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市場結構、溢出效應與監管機制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楊宜 等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金融/投資  投資融資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處 
    【ISBN】97875119131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913111
    作者:楊宜等著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處
    出版時間:2014年05月 

        
        
    "

    內容簡介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市場結構、溢出效應與監管機制研究》以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發展和監管改革為背景,利用產業組織理論、金融理論和企業理論,論述了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市場效應機制及其相關的監管理論。通過宏觀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深入剖析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市場現狀,分析融資擔保行業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剖析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主要從事融資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為調研對像,通過收集財務報表和業務統計數據,重點研究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市場結構和溢出效應,並進一步通過分析檢驗擔保機構的資本集中度、貸款類擔保額市場集中度與在保餘額、營業利潤之間的關繫,研究溢出效應與區域擔保市場結構的關繫。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產業組織理論出發,對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繫運行的內部經濟制度和外部環境繫統進行梳理,構造典型的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業的產業組織結構模型。後,提出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發展
    1.1.2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監管改革
    1.1.3 現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存在的問題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像和研究內容
    1.3.1 研究對像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發展

    1.1.2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監管改革

    1.1.3 現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存在的問題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像和研究內容

    1.3.1 研究對像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本書框架結構



    2 融資擔保業市場結構、溢出效應與監管機制研究的理論基礎

    2.1 融資擔保制度與機制研究

    2.1.1 融資擔保模式分析

    2.1.2 融資擔保制度與機制分析

    2.2 融資擔保產品定價與風險管理技術

    2.2.1 融資擔保費率的定價模型

    9.9.9 融資信用擔保的風險管理

    2.3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行為與溢出效應研究

    2.3.1 融資擔保機制的“溢出效應”

    2.3.2 融資擔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

    2.3.3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可持續性

    2.4 相關監管理論綜述

    2.4.1 金融監管理論

    2.4.2 擔保業監管相關理論

    2.4.3 擔保業監管國際經驗與借鋻



    3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3.1 融資擔保業的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3.1.1 擔保機構數量迅速增加,資本實力不斷增強

    3.1.2 新增承保規模不斷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作用顯著

    3.1.3 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管理逐漸規範,風險管控能力有所加強

    3.1.4 擔保行業監管框架基本確立,監管制度處於完善過程中

    3.2 融資擔保行業自身不規範現像仍然比較突出

    3.2.1 擔保公司公信力不足,“異化”現像嚴重

    3.2.2 擔保公司治理水平較低,專業人纔缺乏

    3.2.3 擔保公司注冊資本不實,且缺乏持續補充資本的能力和承諾

    3.2.4 多數擔保公司綜合實力較弱,經營風險較大

    3.2.5 擔保公司先天制度設計不足導致利潤低、風險高

    3.3 融資擔保行業的生存環境分析

    3.3.1 從政策和經濟環境看,不確定因素影響融資擔保業的穩定發展

    3.3.2 從行業管理看,監管體制尚不健全,監管有效性有待提升

    ……

    4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市場結構與溢出效應的關繫

    5 構建雙層監管體制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發展

    6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在線試讀
    金融監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部門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施的監督管理。廣義的金融監管除狹義監管外,還包括了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稽核、同業自律性組織的監管、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管等內容。
    二、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與演進
    18世紀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使人們對自由經濟“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產生懷疑,監管概念走進人們視線。薩頓(Sandon)早涉足了信用監管,指出票據不斷貼現將導致信用規模成倍擴張,為了避免銀行擠提實施貨幣信用管制十分必要。“通貨學派”繼承了上述思想,並在1825年至1865年的“大爭論”中取得勝利,促使中央銀行制度的初建。進入19世紀,銀行危機推動了中央銀行角色的變換,從統一貨幣發行逐漸轉向了通過後貸款人職能穩定金融。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大危機”催生了金融監管理論的形成,並由此步人長期探索和不斷演進的路徑。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據金融監管理論研究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可以將其發展演變歸納為金融監管的動因理論、效應理論和政策理論三個階段。①
    (一)金融監管的動因理論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向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發起了挑戰,經濟內在不穩定性被察覺,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逐步占據主流經濟學的地位,政府加大了對經濟干預和監管的力度。在金融領域,金融監管成為焦點,金融監管的動因(必要性)是當時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金融監管理論開始萌生。這一時期的金融監管理論研究主要基於市場不完全性和金融體繫的脆弱性兩個視角,由此形成兩大理論體繫: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和金融脆弱的監管理論。
    1.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
    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以市場失靈和福利經濟學為基礎,指出管制是政府對公共需要的反應,目的是彌補市場失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社會福利化。具體又可細分為:
    ,負外部性監管理論。該理論是基於負外部性效應而產生的一種金融監管理論,其核心內容是,在金融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放任金融機構的自由競爭和完全依賴自律管理,無法保證消除負外部性效應,故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包括采取稅收或管制等措施以矯正外部效應非常必要。總之,該理論認為金融體繫負外部性是導致金融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而實行金融監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二,公共產品監管理論。該理論強調,對市場經濟下的金融體繫而言,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個體金融機構的冒險行為,削弱金融機構的集體非理性,保持金融體繫這種公共產品的健康穩定,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確保經濟發展的穩定。總之,該理論認為金融體繫的客體--金融產品自身的屬性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失靈,引發金融風險並導致危機,因此,有必要通過金融監管來實現對金融產品供給的良性引導。金融監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部門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施的監督管理。廣義的金融監管除狹義監管外,還包括了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稽核、同業自律性組織的監管、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管等內容。

    二、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與演進

    18世紀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使人們對自由經濟“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產生懷疑,監管概念走進人們視線。薩頓(Sandon)早涉足了信用監管,指出票據不斷貼現將導致信用規模成倍擴張,為了避免銀行擠提實施貨幣信用管制十分必要。“通貨學派”繼承了上述思想,並在1825年至1865年的“大爭論”中取得勝利,促使中央銀行制度的初建。進入19世紀,銀行危機推動了中央銀行角色的變換,從統一貨幣發行逐漸轉向了通過後貸款人職能穩定金融。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大危機”催生了金融監管理論的形成,並由此步人長期探索和不斷演進的路徑。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據金融監管理論研究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可以將其發展演變歸納為金融監管的動因理論、效應理論和政策理論三個階段。①

    (一)金融監管的動因理論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向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發起了挑戰,經濟內在不穩定性被察覺,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逐步占據主流經濟學的地位,政府加大了對經濟干預和監管的力度。在金融領域,金融監管成為焦點,金融監管的動因(必要性)是當時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金融監管理論開始萌生。這一時期的金融監管理論研究主要基於市場不完全性和金融體繫的脆弱性兩個視角,由此形成兩大理論體繫: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和金融脆弱的監管理論。

    1.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

    公共利益的監管理論以市場失靈和福利經濟學為基礎,指出管制是政府對公共需要的反應,目的是彌補市場失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社會福利化。具體又可細分為:

    ,負外部性監管理論。該理論是基於負外部性效應而產生的一種金融監管理論,其核心內容是,在金融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放任金融機構的自由競爭和完全依賴自律管理,無法保證消除負外部性效應,故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包括采取稅收或管制等措施以矯正外部效應非常必要。總之,該理論認為金融體繫負外部性是導致金融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而實行金融監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二,公共產品監管理論。該理論強調,對市場經濟下的金融體繫而言,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個體金融機構的冒險行為,削弱金融機構的集體非理性,保持金融體繫這種公共產品的健康穩定,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確保經濟發展的穩定。總之,該理論認為金融體繫的客體--金融產品自身的屬性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失靈,引發金融風險並導致危機,因此,有必要通過金融監管來實現對金融產品供給的良性引導。

    第三,信息不對稱監管理論。施蒂格勒(Stigler)從信息分配角度揭示了市場失靈,指出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金融機構往往處於相對劣勢面臨金融效率降低和金融風險並存的局面,而政府的外部監管能夠逐步完善信息的完備程度,降低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效率和減少經濟損失,認為金融監管是抑制因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體繫失效的有效措施。①

    第四,自然壟斷監管理論。該理論認為,金融機構的自由競爭終將發展為集中壟斷,高度集中壟斷不僅會在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方面帶來損失,而且也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主張通過政府監管消除壟斷,保障金融體繫的穩定運行,認為金融市場的自然壟斷性,是導致金融體繫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政府監管是消除壟斷和維護穩定的有力措施。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