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不確定條件下資源的經濟尋租視角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呂一博,蘇敬勤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經營管理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3083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308306
    叢書名:科學經管文庫

    作者:呂一博,蘇敬勤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5月 


        
        
    "

    編輯推薦

            呂一博、蘇敬勤編著的《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不確定條件下資源的經濟尋租視角》從對企業本質的理解出發,通過對不同研究流派對企業相關研究的回顧與整理,對企業這一經濟組織形式的本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不確定性條件下經濟尋租視角的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來源分析理論框架,分析研究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並通過實證研究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以期從理論上構建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識別和分析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從實踐上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宏觀政策建議和微觀行動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從對企業本質的理解出發,提出一個“不確定條件下資源經濟尋租”視角的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分析框架,並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企業的成長動機、成長能力、成長基礎和成長機會四個方面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進行繫統化的研究。在對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家導向、企業網絡等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的基礎上,構建了“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繫及可視化方法,提出了三維度的企業家導向影響因素分析模型,以及中小企業成長的網絡動力模型。期望本書研究能夠為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理論與實踐提供工具方法和行動指導。本書可供企業成長及創業管理領域的研究人員參閱,也可供中小企業管理者和政府部門的相關管理人員閱讀。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企業成長的歷史視角——企業發展簡史回溯
    1.2 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研究的理論需求與現實意義
    1.3 中小企業的界定及發展概況
    1.4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內容體繫
    第2章 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來源分析的理論框架
    2.1 企業本質研究的演進
    2.2 企業成長的內生動因——資源的經濟尋租
    2.3 企業成長的外生機會——不確定性的普遍存在
    2.4 不確定性條件下資源經濟尋租視角的企業成長影響因素來源分析框架
    2.5 小結
    第3章 “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及評價

    總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企業成長的歷史視角——企業發展簡史回溯

        1.2 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研究的理論需求與現實意義

        1.3 中小企業的界定及發展概況

        1.4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內容體繫

    第2章 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來源分析的理論框架

        2.1 企業本質研究的演進

        2.2 企業成長的內生動因——資源的經濟尋租

        2.3 企業成長的外生機會——不確定性的普遍存在

        2.4 不確定性條件下資源經濟尋租視角的企業成長影響因素來源分析框架

        2.5 小結

    第3章 “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及評價

        3.1 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概述

        3.2 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繫的構建及有效性分析

        3.3 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結構研究

        3.4 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數值計算

        3.5 基於雷達圖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內部審計可視化

        3.6 小結

    第4章 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4.1 中小企業成長的動機——企業家導向

        4.2 中小企業成長的能力——企業創新能力

        4.3 中小企業成長的資源基礎——企業內部資源和企業的資源外取

        4.4 中小企業成長的機會供給——企業環境

        4.5 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理論模型

        4.6 變量測量和研究方法

        4.7 數據分析結果

        4.8 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識別及作用機理分析

        4.9 小結

    第5章 中小企業企業家導向的影響因素

        5.1 企業家導向的內涵

        5.2 中小企業企業家導向的影響因素分析

        5.3 變量測量和研究方法

        5.4 數據分析結果

        5.5 中小企業企業家導向影響因素的識別及作用機理分析

        5.6 小結

    第6章 中小企業成長的網絡動力

        6.1 中小企業的企業網絡類型及中小企業成長的網絡動力模型

        6.2 變量測量和研究方法

        6.3 數據分析結果

        6.4 中小企業成長的網絡動力識別及作用機理分析

        6.5 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及創新能力發展調查問卷

    在線試讀
    第1章緒論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一語早出自英國科學家赫胥
    黎(Huxley,1893)在牛津大學舉行的一次題為《演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
    andEthics)的演講。作為達爾文的忠實擁躉,赫胥黎在這次著名的演講中,闡
    述了有關演化中宇宙過程的自然力量與倫理過程中的人為力量相互激揚、相互制
    約、相互依存的根本問題,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的發生和進化,進一步發展了《物
    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出的進化論思想。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
    嚴復在《天演論》(1898)中將其翻譯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嚴復先生進一
    步將西方的進化理論與中國傳統的儒、道與諸子學說融會貫通,形成了天演思想
    體繫,認為進化論不僅適用於動植物界,也適用於無機界和人類社會。
    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Marshall,1890)首次明確
    提出生物的“適者生存”法則在經濟學上的重要意義:生存競爭使得適合從環
    境中獲得利益的有機體增多,將自然選擇機制的思想引入了經濟組織演進過程的
    研究。約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1912)在《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將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類比為生物學概念上的“突變”,
    發展了一套關於資源重新組合和擴張的創新理論,提出了基於創新擴散過程的
    “Schumpeter競爭模式”,形成了經濟組織研究的新視角。阿爾欽(Alchian,
    1950)在《不確定性、演化和經濟理論》中正式引入了生物演化和自然選擇的原
    則,將經濟繫統解釋為以利潤為目標進行選擇的適應性機制,提出了應對生物演

    第1章緒論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一語早出自英國科學家赫胥

    黎(Huxley,1893)在牛津大學舉行的一次題為《演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

    andEthics)的演講。作為達爾文的忠實擁躉,赫胥黎在這次著名的演講中,闡

    述了有關演化中宇宙過程的自然力量與倫理過程中的人為力量相互激揚、相互制

    約、相互依存的根本問題,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的發生和進化,進一步發展了《物

    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出的進化論思想。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

    嚴復在《天演論》(1898)中將其翻譯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嚴復先生進一

    步將西方的進化理論與中國傳統的儒、道與諸子學說融會貫通,形成了天演思想

    體繫,認為進化論不僅適用於動植物界,也適用於無機界和人類社會。

    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Marshall,1890)首次明確

    提出生物的“適者生存”法則在經濟學上的重要意義:生存競爭使得適合從環

    境中獲得利益的有機體增多,將自然選擇機制的思想引入了經濟組織演進過程的

    研究。約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1912)在《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將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類比為生物學概念上的“突變”,

    發展了一套關於資源重新組合和擴張的創新理論,提出了基於創新擴散過程的

    “Schumpeter競爭模式”,形成了經濟組織研究的新視角。阿爾欽(Alchian,

    1950)在《不確定性、演化和經濟理論》中正式引入了生物演化和自然選擇的原

    則,將經濟繫統解釋為以利潤為目標進行選擇的適應性機制,提出了應對生物演

    化的三種經濟演化機制:基因遺傳、突變和自然選擇的經濟對應概念分別是模

    仿、創新和利潤。

    納爾遜和溫特(Nelsonetal.,1982)在其劃時代的著作《經濟變遷的演化

    理論》(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中用演化思想替代了

    優化思想對企業利潤化行為進行分析,提出一個包括選擇單位、選擇機制和

    選擇標準以及適應性和變異性的比較完善的演化分析範式。它將自然選擇理論中

    的慣例解釋為基因型,用“慣例”表示發現新的生產技術或者改進現有技術的

    “基因”,將變遷問題解釋為達到一個顯著的變異程度。道格拉斯·諾斯

    (North,1993)及後來的新制度經濟學家用適應性效率進一步闡釋了“適者生

    存”法則。

    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進化論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經濟管理學界對企業成

    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當我們用自然選擇的眼光來審視社會經濟繫統中的基本單

    位——企業的時候,我們禁不住要問,企業究竟如何纔能成為“適者”?是什麼

    因素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成長?我們有必要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繫統

    的研究。

    1.1企業成長的歷史視角——企業發展簡史回溯①

    企業在形態上表現為土地、人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性要素的集合體,是在

    利潤驅動和風險承擔的條件下,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組織。企業是

    一個歷史性的概念,是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生產性組織,

    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生產力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

    細胞。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是伴隨著18世紀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而產生和發展起來

    的,雖然在工業革命之前也出現過一些近似企業的組織形態——手工業工場。按

    照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Chandler,1977)在其巨著

    《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中的觀點,具備企業形態的組織至少應具備

    兩個特點:一是包含許多獨立運轉的營業單位;二是由各層級支薪的經理人員所

    管理。為了能夠從社會經濟發展演化的歷史性視角更加深刻地理解企業成長的影

    響因素,有必要對企業這一經濟組織產生和發展的歷程進行回溯。

    1.1.1現代企業的雛形——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及發展

    15~17世紀,伴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代表資本主義利益的中央

    集權制民主國家逐步取代了封建專制國家。重商主義的盛行、歐洲各國國內市場

    的形成、美洲大陸的發現,推動了商品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迅速發展。企業組織

    的雛形——工場手工業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英國、日本以及北美的一些國家都

    出現了較為發達的手工業工場。

    自中世紀開始,英格蘭出現了一些商業性的農業經營形式,這些農業經營形

    式主要是用自產的羊毛同其他歐洲國家進行農產品交易。隨後,英國國內也產生

    了地區的專業化分工,如肯特或東部種植的谷物銷往倫敦的市場,中部和南部地

    區專門進行家畜育肥。到18世紀前後,這種地區的分工更加明顯。美國也出現

    了類似的發展,在獨立革命以前,紐約、費城等大城鎮的貨品分配就顯示出了專

    業化,商人開始按照某些產品的繫列進行貿易。地區的專業化分工推動了商品經

    濟的發展,公路和港口建設、航海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交通運輸的通達性和便捷

    水平。不同國家、地區間的貿易數量與種類日益增加,貿易結構從初的農產

    品,如羊毛、谷物拓展到各類制成品,如棉紡織品、羊毛制品、金屬制品等,客

    觀上刺激了制造業的發展,為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14~15世紀,在英國的倫敦,法國的裡昂、巴黎,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

    佛羅倫薩、米蘭等歐洲城市出現了大量手工工場。發達的國際貿易,加速了資本

    和財富的集聚,推動了行會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變。一方面,富裕起來的行

    東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開始突破行會的規章制度,添置生產工具、增加雇工、

    使用新技術,擴大生產,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更為有利的銷售形式,逐漸成為雇

    傭勞動的手工工場。另一方面,商人們通過資本控制分散的小手工業者和從事家

    庭副業的農民,也形成了由商人控制的手工工場。起初,商人們直接從分散的手

    工業者手中收購產品,同時向他們提供原料。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他

    們從單純的提供原料和收購產品,逐步發展為分散的手工業者提供生產工具、資

    金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生產的穩定,從而逐步把分散的小手工業者與市

    場的聯繫完全切斷。

    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初期的主要形式。14~15世紀,尼德蘭

    南部的佛蘭德爾分散的手工工場較為普遍。以毛紡織業為例,富裕的商人們先到

    市場購買大宗羊毛原料,然後交給分住各處的家庭手工業者梳洗紡線;商人們收

    取了毛線後再分給家庭手工業者分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後,再組織染色和包裝

    以及出售。在英國,15世紀時也出現了一些分散的毛紡織手工工場。包買商人

    控制著紡、織、整、染等整個生產過程,分居各處的家庭手工業者各執一業,分

    工合作。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場,由於生產者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勞動操

    作,技術日益熟練,場地雖然分散在各處,但具有有機的分工合作,因而勞動生

    產率顯著提高了。一直到16世紀早期,分散型的手工工場仍是工場手工業的主

    要形式,特別是在各類紡織業和鐵器業中。

    16世紀中期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的解體、殖民擴張活動、工業

    技術的進步使得集中型的手工工場有了較大發展。集中型手工工場由於勞動分工

    和協作具體形式的不同而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不同工種的協作,如制造馬

    車的手工工場,需要把木匠、馬具匠、鉗工、旋工、漆匠、畫匠等十幾個獨立門

    類的手藝工人聯合起來進行內部分工;另一類是同一工種按工序的協作,如制鞋

    業,過去獨立個體的手工業者參加制鞋的全過程,現在的制鞋手工工場中卻分有

    若干工序,即下料、剪裁、制底、納鞋、打楦等,實現生產專業化。17世紀雇

    傭幾百人的呢絨手工工場在英國已相當普遍,少數大型的手工工場雇工達1000

    多人,乃至2000人。除了呢絨業之外,這一時期的采礦、冶金、造船、造紙、

    釀酒、建築、玻璃、肥皂、火藥等行業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手工工場。

    直到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之前,手工工場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

    式。不同於以往的家庭手工業,工場手工業已經具備了社會大生產的組織形式,

    並逐漸實行了生產過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術的分工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分

    工使工人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練,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

    率,也增加了改進技術的機會。

    1.1.2風險回避的需求——股份制公司的產生

    在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股份制公司也悄然產生。15~16世紀初,

    隨著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國際經濟和貿易的中心開始由地中海轉向大西

    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紛紛向海外發展,進行遠航貿易,大航海

    時代來臨。而海外貿易不僅需要投入巨額資本,也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這是獨資

    或合伙企業所無力或不願意承擔的,客觀上催生了股份制公司。

    1554年,英國成立了個以入股形式進行海外貿易的特許公司——莫斯

    科公司,標志著股份制度的誕生。該公司於成立當年即進行航行白海的冒險嘗

    試,深入俄國內地,發現了新的地區和島嶼。初整個公司的資本分為240股,

    每股25金鎊①,共6名投資者,每人投資一部分,實現風險分擔。起初規定公

    司營業隻限一次行程,每次遠航歸來,按股份分配所有利潤,並連股本一同返

    還。後來隨著貿易活動的頻繁和規模擴大,就把原來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

    在公司,留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該公司的股東增至160人,由15個董

    事負責整個業務的管理。此後,西班牙公司(1557)、伊士特蘭公司(1579)、勒

    凡特公司(1581)、幾內亞公司(1588)和東印度公司(1600)先後以股份制的

    形式成立。其中東印度公司的規模、資本為雄厚——成立之初即擁有股本

    6.8萬英鎊,股東198人。到1627年,股本達162萬英鎊,股東954人,獨占

    從好望角到東方一切國家的貿易,還享有殖民地軍事和政治的全權。截至1680

    年年底,英國建立的此類公司共有49個,它們對推進英國商品經濟發展和經濟

    實力的增強起了重要作用。此後,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起而效仿,荷蘭1602年

    成立了東印度聯合公司,1621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法國、德國、瑞典等國也

    先後成立了股份制貿易公司。

    初股份制公司主要依靠國王的特許成立,國王賜予一些商人從事某一商品

    的貿易或在某一特定地區從事貿易活動的特權。隨著股份制公司成立條件的特許

    開始放松,初為了發展對外貿易而建立的股份制公司,開始涉足其他領域。

    1600~1719年的英國,有54家主要的股份制公司獲得了特許——礦業和制造業

    領域23家,海外貿易11家,銀行保險業、漁業以及其他領域20家。在17世紀

    末,英國商人完全模仿那些持有皇家或議會特許狀的公司的結構建立股份制公

    司,利用轉讓股份來吸引投資者。

    雖然早期的股份制公司同現在的股份制公司仍存在一定差別,但其已經具備

    了股份制企業的基本內涵——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不

    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權轉化為集中的使用權;決策權集中在董事手中,股

    份能夠在投資者之間自由地轉賣。

    1.1.3小企業的大發展——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18世紀末,在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在英國開始建立的“工廠制度”,

    逐漸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工廠制的推動下,小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社會

    經濟發展的支柱。到19世紀,工廠制不僅在英國本土,而且在法國、瑞士、比

    利時、德國以及美國等國都得到了發展。1771年,英國的阿克賴特在曼徹斯特

    的克羅姆福德開辦了以水力為動力的紡紗廠,次建立起了“工廠”這樣一種

    生產組織形式,成為近代工廠制發展的雛形。到1779年,這個工廠擁有了幾千

    個紗錠並雇傭了300名工人。

    在工業革命初期,大部分生產工具都是以木材為原料手工制作的,隻有一些

    特殊工業,如武器生產,纔有一些金屬加工的工具,但都沒有形成規模。1784

    年4月,瓦特在其專利的說明書中,明確將蒸汽機定義成為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

    動機,從此機器制造業誕生了。它生產各種類型、各種行業所需要的工作機,裝

    備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1806年以後,隨著新的機械化工廠的建立,更多的手

    工業部門破產,工廠制逐步取代了盛行一時的工場手工業。區別於工場手工業,

    現代工廠的典型特征在於勞動場所、勞動手段、動力資源和原料的所有權一並集

    中在企業家之手。

    以英國為例,在當時重要的幾個行業——棉、銅、鐵、玻璃和煤工業中,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小規模的家族企業,它們的組織形式依然是個人業主制或合

    伙制,親緣關繫在這些企業的運營中具有極高的重要性。棉紡織工業是英國工業

    革命時期發達的產業,也是小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在19世紀30年代初期,棉

    紡廠平均雇傭的人數不到200,隻有少數出類撥萃的大企業雇傭人數超過1000。

    到1861年,英國的2887家棉紡織廠中,有2109家屬於小工廠。

    整個19世紀以及20世紀初期,英國企業是個人的,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是

    統一的。到了1880年,英國制造業者控制了世界工業品貿易的41%,到1913

    年他們仍控制30%。這個時期小企業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在於:①當時英國銀

    行主要發放短期信貸,長期工業信貸很少,在資金的限制下,英國工廠的規模擴

    張非常緩慢;②早期的工業家們在創業時,不得不一人多能,工廠規模的擴大不

    僅受到資本規模的限制,還必然受到工廠主有限能力的制約;③英國較早地有了

    一個健全的市場交換體繫,擁有完好的批發和零售體繫,能夠成功地銷售不斷擴

    大的產出,這意味著英國的企業家沒有必要直接擁有或控制他們的銷售渠道,這

    就使得其企業仍保持相對較小的規模;④受到市場狹小的制約,英國的全國性市

    場被區域性口味和偏好所分割的程度比美國嚴重,企業成長的動力不足;⑤英國

    的政治環境提供了利於小企業滋生的土壤,英國並不存在針對卡特爾的法律限

    制,英國小企業通過簡單地加入卡特爾而形成聯合,就可以獲得局部壟斷的利

    益,這些卡特爾有助於保護英國的小規模工業企業。

    此外,這一時期分包的發展給大量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留足了空間,小企業

    充當了大企業分包商的角色。18世紀,煤礦將業務分包給許多人,這種策略蔓

    延到了一些鐵廠和紡織廠。19世紀,分包制度的內容經常超出勞動業務的範圍,

    像一些早期的鐵路一樣,運河的建設和運營經常是以分包為基礎進行的。生產被

    細化為在不同的公司同時進行,許多小企業經常對各自的業務活動相互補充,定

    址於一個特定的區域,並承擔某一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活動,少

    有控制生產和銷售全過程的單一企業。

    1.1.4大企業時代到來——規模經濟和縱向一體化的驅動

    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廣泛運用和內燃機發明為標志的世界第二次科技革

    命,推動了冶金、采煤、機器制造等重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電力、電器、化

    學、石油、汽車、飛機制造等一繫列新興工業得以發展。美國、德國、英國、法

    國等主要西方國家先後實現了工業化。隨著科技革命和工業化的深化,企業規模

    不斷擴大,股份公司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加速了生產

    和資本的集中,到20世紀初各主要國家的生產集中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大企

    業的時代來臨。

    美國1914年的工業普查顯示,1904~1914年,年產值在10以上的

    大工業企業占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從0.9%上升到2.2%,其產值占工業生產總

    值的比重也從38%提高到48.6%。20世紀初,資產達的巨型企業有

    100家左右。例如,1899年成立的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到1904年,集中了全

    美精煉石油的90%,國內銷售額的85%和出口額的90%。1901年改組建立的美

    國鋼鐵公司,擁有名義資本近1,控制了80座高爐、150個煉鋼廠和1

    個礦砂船運輸隊,並控制了相當多的鐵礦和煤礦,占美國全國鋼軌生產能力的

    50%,全國構造鋼材和鐵絲市場的60%,雇傭工人達16.8萬名。在其他西方國

    家,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德國著名的克虜伯軍火企業,在1846年僅雇傭工

    人140名,到1871年已達1.6萬人,1912年增至6.83萬人。1889~1897年,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