組織是面向互聯網社會和共享經濟時代的蕞新組織範式,它將顛覆傳統產權意識和科層制框架,以更靈活、更精簡、更具創業精神的組織形式,整合全球的資源並實現急速的增長,這是中國企業進一步屹立全球競爭前列的選擇。


    一種被稱為“指數型組織”的未來組織形態正席卷而來,如果你沒能正確理解它、應對它,並蕞終成為它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它摧毀!


    海爾集團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天圖投資創始合伙人、CEO馮衛東,X大獎基金會創始人、暢銷書《未來呼嘯而來》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未來學家、思想家、奇點大學創始人兼校長雷·庫茲韋爾,德勤領先創新中心聯合董事長約翰·哈格爾三世重磅推薦。


    企業高管和CEO應對指數化時代的書!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以信息為基礎的發展環境已經為世界帶來根本性顛覆,而傳統企業卻仍不知變通,固守著線性思維,在線性增長模式中自嘗苦果。富有遠見的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和全球大使薩利姆·伊斯梅爾,聯合美國知名科技新聞記者邁克爾·馬隆和比荷盧奇點大學創始人尤裡 · 範吉斯特從根本上給出了能讓現代企業在劇變中實現10倍速增長的未來指南——成為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和線性組織相比,優勢在哪裡?
    如何判斷自己的組織是不是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有何特點,如何幫助企業實現10倍速增長?
    如何從零開始創建指數型組織?
    如何讓自己的組織轉變成指數型組織?
    作為公司的普通員工,指數型思維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以信息為基礎的發展環境已經為世界帶來根本性顛覆,而傳統企業卻仍不知變通,固守著線性思維,在線性增長模式中自嘗苦果。富有遠見的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和全球大使薩利姆·伊斯梅爾,聯合美國知名科技新聞記者邁克爾·馬隆和比荷盧奇點大學創始人尤裡 · 範吉斯特從根本上給出了能讓現代企業在劇變中實現10倍速增長的未來指南——成為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和線性組織相比,優勢在哪裡?


    如何判斷自己的組織是不是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有何特點,如何幫助企業實現10倍速增長?


    如何從零開始創建指數型組織?


    如何讓自己的組織轉變成指數型組織?


    作為公司的普通員工,指數型思維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指數型組織》一書中。一套指數商測試題,讓你擁有識別指數型組織的慧眼;大量的案例研究,真實的商業實踐結果證明指數型組織是以信息為基礎的指數化時代的新組織範式,也是組織得以突破自身界限、不斷向外擴張的指數級增長範式;11個指數型組織的蕞強屬性,讓組織的指數級增長曲線顯而易見;12個關鍵步驟,助你剖析業務、識別潛在增長領域,發揮影響力與創造力,走上“指數化”之路。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實現技術的成倍增長,現在該學習如何讓組織成倍增長了。”指數型組織是組織的未來形態,擁有指數型思維的人也將擁抱未來。你準備好進入指數型組織的世界了嗎?

    作者簡介

     


    薩利姆·伊斯梅爾


    技術戰略家。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和全球大使,並親任奇點大學蕞初幾個項目的負責人。X大獎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ExO Works和OpenExO創始人和董事長,旨在幫助組織進行商業轉型。


    曾與多位朋友聯合創立了PubSubConcepts 、Angstro等公司,後者被谷歌收購。


    2003年入選克萊恩紐約商業周刊(Crain's New York Business)“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名單。



    邁克爾·馬隆



    • 美國知名科技新聞記者,多年從事關於硅谷和高科技領域的報道工作,在硅谷科技行業頗具影響力,被業界稱為“為硅谷寫密傳的人”。

    • 曾是全球發行量蕞大的商業科技雜志《福布斯》雜志科技版的主編,同時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撰稿。


    暢銷書作家,著有多部頗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多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



    尤裡 · 範吉斯特



    • 比荷盧奇點大學創始人,開辦了自 2010年奇點 大學成立以後第一個美國總部以外的全球分支機 構——比荷盧奇點大學。

    •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戰略管理與市場營銷 碩士。多年來,主要從技術、戰略、創新、組織和 數字化等方面幫助組織領\\導者和機構學習指數型 思維, 並實現企業轉型與創新。

    目錄
    指數商測試 你所在公司的指數商是多少?
    推薦序 制勝未來的指數型組織
    中文版序 擁抱指數型組織的思維方式
    引言 指數型組織,撬動世界的新杠杆

    第一部分 指數型組織的前世今生
    第1章 顛覆一切的信息技術
    智能手機的指數級發展  
    完成基因測序需要 700 年嗎  
    加速回報定律,信息技術發展新範式  
    一切都將被顛覆 
    為什麼諾基亞收購 Navteq,而谷歌收購Waze
    線性的諾基亞 VS 指數的谷歌  
    線性思維造就線性組織  

    指數商測試  你所在公司的指數商是多少?


    推薦序          制勝未來的指數型組織


    中文版序      擁抱指數型組織的思維方式


    引言              指數型組織,撬動世界的新杠杆


     


    第一部分 指數型組織的前世今生


    第1章    顛覆一切的信息技術    


    智能手機的指數級發展  


           完成基因測序需要 700 年嗎  


           加速回報定律,信息技術發展新範式  


            一切都將被顛覆 



    •  為什麼諾基亞收購 Navteq,而谷歌收購Waze


    線性的諾基亞 VS 指數的谷歌  


    線性思維造就線性組織  


    指數型組織是最有希望的組織


     



    • 指數型組織的11個最強屬性

    •   宏大變革目標,指數型組織的最重要屬性


    指數型組織的宏大變革目標  


    宏大變革目標是一種競爭優勢



    •   指數型組織的5大外部屬性(SCALE)


    外部屬性 1:隨需隨聘的員工  


    外部屬性 2:社群與大眾  


    外部屬性 3:算法  


    外部屬性 4:杠杆資產  


    外部屬性 5:參與  


    激情和目標



    •  指數型組織的5大內部屬性(IDEAS)


    內部屬性 1:用戶界面  


    內部屬性 2:儀表盤  


    內部屬性 3:實驗  


    內部屬性 4:自治  


    內部屬性 5:社交技術  


    線性組織與指數型組織的比較


    第6章   指數型組織形成的9大驅動因素


    因素 1:信息讓一切變得越來越快  


    因素 2:“去貨幣化”勢不可當  


    因素 3:“顛覆”已成新常態  


    因素 4:“專家”不再值得信賴  


    因素 5:5 年計劃過時了  


    因素 6:小公司的優勢更大  


    因素 7:租賃取代擁有  


    因素 8:信賴勝於控制,開放勝於封閉  


    因素 9:一切皆可測量和知曉 


     


    第三部分 如何創建指數型組織


    第7章   創建指數型組織的關鍵步驟


    指數型組織,成功創業公司的典型特征  


    創建指數型組織的 12 個關鍵步驟  


     BlaBlaCar,一家運轉良好的指數型組織  


    建立企業指數型組織應該注意什麼



    •  中型公司如何獲得指數級成長


    TED,20 億人次觀看的思想論壇  


    GitHub,600 萬開發者的開源社區  


    叢林狼物流,成長最快的物流公司


    玫瑰園設計公司,最具創新能力的“夢想工廠”


    GTG 資本合伙人,成功實施目標與關鍵成果評價法的典範  


     GoPro,5 年實現 50 倍速增長



    •  大型公司向指數型組織靠攏的4大策略


    策略 1:改變領導層  


    策略 2:結盟、投資或收購  


    策略 3:顛覆(X)  


    策略 4:打造“精簡版”指數型組織



    • 大型公司的“指數化”之路


     可口可樂,指數級跳躍  


    海爾,“開放創新”助其越飛越高  


    小米,“米粉”成就的手機巨人  


    《衛報》,顛覆自我的新媒體  


    通用電氣,借助指數型創業公司實現擴張  


    亞馬遜,“好點子”備受呵護  


    美捷步,獨特文化造就的電商  


    加拿大直銷銀行,高度自治的銀行  


    谷歌創投,近乎完美的指數型組織  


    與大眾一同成長


    第11章   “首席指數官”的誕生


    “指數化”的神奇力量  


    改變未來的突破性技術 


    CXO 的指數人生  


    首席指數官,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作崗位


    結語        指數型組織,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後記


    譯者後記

    前言
    指數型組織,撬動世界的新杠杆

    這種穩定、超常,堪稱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讓研究了這一現像30年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得出了以下4點重要的觀察結論:

    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集成電路中發現的成倍增長定律適用於任何信息技術。庫茲韋爾將其稱為加速回報定律(Law ofAccelerating Returns),並指出計算能力的倍增規律可以一直追溯到1900年,遠遠早於摩爾最初發表該定律的時間。
    為這一現像提供驅動力的是信息。當任何領域、專業、技術或產業能活用信息,並得到信息流的助力時,其性價比的增長就能實現每年翻一番。
    一旦這種倍增規律開始成形就不會終結。我們會用目前的計算機設計出更快的計算機,接著再用後者設計比之更快的計算機,以此類推。

    指數型組織,撬動世界的新杠杆


    銥星悲劇,線性思維的苦果


    20世紀80年代末,摩托羅拉公司分離出了一家名為銥星(Iridium)的公司,這一舉動被業界普遍看好,認為是一次掌控羽翼未豐的手機產業的前瞻性戰略布局。摩托羅拉搶在所有人之前意識到,盡管昂貴的移動電話解決方案在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中心地區的實現難度較小,但到了大型城市的外圍地區,就沒有什麼同樣可行的方案,更遑論農村地區了。摩托羅拉通過計算發現,手機信號塔的高昂成本,每座大約為1,且不包含頻段利用率的限制和生產磚頭般大小的手持設備的不菲開銷,這使得手機信號的大面積覆蓋成為得不償失的買賣。


    不過,沒過多久,一種變化更大、利潤更高的解決方案就出現了:一個由77顆衛星素周期表中的第素)組成的近地軌道繫統將覆蓋整個地球,一勞永逸地提供移動電話通信服務。從此,地區就不再是什麼局限了。摩托羅拉還得出結論:在各個發達國家裡,隻要有100萬人肯花30買一部衛星電話,再加上每分的使用費,那麼這個衛星網絡就能很快盈利。


    當然了,我們現在都知道,銥星最終在耗費了投資人5的成本之後就宣告徹底失敗。事實上,在部署尚未完成之前,這個衛星繫統的失敗就已成定局,注定成為技術創新的最大受害者。


    銥星的失敗背後存在多個原因。就在該公司發射這些衛星的過程中,手機信號塔的建設成本在逐步降低,而網絡速度也發生了數量級上的提升,手持設備更是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公正地講,銥星絕非錯估形勢的唯一一方,其競爭對手奧德賽(Odyssey)和全球星(Globalstar)也都犯下了相同的根本性錯誤。實際上,由於一著不慎,錯誤地認為技術的創新無法跟上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投資人的100到頭來都打了水漂。


    據在2000年收購銥星的主要人物丹·科盧西(Dan Colussy)所言,這次慘敗的一個原因就是該公司不願意調整商業期望。“銥星的商業計劃在該繫統開始運營的12年前就已注定會失敗。”他回憶道。這個時間跨度太大了,大到你根本不可能預測當衛星繫統終於部署完畢時數字通信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此,我們將其稱為“銥星悲劇”(Iridium Moment),即使用線性的工具和過時的趨勢來預測加速變化的未來。


     


    歡迎來到指數型組織的新世界。在這裡,無論是歷史也好、規模也好、名氣也好,甚至是目前的銷售額也好,都無法保證你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柯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你在這裡可以創立一個前途無量、發展又好又快的組織,你可以享受到的成功,即指數型的成功,是過去根本無法想像的。而且,這一切都不需要多麼充沛的資源和時間。


    我們已步入1級別的創業公司時代,而再過不久,又將會是公司的時代,彼時,最優秀的公司和產業將會以近乎閃電般的速度成長。如果你還沒有過渡到指數型組織,那麼你不僅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競爭對手越跑越遠,而且,就像柯達一樣,你會以令人絕望的速度退出歷史舞臺。


    2011年,巴布森商學院做出預測稱,在現有的《財富》500強公司中,有40%都將在10年之內消亡。耶魯大學的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則估計,標準普爾指數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壽命已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降低到了如今的15年。由於這些巨型公司在面對利用社群、數據挖掘、合成生物學和機器人學等指數型技術的新生代公司時,不僅被迫與之正面競爭,而且還幾乎總在一夜之間一敗塗地,所以這一時間還將在未來進一步縮短。正如谷歌的崛起所預示的那樣,這些新型公司的創始者將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


     


    新發現:組織擴張的“摩爾定律”


    在有據可查的歷史中,社會生產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其人力資源的函數:成年男性和女性負責狩獵、采集和建造,而兒童則負責幫忙。如果為收獲谷物或者狩獵的任務加派一倍的人手,那麼社會的產出就能提高一倍。


    後來,人類開始馴養牲畜,例如牛和馬,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產出。但是,這個等式依然保持著線性。雙倍的牲畜就意味著雙倍的產出。


    當資本主義市場開始成形,工業時代的黎明到來時,產出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躍升。現在,單個個體就能操作相當於10匹馬或100個勞工的勞動力的機器。運輸乃至分配的速度在增長了一倍之後,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三倍的躍升。


    產出的增長為許多人帶來了繁榮,並最終使生活品質發生了多方面的提高。從18世紀末期開始延續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相互合作的成果,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一倍,而地球上每個國家的人均財富淨值更是增加了兩倍之多。


    在人類生產力增長的這一最新階段,限制增長的因素已從人類或動物的數量轉變成了機器的數量和投入的資本。將工廠的數量增加一倍就意味著產出將提高一倍。公司已變得越來越龐大,成了如今的全球性企業。規模的膨脹帶來了全球影響力的提高,也讓公司更有機會成為行業霸主,並最終取得持久而豐碩的盈利和成功。


    但是,這樣的增長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一般來說,也必須有極其龐大的資本投入。這一切都是代價高昂的,而且大規模招聘所帶來的麻煩和設計、制造、分銷新設備所遇到的困難也讓公司的戰線一拖就是好幾年。首席執行官和管理人員時常會像銥星一樣將公司當作“賭注”,押在需要,甚至幾巨額資本投入的新戰略方向上。好幾年內都不可能看到回報的投資對於制藥、航空、汽車和能源公司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盡管這樣做也是可行的,但絕非最佳方案。它將過多的金錢和有價值的人纔限制在了跨年代的項目中,而且往往在遭遇失敗之前,沒人知道這些項目有多大的成功可能。這種方案造成了驚人的浪費,不僅失去了追求其他戰略的潛力,而且還失去了為人類造福的機會。這樣的情況是不可持續,也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當21世紀的人類所面臨的挑戰都需要竭盡我們所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時候。一定有一種方法能更好地管理我們自己。既然我們已學會如何規劃技術發展,那麼現在我們就該學會如何規劃組織的發展。這個新時代急需一種新的方法來建立新企業、提高成功的概率,以及應對眼前的挑戰。


    這個方法就是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撬動世界的新杠杆


    讓我們從指數型組織的定義說起:


    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不同於使用人海戰術或大型實體工廠的傳統組織,指數型組織的建立根基是信息技術,將原本的實體去物質化,轉變成需求最大的數字世界中的東西。


    這種數字化的轉變發生在你目所能及的每一個角落:2012年,全美93%的交易都是數字的;像尼康這樣的實體設備公司生產的照相機正在迅速地被智能手機上的攝像頭取代;地圖制造商被麥哲倫GPS繫統替代,而後者又被智能手機中的傳感器取代;書籍和音樂收藏已轉變成了手機和電子書上的應用。類似地,中國的零售商店正被崛起的電子商務科技巨頭阿裡巴巴取代,大學則受到了像edX和Coursera這樣的慕課的圍攻,而特斯拉S已經跳出了汽車的圈子,成為一臺有輪子的計算機。


    在60年的時間裡,我們見證了摩爾定律的效力。簡單地說,就是每18個月,計算能力的性價比就會大約翻一番。在1971年,普通的電路板還隻能搭載200個芯片,而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如今我們已能在相同大小的物理空間中實現百萬兆的計算能力了(見圖0-2)。



    這種穩定、超常,堪稱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讓研究了這一現像30年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得出了以下4點重要的觀察結論:


     



    • 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集成電路中發現的成倍增長定律適用於任何信息技術。庫茲韋爾將其稱為加速回報定律(Law ofAccelerating Returns),並指出計算能力的倍增規律可以一直追溯到1900年,遠遠早於摩爾最初發表該定律的時間。

    • 為這一現像提供驅動力的是信息。當任何領域、專業、技術或產業能活用信息,並得到信息流的助力時,其性價比的增長就能實現每年翻一番。

    • 一旦這種倍增規律開始成形就不會終結。我們會用目前的計算機設計出更快的計算機,接著再用後者設計比之更快的計算機,以此類推。

    • 當代社會經濟領域的幾項關鍵技術都能活用信息,因此也遵循著相同的發展軌跡。這些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學、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醫學、神經科學、數據科學、3D打印、納米技術等。


     


    在人類歷史中,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技術在以如此快的速度發展。既然我們已將信息融入身邊的一切事物中,那麼庫茲韋爾的加速回報定律的效應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如此,當這些技術出現交集時,例如利用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算法來分析癌癥的跡像,創新的步伐將會得到進一步加速。每一次交彙都會給這個等式增加一個新的乘數。


    阿基米德有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簡言之,人類現在得到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根杠杆。


    庫茲韋爾的加速回報定律和很久以前的摩爾定律突破了半導體世界的局限,已在過去的50年裡讓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到了現在,指數型組織這個人類文化和企業的加速現像的最新代表,正在徹底改寫商業和現代生活的許多其他方面,並以野火燎原之勢迅速將“線性組織”的舊世界遠遠甩在後面。那些未能改旗易幟的企業將很快與銥星、柯達、寶麗來、諾基亞、飛歌、百視達,以及許多其他沒能適應高速技術變化的輝煌一時的龍頭企業一起,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會介紹指數型組織的幾個關鍵的內外部屬性,包括其設計、交流渠道、決策協議、信息基礎設施、管理、哲學和生命周期。我們將探索指數型組織在戰略、結構、文化、流程、運營、繫統、人員和關鍵性能指標等方面的獨特之處。我們還會探討宏大變革目標(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為何對公司而言至關重要。接著,我們會了解如何建立一家指數型的創業公司,如何在中等規模的公司裡實踐指數型組織方法,以及如何為大型組織量身定制改變方案。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寫一本理論教科書,而是為讀者提供手把手的指南,講解指數型組織的創立和維護。我們會站在貼近現實且客觀實際的立場上,討論如何組織一家企業,使之有能力在當今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盡管我們提出的一些思想可能讓你覺得聞所未聞,但其實它們早在10年乃至更久以前就已經隱約存在了。2009年,我們第一次發現了指數型組織範式的雛形,而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裡,我們又注意到了多個遵循這一具體模式的新組織。2011年,未來學家保羅·薩佛(Paul Saffo)


    建議本書作者伊斯梅爾提筆,而我們已對指數型組織模式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 回顧了60部經典的創新管理著作,它們的作者包括約翰·哈格爾(John Hagel)、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埃裡克·萊斯(Eric Ries)、加裡·哈默(Gary Hamel)、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金偉燦(W.Chan Kim)、裡德·霍夫曼〇1(Reid Hoffman)和邁克爾·庫斯瑪諾(Michael Cusomano)。

    • 依照我們的調查和框架采訪了《財富》200強企業中數十家的首席執行官。采訪或研究了90位頂尖企業家和夢想家,其中包括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克裡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保羅·薩佛、菲利普·羅斯戴爾(Philip Rosedale)、阿裡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和史蒂夫·尤爾韋松(Steve Jurvetson)。

    • 調查了世界範圍內100家增長速度最快且最成功的創業公司的特點,包括獨角獸俱樂部(Unicorn Club)的成員,從而弄清楚了這些公司借以實現成倍增長的共同點。

    • 回顧和搜集了奇點大學核心教職成員對於各自所在領域前沿中的加速現像和可能對組織設計帶來何種影響的演講和關鍵性的見解。


     


    我們不敢吹噓已找出了所有答案,但根據我們並不成熟的經驗,在這個充滿創新與競爭、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相信我們可以為管理團隊帶來重要結論,幫你剖析這個新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責任。即便我們無法保證你獲得成功,也至少能讓你走上正軌,掌握新的遊戲規則。有了這兩項優勢,再配合你自身的主動性,就會讓你有更大的機會在指數型組織的新世界裡成為贏家。

    媒體評論
    指數型組織,企業皆向往之,因它在同行中一騎絕塵。但要成為此類組織卻不易,因為必須將成功的自閉體繫顛覆為生態圈平臺,將成熟的線性管理模式轉型為非線性……《指數型組織》為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
    ——張瑞敏 海爾集團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

    指數型組織是面向互聯網社會和共享經濟時代的最新組織範式,它將顛覆傳統產權意識和科層制框架,以更靈活、更精簡、更具創業精神的組織形式 高效整合全球的資源並實現急速的增長,這是中國企業進一步屹立全球競爭前列的最佳選擇。
    ——陳勁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指數型組織,企業皆向往之,因它在同行中一騎絕塵。但要成為此類組織卻不易,因為必須將成功的自閉體繫顛覆為生態圈平臺,將成熟的線性管理模式轉型為非線性……《指數型組織》為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


    ——張瑞敏 海爾集團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


     


    指數型組織是面向互聯網社會和共享經濟時代的最新組織範式,它將顛覆傳統產權意識和科層制框架,以更靈活、更精簡、更具創業精神的組織形式 高效整合全球的資源並實現急速的增長,這是中國企業進一步屹立全球競爭前列的最佳選擇。


    ——陳勁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指數型組織的出現是因為企業需要在一個嶄新的世界裡競爭,這個新世界包含了社交媒體、全球寬帶、雲計算、大數據和3D打印。如果不能以10倍速超越對手的步伐前進,等待企業的就是死亡。作者進一步認為,指數型組織不僅構成了未來企業   的組織形態,甚至非營利性組織和政府也都需要向這個方向靠攏。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指數型組織》的作者來自奇點大學,書中繫統講述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突破管理瓶頸,打造高成長組織,這本書是準備進入擴張期的創業者書籍之一。比起日陷窠臼的商學院課程,這本書所呈現的思維方式充滿了實用性,它不僅適用於創始人和CEO,同時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路線圖和生存指南。


    ——馮衛東 天圖投資創始合伙人、CEO


     


    《指數型組織》不僅適合CEO和企業家閱讀,對於面向未來的公司高管來說,這本書更是公司發展的路線圖和生存指南!現在,一種被稱為“指數型組織”的新型機構正席卷而來,如果你沒能正確理解它、應對它,並最終成為它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它摧毀!


    ——彼得·戴曼迪斯  X大獎基金會創始人、暢銷書《未來呼嘯而來》作者


     


    指數級技術正在重塑最佳商業實踐,而且改變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果你對此感興趣的話,《指數型組織》就是你的書。


    ——·庫茲韋爾 未來學家、思想家、奇點大學創始人兼校長


     


    薩利姆·伊斯梅爾對組織的未來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與廣大讀者分享了他關於指數型組織的深刻見解。這種新型組織的特性全面涵蓋了公司的戰略、結構、文化、流程和繫統。《指數型組織》是關於未來組織形態的一部傑作!


    ——約翰 · 哈格爾三世 德勤領先創新中心聯合董事長、暢銷書《拉動力》作者

    在線試讀

    宏大變革目標,指數型組織的最重要屬性


     


    指數型組織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Quirky的目標是“讓發明觸手可及”,奇點大學的目標是“為10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足夠鼓舞人心的宏大變革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優勢,它會激勵人們創造出自身的社區、群體和文化。


     


    指數型組織的宏大變革目標


    現在的公司總是自詡能比以前的公司更快地在市場中推出產品和服務。它們的年度報告、廣告和路演無不大肆吹噓自己如何萬能、如何加速了供應鏈、如何縮短了認可周期,以及如何改進了銷售渠道。


    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時下一般的快速消費品行業(Consumer Packaged Goods,簡稱CPG)的公司平均需要耗費253天時間,纔能完成一個新產品從發明到擺上零售商貨架的周期。而無論事實如何,這已經可以算是“突飛猛進”了。


    我們來看看Quirky,這是一家同屬於快速消費品行業的指數型組織先鋒。而像上面這樣的周期,它隻需29天就能完成。就在短短29天內,一個剛剛萌生的想法就會變成你家門口的沃爾瑪裡銷售的商品了。


    傳統的汽車公司約需3纔能將一款新車型推向市場,而本地汽車公司這個指數型組織卻能用區區30做到相同的事情。盡管二者的生產規模不能同日而語,但本地汽車公司在這方面確實實現了1 000倍的突破。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愛彼迎,這家公司打的是用戶閑置床鋪的主意。創立於2008年的愛彼迎目前擁有1 324名員工,經營著33 000座城市裡的50萬筆租賃信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絲毫沒有實體資產的愛彼迎卻擁有接近10的估值。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擁有45 000名員工和549處地產的凱悅酒店(Hyatt Hotels)。而且,比起發展相對較為平緩的凱悅,愛彼迎每晚租出去的房間數量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見圖3-1)。類似的,被稱為“汽車界愛彼迎”的優步的估值也達到了17。優步的業務是將私人汽車轉變成出租車。和愛彼迎一樣,優步沒有資產,沒有多少員工,但也正以指數級速度成長。



    如果這幾的估值在你眼裡已司空見慣,那麼不妨再回頭仔細看看,不過這一次請提醒自己,這些指數型組織成立時間都不滿6年。


    和我們在第2章中提到的Waze一樣,指數型組織能實現如此誇張的擴張速度,得益於兩個關鍵性的驅動因素。第一個要素是,公司產品在某個方面運用了信息,因此,根據摩爾定律,它就能吸納信息增長的成倍加速特性。


    第二個要素是,由於信息在本質上是流動的,所以那些面向用戶、粉絲、合作方或普通大眾的大型商業功能都可以被轉移到組織外部。


    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指數型組織的幾個主要特性。根據對在過去6年裡全球範圍內成長速度最快的100家創業公司的研究,我們找出了所有指數型組織的共同特點。宏大變革目標(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10個屬性,均反映出了這些公司得以實現指數級增長的內部屬性和外部屬性。我們將5個外部屬性按首字母縮寫為SCALE〇1,5個內部屬性則縮寫為IDEAS〇2。雖然並不是每一個指數型組織都具備全部10個屬性,但其具備的屬性越多,擴張速度就可能越快。我們的研究表明,隻有在上述屬性中達到了至少4個,纔有被稱為指數型組織的資格。


    在本章中,我們會探討宏大變革目標。在下面兩章中,我們會研究組成SCALE的5個外部屬性和組成IDEAS的5個內部屬性(見圖3-2)



     


    宏大變革目標是一種競爭優勢


    指數型組織都野心勃勃,這幾乎是個必然規律。其背後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家公司的眼界很窄,那它就不太可能會追求能實現高速增長的商業戰略。即便這家公司誤打誤撞地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增長速度,其業務規模也會很快與其商業模式脫節,並導致公司迷失方向。因此,指數型組織必須高瞻遠矚。


    這就是當我們在研究現有的指數型組織的定位宣言時,會看到許多放到幾年前會被貼上“狂妄自大”標簽的口號的原因:


     



    • TED:值得傳播的思想。

    • 谷歌:管理全世界的信息。

    • X大獎基金會:為人類的福祉帶來本質性的突破。

    • Quirky:讓發明觸手可及。

    • 奇點大學:為10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乍看起來,這些聲明似乎都有趕時髦之嫌,因為近些年來,把公司的口號改得更加簡短、明了和意涵廣泛已成為一種趨勢。但細細品味後你會發現,上面的每一句話同時也透露著壯志豪情。沒有一句說的是這家公司在做什麼,而都是在說它想要實現什麼。這些願望也都不是具體的,更不涉及技術細節;相反,它們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組織內部和外部的人,抓住他們的心靈和思想,甚至是想像力和志向。


    接著,這就成了宏大變革目標,即一個組織崇高而熱切的目標。我們所知的每一個指數型組織都有這樣的目標。有的立志要改變地球,有的則想要改變某個產業。根本性的轉變是主旋律的轉變。老一輩的公司可能在做出此類宣言時有所顧忌,但如今的指數型組織卻能真誠而自信地宣布自己的志向,致力於將奇跡帶入現實。就連身處規模相對較小的市場中的公司也能“立宏大變革目標之志”。舉個例剃須俱樂部(Dollar Shave Club)就正在改變剃須業,其口號是“每”。


    需要指出的一個重點是,宏大變革目標並非什麼任務宣言。我們來看看思科的任務宣言,它一點兒都談不上鼓舞人心或心懷壯志。思科的任務宣言是:“通過為我們的客戶、員工、投資人和生意伙伴創造史無前例的價值和機會,塑造互聯網的未來。”盡管這其中有目標,也算得上宏大,但顯然談不上什麼變革。


    不僅如此,同樣的宣言可以直接套用在至少十幾家互聯網公司身上。如果讓我們來為思科設計宏大變革目標,那麼很可能是類似於這樣的:“隨時隨地,連接你我,連接一切。”你看,這是不是感覺激動人心了呢?


     


    適當的宏大變革目標所帶來的重要效果就是它能產生一種文化運動,即約翰·哈格爾和約翰·西利·布朗所說的“拉動力”(Power of Pull)。也就是說,足夠鼓舞人心的宏大變革目標會圍繞著指數型組織建立起一個社群,這個社群會自我發展,最終創造出自身的組織、群體和文化。你見過蘋果專賣店門口排隊的長龍嗎?見過報名參加TED年度大會的候補名單嗎?指數型組織都擁有自發形成的生態繫統。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鐘愛,讓這些產品和服務從核心組織中被抽離了出來,客戶構造出獨立的圈子,衍生出營銷和支持服務,甚至還能擔當設計和制造的任務。以iPhone為例:在無窮無盡的配件產品和數百萬由用戶編制的應用程序面前,蘋果公司還能算是iPhone的所有者嗎?


    這種由宏大變革目標激發的文化轉變又會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它將團隊的關注焦點從內部政治轉向了外部影響。大多數當代的大型公司都更關注內部,因此往往減弱了與市場和顧客的聯繫,而與外部的接觸最多隻有一些生硬而獃板的市場調查和討論會。在這個時刻發生巨變的世界裡,這將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觀念。現代企業必須始終將目光朝向外部,而且不能僅僅盯著高速發展的技術或競爭威脅。如果你在谷歌工作,那麼就需要像該公司的口號一樣一直問自己:“我該如何更好地管理全世界的信息呢?”而在奇點大學,每當遇到轉折點時,我們都會捫心自問:“這能否給10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一個不錯的宏大變革目標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其中的目標。參照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目標必須解答下面兩個關鍵性的“為什麼”:


     



    • 為什麼這是可行的?

    • 為什麼這個組織可以存在?


     


    強有力的宏大變革目標會給先行者帶來特別有效的幫助。如果宏大變革目標把話都說滿了,那麼競爭對手就別無他法,隻能屈居其下。畢竟現在的其他公司不太可能再蹦出一句:“我們也要管理全世界的信息,但會做得更好。”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一旦各家公司都意識到這一獨到的優勢,必將掀起一場天纔宏大變革目標廣告語的“圈地運動”。


    強有力的宏大變革目標還能成為吸引人纔的絕妙廣告,更是留住尖端人纔的磁石。在如今超高競爭強度的人纔市場中,這兩者已成為越發困難的課題。除此之外,宏大變革目標在隨機成長階段中可以成為一股維持穩定的力量,減少組織在擴張過程中出現的混亂。


    宏大變革目標不僅是吸引顧客和留住員工的有效手段,而且還對宏觀上的公司生態繫統有所裨益,如開發者、創業公司、黑客、非政府組織、政府、供應商、合伙人,等等。因此,它也能幫組織降低獲取、交易和保留這些利益共同體的成本。


    宏大變革目標並不是在孤軍作戰;相反,它們就像影子一樣,影響著組織的每一個部分。紅牛就是先例,其宏大變革目標是“你的能量,超乎你想像”。


     


    我們預計,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將品牌融入宏大變革目標中去,並隨之展開更加壯闊的宏圖偉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激動人心的品牌可以在指數型組織的社群中創造積極的反饋回路:顧客對產品的印像會更好,並為自己能成為一場愈演愈烈的運動的一分子而倍感驕傲。激動人心的品牌通過利用內部動機而非外部動機,就能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和加快學習速度。


    宏大變革目標還能帶來經濟上的優勢。這個世界正面臨著許多重大挑戰,正如彼得·戴曼迪斯所說:“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商機。”由此看來,我們相信在接下來的10年裡,就連股東都會把宏大變革目標融合進他們的投資戰略中去。


    與宏大變革目標遙相呼應的是,我們還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一股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激增。2013年G8的一份研究估計,社會企業的數量有68.8萬家,年產值為2 70。這些組織的形式各不相同,如良心公司,或稱B類公司;三倍底線公司,或稱L3C;自覺資本主義運動、慢錢運動,但都在宏大變革目標中將社會和環境問題與商業結合在了一起。這股風潮起源於各類組織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興起。在2012年,有57%的《財富》500強企業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而這個數字相比2011年提高了一倍。區別在於,企業社會責任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是核心業務的附加品;但對於社會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本身就是其核心業務。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將幸福分成了三種狀態:愉悅的生活,即享樂主義的、膚淺的;良好的生活,如和諧的家庭與朋友關繫;有意義的生活,如尋找目標、超越自我、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研究表明,千禧年一代,即出生於1984年至2002年的人,普遍表現出尋求生活意義和目標的主流傾向。在全球範圍內,這些人正變得更加激情洋溢,因此他們會被吸引而成為同樣激情洋溢的組織的顧客、員工和投資者。而這些組織正是那些擁有宏大變革目標並踐行其宗旨的公司。實際上,我們相信,人們還會擁有與組織宏大變革目標並列、重疊並且共存的屬於自己的宏大變革目標。


    根據聯合國在2015年發布的《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極端貧窮人口從1990年的19億減少到2015年的8.36億,降低了56%,而在2020年,有上網能力的人口數量達到45.4億。我們假設他們都會在尋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遵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這不正是宏大變革目標的另一種表述方法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