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具身認知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蓋伊·克萊斯頓(Guy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管理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423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34232
    作者:蓋伊·克萊斯頓(Guy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什麼是具身認知?身體和認知並不是脫離對立的,身體的狀態也會影響心智。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具身認知的應用場景,這本書填補認知空白,是了解具身認知的科普指南。
    2、 內容繫統全面,清晰搭建了一個科普框架:什麼是身體?什麼是心智?身體行為如何影響大腦的想法?
    3、 從大腦開發,到情緒調整,再到健康管理,具身認知帶來了很多有益作用。為什麼手藝人的能力更協調?對職業教育有哪些利好?老人為什麼不喜歡喫藥,靠身體自愈真的有用嗎?熱愛運動鍛煉、正念冥想的人,為何身體更年輕、頭腦更活躍?
    4、 具身認知在健康管理、終身學習、職業教育、具身醫療、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等領域有廣泛的商業應用前景。
    5、 作者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英國心理學會會士,是“構建學習力”理念的全球推廣人,他所講授的理論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實踐。

     
    內容簡介
    《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心智》普及了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它告訴我們身體如何反向影響心智。通過開啟身體中的智慧開關,與身體積極對話將促發更好的思考、生活與工作狀態。
    長久以來,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身體與對立的“離身觀”已經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肉體低下,頭腦至上”。肉體被比作“硬件”,“心智”被比作軟件,“軟件”指揮“硬件”。這種離身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老師喜歡數學好的學生,認為他們智商高於玩滑板的學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通常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掌握的是工藝知識,而專業知識纔值得被重視……具身認知打破了這些固有的觀念。它表明身體的智慧被忽略了,身體和心智是交互影響的,為個體認知外部世界提供了智能媒介。身體通過表情、動作向大腦傳遞它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從而帶出人的思維、情緒或者理解能力。身體雖然不說話,但是它比“認真思考”更能反映出人的真實想法。

    《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心智》普及了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它告訴我們身體如何反向影響心智。通過開啟身體中的智慧開關,與身體積極對話將促發更好的思考、生活與工作狀態。
    長久以來,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身體與對立的“離身觀”已經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肉體低下,頭腦至上”。肉體被比作“硬件”,“心智”被比作軟件,“軟件”指揮“硬件”。這種離身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老師喜歡數學好的學生,認為他們智商高於玩滑板的學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通常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掌握的是工藝知識,而專業知識纔值得被重視……具身認知打破了這些固有的觀念。它表明身體的智慧被忽略了,身體和心智是交互影響的,為個體認知外部世界提供了智能媒介。身體通過表情、動作向大腦傳遞它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從而帶出人的思維、情緒或者理解能力。身體雖然不說話,但是它比“認真思考”更能反映出人的真實想法。
    當前,具身認知在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和教育領域已經顯露出開闊的應用前景。這本書將從以下角度對其概念進行全面解讀,包括:離身論與具身論、身體的構成、身體與心智的關繫、我們如何與身體對話以及具身認知的應用前景。通過對硬核知識的生動論述,以及對身邊現像的有趣解答,這本書將指導我們與身體建立連接,去探索身體中未被開發的智慧角落。

    作者簡介

    [英] 蓋伊·克萊斯頓(Guy Claxton) 英國溫切斯特大學名譽教授,倫敦國王學院教育學客座教授,目前擔任“世界學習中心”(CRL)的聯合主任。 他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英國心理學會、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擁有劍橋大學雙一等榮譽學位和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繫做博士後研究,之後在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學院擔任教育心理學講師,先後被切爾西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布裡斯托大學、溫切斯特大學聘用。 蓋伊·克萊克斯頓著有三部“具身認知”繫列的作品:《兔子大腦,烏龜心智:為什麼思考越少智能越高》《任性的思維:無意識之秘密歷史》《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心智》。他致力於將具身認知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領域,培養人們成為卓有成效的終身學習者。他是“構建學習力”(Building Learning Power)理念的發起人,著有同名暢銷書繫列,講授如何拓展年輕人的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與覺知力、實現高效學習,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  

    目錄
    引 言 V
    章 與身體對抗的歷史 001
    心 智 009
    心智中的自我 012
    離身心理學 014
    第二章 身體是由什麼構成的 019
    一群細胞 022
    一種運動形式 024
    一個有彈性的籠子 027
    器官 032
    生化湯 035
    復雜的自適應動態繫統 038
    第三章 為什麼身體需要大腦 043
    皮 膚 045

    引 言 V
    章 與身體對抗的歷史 001
    心 智 009
    心智中的自我 012
    離身心理學 014
    第二章 身體是由什麼構成的 019
    一群細胞 022
    一種運動形式 024
    一個有彈性的籠子 027
    器官 032
    生化湯 035
    復雜的自適應動態繫統 038
    第三章 為什麼身體需要大腦 043
    皮 膚 045
    需求、行為和見聞 051
    大腦存在的意義 052
    交互的大腦半球 054
    預 期 059
    第四章 大腦和身體是如何交流的 065
    信息協商和回路 068
    化學交流 071
    大腦如何映射身體 074
    這一切在何處彙集 075
    兩種行動方式和兩種知覺方式 079
    認知控制 082
    第五章 情緒和情感 087
    情緒的作用是什麼 091
    基本的情緒模式 094
    情感的復雜化 104
    情緒控制與抑制 106
    哭泣:一個恰當的例子 110
    情緒和認知 112
    第六章 具身心智 119
    身體- 大腦的信息提煉功能 123
    語 言 129
    隱 喻 132
    身體對話 134
    身體如何影響思維 136
    數 學 139
    創造力和想像力 142
    第七章 意識的湧現 147
    意識的隱喻 150
    手勢和思想的湧現 154
    籬架式整枝體驗 158
    注意力的習慣 160
    意識的出現 164
    意識覺知何時會發生 166
    “自我”的湧現 169
    第八章 增強的身體 177
    我的空間 176
    分布式認知 182
    個人 其他 185
    社交共鳴 189
    共鳴的起源 194
    第九章 工藝技能和專業知識 199
    正在形成的智能 203
    工作知識 207
    智力的局限性 212
    學 習 214
    第十章 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對話 223
    內感受覺知 226
    生物反饋 231
    正念冥想 232
    專 注 235
    鍛煉和運動 239
    第十一章 具身生活:自我、精神和社會 245
    具身認知主導下的生活方式 249
    教 育 252
    政治和法律 254
    醫 學 258
    智能設備的屏幕和身體 260
    一種新的唯物主義 263
    現實世界的智能 268
    結 語 271
    注 釋 273
    致 謝 313

    前言
    引 言
    如果我們的身體那麼容易被理解,就沒有人會認為我們還有思想了。
    ——理查德·羅蒂1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但人們卻變得越來越懶惰。有數百萬人在辦公室裡工作,每天都與文件打交道,不停地盯著計算機屏幕、討論議案、處理各種文檔和表格。閑暇之餘,人們還會盯著計算機或手機屏幕,查看短信和推特推文,逃入虛擬世界中,閑聊各種軼事趣聞。雖然還有些人會打網球或者織毛衣,但目前的趨勢無疑是人們更願意躺在床上和沙發上懶散度日。我們的身體功能已經開始退化,隻剩下耳朵和眼睛負責輸入信息,嘴巴和指尖負責輸出信息。現在,洗衣服需要的所有肢體技能就是把衣服扔進洗衣機裡,然後按下按鈕。做飯也隻需要撕開包裝袋,然後關上微波爐進行加熱。我們的身體很少受到關注,也很少得到有效利用,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我們纔會想起自己的身體:我們用智能手機提醒自己去戶外漫步或去體育館健身。懶惰並且整潔曾經是富人的特權,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用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歡樂的機器會變得運作遲鈍,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該如何修理這些機器,也不想修理它們。我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但身體卻越來越貧瘠。2

    引 言
    如果我們的身體那麼容易被理解,就沒有人會認為我們還有思想了。
    ——理查德·羅蒂1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但人們卻變得越來越懶惰。有數百萬人在辦公室裡工作,每天都與文件打交道,不停地盯著計算機屏幕、討論議案、處理各種文檔和表格。閑暇之餘,人們還會盯著計算機或手機屏幕,查看短信和推特推文,逃入虛擬世界中,閑聊各種軼事趣聞。雖然還有些人會打網球或者織毛衣,但目前的趨勢無疑是人們更願意躺在床上和沙發上懶散度日。我們的身體功能已經開始退化,隻剩下耳朵和眼睛負責輸入信息,嘴巴和指尖負責輸出信息。現在,洗衣服需要的所有肢體技能就是把衣服扔進洗衣機裡,然後按下按鈕。做飯也隻需要撕開包裝袋,然後關上微波爐進行加熱。我們的身體很少受到關注,也很少得到有效利用,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我們纔會想起自己的身體:我們用智能手機提醒自己去戶外漫步或去體育館健身。懶惰並且整潔曾經是富人的特權,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用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歡樂的機器會變得運作遲鈍,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該如何修理這些機器,也不想修理它們。我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但身體卻越來越貧瘠。2
    但是,本書並不是針對有關肥胖、心髒病、互聯網危險等令人恐慌的主題進行的探討,也不是對那些即將消亡的絎縫工藝和木質工藝的懷舊之情的贊美。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因為低估了身體的智能而忽視了身體的存在。問題並不在於我們變懶惰了,也不在於我們失去了意志力,而在於我們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我們渴望從事腦力勞動,進行離身的娛樂活動,因為我們認為這類用不到身體的活動要比用到身體的活動需要更多的智能,前者在我們的社會中更受尊重。總的來說,它們讓我們顯得更聰明,而顯得聰明是好事,所以從事這些思維活動會讓我們感覺良好。(當然,由於它們更受尊重,總體來看,它們得到的報酬也會更多。)相反,身體疲憊不堪、髒兮兮、臭氣熏天則會讓人覺得缺乏智能。(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如一些運動員。)所以我們渴望干淨,樂於從事跟語言相關的活動。3
    具身認知這種新科學認為,我們仍在用過時的、不準確的方式看待身體智能和心智。許多神經繫統科學家並不認為智能專屬於頭腦,也不認為人類智能的境界是進行理性論證。他們不再相信頭腦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控制力,可以控制我們身體的不穩定性,對身體的種種愚蠢行為進行補救。他們也不認為我們的頭腦和身體可以各自為政。那種認為我們的身體很愚笨而頭腦很聰明並能控制一切的想法已經過時了。新的具身認知科學對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生活有著重要意義。本書試圖呈現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我認為它至關重要。
    那種認為智能主要就是思考和推理的觀點不符合事實。它隻是一種文化信念——有些人稱之為致命的文化基因,它誤導了我們。那些喜歡做復雜的身體動作——如霹靂舞、滑板——卻不喜歡做數學作業的年輕人並不缺乏智能。我認為他們是日益增長的反對智力霸權的文化叛逆的一部分(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會那樣說)。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他們的父母和老師理解為什麼這種叛逆本身就是智能,我希望它能夠讓更多的人重新審視實踐和身體運動在教育等領域中的價值,這樣一來,那些並不特別擅長腦力勞動的人就不會錯誤地覺得自己愚蠢。
    *****
    在引言中,我會介紹一下本書將要論述的幾個主要的科學主題。
    書中反復出現的主題是:不是我們擁有身體,而是我們就是我們的身體。如果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我就變成了不同的我。如果我的身體是由硅或者光纖組成的,我將需要不同的東西,對不同的事物做出反應,注意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我的智能。我的頭腦並不是從天而降,來拯救和指導這個木訥而無助的肉身的,恰恰相反:我的智能肉身,作為其自身智能的一部分,已經進化出了策略和能力,我認為它們就是我的“頭腦”。我之所以聰明,恰恰是因為我就是我的身體,並不是我擁有這個身體,也不是我住在身體裡面,而是我來自我的身體。
    這種認識既極其普通,又相當非凡。它顛覆了兩千年來西方文明普遍接受的直覺心理學——學者稱之為大眾心理學。章通過簡要追溯以往觀點的發展歷程,為闡釋新的觀點提供了背景介紹。從古希臘時期到20世紀末,人們難以想像的是,歐幾裡得的幾何定理、柏拉圖的《理想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都是源於人的肉體,尤其是我們頭蓋骨裡面的看起來特別枯燥乏味的那堆物質;同樣不可思議的是,無私的行為和明智的判斷也可能獨特地產生於約70千克重的肉體。這些智慧和明智之舉一定是非物質、來自別處的。於是“心智”一詞就被發明出來,用於填補哲學家所說的“解釋的空白”。在我們的祖先看來,人的意識,尤其是理性思維,就像是這個假想的心智的核心,我們的感官通過身體向它傳遞信息,它在思考後做出決定,再通過身體把決定傳遞出去以便執行任務。我們以為我們是先看到事物,然後思考並做出決定,後采取行動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將以現代的、科學的視角來了解我們的身體。科學家初解釋心智時,就把它和大腦聯繫了起來。但是,正如我將要展示的那樣,心智的基礎並不隻是我們的大腦,而是我們的整個身體。我認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不斷流動的、相互交織的體繫,它把我們的肌肉、脾胃、心髒、感官和大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任何身體部位——尤其是大腦——都不能脫離其他部位而單獨運作。各種電子和化學信息不斷地在整個身體和大腦中傳遞。在不到1秒的時間裡,大腦的“決定”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腸道裡糟糕的細菌、因刺耳的聲音或恐怖的夢境而改變的血糖水平。免疫繫統的細胞和分子在大腦的各個層級中有眾多受體,因此,免疫繫統現今被認為是中樞神經繫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它們屬於同一個繫統。
    我將要陳述的是,我們人類的生存主要靠行動,而不是思考或理解,因此,我們智能的用武之地主要是采取有效的﹑適當的行動。思考是人類後天發展起來的一種工具,可以支持我們采取明智的行動。我們將會看到,大腦不斷進化是為了幫助我們日益復雜的身體協調各種相互關聯的子繫統,進而為整個身體服務。大腦隻是我們身體的僕人,而不是我們身體的主人。它是一個聊天室,而不是指揮部。我們所見﹑所想﹑所做的決定﹑所采取的行動,並不是像工廠裡的不同部門那樣各自為政;相反,它們密不可分﹑彼此依存。嚴謹的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所見會立即與我們的所想,以及我們所采取的行動結合在一起,我們的身體—大腦會在瞬間把所有這些影響因素融合在一起,而且經常無須思索或策劃,就會采取復雜的、智能的行動。
    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思想和情感之間的關繫。情感並不是無用的。正如柏拉圖和當代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情感不是任性
    的﹑原始的衝動,不會時常威脅著要破壞理性建立起來的脆弱的思想架構。正如我們將在第五章所看到的那樣,它們就像黏合劑,把我們的理性和常識連接在一起。情感是體現我們的價值觀和關切的軀體事件,它們昭示了我們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有方向。我們的希望和恐懼來自我們的各個器官對事件的反應所產生的共鳴。沒有情感和直覺,抽像的智慧便會偏離這個微妙而復雜的真實世界,人們會變得“聰明的愚蠢”,能夠解釋和理解事物,卻不能把這種理解與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壓力聯繫在一起。特定的情感常常會在實際經歷中變得錯綜復雜,甚至被曲解。我們害怕親密關繫,我們對自己的膽小感

    媒體評論
    人類智能隻專屬於頭腦而跟身體無關嗎?創造性思維是否也依賴於身體的直覺和激勵?思想和情感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蓋伊·克萊斯頓所著《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心智》一書,針對認知科學領域近來湧起的一個新概念——“具身認知”,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對腸腦互動、鏡像模仿等現像進行了有趣的解讀,重新闡釋、界定了身體和心智之間的奇妙關繫;也特別關注到身體運動如何智能,幫助我們從中掌握讓身心變得更有活力的科學奧秘。
    ——尹傳紅
    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克萊夫·庫克森
    《金融時報》科學編輯
    ——《紐約圖書雜志》
    ——伊恩·麥吉爾克裡斯特

    人類智能隻專屬於頭腦而跟身體無關嗎?創造性思維是否也依賴於身體的直覺和激勵?思想和情感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蓋伊·克萊斯頓所著《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心智》一書,針對認知科學領域近來湧起的一個新概念——“具身認知”,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對腸腦互動、鏡像模仿等現像進行了有趣的解讀,重新闡釋、界定了身體和心智之間的奇妙關繫;也特別關注到身體運動如何智能,幫助我們從中掌握讓身心變得更有活力的科學奧秘。
            ——尹傳紅
    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蓋伊·克萊克斯頓是“具身認知”這一新領域的資深專家。他在書中指出,擺脫以大腦為中心的觀點,不僅會讓我們從生物學角度更好地理解自身,而且提高了人們對手工藝人和體力勞動者的認知,有利於社會發展。
    ——克萊夫·庫克森
    《金融時報》科學編輯


    這本書向讀者闡明了神經科學和哲學家幾十年來的研究:身體是智力的核心。
    ——《紐約圖書雜志》


    這是我所讀過的關於具身智能的一本好書:觀察透徹、思考清晰、可讀性強。這本書值得廣泛推廣,理應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
    ——伊恩·麥吉爾克裡斯特
    《主人和他的使者》作者

    在線試讀
    離身心理學
    笛卡兒關於心智的觀點及其伴隨而來的對身體的詆毀和忽視,在整個20世紀的專業心理學中都得到了反映,實際上是得到了強化。“認知”是人們感興趣的中心話題:從1955年至今,認知心理學幾乎是一種受到人們關注的心理學。認知處在輸入端的知覺和輸出端的行為之間,對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學學生來說,認知被分解成了“記憶”“理解”“決策”“問題解決”等話題,並用明確、理性的術語對這些話題進行了解釋。記憶就是記住事實,通常隻是隨機匹配的詞彙或音節;理解就是根據句法規則把詞彙的意義連接在一起;決策和問題解決就是讓學生進行智力較量,解決抽像的、程式化的謎題,通常是構成大多數不同版本的“智力測試”的邏輯問題,並且問題的設計總是不盡如人意,將他們的實際表現跟超理性的理想結果進行比較。
    有一個被廣泛引用的心理學實驗: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盧裡亞對西伯利亞的一些農民說:“在鄂木斯克(一個距離西伯利亞1 000英裡e的城鎮),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一天早上,有個人從房子裡走出來,看見了一頭熊,熊是什麼顏色的?”大多數受試者都明智地回答說他們不敢確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去過鄂木斯克。盧裡亞抗議說,他剛剛告訴他們那裡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但是我們不了解你,”農民們回答道,“我們怎麼能判斷出你是否在講實話,或者你有沒有弄錯?”在現實世界裡,這似乎是非常智慧的回答,但在邏輯世界裡卻不是。
    當時,認知心理學家的天然盟友是傑裡·福多這樣的邏輯和語言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這樣的理論語言學家——他們對句法而不是意義感興趣,還有艾倫·紐阨爾這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他們試圖讓機器人解決邏輯難題。神經繫統科學家和其他類型的生理學家對身體的運作方式很感興趣,但他們被看作非常初級的研究伙伴。一旦福多、喬姆斯基和他們的朋友制定出心智的設計規範,那麼神經繫統科學家就可以看看它是如何在大腦“濕件”f中運行的,但這隻是一項非常微不足道的工作——一種確認性的整理工作。事實是,人類這種動物不僅有認知,還有需求,充滿激情,迫切需要即時采取行動,而這一事實被認為並不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當計算機成為人類心智的主要隱喻時,人們開始更加注重邏輯和語言。計算機的“思考方式”是以1和0的字符串(它們的“機器代碼”)進行邏輯運算的,所以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也應該與此類似。福多把他的一本書命名為《思想的語言》,在其中使用了一繫列邏輯或語法規則,把符號串轉變成了其他符號,不考慮那些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或者它們對真實的人是否有意義。15這些規則應該是固有的、普遍的,認知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弄清楚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基於這一觀點,如果人類的心智機器能夠進行必要的運算,那麼它們是由肉體、硅芯片還是樂高組成的,就變得無關緊要了。

    離身心理學
    笛卡兒關於心智的觀點及其伴隨而來的對身體的詆毀和忽視,在整個20世紀的專業心理學中都得到了反映,實際上是得到了強化。“認知”是人們感興趣的中心話題:從1955年至今,認知心理學幾乎是一種受到人們關注的心理學。認知處在輸入端的知覺和輸出端的行為之間,對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學學生來說,認知被分解成了“記憶”“理解”“決策”“問題解決”等話題,並用明確、理性的術語對這些話題進行了解釋。記憶就是記住事實,通常隻是隨機匹配的詞彙或音節;理解就是根據句法規則把詞彙的意義連接在一起;決策和問題解決就是讓學生進行智力較量,解決抽像的、程式化的謎題,通常是構成大多數不同版本的“智力測試”的邏輯問題,並且問題的設計總是不盡如人意,將他們的實際表現跟超理性的理想結果進行比較。
    有一個被廣泛引用的心理學實驗: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盧裡亞對西伯利亞的一些農民說:“在鄂木斯克(一個距離西伯利亞1 000英裡e的城鎮),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一天早上,有個人從房子裡走出來,看見了一頭熊,熊是什麼顏色的?”大多數受試者都明智地回答說他們不敢確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去過鄂木斯克。盧裡亞抗議說,他剛剛告訴他們那裡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但是我們不了解你,”農民們回答道,“我們怎麼能判斷出你是否在講實話,或者你有沒有弄錯?”在現實世界裡,這似乎是非常智慧的回答,但在邏輯世界裡卻不是。
    當時,認知心理學家的天然盟友是傑裡·福多這樣的邏輯和語言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這樣的理論語言學家——他們對句法而不是意義感興趣,還有艾倫·紐阨爾這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他們試圖讓機器人解決邏輯難題。神經繫統科學家和其他類型的生理學家對身體的運作方式很感興趣,但他們被看作非常初級的研究伙伴。一旦福多、喬姆斯基和他們的朋友制定出心智的設計規範,那麼神經繫統科學家就可以看看它是如何在大腦“濕件”f中運行的,但這隻是一項非常微不足道的工作——一種確認性的整理工作。事實是,人類這種動物不僅有認知,還有需求,充滿激情,迫切需要即時采取行動,而這一事實被認為並不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當計算機成為人類心智的主要隱喻時,人們開始更加注重邏輯和語言。計算機的“思考方式”是以1和0的字符串(它們的“機器代碼”)進行邏輯運算的,所以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也應該與此類似。福多把他的一本書命名為《思想的語言》,在其中使用了一繫列邏輯或語法規則,把符號串轉變成了其他符號,不考慮那些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或者它們對真實的人是否有意義。15這些規則應該是固有的、普遍的,認知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弄清楚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基於這一觀點,如果人類的心智機器能夠進行必要的運算,那麼它們是由肉體、硅芯片還是樂高組成的,就變得無關緊要了。
    計算機為身體和心智的分離提供了一個誘人的隱喻,其形式就像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的分離一樣。我們被鼓勵把大腦看作多功能的生物硬件的集合,這個硬件可以支持運行大量的進行社會傳播的軟件程序和信念繫統。但這很有誤導性。計算機沒有基因,也沒有與生俱來的需求和顧慮。它們是真正的認知工具,沒有任何內在的情感和動機。我們還要記住一點,心智的計算機模型是在網絡和互聯網發明之前塑造的,因此就像早期的機器一樣,心智被看成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給它們問題,它們就會自己進行計算並給出答案。
    所以,如果人類被塑造成早期的計算機模型,並且被削減得隻剩下理性和抽像的能力,那麼他們就被剝奪了幾乎所有讓他們變得豐富、有趣和真實的東西。所有與心理分析、情感、友誼甚至像足球或者時尚這樣跟普通興趣有關的東西,都受到近乎鄙夷的忽視。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我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曾參與面試了那些想學心理學的六年級學生。對於這樣一份重要的工作,我得到的的建議就是問問他們是否對“人們為什麼這樣做”感興趣,如果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就拒絕錄取他們。
    也許這種認為“大腦和心智從根本上來說是理性的”觀念反映了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思維傾向。畢竟,這些對大腦—心智進行思考和論述多的人,擅長的就是制定清晰的定理、提出無懈可擊的論點、進行可證實的推測、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所以在他們的理論中,他們特別擅長的那種思考方式被證明是大腦本來就該做的事情,就不足為奇了。即使在理性時代以前,非小說作家也傾向於爭論和推理,所以我們認為,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很可能是有失公允的。
    然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如此“高度的理性”應該構成大腦的基本運作方式。大腦完全有可能以一種完全非哲學的方式自然地運作。但是,如果訓練有素,大腦也有能力提供哲學的理性。就像你現在可以給一臺數字計算機編程,讓它像人腦一樣運作,在過去的2 000年裡我們所積澱的文化也一直在給人類大腦編程,以模擬機器的理性。有一個恰當的例子,彼得·梅達瓦和保羅·費耶阿本德在很多年前就表明,科學家實際的工作方式與發表科學論文時提出的那種合乎邏輯的設想是完全不同的。16
    總的來說,在過去2 500年的人類歷史中——特別是在西方歷史中,身體認知論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因為直到近,我們依然缺乏科學的工具以使身體展示出自身的精密性和復雜性,難怪我們創造出了各種各樣對人類智能的虛構的解釋,隻留下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任務讓身體去做。也難怪身體變成了一個“灰姑娘式”的概念,被心智和靈魂這兩個“丑陋的姐姐”詆毀和蔑視。2 500年來,人們一直被誘惑去相信一個幽靈般的世界,那裡充斥著柏拉圖式的抽像性和神學上的理想化,人們被鼓勵追求一種冷靜的思維方式。這不僅是因為冷靜的思維有時是身體感覺和直覺的有用附屬物,而是有更好的原因。
    但是現在,我們確實擁有了這些工具,所以,讓我們利用它們吧!讓我們更仔細地觀察人類的身體,了解其真相吧!
    我完全就是我的身體,此外別無其他。
    ——弗裡德裡希·尼采
    現在,讓我們開啟一段探索人體奧秘的快速旅行。在本書中,我常常稱人體為“你的身體”,有時也稱之為“我的身體”,好在這種稱謂並不歸屬於差別巨大的學術問題的討論範疇;現在,我正在討論的是你我身體的構成及其運作方式。作為一名科學家,至少在有關身體的方面,我贊同尼采的觀點,所以就從“我們所做和所想的每件事在某種意義上都來自身體這個復雜的生物結構”這一假設,來開始我們的人體探索之旅吧!你的眼睛正在閱讀這些文字,你的大腦正在思考這些文字所蘊含的思想,你的面部肌肉正在不由自主地抽搐,以表達認同、愉悅、疑惑、憤怒等情緒,這些反應如何影響你對上一餐食物的消化……所有這些以及更多的身體結構,構成了現在的你。
    那麼,讓我們看看我們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吧!不幸的是,我不能讓你直接看到它的運作過程,因為我們無法直接看到。我們身體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是意識無法觸及的,當你閱讀的時候,你感覺不到你的骨髓中正在制造紅細胞,所以我們需要科學幫助我們了解身體是由什麼構成的,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將簡單介紹一些具有互補性的觀點。
    一群細胞
    小男孩是由什麼構成的?
    鼻涕蟲和蝸牛,還有小狗的尾巴。
    小男孩就是這樣長大的。
    小女孩是由什麼構成的?
    糖和香料,還有所有美好的東西。
    小女孩就是這樣長大的。
    ——19世紀的童謠
    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你的身體是活細胞進化的結果,這些細胞群是聚在一起,而不是彼此分開的。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學校生物課上講授的內容,所以,我在此隻做一個簡短的概述作為提醒。不知何故,大約40億年前,一些分子出現了,它們有一種奇怪的屬性——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們似乎專注於自我繁殖。過了一段時間,這些自我繁殖的分子已經能夠建造適合其生存和繁殖的小型基地。它們編織的薄膜使它們能夠構建起自己的微型生態繫統,因此,它們能夠或多或少地保持著有利於生存的環境。早的這些能夠自我繁殖的分子,即單細胞的數百萬後代——許多種類的細菌和微生物——此時此刻正在你我的體內群聚。它們與我們共生,通常對我們有益,但當它們偶爾使我們生病時,則對我們有害。
    這些細胞中的一些與更小的細胞分工合作。例如,線粒體是簡單的單細胞生命形式,具有非常有益的釋放能量的能力,所以人類的細胞歡迎它們長期居住在體內,喂養並保護它們,以換取源源不斷的能量供應。還有一些細胞知道如何分裂,因此它們不僅能復制自己的DNA,還能復制有利的細胞生存條件。一些微小的生物(經過許多代生物的自然選擇)發現,細胞分裂之後,群聚在一起是有好處的,尤其是當它們掌握了各自的專長以後,不同的細胞就可以代表整個群體各盡其責了。
    形成群體的生存戰略有利有弊,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多細胞實驗都成功了,也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決定以群聚的形式生存。變形蟲是一種比較脆弱的生物,但它的需求很簡單,如果它生存的環境保持穩定,它就可以很容易地獨立生存,即低技術、低維護。但是,如果它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它會因得不到所需的東西而幾乎無法生存。體型大的生物能夠走得更遠、更快尋找到食物,能夠更早地發現危險,更巧妙、更有力地保護自己。但是,要維護這樣大的體型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也要面臨更多的問題。進食變成了“軍事行動”,需要極快地調動雙手舉起叉子,調動肌肉張開嘴巴,調動牙齒咀嚼食物,分泌唾液潤滑食物,調動更多的肌肉吞咽食物(確保在關鍵的時候屏住呼吸),靠消化性化學物質的分泌來消化食物,靠胃分解食物等(你可以想像其他身體部位的運作)。群居生活並不輕松,我們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發現了這一點。如何在“對我有益”和“對我們有益”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通常是個棘手的問題。
    這個進化故事的很多細節並不重要,但有一件事很重要:構成我們身體的細胞,無論是單獨的還是群體的,都表現出想要生存的樣子。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具有有意識的欲望或偏好,而是意味著它們對潛在的不利事件有一套內在的反應,這些反應往往可以消除或避免這些不利事件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如果細胞的內部環境失衡,就會觸發一繫列嘗試恢復平衡的過程。如果它們的表皮被刺破,就會觸發具有修復效果的行動。具有這種自我保護、迅速反應能力的細胞會生存得更久,因此它們比那些沒有這種能力的細胞有更大的自我復制機會。在基本的層面上,我們是有目的的,也是智能的。正如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在他的著作《當自我來敲門》中所說:“管理生命的具身知識,比任何對這類知識的有意識的體驗都重要。(這種)知識相當復雜……其復雜性是巨大的,其表面的智慧是非凡的。”1 (我不明白為什麼他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謹慎地加入“表面的”這個詞。) 我認為,這種內在的傾向和能力正是智能的核心所在,它能夠以一種滿足你的需求和關切的方式采取行動,尤其是當你關注的事物數量激增、世界變得更復雜的時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