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化治校的力量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杜建國,李志欣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管理學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4517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21451713
    叢書名:名校長領導力叢書

    作者:杜建國,李志欣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5月 


        
        
    "

    編輯推薦

    ★首次全面介紹李志欣校長“零”作業和“全學習”理念
    ★《教育研究與評論》特約主編邢曄推薦
    ★論述學校文化建設如何追尋“文明”的核心概念
    ★用文化治校激發教師的使命感

     
    內容簡介

    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和經營的文明、和諧、美好的生活方式。學校師生共處於相同的文化環境中,會遵守相同價值觀,按照同樣的規則行事,這便是學校文化所發揮出的無形的力量。


    本書是李志欣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理念、文章和訪談等作品的體繫化結集,講述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全面介紹了李志欣校長的“零”作業和“全學習”理念、實踐方法和成果,論述了學校文化建設如何追尋“文明”的核心概念,以及怎樣激發教師的使命感。李校長指出文化育人、植入人的精神世界,纔能體現學校真正的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達到文化治校的境界。

    作者簡介

    李志欣,特級教師,現任職於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先後榮獲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教育科研創新校長、山東省教學能手、山東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山東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創新人物(校長繫列)等多項榮譽稱號。


    《山東教育》《當代教育家》《新校長》等雜志封面人物,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三百餘篇。“‘零’作業下的教學改革實踐”2012年榮獲山東省政府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榮獲首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二等獎。在全國各地做講座三百餘場。著有《優秀教師的自我修煉:給青年教師的成長建議》《教育微創新:發現細節的力量》《做個自驅型教師》《有效作業創意設計:這樣的作業有意思》等。


    杜建國,現任山東省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級教師,教育碩士。山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雙減”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七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勞動與綜合實踐研究專家庫成員,山東省公共政策與法制專家庫成員,主持和參與部級、省級、市級課題6項,參與編寫教材、著作3部,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目錄

    章 教育,勇敢地邁向理想的那天 / 001
    第二章 “零”作業,教育博弈中的追求 / 048
    第三章 “全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 083
    第四章 文明,學校文化建設需要追尋的核心概念 / 112
    第五章 使命,解放教師職業生命的興趣 / 179
    後記 不忘前行的勇氣 / 236
    附錄A “‘零’作業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成果報告 / 240
    附錄B 薄弱學校優質發展路徑探索:以“全學習”課程改革撬動育人生態重構教學成果報告 / 252

    前言
    推薦序:教育的向度: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
    與特級教師、知名校長李志欣相識多年,我一直關注著他教育生涯中的發掘與突破,審視著他辦學探索中的揚棄與超越,也欣賞著他生命行動中的開闢與創構。從一所薄弱學校到另一所薄弱學校,從一輪教學改革到新一輪教學改革,從一群追夢伙伴到又一群追夢伙伴,李志欣校長因愛而起,向善而行,始終在朝著理想的境界披荊斬棘,一路跋涉。
    教育是社會與個人的互動和重構,指向人作為生命個體和社會成員的成長與發展。這是教育的本質體現,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禮記·中庸》有雲“致廣大而盡精微”,李志欣校長正是以“零”作業捍衛學生體驗的底線,以“微改革”作為學校治理的起點,以“全學習”建設成己成物的生態,著意高遠,致力精微,不斷地求索、改變、超越,闡明著教育的三個向度: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
    有專家贊譽李志欣校長是“正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教育家”。是否堪稱“教育家”,見仁見智,但“從泥土裡長出來”,正是李志欣的前世今生和他追求的未來。

    推薦序:教育的向度: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


    收到由杜建國和李志欣合著的書稿,認真閱讀完,感慨頗多。
    與特級教師、知名校長李志欣相識多年,我一直關注著他教育生涯中的發掘與突破,審視著他辦學探索中的揚棄與超越,也欣賞著他生命行動中的開闢與創構。從一所薄弱學校到另一所薄弱學校,從一輪教學改革到新一輪教學改革,從一群追夢伙伴到又一群追夢伙伴,李志欣校長因愛而起,向善而行,始終在朝著理想的境界披荊斬棘,一路跋涉。
    教育是社會與個人的互動和重構,指向人作為生命個體和社會成員的成長與發展。這是教育的本質體現,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禮記·中庸》有雲“致廣大而盡精微”,李志欣校長正是以“零”作業捍衛學生體驗的底線,以“微改革”作為學校治理的起點,以“全學習”建設成己成物的生態,著意高遠,致力精微,不斷地求索、改變、超越,闡明著教育的三個向度: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


    一、將教學改革作為生命突破的過程
    有專家贊譽李志欣校長是“正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教育家”。是否堪稱“教育家”,見仁見智,但“從泥土裡長出來”,正是李志欣的前世今生和他追求的未來。
    1992年8月,李志欣從師專畢業,被分配到山東省利津縣一所偏遠落後的農村學校任教。鄉村、學校、教師,這些美好的詞語在某些現實中卻往往瘦骨嶙峋、茫然無力。農村偏僻薄弱學校的教師有時難免會產生艱澀難耐、窮愁悶煞的感受。但李志欣不僅在這所學校待了12年,還一次次從一所薄弱學校走進另一所薄弱學校;甚至被作為優秀人纔引進到北京,他進的還是薄弱學校。
    從教30年來,李志欣一直與“薄弱”二字有緣,甚至有些樂在其中。在他看來,教育確實是社會和生活的需要,但其本質是呵護和促進每一個生命的生長;因此,教育必定是有根的。這個根,就是“人”,就是人的實在、心氣和鬥志。一個活潑潑的人,怎麼能又怎麼會被貧弱艱難“囚” 住“困”死呢?
    對於李志欣來說,一次次被調往長期落後的學校,要面對的根本問題永遠是:學校為什麼落後?如何改變?從自身的經驗和感悟出發,他認為,既然外部條件的改善無法一蹴而就,可行的破解之道就是提升課堂品質。
    薄弱學校之薄,在於辦學條件簡陋、發展資源單薄,更在於師生心氣卑下、自我設定羸弱。如何提氣?有效的方式就是拿出豐厚、耀眼的教學成績。成績上去了,自信與激情就會逐漸恢復起來、激發上來。
    為此,李志欣不僅身兼數職,還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當副校長時, 他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還兼年級主任和一個班的班主任;當了校長, 他仍然不離課堂,教一個班的英語。這是李志欣的管理之道——“我先上”“看我干”“跟我來”,全力以赴抓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李志欣發現: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教師有批不完的卷子、加不完的班,師生眼裡隻有分數沒有人。他意識到, 當教與學不以問題為導向時,課堂本身就成了“問題”。
    對此,李志欣在《教育在解決問題中完成》一文中指出:要建設以“問題”為主體的課堂,真正實現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師的任務是激活課堂主體,把自己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經驗自然對接,師生直接進入彼此的話語、思維繫統與生活、人格背景。
    李志欣認為,要教隨學行,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善學促教。他將“學習點”拆成“問題點”,強調學生主體、學習賦權,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診斷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2001年,李志欣以教學問題為導向,開始推行“減負”;2008年, 李志欣以“零”作業斬斷“題海戰術”,倒逼“課堂提質”,整體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授業,課後作業”模式。“一個必須”,當堂評價促使教師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三個不準”,課堂閉環促使學生現場完成高效學習。這是對師生生命時間的尊重與賦能,也是對師生生命空間的解放與賦值。
    “零”作業並不是終極目標,而隻是一種手段,用於終止教師之間的“時間博弈”和學生群體的“答案訴求”。因此,“零”作業的目標,層次是創造公平競爭的時間環境,進階層次是基於縮量減耗的“精準增效”。
    課後作業的清零與歸零,給課堂教學增添了巨大的壓力與動力,也給學生學習拓寬了生命“伸展”的空間與可能。由此,不僅李志欣主導的學校走出連續十年全縣倒數的困局,力爭上遊,聲譽鵲起,其舉措還啟迪許多其他薄弱學校破壁求新,取得明顯成效,從而受到《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重點關注。由於研究與實踐接地氣、重人氣、育靈氣,“‘零’作業下的教學改革實踐”2012年獲山東省政府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零’作業教學改革實踐探索”2014年獲首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淮南子·原道訓》中說:“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反之, 能夠“守其根”,就一定“有所生”。李志欣的“零”作業教改,就是這樣一種生命的突破:守住“人的學習”之根,就會像種子抗爭泥沙的壓迫,衝破自身與環境的局限,生長出“知識與生活”的花朵。


    二、讓學校發展成為文化超越的旅程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場域,但涵蓋不了全部。學校文化卻往往意味和指向著一切。
    李志欣先後走過多所薄弱學校,發現它們有著鮮明的共性:缺少生機、思路、品質,根本在於文化底蘊的匱乏。
    文化總是體現在人、物、事、情與環境上,是看得見的光芒、摸得著的溫度,而非虛無縹緲的概念。李志欣把目光投注於學校空間和環境,以微改革來打破局限,促進學校發展,實現文化的重構與超越。
    李志欣的改革,不是從“做什麼”而是從“不做什麼”開始的。“零”作業如此,學校治理微改革也是如此。
    “開會不設領導席”“誰要發言誰登臺”,這個“交出舞臺”的小小改革,讓普通的教育場景成為富有溫度與情懷的文化風景。會風吹清風,管理要同理,淡化了領導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卻凸顯了人文與專業的分量。
    不給教師添負擔,要為伙伴創機會,讓校園裡充滿了自由快樂的氣息。李志欣認為,每一位師生都如北京市育英學校校風所言,是“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隻要有教育與文化的陽光,人的學識與人格自然會豐滿、潤澤起來。
    在開放的空間,教育與文化的光輝纔能普照。將用於區隔的綠化帶全部打開,走廊或連廊不隻為了通行,大廳與館室也不隻為了容納,所有原本局限或封閉的區域都“期待”著人的抵達、停留與使用,從而成為開放性、多樣化的閱讀學習、娛樂活動空間。師生的意願、興趣與動線,重新定義和不斷刷新著校園的各個區域。一處處平常的校園景觀與館舍,改造成了“六藝庭院”“桃李滿園”“曲水流觴”“勸學蹊徑”等景致,以文氣濃郁的意像吸引學生觀賞、閱讀、思考與表達,連行走與休閑都變成了別樣的學習樣態、美好的交往境域。由此,一些教師開始把有關主題課程的學習搬到教室外面,一些學生社團活動也開始進入公共空間,“非正式學習”“非正式活動”“非正式項目”在校園的每一處場域、每一個角落隨時都可能開展。
    李志欣主張要讓環境和空間能真正為人而存在,讓人與環境互動起來。實際上,這是文化的人與人的文化在相互重構,是歷時性的認知領域與共時性的現實存在進行交互融通。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文化的發現、理解與創生。在李志欣主導的學校裡,文化總是由一個個師生、家長來主導、實施和交互,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在的文化主體,他們的自我重構、協同建設帶來了學校的發展,他們也在學校的發展中獲得自我與他者的互洽。
    每一個“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此在與旅程。
    教育,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悄然呵護一個個生命的文化超越。


    三、用成長自覺驅動理想創構的征程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需要並認可的人。但人,應該並且能夠去做理想主義的夢。
    李志欣的辦學探索與實踐就像在畫一個美的夢,然後帶著夢裡的人們一點點地去實現。
    讀李志欣的文章,看他走過的學校,我們會發現,薄弱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教師的成長自覺,而教師的成長自覺來自並創構著他們的理想境界。這是專業成長的青春之歌,也是生命蛻變的理想之路。
    “零”作業的革命性變革,微改革的繫統性升級,都少不了教師隊伍的自組織和再出發。李志欣著力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支持多樣化發展的教育模式,即“全學習生態繫統”——運用學校文化、空間和環境,豐富學習資源,支持“多種學習方式與終身學習”,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個“全學習生態繫統”的原動力是教師的成長自覺。
    在基礎教育領域,任何過度誇大兒童的理念都是可笑的,任何過度神化兒童的行為都是荒誕的。李志欣采用了簡單的方法:日常互動。人構築環境,環境影響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繫的總和,社會關繫是一切人的共在。當薄弱學校裡有了一些“窮則思變”的教師,這些教師越來越多地通過讀書、寫作、課題研究等方式,成為“不一樣的人”,追求“不一樣” 的人就會越來越“一樣”——在向上向善的征途中同頻共振、相攜而行。比如,李志欣山東團隊開展“三個一讀書活動”——讀爛一本經典、主攻一個專題、精研一位名家,在這樣的氛圍裡,甚至“門衛也會寫文章”。
    北京市育英學校密雲分校實施並形成了“讀書、寫作、課例、課題、課程,遊學和分享”的“5 2”教師“自成長”模式,打開了弱校教師固化的思維,解放了他們被縛的靈性,激揚了他們壓抑的生命,從“全學習”出發追尋自我生命的整全,漸漸成為學校的整體行動。教師申報項目,參與各種工作坊或學習型組織,既是自覺踐行學校的“全學習”理念,更是自覺更新自我“全學習”的生命狀態。
    李志欣開心地說,越來越多的教師有了發現課程、勇於創造、樂於變革的內在願望,並體驗到自身成長所帶來的成就感。教師張靜的家書課程、王智超的竹品課程、蔡江平的班報課程等都深受學生喜愛。
    當這樣的教師越來越多時,曾經的薄弱學校就能夠化蛹成蝶,創構一所理想的學校;一所理想的學校,同時成就著無數追求理想的師生。2019 年,“‘全學習’課程改革與育人模式創新實踐研究”被評為北京市課程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發現教師,為每一位教師改變現實的專業發展賦能,也就是在發現學生,為每一個孩子面向未來的成長賦能。
    發展之道在自覺,教育美是平常。理想,就是一個重構未來的夢, 就是一個漸成現實的圓。
    這本即將出版的新書,歷史地看,不過是李志欣“畫圓”軌跡中的一個小點;從教育現像學的角度,卻呈現出李志欣作為人、教師和校長的價值與實在。
    李志欣“從泥土裡長出來”,朝向天空不斷地伸展,其專業成長與發展、辦學探索與實踐,所有的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都是基於一種教育的向度:成人成己,向好向善。


    邢 曄
    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科研員、
    《教育研究與評論》特約主編

    媒體評論

    《禮記·中庸》有雲“致廣大而盡精微”,李志欣校長正是以“零”作業捍衛學生體驗的底線,以“微改革”作為學校治理的起點,以“全學習”建設成已成物的生態,著意高遠,致力精微,不斷地求索、改變、超越、闡明著教育的三個向度:生命突破、文化超越與理想創構。


    邢 曄
    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科研員、
    《教育研究與評論》特約主編

    在線試讀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負責” “用文化管理學校” “構建高效、民主、以人為本、和諧的課堂” “中小學教師應是專家型教師”
    在文章中、文件中,在很多人的口中,隨時可以看到、聽到這些內容,真的令人振奮。可見,這些都是我們追求的信仰,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但是,這些信仰很難轉化成行為自覺,這成了教育的痛點,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尤其是在農村。
    無奈——教育信仰難以轉化為教育行為
    有一次,我們幾個中學校長湊在了一起,作為校長,談論的自然大多是與教育有關的話題。其中,談論熱烈的話題應該是學生繁重的課下作業負擔問題。
    大家都在說:“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晚上作業做到10~11點,孩 子太累了。”對於校長來說,學生課業負擔如此沉重,自己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的課下作業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對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大家都在埋怨自己孩子就學的學校和老師。但是,在自己所管理的學校裡,同樣存在類似的現像。這就是說,對於外校,自己是旁觀者,當然看得很清楚;對於自己的學校,自己是當局者,卻變得糊塗起來。希望外校抓緊加強作業管理,控制課業負擔,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該校就讀。自己學校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其減負的意識和決心就減弱了,或者根本不想去行動。希望自己的孩子負擔輕是想到了他的全面發展和未來,不關注自己學校學生的負擔是不想讓自己的“政績”受到影響。
    毋庸置疑,有些教師也是如此。自己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憎恨別人去做,但又怕別人做了,自己會喫虧,就拼命地與別人展開“不正當”的競爭。可憐的孩子們便遭了殃,每天不得不疲憊地應付這些來自老師方面的超負荷的作業。
    大家都明白課業負擔過重不利於師生的生命成長,大家都推崇高效課堂的變革,想讓孩子走“當前成績好,未來發展優”的“輕負高效”之路。大家都知道教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但是,這些教育信仰很難轉化成自覺的教育行為。
    無知——教育信仰盲目轉化為教育行為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負責” “用文化管理學校” “構建高效、民主、以人為本、和諧的課堂” “中小學教師應是專家型教師”


    在文章中、文件中,在很多人的口中,隨時可以看到、聽到這些內容,真的令人振奮。可見,這些都是我們追求的信仰,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但是,這些信仰很難轉化成行為自覺,這成了教育的痛點,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尤其是在農村。


    無奈——教育信仰難以轉化為教育行為


    有一次,我們幾個中學校長湊在了一起,作為校長,談論的自然大多是與教育有關的話題。其中,談論熱烈的話題應該是學生繁重的課下作業負擔問題。


    大家都在說:“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晚上作業做到10~11點,孩 子太累了。”對於校長來說,學生課業負擔如此沉重,自己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的課下作業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對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大家都在埋怨自己孩子就學的學校和老師。但是,在自己所管理的學校裡,同樣存在類似的現像。這就是說,對於外校,自己是旁觀者,當然看得很清楚;對於自己的學校,自己是當局者,卻變得糊塗起來。希望外校抓緊加強作業管理,控制課業負擔,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該校就讀。自己學校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其減負的意識和決心就減弱了,或者根本不想去行動。希望自己的孩子負擔輕是想到了他的全面發展和未來,不關注自己學校學生的負擔是不想讓自己的“政績”受到影響。


    毋庸置疑,有些教師也是如此。自己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憎恨別人去做,但又怕別人做了,自己會喫虧,就拼命地與別人展開“不正當”的競爭。可憐的孩子們便遭了殃,每天不得不疲憊地應付這些來自老師方面的超負荷的作業。


    大家都明白課業負擔過重不利於師生的生命成長,大家都推崇高效課堂的變革,想讓孩子走“當前成績好,未來發展優”的“輕負高效”之路。大家都知道教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但是,這些教育信仰很難轉化成自覺的教育行為。


    無知——教育信仰盲目轉化為教育行為


    以上是“難以轉化”的例子,現實中還有一些盲目的轉化、機械的轉化。例如,筆者曾經聽××學校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的管理理念。該 校校長認為,早的管理是人治,後來人們重視的是制度建設,現在應該是重視文化建設、文化管理的時候了。無獨有偶,我校副校長曾經告訴筆者:“校長,您來學校已經兩年了。這兩年,您用人性化管理,一度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干勁。但是,近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光靠人治不行了,我們必須有健全的完整的制度,已經到了用制度來管理學校的階段,以後再上升到用文化來管理的境界。”


    按理說,作為一所有悠久歷史的學校,早就應該達到文化治校的境界了。但是,為什麼每一屆校長都要經歷從人治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治校的過程?難道文化有階段性、一次性、獨特性?難道“人治”和“制度”不是文化?我們提倡和建設先進的學校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為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提供多少優秀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而在於讓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通過這些“產品”,樹立先進的、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先進的技能、方法等,進而提高改造自己、改造社會的行為自覺性。


    近瀏覽各類報紙雜志,筆者發現大凡管理好的學校,皆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理念。是啊,文化育人,直入人的精神世界,而學校真正的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也由此而來。於是,有的學校打出自己的辦學經驗,就是用幾年的時間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向大家展示文化的力量。還有諸如什麼廁所文化、牆壁文化、走廊文化、教研組文化、教學文化、交際文化、課桌文化等的營建與創設,學校裡的“萬物”都是文化的化身,文化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以文化來管理學校的確是我們追求的終極學校管理目標,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很多時候,文化成了牽強附會的管理包裝,一些人不假思索地隨意否定過去的東西而另起爐灶,讓筆者懷疑這種文化的真正作用。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也需要創新。但是,一人倡導一種“文化”是可笑的,這是信仰盲目轉化為行為的無知做法。其實追求科學、和諧、有效管理,就是在追求真正的文化管理。不必動不動就喊文化,弄得高深莫測。文化不是喊出來的,是潛移默化的;文化不是包裝紙,是裡面的“物品”,是美麗的過程。那種以文化為表征的管理,容易掩蓋一些教育行為的自覺轉化。


    期待——教育的“新世界”


    在日常的教育行動中,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機械地套用某種教育理念和信仰。我們需要有一種眼光,有一種高度,將整個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懷,而不是蜷縮在教育世界某個狹小的角落裡,對他人的口號和信念頂禮膜拜。一旦有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就會在很多過去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地方,看到一個教育的“新世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