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圓通的人際關繫(曾仕強教授管理著作,彙集大師畢生心血,引領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1302-1888
    【優惠價】
    814-1180
    【作者】 曾仕強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管理學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236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22366
    作者:曾仕強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中國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強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彙集大師畢生心血,引領事業人生至高境界
    傳世文化瑰寶,盡攬領袖智慧,饋贈、收藏**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國式管理全集》首次結集出版,精心修訂,集中展示曾仕強教授中國式管理繫統理論與繫列方法,內容之豐、規模之全、編撰之精,同類書無出其右者。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人際關繫到中道管理,透徹領會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諦,從容駕馭復雜局面;從易經管理的智慧到三國的奧秘,輕松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與實質,豁然貫通應對變化的不二法門。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設計精美典雅,豪華圓脊精裝,內文印刷采用品質**的80克純質紙,實屬閱讀精品、收藏珍品。
    3. 饋贈佳品
    全球限量發行,倍贈收藏價值。集傳家之寶,搜贈友之禮,《全集》乃不二之選!

     
    內容簡介
    人際關繫既復雜又很微妙,而這種復雜與微妙性,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體現的尤為突出。對大多數人而言,人際關繫無疑是件頭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何喫透中國特殊的人際關繫文化?如何在當今復雜的人際依賴網絡中做到輕松自如?如何將人際關繫能力演化為事業成功的法寶?對每一個人特別是職場人士而言,是值得思考的。曾仕強教授在《圓通的人際關繫》一書中立足於中國文化,全面解析了圓通人際關繫之道,以期幫助讀者走出人際關繫困境,提升個人交際魅力,促成事業成功。

    作者簡介
    曾仕強教授:中國式管理之父,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國學大師。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中國管理哲學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
    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學術,學問淵深,世情洞達。他是央視《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專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西貫通的淵博學識在中國管理界獨領風騷。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首先要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言模稜兩可,言不由衷
    行謹慎小心,反求諸己
    心追求圓通,善於自保
    性愛占便宜,死要面子

    第二章 建立人際關繫的基本準則
    正視自己
    善待他人
    三大禁忌

    第三章 十大要領是人際關繫的催化劑引言

    第一章 首先要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言模稜兩可,言不由衷
    行謹慎小心,反求諸己
    心追求圓通,善於自保
    性愛占便宜,死要面子

    第二章 建立人際關繫的基本準則
    正視自己
    善待他人
    三大禁忌

    第三章 十大要領是人際關繫的催化劑
    一表人纔
    兩套西裝
    三杯酒量
    四圈麻將
    五方交遊
    六出祁山
    七術打馬
    八口吹牛/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

    第四章 良好溝通是人際關繫的潤滑劑
    溝通的作用
    溝通的現像
    溝通的藝術
    溝通的層次
    溝通的原則
    溝通的方向

    第五章 如何處理內部工作關繫
    老板如何處理人際關繫
    干部如何處理人際關繫
    員工如何處理人際關繫

    第六章 如何處理外部工作關繫
    老板的個人公關
    企業的分工合作
    安顧客為了生存
    安社會為了發展

    第七章 家庭關繫是終生學習的必修課
    重視家庭
    夫妻和諧
    孝敬長輩
    教養子女



    在線試讀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彼此都是中國人,建立人際關繫時,就更需要確確實實了解對方在說些什麼、想些什麼。
    言模稜兩可,言不由衷
    俗話說,言為心聲。中國人的心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中國人的話常常模稜兩可。我們主張“逢人隻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隻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繫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繫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
    其實,中國人說“逢人隻說三分話”的時候,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中國人所說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隻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中國人說“言無不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逢人隻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繫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聽話不如“看”話

    不了解中國人的人覺得我們很難捉摸:“我明明聽懂了他的話,他怎麼還是不高興?”因為中國人說的話通常包含很多意思,聽懂了表面意思卻常常聽不懂言外之意。有時候,中國人不說話,隻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這當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沒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國人到底在說什麼,確實很難。下面這個小故事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後,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通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的望去,隻見岸邊有一隻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人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彼此都是中國人,建立人際關繫時,就更需要確確實實了解對方在說些什麼、想些什麼。
    言模稜兩可,言不由衷
    俗話說,言為心聲。中國人的心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中國人的話常常模稜兩可。我們主張“逢人隻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隻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繫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繫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
    其實,中國人說“逢人隻說三分話”的時候,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中國人所說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隻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中國人說“言無不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逢人隻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繫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聽話不如“看”話

    不了解中國人的人覺得我們很難捉摸:“我明明聽懂了他的話,他怎麼還是不高興?”因為中國人說的話通常包含很多意思,聽懂了表面意思卻常常聽不懂言外之意。有時候,中國人不說話,隻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這當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沒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國人到底在說什麼,確實很難。下面這個小故事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後,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通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的望去,隻見岸邊有一隻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人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當然,要達到蘇東坡與佛印這種心靈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還要有較高的智商纔行。中國人南腔北調,就算大家都說普通話,也很難保證彼此聽得懂。勉強聽懂,也未必弄得清楚他的真正用意。
    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人們把“指鹿為馬”理解為“不明是非、顛倒黑白”,其實很不恰當。趙高隻是借此試探一下究竟自己在朝廷的權勢怎樣,其真正的話意是:“你們是服從秦二世,還是服從我?”我們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實他們纔是真正聽得懂話意的人。
    案例
    有一天,我搭出租車到某地。由於大路發生事故,所以司機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機不太熟,越走越覺得沒有把握,便停下來,問路旁邊一位老先生:“請問我要到某地去,該怎麼走?”
    老先生氣定神閑,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問幾次就會到。” 這兩句話,叫人聽了覺得十分有道理,同時又覺得摸不著頭腦。司機表示感謝,很有信心地向前駛去。我覺得很納悶,問他:“你知道怎麼走了?” 他說:“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我已經走錯了,他會把手一揚,然後指向正確的方向。現在我走對了,他不必舉手,所以說有路就可以走,告訴我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多問幾次就會到,意思是後面會有幾個比較復雜的岔路口,那時候一定要問路,不要亂闖。”
    經他這麼一解釋,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話如此簡單明了,兩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但聽者必須動腦筋纔能聽懂。現在有些人隻聽不想,以致聽不懂中國人所說的話,實在是一種遺憾。
    中國話很不容易聽,纔是我們真正的難處。中國人要人家不要“聽”話,其中含有“中國話不可以用耳朵聽”的意思,必須特別小心。“不要聽他的”,包含“不要聽他的話”,也包含“不要單憑耳朵聽他的話”的意思。中國人很少說:“聽他說什麼。”反而常常告誡我們:“看他怎麼說。”也就是說,中國話不適合單用耳朵聽,應該配合眼睛看。中國話聽起來含含糊糊,“看”起來清清楚楚。中國人不喜歡裡唆講一大堆,隻喜歡簡單明了,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後,還要多想。如果不用心想,還是弄不清楚中國人的話意。也就是說,“看”話不能單憑一雙眼睛去看,還要動用“心眼”,纔能夠真正看清楚,纔能領悟“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
    “心眼”要大,纔聽得真實。“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兒”,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對方有難言之隱,有說不出來的苦衷,有說出來反而彼此難過的事情,千萬不要用不正當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著辦吧”,究竟是“全權委托你”,還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這樣子,你自己收拾爛攤子吧”?短短五個字,足夠讓別人思前想後了。凡是耳朵聽不懂的時候,就要用眼睛看,還要動腦筋,結果呢? 你看著辦吧!

    “隨便”並不隨便

    關繫中國人常把“隨便”掛在嘴邊上。請客喫飯時,總是說:“沒有什麼好菜,隨便喫點。”實際上菜肴十分豐盛。反過來說,客人真的隨便喫喝,絲毫都不客氣,即使賓主交情甚深,主人看在眼裡,也會不太舒服:又不是隻有你我兩人,當著我的妻兒,你也未免太隨便了! “隨便”的意思有兩種:一是“隨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認真”。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起來卻有三種含義:第一,“隨便”代表“看看你的誠意”。人家問我要什麼,我說“隨便”,意思就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麼。中國人認為,我說“隨便”是不想為難你,如果你真的“隨便”,就是輕視我。如果我到你家做客,你問我喝什麼,我說“咖啡”,你沒有,豈不是很尷尬,所以我隻能說“隨便”,給你留了面子。你雖沒有咖啡,但是給我端上一杯好茶,我自然也很高興,因為你沒有“隨便”應付我。但是,你真要“隨便”給我一杯白開水,那我肯定不高興:“如果隻有白開水,何必問我喝什麼?”
    你請我喫飯,問,到哪裡用餐? 我當然不能直截了當地提議上豪華酒樓,萬一你認為那樣不值得,我豈非自討沒趣? 不過我也不願意自貶身價,一開口就選擇普通餐廳,非但顯得土氣,對方也未必領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說“隨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認為拿什麼招待我最合適,進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調整自己所應表現的態度。你經濟拮據,隻能夠請我上普通館子,我照樣喫得高興,因為你夠誠意,我不在乎喫什麼;如果你手頭寬裕,豪華酒樓也請得起,卻隻請我上普通的館子,我就知道你不夠意思。
    “隨便”絕對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一個代名詞。中國人如果真的隨隨便便,一定沒有前途。

    案例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裡做客,甲熱情招呼,順口問他:“喝點什麼東西?”乙回答:“隨便,隨便。” 甲當然心裡有數:家裡確實有好酒,是留給上司丙的,現在當然不能拿給乙喝。衡量與乙的關繫,決定泡一壺好茶招待他。乙見甲並沒有敷衍他,自然很高興,也知道自己在甲心中的分量。
    正在此時,丙不期而至,明顯就是來喝那瓶好酒的。此時,甲該不該將好酒拿出來?如果拿出來就會得罪乙,不拿出來又會得罪丙。這種兩難的情況卻也難不倒深諳圓通之道的甲。
    甲對他太太大聲說:“我剛纔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

    到哪裡去了?”甲的太太明白甲的意思,也大聲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髒,特地藏起來了。”
    話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著好酒出來了,並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興,當然,甲將危機巧妙地化解於無形,更是高興。
    用高聲說話來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想法,是中國人的絕招,在人際關繫的運作中,具有轉危為安的決定性力量。甲很清楚,丙提前來就是想喝自己的那瓶好酒,可是乙來了自己沒拿出來,等丙來了纔拿出,乙心裡肯定不高興。可是不拿出來,就會引起丙的不滿。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但是高聲說話就解決了問題:“剛纔找了半天”就是告訴乙“我本來想請你喝,但是沒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還是沒我的面子大,哪怕是“特地藏起來了”,到了緊要關頭,也得拿出來。知識很重要,但是知識之外,人際技巧也很重要,若想圓滿解決問題,在知識之外,還需要一些藝術氣氛。第二,“隨便”表示具有“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補助”的用意。以請客喫飯為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肴,仍然說“隨便喫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纔足以表達主人對貴賓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為過於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爾爾,既然主人說了“隨便喫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如果東西非常好,中國人也會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中國人認為精神重於物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並不好,一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中國人講究“盡心盡力”,隻要盡力而為,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第三,“隨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見,隻是不便說出來”。上司征求下屬的意見,下屬絕不敢說“隨便”,而是請上司做主。因為說“隨便”,就意味著下屬有自己的意見,隻是不方便說而已。
    “隨便”正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繫是很微妙的,時時有變化,如果絲毫不加考慮,冒冒失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為難,不如將心比心,先說“隨便”,好讓彼此有個商量的餘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的時候,隨便說“隨便”也會給對方造成困擾。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便。朋友之間也有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喫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是如果主人境況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說“隨便”,最好說:“我最近腸胃不好,很怕油膩,就在附近這家飯館喫點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幫忙,要請你喫飯,你就要暗自盤算一下,“喫人家的嘴軟”,背負人情太重,哪裡敢說“隨便”,趕忙借故推辭,心領為上。
    “隨便”並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為原則,應該說“隨便”的時候,纔可以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就不可以說。別人在對你說“隨便”的時候,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於說:“你自己想想,怎樣纔合理;隻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隨便”絕不是“馬馬虎虎”,我們將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馬馬虎虎”待我,當然也就不可以“馬馬虎虎”對待別人。該“隨便”纔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可以隨便。
    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纔能符合合理的標準。我們一方面不可以隨便說“隨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夠隨便理會或處置別人的“隨便”,因為一個有修養、有分寸的中國人,是不隨便說“隨便”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