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趨勢思考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著者:日佐籐航陽,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經營管理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086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0108696
    作者:著者:[日]佐籐航陽,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編輯推薦

































    ◎一手打造日本IT界傳奇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從對世界知名IT公司案例的研究出發,結合自身創業經驗,首次公開分享個人獨創的預測未來思考術——佐籐式思考法,教你如何在下一波科技新浪掀起之前成功搶占先機。


    ◎隻有0.01%的人纔能成功掌握世界變化的規律


    擁有12億使用者的全世界*的社交平臺Facebook,為何要以10億美金買下隻有3000萬使用者的Instagram?世界著名的創投公司Y Combinator如何慧眼看出Airbnb和Dropbox的潛力?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世界知名企業家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捕捉到不同潮流的關聯性。當人們在盲目追趕潮流時,他們早已在合適的地點等待潮流的到來。在預測未來趨勢時,不要隻思考當下所看到的“點”,我們應該學會將趨勢連接成一條“線”,在看似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規律,永遠走在未來的前面,立於不敗之地。

     
    內容簡介

    進入21世紀之後,科技一直是帶領時代前進的關鍵。能夠在科技潮流*站穩的公司,便能在下一波科技新潮掀起之前掌握成功先機。然而隻有0.1%的人纔能預測世界變化的模式,99.9%的人都在錯誤地預測未來。


    本書作者佐籐航陽,曾一手打造日本IT界傳奇公司——Metaps,並開展了全球性事業。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科技、國家等幾個方面出發,分析應該如何識別社會的發展規律。並且深入分析了全世界知名IT公司案例,結合個人親身的創業經驗,提出了一套能夠預測未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思考體繫,告訴讀者如何用線來思考並理解社會變化的原理與原則。書中更有作者獨特的“佐籐式思考法”,讓你能夠從瞬息萬變的科技變動中看出未來的方向,搶占先機!

    作者簡介

    佐籐航陽,Metaps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2007年大學在學中創立Metaps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2011年活用人工智能,開創了APP收費支援平臺“Metaps”。迄今為止,籌措資金累計5。在東京、新加坡、香港、臺灣、上海、聖弗朗西斯科、首爾、倫敦等8處地點開展全球事業。2014年開始支付服務“SPIKE”。2015年被選為福布斯“拯救日本的創業家best 10”AERA“突破日本的100人”。

    目錄
    目 錄
    前 言 007
    為什麼99.9% 的人會錯誤預測未來? 007
    0.1% 的人看清了“世界變化的規律” 009
    從商業世界窺見未來 011
    市場變化不斷加速 012
    “精益創業”無法獲勝的理由 014
    用線而不是用點思考 016
    章 科技發展自有其“趨勢” 001
    科技的三大“本質” 003
    1. 人類的擴張 003
    2. 對人類的教育 004
    3. 從手掌飛向宇宙 006
    智能手機是“帶電話功能的超小型計算機” 007

    目 錄


    前 言 007


    為什麼99.9% 的人會錯誤預測未來? 007


    0.1% 的人看清了“世界變化的規律” 009


    從商業世界窺見未來 011


    市場變化不斷加速 012


    “精益創業”無法獲勝的理由 014


    用線而不是用點思考 016


    章 科技發展自有其“趨勢” 001


    科技的三大“本質” 003


    1. 人類的擴張 003


    2. 對人類的教育 004


    3. 從手掌飛向宇宙 006


    智能手機是“帶電話功能的超小型計算機” 007


    滲透進世間萬物的網絡 009


    大數據找到了名為人工智能的“出口” 012


    各種事物中蘊含的智能 017


    科技讓“天纔”的量產成為可能 021


    人類是規律的集合體 024


    世界中隨處可見的眼與耳 026


    和航天產業融合的網絡 030


    能夠想像到的技術已經幾乎全部實現了 034


    所有企業的“目的地”都相同 037


    時機決定一切 039


    尼古拉·特斯拉的不幸 041


    第二章 一切從“原理”開始思考 045


    一切從“必要性”開始 047


    在日本無法進行革新的真正理由 050


    回到原理思考 054


    作為思考輔助線的三種社會類型 056


    1. 血緣型的封建社會 056


    2. 軸心型的近代社會 057


    3. 分散型的現代社會 060


    科技模糊了界限 063


    1. 國家和企業 064


    2. 公司內外 068


    3. 自己和他人 069


    國 家 071


    領土·國民·權力 073


    國家VS跨國企業 079


    開始用權力限制跨國企業的國家 080


    融合的國家和企業 084


    圍繞貨幣發行權的競爭 086


    政 治 090


    被省去的選舉與議會 092


    投票率低是壞事嗎? 093


    國家也需要經營戰略 095


    資本主義 096


    作為價值媒介而誕生的貨幣 096


    隨著資本主義的誕生成為社會的主角 097


    資本的“獨行” 098


    貨幣不過是選項之一 099


    財務報表上無法記載所有的價值 101


    政治與經濟合為一體 104


    價值等同於利益 105


    價值主義的特征 107


    1. 回歸目的 107


    2. 選擇自由的擴展 108


    主義思想的“保質期” 110


    資本和信息價值逆轉的世界 112


    變化速度①個人②法人③行政·司法 115


    第三章 科技是人類的敵人嗎? 117


    連創業家都開始放棄的科技進步 119


    革新成為人們不安的對像 121


    “機器人奪走工作機會”言論所欠缺的視點 123


    各種事物接近免費 127


    因企業而異的基本收入 129


    作為削減生活費用工具的分享型經濟 134


    人工智能將重新定義人類 137


    IT對人類來說就是“大拇指” 141


    個性化的謬誤 144


    對人類威脅的還是人類 149


    1. 網絡安全 149


    2. 跨國IT 企業和政府的協作 151


    3. 戰爭與機器人 153


    科技能夠取代神嗎? 155


    第四章 搶先未來做決定 165


    回避效率化的“陷阱”的方法 167


    1. 堅持從原理開始思考 169


    2. 知曉科技的現狀 170


    3. 確認時機 171


    將媒體和周圍人看作試紙 173


    在把握規律前不斷試錯 175


    懷疑邏輯思考 177


    事後添加合理性 181


    不相信自己的投資大亨 185


    不要根據自己現在的能力做決定 188


    不在有規則的地方戰鬥 191


    比起信任感,要更相信規律 195


    以平等來決斷 200


    為了讓未來提前到來 202


    後 記 207

    前言
    為什麼99.9% 的人會錯誤預測未來?

    《人類造出飛機還需要一百萬到一千萬年》在《紐約時報》刊登這篇文章後的幾周,萊特兄弟便首次飛上了天空,顛覆了《紐約時報》的預測。
    這件事在當時成了人們的笑料。知名報社的精英記者為何能如此自信地寫出這樣的文章呢?
    然而,其他人也並不比這位記者聰明多少。當航天科學家們野心勃勃地宣布要開發宇宙飛船時,也有99.9% 的人說了同樣的話。
    “宇宙飛船?簡直是痴人說夢。”
    其實,生於現代的我們也會錯誤預測未來,所以也無法嘲笑過去那些說宇宙飛船是痴人說夢的人們。
    在幾年前,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人不會使用實名注冊的社交網絡,而如今Facebook 在日本的用戶超過了2 000 萬。

    為什麼99.9% 的人會錯誤預測未來?


     


    《人類造出飛機還需要一百萬到一千萬年》在《紐約時報》刊登這篇文章後的幾周,萊特兄弟便首次飛上了天空,顛覆了《紐約時報》的預測。


    這件事在當時成了人們的笑料。知名報社的精英記者為何能如此自信地寫出這樣的文章呢?


    然而,其他人也並不比這位記者聰明多少。當航天科學家們野心勃勃地宣布要開發宇宙飛船時,也有99.9% 的人說了同樣的話。


    “宇宙飛船?簡直是痴人說夢。”


    其實,生於現代的我們也會錯誤預測未來,所以也無法嘲笑過去那些說宇宙飛船是痴人說夢的人們。


    在幾年前,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人不會使用實名注冊的社交網絡,而如今Facebook 在日本的用戶超過了2 000 萬。


    現在許多人都在使用的iPhone,剛發售時也有多數人因為“無法使用電子錢包”“簡直無法想像手機沒有紅外線功能”等理由認為它不會熱賣,而這些如今都被我們忘記了。


    為什麼人們總是一次又一次錯誤地預測未來呢?原因就在於人們的思考方法。人們隻會根據眼前發生的事情來預測將來的事情。然而,就和多數人預想不到Facebook 和iPhone 的普及一樣,隻考慮到眼前這一個“點”的狀況就想要預測未來的話,基本上都會出現錯誤。


    實際情況中充滿了超越人類認知的龐大要素,這些要素會互相影響並推動社會的發展。想要知曉所有相關要素,以人腦的硬件性能來看,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也有極少數人能夠發揮令人驚嘆的先見之明,取得巨大的成果。例如,史蒂夫·喬布斯在20 世紀80 年代,正當他30 多歲的時候,就預見了個人智能手機會普及的未來,並決定以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想法。他並非隻看眼前的“點”來考慮問題,而是從長遠的時間軸中捕捉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將這樣的趨勢作為“線”連接起來,再做出決定。隻要捕捉到世界中的趨勢,你也可以像喬布斯一樣,先一步預見未來的發展。


     


    0.1% 的人看清了“世界變化的規律”


    我在調查了能夠預見未來發展的0.1% 的人後,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式和99.9% 的人完全不同,所以能夠預見未來。決定兩者區別的是識別規律的能力。他們對科技的理解十分深入,並完全把握經濟、人類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能夠一直看清社會變化的規律。


    在認識規律方面,重要的因素便是科技。不論在哪個時代,科技的發展都會引領社會的變化。


    聽到科技這個詞,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是深奧、復雜的事物,但是從古代人使用的石器,到現在您正在閱讀的紙質書,都是從根本上顛覆了數百年前的社會發展的、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無論是貨幣,還是電氣,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因為新科技的誕生而不斷被改寫。


    如今,正在發展中的網絡這一科技也在重新構築社會。


    網絡出現不過20 年的時間,就已經像空氣一般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並做好了變革的準備。我認為,接下來網絡將真正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現在,社會已經在以歷快的速度發展,並且還在持續加速。因為科技具有“一種發明不斷誘發其他的發明,令變化的速度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加速”的性質。


    計算機的發明催生了網絡,網絡催生了智能手機和穿戴型終端,令人工智能也得到了發展。這些發明之間的間隔,必然會漸漸縮短。


    隨著時間流逝,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從石器時代開始的科技,孕育出了能在一瞬間讓數百萬人灰飛煙滅的核武器。比起隻能緩慢進化的自然和作為生命體的人類,人工創造的科技由於不會受到生物的物理制約,正在迅速地進化。在發展速度急劇加快的當今社會,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到科技上是理解社會整體構造便捷的方式。


     


    本書將以科技為軸心,考察以下4 個問題。


    · 科技發展中所隱藏的規律(章)


    · 以網絡為核心的新科技今後將如何改寫社會繫統(第二章)


    · 科技發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問題(第三章)


    · 在預測未來的基礎上,個人應該如何做出決定(第四章)


    要想知道接下來我們的社會將會如何變化,光是認真審視當今社會是不夠的。即使讀遍市面上各類未來預測的書籍,恐怕也是無法真正預測未來的。《紐約時報》的例子不必多說,我們不論想要如何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結果總是大相徑庭,而這樣的結果也一直持續。錯誤預測未來,這也是人類所特有的規律之一。


    另外,即使知道了“幾十年後會變成這樣”的結論,而不知道其中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的話,也無法做到實際應用。


    但是,如果能看清社會發展的規律,即使狀況有變,也能夠看清未來。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傳達一種能廣泛運用的思考體繫,這便是本書的主題。


     


    從商業世界窺見未來


    我現在經營著一家名為Metaps 的公司,在8 個國家設有分公司,每天都和來自15 個以上的國家的成員們在使用超過4 種語言的環境下工作(日籍員工約為總人數的一半)。


    公司為世界數億的智能手機用戶提供收費應用服務,發行了獨自的電子貨幣,近還涉足了航天工業。


    9 年前,從福島去東京上大學的我,恐怕無法想像現在自己能夠經營資產幾的企業,並且涉足航天工業。


    為什麼人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預測呢?關於尋找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規律,我一直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天生多疑的我,決定將自己作為驗證假說的“實驗臺”。我想要弄清楚這個世界是以怎樣的機制運轉,將來又會變成怎樣。


    為此,我選擇了合適的手段—商業。


    和重視實驗的物理等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的真理幾乎都是個人的“考察”。這一點的正當性有學會等權威機構的保證,但也無從確認這是否就是真理。


    什麼是正確的?什麼又是錯誤的?社會的機制究竟是怎樣的?我認為能夠實時反饋這些問題並驗證的方法,並不在於學會,而是在商業的世界中。


    我對於社會機制所建立的假說如果是正確的話,就會通過數據反映出來,如果錯誤的話,企業就會衰退並且倒閉。要考察自己所在社會的規律的話,商業將是直接的工具。


    市場變化不斷加速身處在商業的世界裡,尤其是科技產業,近連預測幾個月後發生的事情也變得愈加困難了。


    其中,有一個理由是市場變化速度已經快到了如此快的程度,還有一個就是網絡一舉加快了信息和資本的流動性。


    在過去,網絡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大部分商業活動都在國內完成,信息流通也相對較慢,因此變化也比較緩慢。所以人們可以從容應對競爭對手的動向和市場的威脅。然而,網絡所


    帶動的發展速度重組了企業的結構。例如,事業投資的產業就完全被網絡所改寫了。


    在網絡普及之前,私募股權融資(對經營困難的企業進行並購、價值提升再賣出的企業)是盈利非常高的產業。隻要把握企業的問題點做好重建計劃,再付諸行動,就能等待成果到來。


    “按照計劃行動就能成功”這是在網絡出現以前的法則。


    隨著20 世紀90 年代後半期網絡登場後,狀況就開始發生急劇變化了。有了網絡這一媒介,信息和資本的流動性變得十分之快,商業狀況瞬息萬變,風險往往隱藏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即使按照計劃推進事業,實際狀況和當初的計劃也會截然不同這樣的事態開始頻繁出現。因此,私募股權融資也無法像以前那樣取得成果。與此同時,風險投資產業卻開始大幅盈利。


    風險投資產業是對有發展前景的事業進行投資,從事業發展中盈利,在這一點上和私募股權融資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不同點在於盈利的方式。


    風險投資的盈利模型是:給10 家公司投資,隻要其中1 家公司投資成功的話,就能賺回其他9 家公司的投資額。至於投資哪家企業會獲得成功,事先並不知道。


    能夠預估事業能否成功的私募股權融資產業漸漸衰退,而以不可能預測為前提來投資的風險投資產業卻大幅盈利。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表示市場變化正在加速。


    事實上,近10 年,知名的大企業不斷倒閉,默默無聞的公司卻成長為巨大的跨國企業,這樣的狀況不斷發生。2004 年,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宿舍裡發明SNS、創立Facebook。上線後用戶數量激增,到2015 年Facebook 已經發展成擁有12 億用戶的基礎設施一樣的服務。現在,Facebook 的企業價值已經超過了20。在日本,企業價值超過Facebook 的公司就隻有豐田公司一家而已。


    隻要待在IT 業界就會習慣這樣的速度,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是令人無法相信的變化。


    信息流通速度在加快,變化也在加快,在此之前幾十年的積累在幾年內就會被顛覆。今後這樣無法預測的狀況將如同指數函數一樣不斷增加。


     


    “精益創業”無法獲勝的理由


    近,以時代變化為理由,一種名為“精益創業”的思考方式開始流行。所謂精益創業,就是放棄事先計劃。因為變化太快,所以即使做好計劃,計劃也完全派不上用場。這樣的話


    不如舍棄“未來可以預測”這種前提,在發生變化的一瞬間立刻采取對策,不斷修正方案,以變化的方式來對應變化,這就是精益創業的概要。這簡直就是將達爾文進化論裡“能夠生存下去的並非強者,而是能夠應對變化的物種”這一觀點直接應用到了商業中。


    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就是“舍棄地圖,帶好指南針”。由於實際的場所不可能永遠和地圖上的地形一樣,如果僅僅是手握古舊的地圖的話,便無法前進。攜帶小限度的資源,然後一邊驗證假說,一邊參考指南針所指的方位,靈活地改變前進方向的話,反而能夠快速地到達終點。


    自從2007 年創立公司開始,我也逐漸壯大了企業,感覺這樣的思考方式確實有用。


    當計劃和現實相左時,比起努力朝當初的計劃靠攏,不如全力適應現在的狀況。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近的狀況又向前躍進了一步。市場中所有企業都以“精益創業”的方式來運作的話,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IT服務業在資金、技術方面的入門門檻比較低,因此市場在一瞬間變得魚龍混雜起來。


    例如,Groupon 團購作為史上發展速度快的網絡企業,受到各方面的注目。但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它們提供的服務,隻要在網站裡加入支付功能就好了,這一點無論誰都可以做到。


    另外,從資金層面上來說,隻要在雲端使用Amazon 提供的服務器就能以限度的成本建立起網站,也幾乎沒有門檻。結果,全世界出現了許多模仿Groupon 的服務,市場一下子陷入了過度競爭的泥沼。


    不論以多快的速度應對變化、反復驗證假說,市場的競爭過於激烈的話,就無法增加盈利。因為未來難以預測,不如在一開始放棄預測,專心應對變化。這種不太有道理的戰略,實際上作為戰略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在難以預測變化的當代,能做到理解社會整體的規律、


    切實地預測未來,這樣搶先一步的企業和個人纔會成為後的贏家。


    借用達爾文的話,現在是“搶先未來者生存”的時代。用線而不是用點思考Google 日本分公司的前社長、現在在Metaps 擔任顧問的村上憲郎先生,曾經在本公司內發表過一次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的“Google 和Facebook 是以怎樣的視點來捕捉社會規律”,令我受益匪淺。當時的我隻考慮到眼前的“點”來開展商務,而Google 和Facebook 則是用線條的視點來捕捉社會發展的過程。


    科技的領域裡總有一些流行語不斷出現又消失。2015 年之前的科技流行語是“社交媒體”“雲計算”“雲資源”“C2C”“分享型經濟”“Makers”。而2015 年7 月,流行語是“物聯網”“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等等。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詞語都是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的存在。為什麼會出現,什麼時候會出現,都是無法預測的。另一方面,像Google 和Facebook 這樣的企業,由於創業者自身精通計算機科學,能夠理解不同的潮流的關聯性,所以能捕捉到這些事物的全貌。其他人急匆匆地用手指向流星時,他們已經掌握了下一顆流星出現的地點,悠然等待流星降臨。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沒有關聯的“點”,對他們來說卻是可以預測的“線”。


    Google 開始制造自動駕駛汽車時,很多人會驚訝“為什麼搜索引擎的公司會開發這個?”隻看到搜索引擎這一個“點”的話,是很難發現和“汽車”這個“點”的關聯性的。另一方面,理解了網絡技術的性質和Google 公司的“整理世界中的信息並讓所有人共享”這一理念的話,就能看到連接這兩“點”的“線”了。


    網絡產業和電氣一樣,擁有通過鐘表和汽車等終端來發展網絡的性質(會在章中詳細解釋)。也就是說,站在Google的立場來看,“通過汽車獲取信息並進行整理”這件事處於“通過搜索引擎獲取PC 上散落的信息並進行整理”的延長線。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看清關聯的“線”呢?我認為,如果將他們的思考方法整理成通用的邏輯,並且應用在商業活動中會有很大的益處,於是我繼續一直以來都在進行關於這方面的探究。


    本書總結了世界上許多企業在商業領域前沿不斷試錯後,終得出的“用線來思考並理解社會變化的原理原則”。我嘗試著理解社會這個復雜的集合體,希望自己的思考過程能給讀者們帶來一些益處。


    本書中介紹的並非是“幾十年後會這樣”這種具體的近未來預測。


    世界上存在無論怎樣都無法預測的事情。它們完全沒有發展趨勢和規律,即便存在趨勢和規律,也是復雜到無法計算的“混沌”的領域。


    例如,無論怎樣分析過去的情況,也無法知道在這一瞬間打瞌睡的司機所駕駛的卡車是否會發生車禍。但是,每年由於疲勞駕駛引起的事故的次數,卻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同樣,未來哪家企業會成功、哪個政黨會執政,這樣具體的預測,現在我們是無法做到的(將來隨著科技進步,或許可以預測個別事物的具體情況)。但我們可以掌握的是,未來會有怎樣的技術出現,政治經濟繫統整體會怎樣進化。


    在本書中,針對不存在規律的混沌領域並不做詳細解說。因為看不見趨勢的話,就無法制定對策,不制定對策就無法采取具體的行動。


    某些文章將不確定性非常高的個別事物寫成仿佛能夠預測一樣,這樣或許能夠滿足知識上的好奇心,卻沒有什麼實用性。


    本書的目的是捕捉社會整體機制的大致趨勢,在讀者個人需要做出重要決定時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另外,由於本書主要涉及科技這一主題的性質,寫作時的社會狀況和現在相比或許會有一些變化。希望讀者能夠諒解。

    在線試讀

    科技發展自有其“趨勢”
    章首先會考察科技發展中隱藏的“性質”。之後,根據其發展史和這種“性質”,預測會有怎樣的未來,確定大致的趨勢。
    科技的三大“本質”
    科技的變化是呈線型的,而並非點,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科技本身的特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各種科技的本質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3 點:科技是“人類的擴張”,科技“總有一天會開始教育人類”,以及“從手掌開始,擴展到宇宙”。
    1 人類的擴張
    追本溯源,科技到底是為何誕生的呢?
    從石器到網絡,所有的科技都以某種形態擴張了人類所擁有的能力。
    例如,斧子和弓箭就擴張了人手所擁有的能力,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了。
    文字和書本是將過去個體的大腦內總結的信息記錄在物體上,使該信息可以和其他個體共享,從這點來看,可以看作是人類大腦的擴張。科技總是在擴大人類的能力,將單獨的個體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隨著科技的規模變大,機制也越來越復雜,就難以辨認具體是擴張了哪些內容,但它的本質是不變的。
    蒸汽和電力將人類四肢的動力擴張了幾萬倍。如果用人力來驅動蒸汽機車,完全無法想像需要多少人。同樣,如果沒有電力,無法使用吸塵器和洗衣機的話,光是依靠人類的勞動,我們的生活會變得一團糟。
    另一方面,計算機和網絡、電力、蒸汽不同,完全是向另一個方向擴張了人類的能力。它的本質是“智能的擴張”。
    計算機被發明之後,人類就掌握了超越個體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可以通過網絡和他人實時交流。如果說蒸汽和電力科技是在現實世界的“動力革命”的話,計算機可以說是在大腦內部的“智能革命”。
    2 對人類的教育
    科技擁有伴隨時代發展開始教育人類的性質。新科技在社會中普及之後,人類便會為了適應這項新科技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狀況簡直就是科技在教育人類。


    科技發展自有其“趨勢”


    章首先會考察科技發展中隱藏的“性質”。之後,根據其發展史和這種“性質”,預測會有怎樣的未來,確定大致的趨勢。


    科技的三大“本質”


    科技的變化是呈線型的,而並非點,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科技本身的特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各種科技的本質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3 點:科技是“人類的擴張”,科技“總有一天會開始教育人類”,以及“從手掌開始,擴展到宇宙”。


    1 人類的擴張


    追本溯源,科技到底是為何誕生的呢?


    從石器到網絡,所有的科技都以某種形態擴張了人類所擁有的能力。


    例如,斧子和弓箭就擴張了人手所擁有的能力,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了。


    文字和書本是將過去個體的大腦內總結的信息記錄在物體上,使該信息可以和其他個體共享,從這點來看,可以看作是人類大腦的擴張。科技總是在擴大人類的能力,將單獨的個體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隨著科技的規模變大,機制也越來越復雜,就難以辨認具體是擴張了哪些內容,但它的本質是不變的。


    蒸汽和電力將人類四肢的動力擴張了幾萬倍。如果用人力來驅動蒸汽機車,完全無法想像需要多少人。同樣,如果沒有電力,無法使用吸塵器和洗衣機的話,光是依靠人類的勞動,我們的生活會變得一團糟。


    另一方面,計算機和網絡、電力、蒸汽不同,完全是向另一個方向擴張了人類的能力。它的本質是“智能的擴張”。


    計算機被發明之後,人類就掌握了超越個體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可以通過網絡和他人實時交流。如果說蒸汽和電力科技是在現實世界的“動力革命”的話,計算機可以說是在大腦內部的“智能革命”。


    2 對人類的教育


    科技擁有伴隨時代發展開始教育人類的性質。新科技在社會中普及之後,人類便會為了適應這項新科技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狀況簡直就是科技在教育人類。


    貨幣原本是為了解決以物換物效率低下的問題而誕生的“科技”。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聽說貨幣是一項科技時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無法保存物品價值的時代,可以想像到貨幣的誕生簡直是飛躍性的變化。


    在貨幣誕生後不久,資本主義開始普及時,貨幣便開始了對人類的教育。在現代人判斷價值的標準中,一定是有貨幣的存在的。


    喫飯和住宿等提高人類生存率的行為,可以通過貨幣得到保證。這樣一來,通過貨幣來計算各種事物的價值,思考事物就變得十分容易了。在此之前相對模糊的“價值”這一概念,


    通過貨幣被數值化,並且能夠被比較,因此以貨幣為中心來計算得失是很有效率的。貨幣當初是為了使以物換物更加有效率而誕生的科技,現在則對判斷價值的標準產生了影響。


    人類發明解決問題的科技。隨著時間流逝,科技深深扎根於社會結構中,不知從何時開始科技本身在束縛著人類的精神和行動。這樣看來,人類和科技的主從關繫簡直就是顛倒了。


    計算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初期的計算機是為了快速處理大量數據而誕生的產物,隻擴張了計算功能。但是,計算機滲透到了社會整體,學習了海量的數據,發展出智能,現在是以效率的行為在“教育”人類。隨著時代發展,初根據人類輸入的命令運行的計算機,進化成指導人類行為的老師。或許現在我們正在目睹這樣主從關繫轉變的一幕。


    3 從手掌飛向宇宙


    從物理的位置來看,科技發展的進程也有一定的規律。之前說到了科技擴張人類所擁有的能力,這種擴張經常是從我們的“身邊”開始的。


    開始是四肢的擴張。鈍器、斧子、弓箭等武器擴張了手的功能,草鞋擴張了腳的功能。接下來,科技從身體處分離,在物理意義上的廣闊空間裡擴張人類的功能。


    科技從手中的道具變成和身體分離的器具,被配置在室內,又發展到室外,變為火車、汽車等移動手段,跨越了距離,後克服了重力變為飛機飛上天空,甚至飛出地球,飛向宇宙。


    從電這一種科技來看,這種進程也是共通的。初期是在實驗室誕生,然後變為一般家庭室內照明的電燈泡。不久,電力就被送達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終和社會中所有工具有所關聯的電,變成了仿佛空氣一般的存在。科技像這樣經過一定的發展過程,逐漸滲透並擴散開來,越是不斷滲透,就越是變成日常的一部分,令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智能手機是“帶電話功能的超小型計算機”


    對於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來說,正在滲透社會的每個角落,帶來影響的科技,當然是信息技術。在這裡我將提煉要點,回顧一下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歷程。


    實際上,計算機是從軍事產業中誕生的。初,制造計算機是為了在炮擊敵軍時根據飛機的位置和速度來計算彈道。


    1946 年,被稱為“巨大頭腦”(Giant Brain)的ENIAC 計算機問世,它能夠組合不同程序進行各種計算,是字面意思上的“巨大”繫統。隨後,負責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天纔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將硬件和程序(軟件)獨立出來的概念,根據這個原理,誕生了程序內置的EDSAC 計算機,也就是現代計算機的雛形。再後來,IBM 公司將計算機帶入統計銷售額和虛擬商務的商業世界。


    接下來的巨大變化是在20 世紀80 年代。Apple 開始出售個人電腦(PC),從而廣受好評。隨著計算機的機型不斷變小,就開始進入了個人持有計算機的時代。隨後,普通家庭都擁有了計算機,而連接這些計算機的網絡也迅速普及。Yahoo 和Google等IT 企業也在這樣的趨勢中發展壯大。現在,PC 的時代即將結束,智能手機成為了計算機終端的中心。


    對於我們來說漸漸變得不可或缺的智能手機,也是計算機小型化潮流的產物。“智能手機”這個名字會讓人理解成“聯網的電話”,但從計算機進化過程來看,應該理解為“帶電話功能的超小型計算機”。


     


    滲透進世間萬物的網絡


    受到計算機小型化的影響,在我寫這本書時,業界熱門的話題是物聯網(IoT),也就是世間萬物網絡化的現像。


    如今在超小型化計算機上加入傳感器的技術十分發達,各種物體都有連接網絡的可能。繼手機(智能手機)之後,是手表(也就是智能手表)、電視(數字電視)、房子(智能房屋),


    後連道路也聯網了。所有的物質都連接到網絡,世界中物品和物品之間開始了信息傳輸。


    實際上這也和之前講到的電力普及是同樣的過程。電力從電燈泡開始,終隨著發電廠的供電和家中各種物體連接起來,使其具備動力。讓團扇變成了電風扇,掃帚變成了吸塵器。


    網絡也經歷了完全相同的過程,再過幾年,就會和電力一樣,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變成空氣一樣的存在。


    電力和網絡擁有這樣性質的背景是熱力學和統計學世界裡的“熱力學增大法則”。這條法則指出,世界(自然)隨著時間流逝,會從有秩序的狀態變成無秩序的混沌狀態。


    地球一開始也是一顆荒蕪的行星。現在地球上存在數億的動物和植物,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向著無秩序的方向持續前進。


    作為人類能力的擴張的科技,也從人類身邊功能單一的物體開始,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復雜。從室內飛向室外,擁有了反復朝多個方向滲透的性質。


    當所有事物連接上網絡之後,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例如,從家裡和辦公室電力的開關到室內的溫度調節等事情,雲端上的計算機會從一些操作上學習人類生活的規律,


    漸漸學會怎樣自動為人類做這些事。再進一步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手表連上網絡就能實時把握自身的健康狀況,如有異變,計算機便會提醒主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繫統甚至會提供合適的維持健康的手段。


    網絡連接上各種終端,意味著現在能夠被收集到在此之前無法觀測到的各種數據。而這件事的延長線則是“略過意志決定”。


    休息日的約會計劃、適合的跳槽公司、結婚對像的選擇、投資的經營判斷……所有的情景中,應該采取什麼行動纔能得到結果,繫統都會告訴我們。


    從現在開始,人類除了使用與生俱來的大腦之外,還可以使用存在於外部的多種“智慧”並依靠它們來生活。


    其實“使用自己以外的智慧”這件事本身就不是什麼嶄新的能力。人類在發展文明的過程中,通過書籍的形式將祖先的智慧留給後代,在家庭內將父母的智慧共享給兒女,提高生存率。


    現在,使用Google 等搜索引擎,讓人們能夠借鋻他人智慧的範圍又進一步擴大了。但是,什麼樣的信息對自己來說比較重要,哪些是應該知道的,像這樣的優先順序是現有的搜索引擎無法告訴我們的。今後,從借鋻他人智慧更加前進一步,在人類進行搜索前就給出合適答案的具有能動性的“智能”將會誕生吧。其誕生的契機就是能夠自律地學習和行動的計算機,人工智能(AI)的發展。


     


    大數據找到了名為人工智能的“出口”


    各種終端連接到網絡,相應產生的記錄數據非常多。像這樣用Excel 無法完全處理的數據從幾年前便被稱為“大數據”,由於和提升商務效率相關,所以備受期待。


    實際上,能夠靈活運用大數據並使其產生價值的企業並不多。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夠使用大數據,但目前還處於不知應該如何使用的狀態。


    但是,到現在已經有人為大數據找到了發展的方向。那就是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這個詞,根據人們立場的不同,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定義。由於AI 在未來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在這裡簡單整理一下人工智能的歷史以及今後的展望。


    人工智能這一構想本身不是新生事物。想要再現人類智慧的嘗試從50 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的研究者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立場。那就是“強AI”派和“弱AI”派。


    “強AI”派的主張是,為了再現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人類的精神究竟為何物”,在此基礎上,必須先用程序再現人類的精神構造。


    另一方面,“弱AI”派的想法比較現實。關於人類精神的定義實在太難以解答,隻要後AI 能呈現出和人類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是否就可以將其稱為“智能”?他們並不強求完全再現人類精神構造的過程。


    經過長年的爭論,現在,說起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指向弱AI。人類的精神過於復雜,要在理解其構造的基礎上再現人類精神構造這樣的想法,目前是不太現實的。


    那麼,人類是如何判斷現在的弱AI 是擁有智慧的呢?英國的天纔數學家阿蘭·麥席森·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為測試機器是否擁有智慧設置了幾檔難度。


    在聽不到聲音的被隔離的環境中,讓人類隻用文字和計算機聊天,人類如果無法判斷聊天對像是人類還是計算機的話,那麼即可判斷這臺計算機“擁有智慧”。


    弱AI 所擁有的智慧實際上是統計學的延伸。首先讓計算機學習龐大的樣本數據,從數據中尋找一定的規律,然後使用這些規律預測未來,開展下一步的行為。


    我們要做一件事時,會經歷以下4 個步驟:


    ① 學習


    ② 認識規律


    ③ 預測


    ④ 行動


    例如,想要說話,首先要識別對方是不是人類。因此需要“學習”人類的特征,需要“根據規律識別”對方是不是人類(有兩隻眼睛、一個鼻子,長著頭發,嘴巴會動等)。接下來,推測出面前這位應該是人類,在建立這種預測的基礎上下意識地“實行”說話這一動作。


    如果要讓機器來學習我們人類下意識地進行的動作規律的話,需要收集龐大的樣本數據。在網絡出現以前,要收集幾百幾千份樣本數據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成本非常高。而將收集好的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再總結出規律的話,更是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但是,近20 年網絡迅速普及,個人可以通過網絡和他人進行互動,因此服務器上儲蓄了大量的記錄數據。與此同時,伴隨著計算機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人們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擁有很高處理計算能力的計算機。


    伴隨著這些變化,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對像。與計算機和網絡出現之前相比,不論是收集龐大的樣本數據,還是分析數據、總結規律都降低了不少成本。在這裡,從前無法活用的大數據,找到了人工智能這一出口。


    近,在人工智能界又有了一項新的突破。那就是深度學習,是一種彌補了現有的計算機學習的缺點的方法。在此之前的機器學習中,無論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多高,思考“特征量”—為了識別概念的變數這件事也隻能由人類來完成。


    例如,至今為止讓計算機辨認人類時,人類需要將“一個腦袋、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兩隻手兩隻腳……”這樣的人類特征作為變數,預先設定好之後再教給計算機。也就是說,要讓計算機學習什麼數據、看什麼指標,都取決於人類的設定,並沒有實現自動化。但是,深度學習不需要借助人類的設定,就能夠讓計算機自動提取出“特征量”這一信息。


    2012 年,Google 發表了一個大新聞,“讓計算機在YouTube上學習大量有關貓的視頻數據,成功讓計算機對於貓這一概念有了認識”,在其背後就有深度學習的發展的結果。這臺計算機沒有讓人類教自己“貓是什麼”,而是自己學習了龐大的數據後,識別了“貓”這一概念。


    在2015 年,Google 收購了名為DeepMind 的專門研究深度學習的企業,該企業發表了能夠自己學習遊戲並進行攻略的人工智能“DQN”的相關信息。根據DeepMind 的發表,這個人工智能學習了49 種遊戲,其中超過一半的遊戲獲得了超過人類記錄的75% 的分數。


    不僅是Google,微軟、中國的百度、IBM 等大型企業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本。它們如此關注人工智能這件事並不止是出於科學上的意義,而是關心人工智能給商業世界帶來的巨大衝擊。


    在現階段,AI 雖然隻是在進行“將廣告效果化”“將合適的信息推薦給個人”“下像棋”這樣強化目的單一的工作,但已經發揮出了超越人類水平的能力。另一方面,關於理解復雜狀況並做出合適的判斷這樣廣泛應用的智能,還存在大量的問題。


    但是,由於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和資金流入,今後關於人工智能的開發會急速發展已成定局。以前科幻小說中設想的“不僅會做計算,還能做決定的計算機”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各種事物中蘊含的智能因特網一開始是出現在軍事產業,後來被應用到商業,隨後進入到普通家庭,實現了急速的發展。如今網絡已經走出室內,開始連接各種事物。現在可以切實預想到的發展是各種事物中蘊含著“智能”的世界,這是繼事物的網絡化之後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到2020 年,預計會有250 億臺終端連接到網絡。從現在開始,各種被稱為“智能○○”的終端會不斷增加。隨著這樣的發展,人工智能通過學習存儲在雲端的大量數據,能做出更加精確的判斷。


    終,準確度非常高的AI 將學會如何控制硬件。在這個階段,與網絡相連的事物將會擁有智能。


    智能的發展過程,存在4 個階段:


    ① 存儲大量信息


    ② 人類手動改善存儲的大量信息


    ③ 人類從存儲的信息中提煉出規律,將規律放入繫統中檢測並改善


    ④ 為了改善規律的認知,將所有判斷交給繫統來執行


    如果僅是將終端連接網絡的話,這樣的設備隻能擔任收集信息的工作,隻能做到① ~ ③。但是擁有雲端的AI 可以做到第四點的話,便可以稱為“智能”了。


    這樣一來,不過是作為連接網絡、傳輸信息的傳感器的終端也能自發地學習行動,進化成擁有智能的計算機了。


    活用網絡傳輸信息,在雲端上學習大量數據,就能實時反應在終端上。比如現今的智能手機應用軟件,負責用戶界面的部分需要下載到終端纔能運行。然而在需要實時上傳數據的領域,則需要通過雲端和網絡進行通信。


    Pepper(胡椒)等被稱為智能機器人的硬件也一樣。如果用戶安裝喜歡的應用,那麼用戶的使用方法和喜好等信息會通過實時通信被上傳到網絡、用於看護、導購等各種用途。今後,同樣的事情會在連接網絡的所有設備上發生。


    現在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開始擁有智能的話,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首先簡單的工作會全部變為自動化,這一點將很快就會實現。Google 和特斯拉汽車公司已經著手推進無人駕駛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實際應用。一旦實現了自動駕駛,就能從數據中學習到乘車者的回家時間和移動路線,實現自動接送,不用指示即可將人送到指定場所。駕駛之外的工作也會漸漸發展為自動化。


    例如,店鋪的導購和結賬等簡單的工作,也是確實正在實現自動化的領域。要判斷一件工作是否簡單,其中一個標準是看它能否歸納成操作手冊。能夠歸納出操作手冊,也就是說能決定規則,這樣一來編寫程序會變得異常輕松。隻要實時轉換儲存在雲端的信息,整個店鋪的交易變更就能在一瞬間完成。


    無論是駕駛還是導購,都需要根據狀況做出靈活的應對,但某種程度上具備一定的規則。像這樣目的明確、容易歸納出操作手冊的工作,正是弱AI 擅長的領域。


    近幾十年,社會以人工智能為軸進行了激烈的變化,我會在第二章中詳細介紹這些變化。這些變化不能以“點”來捕捉,而需要根據以下一繫列過程的“線”來理解。這樣一來就能更容易看清它的本質。


    ① 電力催生了計算機


    ② 計算機連接上網絡


    ③ 網絡滲透社會每個角落,發展成物聯網


    ④ 將網絡中產生的大量的數據收集到AI 中


    ⑤ 能夠自主判斷的AI 開始學會分析數據、做出判斷


    ⑥ 從一切事物中獲得智慧


    重要的是用“線”將這些變化貫穿起來理解,而不是隻分析獨立的“點”。


     


    科技讓“天纔”的量產成為可能


    “人工智能會代替人類的一部分功能。”


    針對這樣的言論,一定會有人提出反對:“無法將人類的感情統計出數值。”但是,近的科技發展,甚至可以逐漸解析人類感情的部分。重視牽動人類感情的創作領域,已經開始受到了影響。


    迄今為止,電影、漫畫、遊戲等娛樂產業,都是依靠一部分天纔創作者的靈感制作出熱門作品的。但是,網絡和網絡中產生的龐大用戶數據,也許會顛覆過去的一切。


    在家用遊戲機的時代,一般都是將遊戲機連接到電視來玩遊戲的。


    但是,僅僅連接到電視上的話,不管多少玩家玩遊戲,遊戲公司都無法獲得遊戲中哪裡有趣、哪裡無聊這樣的用戶反饋。


    獲得反饋的手段也隻有在遊戲發售之前反復玩試玩版,來確認遊戲的效果如何。發售之後纔會知道遊戲賣得好不好,簡直是高風險的產業。


    而聯網型的遊戲,可以通過網絡收集玩家的信息,從而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有趣”和“無聊”這樣的感覺。大量玩家互相競爭或者互相幫助推進遊戲發展類型的遊戲,則可以把玩家放棄遊戲和有熱情玩的地方作為記錄保存下來。從這些數據裡分析出規律,即使在遊戲發售後也能更改劇情、不斷完善,吸引玩家繼續玩下去。


    也就是說,和包裝好後再銷售的軟件不同,這樣的遊戲並非是完成品。隻有在沒人繼續玩的時候,一個遊戲纔會“結束”。


    網絡完全改寫了遊戲制作的規則。同樣的事態在電影和漫畫的領域也會發生。在日本,類似DeNA 公司提供的漫畫王(MangaBox)這樣的免費漫畫應用軟件迅速流行。漫畫家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知道自己作品中的哪部分能夠打動讀者,這樣的數據也全部都會被保存下來。將來通過數據分析讀者的屬性,就可能為不同讀者提供適合他們的結局。


    我曾經從在娛樂行業的朋友那裡聽說,迪士尼公司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觀眾的“感動規律”的訣竅,隻要在現有的模板框架裡制作電影就好了。實際上,日本少年漫畫雜志中的熱門作品的角色設定和故事展開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可以預想到,今後這樣的固定規律信息會變得更加普遍。


    像這樣某種類型的“勝利規律”在行業中隻有一部分的人知道,也就是“傳說中的秘訣”。正因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所以纔存在天纔。但是,一旦人類的感情也能被制作成數據,那任何人都能夠通過這樣的數據分析出規律,天纔便失去了其稀有性。


    目前為止被認為是好的手段,在經過數據分析後也許會發現其實是錯誤的,這樣的事態會不斷發生。


    “開心”“有趣”“悲傷”等感情,在此之前都被看作是過於復雜而無法理解的,仿佛黑匣子一樣的存在。今後,隨著內容的電子化,讀者的傾向作為數據變得可視化,感情也會變得能被分析。業界整體也會因科學的解決方法,從依靠一部分天纔創作者的產業變為可復制性極高的產業。簡直就好像是解析了“秘制的調味汁”的成分,並將其量產一樣。


    連“感情”這樣公認難轉化成數值的領域,科技也開始構築起了相應的邏輯想要收集這方面的數據。人類是規律的集合體我所經營的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從各種應用軟件數據中找出用戶的行動規律,向全世界的軟件開發商提議下一步應該實施怎樣的策略。


    例如,分析出“在遊戲中開始這種行為的玩家,棄玩的可能性很高”的話,就會提出“應該給他看其他的應用軟件的廣告”的策略。


    事業的核心是讓投放在智能手機上的廣告效果達到化。通常在網絡上投放廣告時,會同時投放許多版本,一邊統計效果,一邊調整。有些廣告的點擊率很高,轉化率卻很低,也有低點擊率、高轉化率的廣告,廣告在用戶那裡達到了怎樣的效果,隻要看一下數據立刻就能明白。另外,給怎樣的人看怎樣的廣告,也可以指定目標用戶的屬性,結合多種判斷標準,就能分析出要怎樣投放廣告纔能使利益達到化。


    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進行這樣的數據分析,意味著能夠每天分析數千萬,甚至數億名用戶的行為。從這些數據中得到的結論,顛覆了我對人類的認識。


    平時和各種各樣的人交談,會覺得人的性格、興趣、外在特征都充滿了多樣性。


    可以說是“十個人十個樣”。但是,如果從幾千萬用戶“在幾乎相同的條件下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這樣的觀點來分析的話,就可以發現盡管使用的語言和所屬的文化完全不同,核心用戶或棄玩用戶的規律幾乎是相同的。並且,看上去屬性完全不同的人們,隻要分析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現他們也可以被歸納成幾種固定的規律。


    在人類的眼中看起來毫無共通點的事物,利用數據這一形式分析後卻發現它們其實基於十分簡單的規律。這個法則說明,人類實際上是規律的集合體。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