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創新的革命:開放式創新改變未來商業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美】迪特馬爾·哈霍夫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659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包裝:平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265926
    作者:【美】迪特馬爾·哈霍夫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8月 

        
        
    "

    內容簡介
    誰是創新的主體?誰在驅動創新?是利潤驅動,還是用戶需求驅動?經濟學家埃裡克?馮?希佩爾(Eric von Hippel)20年前顛覆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先發現了創新領域的新趨勢。進入21世紀以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希佩爾的觀點:創新的決定權由產品的生產者和服務的提供者轉移到了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手中;用戶、社群和各類開源資源,在技術創新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希佩爾闡釋了用戶創新的三大優勢。
    本書從經濟、科學技術史、法律、管理和政策等不同角度出發,為讀者提供從家庭用品到金融服務,從用戶創新到社群創新,從眾包到眾籌,從知識產權到基因序列,從用戶與生產者之間的博弈到二者之間的合作,探討了用戶創新的經濟學原理,展現創新對這個時代產生的深刻影響。
    作者簡介
    迪特邁爾?哈爾霍夫(Dietmar Harhoff),馬克斯-普朗克創新與競爭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所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創新創業、知識產權和工業經濟學。除了為數家公共和私營機構提供咨詢服務外,他還是德國聯邦政府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EFI)主席,以及德國科學與工程學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德國國家科學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成員。

    卡裡姆?R.萊克哈尼(Karim R.Lakhani),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工商管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創新科學實驗室(Laboratory for Innovation Science)創始人和聯合主任。他的研究領域是技術管理和創新,主要涉及群體創新模式以及企業與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目錄
    第1部分 用戶創新的基礎知識

    第1章 用戶創新研究領域的核心與外延
    1.1核心概念?D?D用戶創新理論的早期觀點
    1.2早期觀點的拓展
    1.3用戶為創新做出的貢獻
    1.4實證研究:用戶對專利發明做出的貢獻
    1.5外部信息與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1.6用戶對專利價值和專利商業化的貢獻
    1.7結論
    第2章 創新中的成本優勢:對比用戶創新與制造商創新
    2.1成本優勢帶來的創新動機
    2.2三類創新過程
    2.3結論第1部分 用戶創新的基礎知識

    第1章 用戶創新研究領域的核心與外延
    1.1核心概念?D?D用戶創新理論的早期觀點
    1.2早期觀點的拓展
    1.3用戶為創新做出的貢獻
    1.4實證研究:用戶對專利發明做出的貢獻
    1.5外部信息與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1.6用戶對專利價值和專利商業化的貢獻
    1.7結論
    第2章 創新中的成本優勢:對比用戶創新與制造商創新
    2.1成本優勢帶來的創新動機
    2.2三類創新過程
    2.3結論
    第3章 用戶創新的實證研究範疇
    3.1用戶創新發生率
    3.2用戶創新的開放性
    3.3用戶創新的推廣
    3.4總結

    第2部分 從社群視角出發觀察創新

    第4章 眾包:社群創新與競賽創新
    4.1社群創新
    4.2競賽創新
    4.3社群創新和競賽創新的動機與自主選擇機制
    4.4社群創新的比較優勢與競賽創新的比較優勢
    4.5結論
    第5章 私人?D集體創新模式:創新者人數與社會因素產生的影響
    5.1私人?D集體創新模式的條件
    5.2利用模型分析知識共享行為
    5.3知識分享環境模擬
    5.4模擬實驗的結果
    5.5討論和結論
    第6章 通過社群性組織實現創新民主化
    6.1從經濟學視角看用戶社群
    6.2生產環節的縱向一體化
    6.3“社群性組織”:是曇花一現,還是持續存在
    6.4“社群性組織”可能經歷的發展軌跡
    6.5結論
    第7章 當埃裡克?馮?希佩爾的創新理論遇上互聯網化環境:分散式創新模式的機遇
    7.1需求和激情是發明之母;詳細的信息和反復的實驗是發明之父;而利潤是發明的指引者嗎?
    7.2當埃裡克?馮?希佩爾的創新理論遇上網絡化環境
    7.3對於創新而言,自由使用權比先用權更重要
    7.4專利權
    7.5關於“先前技術”概念的使用
    7.6過於強硬的制度必將難以持久
    7.7著作權:網絡上的創新和文化創新
    7.8結論

    第3部分 用戶創新與社群創新的法律問題

    第8章 關於改進產品的自由
    8.1允許產品所有者進行修改的知識產權法規
    8.2法規限制下的修改行為
    8.3結論
    第9章 知識產權的邊界
    9.1利用法律手段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的缺陷
    9.2知識產權在邊界問題中扮演的角色
    9.3未來的探究方向在何處
    第10章 廢除專利權是否可以促進創新?
    10.1美國的專利體繫
    10.2“與人類生命有關”的創新專利制度
    10.3直接或間接“與人類生命有關”的專利
    10.4討論和結論

    第4部分 用戶創新者扮演的新角色

    第11章 用戶創新者會在何時創建公司?
    11.1用戶創新現像
    11.2用戶創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11.3用戶創業理論
    11.4用戶創新行為的商業化成果
    11.5討論和總結
    第12章 當用戶成為服務創新者
    12.1用戶在開發新服務的過程中的作用
    12.2用戶創新在服務開發方面的實證研究概述
    12.3總結
    第13章 技術創新
    13.1何謂技術創新
    13.2關注技術創新問題的用戶創新文獻
    13.3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框架
    13.4由產品創新帶來的技術創新:印像畫派
    13.5由技術創新帶來的設備創新:麻醉醫療技術的發展
    13.6主要案例研究:皮劃艇漂流運動的技術和裝備發展
    13.7對皮劃艇漂流運動產業發展階段的描述
    13.8體現在案例中的不同創新類型
    13.9技術創新概念的經濟意義
    13.10關於產業進化(industry evolution)與設計理論(design theory)的討論
    13.11產業進化與設計理論的研究進展
    13.12結論
    第14章 社群品牌的力量
    14.1從專利品牌到開放式品牌
    14.2調研方法
    14.3社群品牌的低成本開發和塑造
    14.4社群品牌的價值
    14.5研究結論
    14.6總結

    第5部分 公司與用戶的相互作用

    第15章 用戶制造者面對的競爭環境:是否將創新成果出售給競爭對手
    15.1案例分析
    15.2用戶創新者商業化決策的模型分析
    15.3討論和結論
    第16章 當激情遇上專業:企業內部的領先用戶如何為企業創新做出貢獻
    16.1理論背景與定義
    16.2研究方法<
    在線試讀
    前言

    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埃裡克?馮?希佩爾(Eric von Hippel)的70歲生日到來之際,謹以本書向這位學者致意。在過去的15年中,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展開合作,共同為創新領域新範式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他們提出的研究框架下,用戶、社群和開放性成為推動創新素。這種全新的創新範式補充甚至取代了傳統的封閉式的創新範式,成為學者新的研究對像。
    初,隻有埃裡克?馮?希佩爾的合著者及他指導的博士生會召開一些非正式的專題討論會(與會者不超過十人),他們圍坐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會議室的桌子旁,探討用戶創新領域出現的新趨勢。而現如今,這一話題已成為全球學者研究的課題。這些學者不斷提出新的理論、總結整理實證信息,用以說明用戶創新和以社群為基礎的創新對企業、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哪些顯著的影響。
    在本書的貢獻者中,不少人是與埃裡克?馮?希佩爾關繫緊密的同事。我們希望,這些作者所貢獻的全新的、有原創性的學術文章,能夠成為用戶創新和社群創新研究領域的權威文獻。本書所收錄文章的作者都是在全新的創新研究領域內推動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政策和實踐發展的主要貢獻者。本書所收錄文章的內容涵蓋經濟學、科技史、政府統計、法律、管理和政策制定等諸多領域,力求為讀者提供獨特的跨學科視角。
    我們希望向歷屆國際開放與用戶創新研討會(International Open and User Innovation Workshop)的所有參與者和組織者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在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全新的創新範式上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理應對所有為本書的出版做出貢獻的人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始終支持這樣一份比預期更耗時的工作。我們十分感謝米裡亞姆?瑞昂[Myriam Rion,就職於位於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創新與競爭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Munich)]與惠特尼?傑克斯[Whitney Jacks,就職於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在本書內容結構的設計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約翰?科維爾(John Covell)——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編輯——始終如一地堅持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勤的汗水。另外,兩位匿名審閱者為本書的終稿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和反饋,幫助我們進一步完善書稿。後,我們還希望感謝一下我們的家人,在我們編輯和完成這本書的過程中,來自他們的愛和耐心一直支持著我們。

    前言

    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埃裡克?馮?希佩爾(Eric von Hippel)的70歲生日到來之際,謹以本書向這位學者致意。在過去的15年中,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展開合作,共同為創新領域新範式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他們提出的研究框架下,用戶、社群和開放性成為推動創新素。這種全新的創新範式補充甚至取代了傳統的封閉式的創新範式,成為學者新的研究對像。
    初,隻有埃裡克?馮?希佩爾的合著者及他指導的博士生會召開一些非正式的專題討論會(與會者不超過十人),他們圍坐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會議室的桌子旁,探討用戶創新領域出現的新趨勢。而現如今,這一話題已成為全球學者研究的課題。這些學者不斷提出新的理論、總結整理實證信息,用以說明用戶創新和以社群為基礎的創新對企業、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哪些顯著的影響。
    在本書的貢獻者中,不少人是與埃裡克?馮?希佩爾關繫緊密的同事。我們希望,這些作者所貢獻的全新的、有原創性的學術文章,能夠成為用戶創新和社群創新研究領域的權威文獻。本書所收錄文章的作者都是在全新的創新研究領域內推動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政策和實踐發展的主要貢獻者。本書所收錄文章的內容涵蓋經濟學、科技史、政府統計、法律、管理和政策制定等諸多領域,力求為讀者提供獨特的跨學科視角。
    我們希望向歷屆國際開放與用戶創新研討會(International Open and User Innovation Workshop)的所有參與者和組織者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在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全新的創新範式上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理應對所有為本書的出版做出貢獻的人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始終支持這樣一份比預期更耗時的工作。我們十分感謝米裡亞姆?瑞昂[Myriam Rion,就職於位於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創新與競爭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Munich)]與惠特尼?傑克斯[Whitney Jacks,就職於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在本書內容結構的設計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約翰?科維爾(John Covell)——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編輯——始終如一地堅持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勤的汗水。另外,兩位匿名審閱者為本書的終稿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和反饋,幫助我們進一步完善書稿。後,我們還希望感謝一下我們的家人,在我們編輯和完成這本書的過程中,來自他們的愛和耐心一直支持著我們。


    迪特馬爾?哈霍夫、卡裡姆?R.拉卡尼
    分別寫於慕尼黑、波士頓
    2015年8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